每月彙整: 6 月 2019

30 06, 2019

第十要應以何身意

2020-10-09T21:58:21+08:00

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普門十要》的第十要,我們要談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最著名的神通妙用,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重點,偈云「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在《普門品》中談到觀世音菩薩膾炙人口「應以何身得度 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神通妙用,是由無盡意菩薩祈問釋 迦牟尼佛,而佛陀慈悲宣說的,經云「無盡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這裏經文談到無盡意菩薩虔誠的請示釋迦牟尼佛,有關觀 世音菩薩度化群生的三個問題,一般來說,下對上請法為 「白」,上對下解惑為「告」,無盡意問佛陀,觀世音菩薩是怎 樣的遊化這個娑婆世界(這是指身業)?觀音菩薩又是怎樣的 為眾生說法(這是指口業)?又觀音菩薩是怎樣的妙法度眾(這 是指意業)?

這三問,是問觀世音菩薩的身業、口業、意業三輪不思議 妙用!觀世音菩薩以其身口意三輪不思議妙用,來度化眾生三 毒之過患,重點其實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是以「身教重於言教」 而來教化眾生的!

《普門品》中說到,觀世音菩薩以不同的法相示現在娑婆世界,來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這三十二應化的描述,其實重點即在於菩薩以「身教重於言教」的方式來度化眾生。這所謂的「身教」,指的是:

歷來的祖師大德,如唐朝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典範,樹立了叢林的清規,而清朝弘一大師一條毛巾用 了二十多年,以其身教奠定了末世律宗修行的指標。其實不只 觀世音菩薩是如此,所有的諸佛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最 初的三轉十二行法輪,有示相轉、勸相轉及證相轉,第三「證 相轉」的重點,即是告知鹿野苑的五比丘們,我告訴你們「苦 集滅道」四諦的道理,我本身已經證知了,所謂的「苦已知, 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所以只要是八地以上的諸佛如來,都與觀音菩薩一樣以身教度化群靈,故偈語云「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

我們知道了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方式,是以「身教」為 出發,但次第絕對是「先觀機,再逗教」,即經文所舉「應以何身得度者(意業)」(即是觀機),「即現何身(身業)而為說 法(口業)」(即是逗教),這如同「對症」才能「下藥」!

佛陀最初宣說的華嚴大法,只略講了三七二十一日,接著 阿含教法卻說了十二年,這無非是為了教化大心未發的聖弟子 們,而有的觀機逗教啊!又如《法華經》著名的「三車喻」及「窮子喻」等,也都是為了因材而施教的。

若就觀音菩薩所示現的三十二應化來歸納,菩薩對三聖者 教化的重點,在於「令其證入增上之果位」,而對六天、五人、 四眾、眾婦、二童等教化重點,在於「令其證入所願之果位」, 對於十類、力士等教化之重點,在於「令其超越現階之果位」。

當然這部份,未來有因緣再細說。然而我們就觀音菩薩所度化「令其證入增上果位」的這一 類眾生來看,所謂「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說法」,菩薩度化的重點,是指: 有一類眾生,他至少已達菩薩階位,成佛因緣將熟,觀音 菩薩才有現佛身度化他的必要!

然而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菩薩修行境地,才有資格讓觀音 菩薩現佛身度化他呢?關於這方面,在《楞嚴經》中說得很詳 盡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 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裏說,具足這資格的菩薩, 至少要能隨時隨地契入三昧(入正定),並且所修之善法皆是 圓滿具足無缺的(無漏妙法),此菩薩完全瞭解了成佛之法(勝 解),並現出他圓滿的覺相(現圓)。當眾生能達到此境界時, 觀世音菩薩即會現佛身為他說法,讓他完全解脫而成就的!

其實觀音菩薩,既然會變現不同的外相去度化眾生,當然勢必觀到眾生的根機及他們程度到哪裏,所以原則上,如果他已經即將到達成佛的過程時,觀音菩薩才會有現佛身為他說法的機會及作用。觀音菩薩之所以示現不同的化身,只是讓眾生在他的修行境界及程度裏,去達到一個最高的成就為目的。

至於說,觀音菩薩「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的重點,有些佛教大德認為,觀音菩薩示現佛身的對象,不僅是為度已證八地以上菩薩,進趨佛果為主,若有一類眾生是渴仰見佛者,菩薩也會慈悲示現佛身,而為他們說法嗎?

基本上,這個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第一就是:如果 我們結集了所有的一切過去、現在與未來,那麼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或許我們在今生當中,可能還沒有達到八地以上菩薩 的境界,但是在八識田裏累積太多太多的修行種子時,那麼在 今生當中一心要見佛,一心要求證佛果的心,會因為我們的「專注」及「一心」與觀音菩薩產生一份的感應道交,此時觀世音 菩薩也會不捨眾生,而現佛身,為其說法的!

然而就經文本意而言,此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 而為說法」的原意,釋迦文佛所舉,觀世音菩薩度化的最初機緣,還是指已達菩薩階位者為出發,至於一心見佛但未證菩薩 境地者,菩薩為他示現的機率也就相對地減少了!

簡單地說,多數佛經是以教導人們修行為宗旨,(因分了義經及不了義經),所以我們對此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的本意,絕非單只是限於「眾生渴望見佛,菩 薩就示現佛身為他說法」的「起信」作用而已!更重要的是達 到修行「提昇」的作用為主,這才是觀音菩薩示現的本意!所以偈語最後說「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然而從深層的道理來看,觀世音菩薩示現的「何身」?不 是重點,菩薩所宣說的「何法」?才是究竟的,因為當觀音菩薩所示現的任何身形,對於眾生而言,是有某個程度上的信受力,然而唯有藉以菩薩的正法宣揚,才是讓我們頓破無明、妄習止歇的法寶

故《大智度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再則「佛法僧」三寶雖密不可分,然其重要差別還是有的: 若依宇宙觀的角度來說,「法」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為「法」 就是自然,「法」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它是恆常不變的,至於 「佛」,示現在娑婆世界,也都還有生滅的一個示現,那麼「僧」 也必須依止在「法」上,去做種種的修持,及自利利他的一個 傳遞,所以如果三者來分高低,或重要性,當然還是「法」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有一天,讀者們有因緣證得「神通」,大家千萬不要執著於這是那尊諸佛菩薩或諸天護法所言,因為重點不在於「佛」(或諸天諸仙),重點在於祂所宣說的「法」,是否能 夠讓一個修行人,真正達到提昇及解脫的作用。至於該如何分別「法」的深淺對錯?

因為「法」的本身就有深有淺,縱使是不同層級的諸佛菩 薩,祂的基本宗旨,都不離開於「正法」!但祂所宣說「正法」 的層級,還關乎於祂自證的境界,以及祂所要教導的眾生程度 如何,而有所差別!

諸佛菩薩為應眾生因緣而應化世間,菩薩層級的高低,絕 非凡夫憑藉著自我的意識狀態,可以去做任何分別的!菩薩與 眾生之間的緣,乃至祂用什麼樣的「法」,教化什麼樣的「眾 生」,在彼此之間的「教」與「學」當中,當彼此在修行的路 上更進一層時,那諸佛菩薩的任務也就圓滿了!

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度化眾生的情形也是如此的,簡單 說,觀世音菩薩所應化世間,所示現何身時,一定就是「應眾 生的機緣」、「應眾生的根契」(應以佛身得度者),那麼觀世音 菩薩就示現一個,眾生最能接受的「模樣」(即現佛身),眾生 最能接受的「方式」(而為說法)去教化他!

另外當眾生只要能心念專一、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本來 就是千百億化身,皆可隨眾生業感所現,所以你是基督教徒 的,一心稱名,而看到的可能是聖母瑪麗亞;你是道教徒的, 一心稱名,而看到可能是媽祖,你是佛教徒的,自然是看到了 觀世音菩薩,這就是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 法」最大殊勝功德!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十偈,談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最著 名「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神通妙用

偈云 「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 修行為本業」!

慧深學淺,將個人修學「觀音法門」的經驗,與有心修學者分享,這只是「普門十要」的部份,未來慧深還會陸續將《普門品》結集出書,乃至一系列「觀音法門」的修法,亦將付梓成冊,希望有緣者不吝給予指教,最後,希望大家一同修學「觀音法門」,回歸「觀音淨土」。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十要應以何身意2020-10-09T21:58:21+08:00
30 06, 2019

第九要觀音一佛力

2024-04-18T08:28:16+08:00

觀音聖號福無邊,修行證真悟道先,一念頓超無量劫,一門深入寂光見。

《普門十要》的第九要,我們要談的問題是,稱念觀世音 菩薩聖號之功德,到底有多大呢呢?偈云「觀音聖號福無邊,修行證真悟道先,一念頓超無量劫,一門深入寂光見」。

釋迦牟尼佛為了突顯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之功德,以眾生 慣用的「相對法」再來作比喻,經云「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 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 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在此,佛陀說如果有人受持像恆河沙如此眾多的諸佛菩薩的聖號,乃至盡形壽,終其一生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 的四事供養,無盡意菩薩您認為如何?這些善男信女的供養, 功德大嗎,功德多嗎?無盡意菩薩回答:「這是很大很多的功 德的,世尊!」接著佛陀再說:「如果有另外一個人,他一念 精專地稱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其實這兩 者,所得到的功德是沒有差別,並且一樣的,於多生累劫都是 無可限量的!

佛陀舉這兩段的經文,以一個念眾多佛號,又終身禮拜供 養者,來相對一個只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只有一時乃至短暫 時間禮佛者來比較,說明兩者功德的無二無別。

這其中有三層涵義:

在華嚴及天台等圓教,即有所謂「一即多多即一」的立論,而釋迦牟尼佛以持念觀世音菩薩一佛名,即等同持念恆河沙眾多佛號之功德,由此來顯發觀音聖號的功德莊嚴。其實只要是得證無生,八地以上阿毘跋致之諸佛如來,也同樣具足如此之功德,如同我們常言的「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意思一樣,所以偈語第一句說「觀音聖號福無邊」。

唐朝刺史李渤,有天問禪師說:「聽說佛經有句『芥子納 須彌,須彌藏芥子』的話,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禪師說一 點都不矛盾的,李渤說,怎麼會不矛盾?須彌山那麼大,要含 藏一顆粒米般的芥子,當然沒問題,但是一顆小芥子,又怎麼 可能容納,比它大上幾千萬倍的須彌山呢?

禪師微笑地對李渤說,刺史啊刺史!聽說李大人學識淵 博,有問必答,向來有「讀書破萬卷」的美名,不知這些萬卷 書都讀到哪裏去了?

李渤客套地說,有問必答是不敢當,但讀萬卷書是有的,這些書都進了我的腦袋裏了。

此時禪師說,奇怪,你那小小的一個腦袋瓜,怎麼可能容納這一萬卷書呢? 當下,李渤恍然大悟,佛教的奧理,有時並非以常理來想像及解釋,有時以理來詮事,有時以事來顯理,當然「理事圓融」才是最圓滿的。

其實『芥子納須彌,須彌藏芥子』的狀況的確是有可能的,就拿浩瀚的三藏十二部乃至大藏經來說,以現在的科枝,竟然可以將其收錄到一片小小的光碟裏,這不就是最佳的說明了嗎!

佛陀在經文中雖說只要「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即 是功德無量,但這重點在這個「一時」,這「一時」指的是供 養者能於當下當中「體空」,因為體空,所以契入了菩薩的性 海裏,然而這個「體空」的功德,如果沒有真正的「開悟」, 沒有真正的進入空性,也不可能達到這樣子的境界及功德,所 以這段經文,最大的殊勝是在說明,如果能在當下體空的功 德,絕對是大於所有恆河沙劫一切事相的供養!這如同《阿含 經》所云:「世間最大功德,即為能於頃刻間,起無常想之功德」一樣。

講得更透徹些,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一個修行者,真正能夠體空,那麼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就盡收眼底了嗎,這也是「真空妙有」的寫照。

而要體空,無非要真正的「開悟」,簡單地說,「開悟」 兩個字就是「開啟了悟道之門」!那什麼叫做「悟道」呢?「道」 本身就是所有一切宇宙之間的真理,所有一切天地之間的真 理,那麼這個「道」,也可以說,每一個眾生修行至此,開啟 他了悟空性,了悟所有一切五蘊六塵的空相,了悟所有一切境 界的門路、方法,那麼這個就是「悟道」!所以《般若心經》 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個無非真正了知五蘊 虛妄,乃至體空悟道的行者,要談救苦度眾,何其困難啊!所以偈云「修行證真悟道先,一念頓超無量劫」。

佛陀時代,有位優婆先那比丘,長期在山洞裏修行,有 次他在入定的時侯,突然覺得有東西在他身上爬動,當下他並不為意地繼續打坐,後來出定時才發覺,自己剛才是被毒蛇咬 了一口,所以可能就要不久人世了,於是優婆先那比丘起 身,呼喚著對面打坐的舍利弗尊者,尊者應念即至,優婆先那告訴舍利弗尊者,尊者啊!我剛才習禪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到 了,趁我還沒毒發身亡前,可否請尊者慈悲,去請一些同參道友來,我想向他們道別!

舍利弗尊者一臉狐疑地說,不可能吧!優婆先那你既然被 毒蛇咬到了,為何你的臉色及表情,看不出有任何的痛苦及異 象呢?優婆先那對舍利弗尊者說,尊者啊!我是已經契入空性 的修行者,縱使被毒蛇咬到,牠也只能咬到我四大假合的色 身,怎麼可能咬到我契入空性的法身呢!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便知道,當一個體空悟道的聖者,所展現的功德力,是何等的殊勝及具足了。

佛陀慈悲,在《普門品》中揭櫫修行的妙法,即是一心稱 名觀世音菩薩聖號,然後得證菩提的法門!其實在修行的過程裏,本來就是當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法門時,就應該要一門深入時,才會有所成就的。

我常和弟子及護法信徒說明,當我們發心學佛時,一定要 深刻地瞭解,我們所學為何?是為了修福報,讓我們日子過得 更好的增上緣呢?還是真正為了了生死的解脫修道呢?

如果是前者很簡單,因為當我們有因緣,遇到每個法師,我們就隨緣地去供養,當我們到每個寺廟,我們就隨力地去投功德箱,因為這就是「修福」,然而如果我們為的是「修道」,那我們可能真的要靜下心來,看看哪個寺廟,哪個法師,哪個法門適合我們修行,這樣才會有所成就的。

翻開佛教八宗祖師的教法,不懂的人或許納悶,為何只有該宗才是最好的,例如在傳統禪堂裏,不准念佛,有所謂的「念佛一聲,潄口三天」之說,而念佛的,更是萬緣放下,「老實念佛」,其實回想近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作法,他個人修持精嚴,受人景仰,自己也尊敬每個法師、每個法門,然而 李老居士卻不曾讓其他佛教界高僧大德到台中蓮社,舉辦其他 教派的大型演說,為什麼呢? 這是李老居士對於修行成就的卓越見地,與八宗祖師同樣 有著老婆心切的用心啊。因為擔心自己見地未深、學藝不精的 學子們,聽得愈多,反而無所適從啊!其實這也是一門深入的重點啊!

所以我常告訴有心修學者,如果在修行上要有所成就時,第一「法門不要廣,要精」,第二「涉獵不要博,要深」。當一顆樹被砍伐,卻能在短期內傾倒時,一定是朝著同一個方向持續不斷砍伐的結果。

所以佛陀要法華會上的大眾一心稱名的用意,無非告訴 大家,唯有「一門深入」才會修行成就的,這好比我常列舉「滴水穿石」的案例一樣,這樣柔軟的水,如何能穿越堅固鋼硬的 石頭呢?它勢必具足兩種要件,第一「時間」,第二「空間」, 時空的交會,也是所有因緣成就的不二法門,以「時間」而言, 一定要「持之以恆」,滴水穿石絕非三年五載,可能要歷經數 十或數百年的持之以恆,才能達成,這是時間的重要,而更重 要的是「空間」,在空間裏一定要「置心一處」,也就是同一 個地方,同一個點的滴水才能夠穿石啊,如果今天滴東邊,明 天滴西邊,怎麼可能穿石呢?

其實修行要有成就也是如此,同一個法門,只要我們能夠在時間上「持之以恆」,就是用「鐵杵成針」之想,「烏龜賽跑」之法去修,在空間上「置心一處」,就是用「老實念佛⌋之心,「鑽木取火」之念去行,一定會有成就的,誠所謂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最後偈云說「一門深入寂光見」。

有個老和尚帶了小沙彌去山林裏撿柴火,突然間小沙彌看 見了一隻狐狸正在追逐野白兔,於是央求老和尚設法救救白兔,老和尚心平氣和地對小沙彌說:「你放心,根據常理瞭解, 百分之八十的兔子都不會被狐狸追到的!

小沙彌用很疑惑的眼光看著老和尚,但是沒多久,狐狸真 的就放棄了白兔,小沙彌很好奇的問老和尚這是什麼原因,老 和尚說:「狐狸每天都有因緣看到野兔,所以雖然在追野兔, 但並不會全力以赴去追逐,反正這次沒追到,下次還是有因緣看到野兔,所以多數都被野兔跑掉了!

小沙彌似有所悟,也知道這是狐狸追野兔的心態問題所 致,但又想想地問老和尚:「那兔子為什麼跑得掉呢?」老和 尚語重心長的說:「這也是心態的問題,因為兔子將每一次都 當成最後一次那樣的拼命,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因為這一次跑 不掉,生命也就沒有了!」所以多數的野兔都能夠逃離狐狸的魔掌。

其實這是一個很令人震撼的故事,如果我們每修行者都能 像兔子一樣,將每一次修行當成最後的一次甚至唯一的一次, 那樣拼命的心態來修行,我想多數的眾生可能早就開悟或成道了!可惜的是,我們多數還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學佛,所以 自然力道不強,功效不顯了!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九偈,談的問題是,稱念觀世音菩 薩聖號之功德,到底有多大?

偈語我們再看一次「觀音聖號福無邊,修行證真悟道先,一念頓超無量劫,一門深入寂光見」。

閱讀更多有關“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九要觀音一佛力2024-04-18T08:28:16+08:00
30 06, 2019

第六要火不能燒意

2019-07-11T16:08:23+08:00

文字實相差別義,火難解厄看念力,清淨心同不動地,九橫無瞋沒問題。

《普門十要》的第六要,我們要談的問題是,《普門品》 裏談到「火不能燒」的狀況是怎麼樣的呢?偈云「文字實相差別義,火難解厄看念力,清淨心同不動地,九橫無瞋沒問題」。

對於經文的內容,首先大家要有一個認知:所有一切的經 文,都一定有它文字義的說法!也有它實相義的詮釋!在文字 義上來講,有深有淺、千差萬別,但只要合乎經義者,不致產 生太大的偏頗,只有層次的深淺!但在實相義上,幾乎是沒有 辦法用任何的語言及文字來詮釋!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偈語第一句說「文字實相差別義」,這是說明任何經文都有「文字義」及「實相義」的不同詮釋。

翠峰禪師聽到黃檗禪師的名字,非常高興,因黃檗禪師是個悟道的聖者,所以問道:「平常黃檗禪師是如何教導學生呢?

臨濟禪師本身也從黃檗禪師那裏得到了體證,所以對翠峰 禪師說:「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是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的。」

翠峰:「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教導,學生如何參學呢?

臨濟說:「教導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

翠峰:「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我是舉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就如一箭射過西天。」

翠峰:「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了。因為有到達的地方,也就有不到達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那我們如何見道呢?」 臨濟:「當下見道!

所以站在實相的角度,幾乎是「動念即乖」、「不著痕跡」 的,如佛陀靈山會上拈花,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菩提達摩以「毫無功德」、「廓然無聖」回答梁皇武帝;再則六祖惠能用「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回答惠明, 又惠明再問:「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 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這些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的修行境地,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所以筆者只能儘量用大家最能領受、最能夠瞭解,又不失本意的方式來說明!

經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這裏說,如果有人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心稱名,縱使他遇到火難,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烈火都不能傷害他的身心,這全是仰仗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的威神力故。

這裏的「大火」,除了一般有形的大火外,當然還包括了無形的瞋火,及更深層實相上的涵義。因為諸佛菩薩所有一切的教化,必有其深淺的涵義!所有的經文,從表相的文字義上來看,可能是指遭到實際的火燒,或是內心所起,或是外在引 發的瞋恨之火,而當眾生不管受到的外難或內難時,只要你在 當下能從一心稱名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觀世音菩薩都會伸出救度之手幫助他們!所以說「火難解厄看念力」,當我們碰到無論有形或無形的「火難」時,想要消災解厄,最重要的是看我們「一心稱名」乃至「一心不亂」的專注力到哪裡而定的。

但從更深層的實相義來說時,這也是在告知眾生,如果能 夠在那受難的當下當中,他們可以生起無比的清淨心,或在當 下契入空性,在那當下當中,自然而然,他的心與觀世音菩薩 的悲願,達到一個無二無別的境界,這時,就不像文字義的經 文所說,是由觀世音菩薩來拯救他,他自己在那當下就是觀世 音菩薩,而來淨化這一切火難,因為沒有主從之分,所以眾生 也就沒有救度或是被救度之別了!

所以偈語說「清淨心同不動地」,當我們能在受難的當下,清淨心乃至專注念,與觀世音菩薩達到無二無別的程度時,其實在那剎那當下,我們已經等同八地不動地之諸佛菩薩能量了。

當然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在實際的火難裏,眾生如果能夠 一心稱名,真的大火就燒不到他嗎?

其實,無上甚深的微妙法,本來就不是一般的眾生所能理解的,但是只要有人真正在那當下當中,他能一心不亂,他能 契入空性,就算是大火在燒,現實社會中不是也有人在火災裏出來而安然無恙的嗎?這當然是算表相的;另外就算是他被火 燒了,但是他的心卻在火燒的當下當中去解脫,那他也算是「火 不能燒」,因為這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以「威神力故」,在當下 當中去救度這個眾生,但是有幾個人能瞭解這層道理呢!最後說「九橫無瞋沒問題」,只要我們「一心稱名」的功夫,能夠達到「一心不亂」乃至「清淨心同不動地」的境界時,縱使遇到了《藥師經》所說的「九種橫難」,一樣有辦法化險為夷,離苦得樂的。

更深層地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貴人相助、好運連連, 乃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種種奇蹟,無非都是諸佛菩薩慈悲 喜捨的示現,哪是單靠人間有形的努力,即可化解與達成的!

所以《藥師經》佛陀對阿難說:「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 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 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

第一:如果你碰到的是有形的大火,你能於當下一心稱名達到一心不亂,福慧具足時,有可能在大火裏感得觀世音菩薩的相應,以甘露法水救度而安然無恙。

第二:就算他被火燒死了,他的心卻在火燒的當下沒有瞋恨、沒有抱怨,其實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故」,所以也算是菩薩的救度。

第三:眾生在受難的當下,若能生起無比的清淨空慧之心,在那當下自己與觀世音菩薩的悲願無二無別,此時自己的能量就等同觀世音菩薩,本身即具足功德而可以來淨化這一切火難了。

第四:眾生平時常行禪定,習以契入金剛三昧正定,若遇 緊急厄難時,一念精進,證入金剛三昧,縱使是有 形的水火,一樣可以毫髮未傷的。

佛陀曾說過,以前在拘留孫佛時代,他的座下有兩大弟子,一個是等壽比丘及另一個是大智比丘,有一次兩位弟子,在郊外洞窟中入了甚深的金剛三昧正定時,因為入定時間太久,附近牧牛及撿柴的樵夫發現他們一動也不動,以為他們已經坐化往生了,於是便撿了柴火及乾草,堆在兩個比丘身上,點火將他們火化了。

不久柴火燒完,兩位比丘竟然毫髮未傷的起身,完全不知剛才發生的事情,第二天早上照常去村裏托缽,那些村民看了 都嚇一跳,以為是見鬼了,後來確定他們是真的活著,直呼「不 可思議」,於是等壽比丘及大智比丘,就被人們尊稱為「還活」 比丘!可見只要有辦法入金剛三昧正定者,是一般的水火都不能傷的!

第五:如果遇到外境無形的瞋火時,眾生當下若能一心稱 名,藉由菩薩的威神力加持,自己當下即是清涼地 菩薩,自然「火不能燒」,這是指無形瞋火的!

試想,如果別人罵你或障礙你時,你能於當下「清淨念佛」,那念佛的心一定很平靜,既然平靜,你就不可能邊唸佛邊罵人,如此這外境之火又怎麼能影響你呢?反之,如果你能 邊念佛邊罵人,那心自然不「清淨」,不清淨的心,觀世音菩薩又如何與你相應,而來救度你呢?

這《普門十要》的第六要,主要談的問題是《普門品》 中講到「火不能燒」的狀況是怎麼樣的呢?

偈云「文字實相差別義,火難解厄看念力,清淨心同不動地,九橫無瞋沒問題」。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

第六要火不能燒意2019-07-11T16:08:23+08:00
30 06, 2019

第五要相應救度意

2019-07-11T15:49:42+08:00

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普門十要》的第五要,我們要談的是,諸佛與眾生彼 此,最重要的「相應」問題。偈云「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 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經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 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裏經文說到「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用的是 「觀」,而不是用「聽」,這個「觀」字與上面經文用「聞」字 不用「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地說,「觀」字涵蓋了「智慧與成就功德」的兩種殊勝!

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雖有「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的美名,但佛陀在世時,阿難尊者並未實際修持到證果的境地,所以有一次碰到婆羅門女(就是摩登伽女),她因為太愛慕了阿難尊者,所以要她的母親用了很多的咒術,讓這個阿難喜歡上自己的女兒,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的緣起。

就在阿難戒體將破之際,正在接受應供的釋迦牟尼佛,剎 那間請文殊師利菩薩,將持楞嚴神咒去解救阿難,並化解摩登 伽女咒術之難,當然阿難藉由文殊師利菩薩的拯救後,痛哭流 涕地回到精舍,向佛陀懺悔自己修行未盡全功的結果。 有趣的是,執迷不悟的摩登伽女,竟然還棄而不捨地跟著 阿難尊者回到精舍。如果用我們現在人的立場,你的兒子被一 個妖女用了咒術困惑了心智,當你把兒子帶回家後,這妖女還 跑到你家找兒子,想必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是氣急敗壞地把 這個妖女趕出門。然而釋迦牟尼佛畢竟是悟道的聖者,祂具足 「智慧」及「成就」的功德,祂用「觀」的智慧,來度化這個 摩登伽女。 所以當摩登伽女在精舍外,急著求見釋迦牟尼佛時,佛陀 慈悲地接見了摩登伽女,佛陀若無其事地問摩登伽女,你找我 有什麼事呢?摩登伽女大言不慚直接地說:「佛陀祢慈悲啊! 祢有那麼多的弟子,但我就特別心儀阿難,能不能請佛陀慈悲 放了阿難,我一定要跟阿難成親」。 這時佛陀柔和地對摩登伽女說:「摩登伽女啊!妳也知道 阿難是我僧團裡面最優秀的弟子之一,妳說對嗎?摩登伽女馬 上說,是的!是的!是的!佛陀接著說,阿難的長相也是莊嚴 無比的是嗎?是的!是的!是的!既然是這樣,妳覺得能夠跟 阿難匹配作他的妻子的,是不是也應該像阿難這樣程度的才有 資格與他匹配呢?」摩登伽女一想,是的!那我應該怎麼做呢?

佛陀說,不如妳先去摩訶婆闍波提那個女眾僧團修行,等 修到了阿難的程度,你們就可以在一起了,於是摩登伽女很高 興地去修行,修啊修!修啊修!沒想到修行了一個禮拜之後的 摩登伽女,竟然開悟了!開悟後的摩登伽女始知前非地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跪在佛陀面前痛哭流涕地懺悔,佛陀啊!我終 於知道了世間的虛妄,情愛的不實,所以從今以後我會努力精 進的修行的! 各位!佛陀真的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如果放眼我們現代的 父母,怎麼容許這種事情的發生呢?因為佛陀具足了「智慧」跟「成就」的功德,就是所謂的「觀」的功德力,所以祂能夠了知何類眾生,需要何類法門引渡。

當禪師說法時,信徒通常會將 佛堂擠得水洩不通,所以引起了其他外道的嫉妒,於是外道就 來盤珪禪師說法的地方找他辯論。 此時禪師正在說法時,外道在門外吼著說:「你的說法, 只有信你的人才會聽,像我這樣子不相信的人,你能讓我信從你嗎?

於是禪師對他說:「你到我這邊來,我可以讓你信從我。」 於是外道大搖大擺地推開眾人,走到禪師的右邊。 「我看還是到我左邊來,比較方便好說話。」禪師微笑著 對外道說,外道也聽從了。 「我想你還是到我前面來,我們可以好好談談。」外道又 傲慢地走到中間。 外道為了和盤珪禪師辯論,從右邊走到左邊,再走到中 間,盤珪禪師就對他說:「你看!我叫你從右走到左,再走到中間,你都那麼地聽話,我相信你是信從我的,那你就坐下來 聽法吧!」 這也是禪師「觀」的智慧及成就的功德!

談到這裏,或許會有人問,觀世音菩薩不是慈悲的嗎?為什麼要「觀其音聲」才能夠救度我們呢?難道一定要稱念祂的聖號,與菩薩相應,菩薩才會「觀其音聲」而前來救度嗎?若 無法一心稱名,菩薩就不會來救度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瞭解諸佛菩薩平時的狀況:凡是修為到達八地以上諸佛菩薩的境地者(以觀世音菩薩為例),平時觀世音菩薩即是處在常寂光淨土,所謂的「常寂光淨土」,「常」即是永恆,「寂」即是寂靜,「光」即是光明,就是諸佛菩薩永遠處在湛然光明,如如不動的境界裏。

除非當與觀世音菩薩有相應的眾生或弟子來祈求菩薩 時,觀世音菩薩當下生起了一份觀照的念,而就信徒們的種種 需要、祈願,然後去給他們作一種適度的滿願時,這時菩薩會 從常寂光淨土的定境中出定,與有所祈願的弟子,結上這份的 法緣!當然是架構在菩薩「有求必應」的慈悲立場,同樣的道 理,也就是「不叩不響」!所以在《三時繫念佛事》說得好: 「然谷響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佛身無作,非扣之而不彰」,山谷的響音,絕非無中生有,一定要有呼喊的人,才有回音的存生;相對地,諸佛菩薩平時常處定境,是屬無為狀態,也必定要有祈願的弟子的祈求或叩請,才會感得諸佛如來的相應拯救。例如一個名醫,通常他是駐留在一間醫院裏,只要有因緣找上這位名醫的,在看診的過程裏,相信此名醫定是全力以赴的,如同諸佛度化來祈求祂的眾生一樣,但名醫也絕不會每天沒事找事地外出幫人看病,相對地,領有官職度化群靈的諸佛如來亦如是,所以偈語的第一、二句便說「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

大家要瞭解,世間諸事,皆講求著「相應」二字,縱使是 諸佛菩薩與眾生之間,他們也必須要是應機而教。所以「瑜伽 燄口施食要集」裏說到:「由是覺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 緣,無由垂範」,又「三時繫念佛事」中談到:「黃金臂晝夜常 垂,惟許行人獨委」,又「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 相應是為大願也」,可見當事者本身,如果他們沒有發起這樣 子的因緣,諸佛菩薩再怎麼靈驗,也不會、也不便去干涉眾生 的因果業力!

包括自己意外車禍,造成行動不 便的狀況,而最嚴重的是媽媽,除了莫名的大病一場,現在還 在住院觀察,其他像哥哥,晚上睡覺被女鬼壓,姊妹則有精神 錯亂、行為異常等的諸多現象……

經由惠師父入定諦觀後,觀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信 徒等七人的身上都有冤親債主附身,年齡約在十二歲到十五歲 左右的女鬼,而且她們彼此間似乎又有些關聯性。 於是惠師父再次契入更深的定境,瞭解彼此間的因果業 緣,看到信徒的媽媽,過去世曾為一個面露猙獰,手拿長刀的 日本將軍,而信徒等人則為日本將軍的手下,然而所謂的七個 女鬼則是當時可憐楚楚十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每個人卻都是衣 衫撕裂,恐懼至極地跪地求饒。這樣的景象及後來可能發生的 事,是南京大屠殺最令人髮指的場景……

其實見到這樣遺撼的事,我們只能略而言之,告知有殺業 的因緣所致,沒想到信徒反問我們:「我媽媽和我們,這輩子 又沒做壞事?為什麼這些女鬼,這麼可惡地要害我們!這裡是佛寺,為什麼她們還能進來寺廟,佛菩薩為何還讓她們進來呢?」 其實,我想不只是她們,在這二十年來我們度眾的經驗顯 示,多數的出家人乃至佛教徒尚且如此啊!因為大家只站在自 己是「人」的立場,認為諸佛菩薩理應保護我們,這是不明瞭三世因果的人,最常說的一些話。

而在諸佛菩薩慈悲包容的境地裏,我們人類是個「眾生」, 附著在我們身上的冤親債主(或一般人所說的鬼),對諸佛菩 薩而言,何嘗不是一個「眾生」呢?若從信徒過去世的因果來看,可能多數的人會認為,這些信徒還比附著在他身上的眾生,還更可惡。

更重要的是,如我上述所說,如果當事者本身,他們沒有 發起懺悔的心,祈求諸佛化解的念,縱使諸佛菩薩再怎麼靈 驗,祂們也不會、也不便去干涉眾生的彼此的因果業力!這才 是正法!這才是因果!

其實多數的學佛者,對於正法的了知有限,遇到逆境又能 超越者更少,上述的案例只是冰山的一角,因為多數的人,遇 到問題,就如同佛陀所說的《毒箭喻》一樣,有個被毒箭射到 的人,當人們要救他時,他卻阻止眾人說,先慢點救我,我要 知道這箭是誰射的?是從那個地方射來的?當我都瞭解清楚 了你們再才來救我吧!這結果:就是中箭者還沒來得及知道答 案,就毒發身亡了!

同樣的,當信徒及我們,遇到問題困難時,不是去追究到 底是誰害我們的?這是什麼因果?我要如何趨趕他?而應該 在這時間點上,趕快搶救才是重點!每當我和信眾開示時,提 起這個案例,總是感慨萬千,眾生都是在治標而非治本,頭痛 醫頭,腳痛醫腳,只在相上、枝末、果報上著眼,而不是在根 本、因地上下功夫!我們所教化眾生的方法,皆是用「冤家宜 解不宜結」的化解方式,而非趨趕方法,因「化解」,是他心 甘情願、冤業已了的過程中離開的,而「趨趕」是用種種法術, 讓他心生畏懼而暫時離開,非真解冤,而有反增仇恨的結果, 可惜,「冤有頭,債有主」,如果當事人沒有懺悔化解之心,就 是神仙下凡,也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當我們想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庇佑時,如果內心對諸佛 如來的信心不夠,如何達到「感應道交」的相應程度呢?在《梁 皇寶懺》裏有段經文中談到「城東老母」的故事,他雖與佛同 世,卻無緣見佛,重點不在諸佛,而是在眾生對諸佛的信心及 相應

經云: 凡難之為語,罪在於心,若心生疑,非難成難,心若無疑, 是難非難,何以知之?第八難云,生在佛前,或在佛後,是名 為難,而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一世,共佛俱在一處,而不見佛, 故知心疑是難,未必異世,皆云是難!

尤其,觀世音菩薩慈悲倒駕慈航來到東土度化眾生,與每 個眾生的因緣,本就有親疏遠近之別,而這個「親疏遠近」, 不是在於菩薩的分別,而是在於眾生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具 足到什麼樣子的程度!

所以《三時繫念佛事》中談到:「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 迷悟自疏親」。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離此約十萬億程的距離,然 而只要我們一念清淨,或能契入空性,實際上它是沒有距離 的,更重要的是,什麼人可以得生淨土,去迷啟悟,這不是看 我們與阿彌陀佛的因緣有多少親疏深淺?而是在於我們對阿 彌陀佛的信心,到底具足到什麼樣的地步來決定的!

如果每位聞到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信眾,在那當下當中,真正能都攝六根、真正能一心稱名、真正能完全地把心托付給觀 世音菩薩,而且在觀世音菩薩教導他的各種方法中,他都是深 信不疑的!重要的是,不管成與不成,都不會影響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這時觀世音菩薩絕對「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偈語說「成與不成皆深信」。

然而對於這句「成與不成皆深信」的觀點,其實是我們與 諸佛乃至上師彼此之間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點,以觀世音 菩薩為例,因為除非眾生真正的信心具足,並與觀世音菩薩相 應,不管在什麼樣子的情形之下,都願意將身心完全托付給菩 薩,這時觀世音菩薩才會教他種種不同的方式,因為如果眾生 信心不具,不但對菩薩所教之法不去執行,可能還生毀謗,這 樣適得其反,此非諸佛菩薩所樂見,這正是「佛度有緣人」, 最好的詮釋!所以最後偈語才說「佛度有緣化群靈」。

其實我們想想一個最簡單最切身的問題,如果各位長期或 有心修學佛法者,能否對我們依止的常住或我們的師父所教的 種種方法信受奉行嗎?如果我們還存有疑心,師父及常住如何 教你各種方法呢?因怕你信心不足,反生毀謗三寶的口業,那 還是不教為宜,最終無益的還是自己啊!

所以「佛度有緣人」一定是架構於你與彼此的相應,如果 你是存著疑心而來的,或是認為佛門本來就應該利益眾生為主 的,那這樣的「因地心」是不正確的,這些年來,我們也曾遇 過少數找我們處理問題的信徒,會有不正見的觀念,他們認為 佛門是慈悲的,為何處理問題,還需要花費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若真要追根究底地說,那可能是現在的人「既要貪求功德,又吝惜於錢財的付出」!當然在解決事情乃至超度亡者的過程裏面,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如果為了要求 功德具足及快速達到目的,當然是以舉辦法會的功德是最具足 的,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當然他也可以用誦經,也可以用種種 其他的功德,只是時間必需要花的比較長,世間的事情,絕對 沒有兩者都要,那這樣就很難說了!

而且若是在寺廟裏舉辦的種種法會,不管是人事的付出, 不管是所有的供花供果及法師的費用,這都是一筆開銷,更重 要的是: 有什麼人有那麼具足的福德資糧,可以讓常住為他做這一 切的事情呢?佛教寺廟及常住在為他做這些事情時,他可以不 用花費一分錢,然而他也在當下種下了,他沒有辦法得度,以 及虧欠三寶的罪業! 甚至有的人會以為,諸佛菩薩是慈悲的,是不需要金錢 的,這需要錢財的部份,都是出家人所訂的,是出家人的問題?

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世俗,而且非常不明理的說法!諸佛 菩薩當然不要錢,但要你眾生也都無所求!出家人要這個錢, 如果是這個出家人,他用來做他個人的享受,那麼這個出家人 必需要付出很大的因果;如果這個錢,只是在酌量平衡所有法會佛事的開銷,那請問這個錢到底是誰拿了?(意指這些錢只 是法師為齋主,用到法會的一切開銷上,並不是私人享用), 那麼,扣除這些種種的開銷外,說實在的所剩無幾,請問這些 錢,又是花在那裏呢?

這如同一個生病的人找了醫生看病,最後醫生幫他開了藥方,護士向他收錢時,他卻認為醫院是救人的,怎麼可以收錢呢?道理一樣?這真的是愚痴的眾生啊!所以不管你是找寺廟法師解決問題,或找醫師看病吃藥,你一定要先「信受」乃至 「相應」,如果沒有信及相應,怎麼可能產生力量呢?

所以我曾就臨終接引重在「相應」二字,寫過一首偈語,

所謂:臨終救度重相應,執著分別三毒癮,諸佛法身清淨水,油水不融怎接迎!

諸佛菩薩跟眾生之間的緣深及緣淺,就關乎彼此的「相應」 程度,臨終時希望被諸佛菩薩接引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諸佛 菩薩如同清淨的法水,祂是沒有任何的執著煩惱及些許的染 污,然而眾生貪瞋癡三毒的業習,猶如油垢,大家都知道油跟 水是不能相融的,所以「油水不融怎接迎」啊!

意思說,想得到諸佛如來的接引教化,如果我們現在沒有 慢慢去除我們種種的三毒惡習,如何達到與諸佛菩薩「相應」 及「融合」的程度,既然達不到,如何被救度呢?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學佛很久了,我已經將《地藏經》、《淨土三經》乃至《瑜伽燄口》倒背如流,我一定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其實不然,如何與諸佛菩薩達到相應的程度,才是最重點的。

這《普門十要》的第五要,主要談的問題是諸佛與眾生彼此「相應」的問題,也是「佛度有緣人」的重點,偈云「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五要相應救度意2019-07-11T15:49:42+08:00
30 06, 2019

第四要一心稱名意

2019-07-11T14:53:10+08:00

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要談的是,有關什麼叫「入定」的問題。偈云「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經文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有了主因「聞是觀世音菩薩」,加上助緣「一心稱名」,才 有善果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因緣! 這個「一心稱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一心稱名」 就是一種「定」的狀態,那什麼是「入定」呢?「入定」是否 一定要在禪坐禪修當中獲得呢?

其實「入定」不一定是在禪坐禪修當中求得的。所謂的「入 定」,是你在當下當中,做每一件事情,能夠完全的入到你所 做的事的那個「專注力」,那麼,那個就叫做「定」!簡單地 說,就是你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就叫作「入定」! 像每位法師們如果在法會過程裏,能夠很專注地隨文入觀,能夠很專注地入到自己唸經或唱誦的那個最專注的狀態 時,那也是一個「定境」!然而定境本來就是包羅萬象,在相 上,它雖是包羅萬象,而當入到那個境界時,那麼,它就是無 二無別了!

最初尚未出家的優波離,因為剃髮功夫不 錯,所以佛弟子要他來幫佛陀剃髮,優波離當然很緊張,平常 幫王公貴族剃髮就不說了,要他幫世尊釋迦牟尼佛剃髮,當然 是一件令人興奮又緊張的事情,所以優波離要求他媽媽與自己 一同前往佛陀所住的精舍,為佛陀剃髮。 在開始剃的過程,優波離是戰戰兢兢的,所以彎著身體很 恭敬的剃髮,優波離的母親跪著請問釋迦牟尼佛,佛陀啊!佛 陀!優波離剃的怎麼樣呢?佛陀這時候告訴她,優波離的身體 好像太彎了,優波離馬上把身體調整一下,竟然這一調整,優波離進入了初禪。 剃了一會兒,媽媽又問佛陀,優波離現在剃的狀況怎麼 樣?佛陀就告訴優波離的媽媽說他現在的身體又好像太直 了,所以優波離又修正了一下,竟然進入了二禪;再過一會兒 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剃的如何?此時佛陀說,優波離的入息 太粗了,所以優波離把自己的氣息調一下,竟然入了三禪;再 過一會,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他現在剃到最後,快剃完了剃 的如何呢?佛陀又說他現在出息又太粗了,所以優波離馬上調 整過來,竟進入了四禪! 此時佛陀要大家馬上把優波離的剃頭刀接下來,不要讓他跌倒,為什麼?因為他一調息的過程,竟然入了無想的狀態。 各位,剃髮師優波離從一個剃頭的過程,竟然可以由初禪入到 四禪,這樣「入定的狀態」,與我們一般所理解,好像出家人 要藉由打坐修禪才能入定的狀況不一樣,所以在這裏要給大家 一個正確的見地: 所謂真正的「入定」,不是單指在禪修的過程才能獲得,「入定」是專指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那個專注力就是叫做「入定」。

不管任何人早上教他一句,可能到了中午,他就已經忘光了,就連佛陀要五百羅漢依循教他,五百羅漢到最後都只好甘拜下風的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的哥哥周利槃特不得已,只好把他趕出了僧團。

但是佛陀很慈悲,用無上柔軟的心法,願意教授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拿了一支掃把給周利槃陀伽,告訴他,沒關係! 雖然大家都排斥你,但只要你聽我的話,慢慢的修,你還是有辦法得道的,於是佛陀就教他這個掃把怎麼用?佛陀要他每天在這森林裡面,用掃把掃除掉落在地上的樹葉,而且只要每天 在掃的過程裡,口唸「拂塵除垢」四個字就好了。 於是周利槃陀伽按照著佛陀的指示,每天在掃地時就唸著拂塵除垢、拂塵除垢,掃啊掃!掃啊掃!掃到最後,周利槃陀伽自己感覺到,外境這麼髒,包括這些泥土及樹葉都可以掃乾淨,佛陀叫我拂塵除垢,一定不只是要掃這外境的樹葉而已, 我知道了!佛陀要我掃的是內心的塵,內心的垢才是,想到這,周利槃陀伽掃的更起勁,更勤快了,一直拂塵除垢、拂塵 除垢,最後周利槃陀伽全身綻放出通體的光明,因為他開悟了!

各位我們每天也在掃地啊!但我們有人開悟嗎?可見我們的心思真的沒有辦法,像這些尊者、聖者一樣,隨時做事的當下是如此地專注及用心,所以佛經裡面也常教我們一種修行 法門,名為「直心是道場」,不要想太多,就是老實修行,老 實念佛就對了!所以偈語說「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 定」,這兩句是說明「入定」的重點。 當然或許有人看到這裏會問,既然「入定」是指做任何事 情當下的專注力,那如果有一個眾生,說他在賭博時也很專 注,那算不算也是「入定」喔?

大家要知道,其實「入定」只是初步踏進空性的一個領域 及階段,只是在那個剎那當中,所形成的一個狀態!當然「入 定」還是有正邪高低之分的!若依佛法「入定」的角度來看, 當然是指入「正定」而言,而像賭博等不正業,乃至邪魔妖怪 等之定境,當然就算是入「邪定」了!所以偈語接著說「禪那高低正邪命」。

當他學得這隱身術時,自然別人看 不到他,於是他便起了邪念,跟契友等三人,跑去皇宮戲弄這 些宮女,而且讓宮女都相繼懷孕了! !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啊!於是國王生氣地把大臣招 來商量對策,怎麼辦?怎麼辦呢?所有的大臣比手畫腳地說, 如果這事是「人類」所為的,那我們可以用刀把他斬殺,只要他來的時候,我們在地上鋪米或鋪沙,雖然看不到全身,但可 以看得到腳印,也就可以斬殺他了;如果是「妖魔」的話,我 們就要用咒術、咒語或符令,將他降伏斬殺。 所以當龍樹跟契友等一行四人,再度前去皇宮,準備調戲 宮女的時候,因事先地上已經舖滿了沙子,所以當他們進入皇 宮後,馬上露出腳印,而隱藏在四周圍的將士自然尋著腳印, 一一將他們斬殺,就在一陣混亂的時候,聰明的龍樹,趕緊躲 到國王所坐的寶座後,因為他知道,國王寶座的幾尺內,是嚴 禁所有將士及武器的靠近,因為這次的大難不死,讓龍樹覺察 到自己荒誕愚痴的行徑,所以就發心出家修道,最終成為佛教 神通自在的一代宗師。 龍樹之前所學「隱身術」,也需極高極深的定力,才能辛苦的學得,但因這樣的定,並非用來利益眾生,反而惱亂眾生, 當然是屬「邪定」了。相對地,你說很專注「賭博」的行為, 算不算「入定」呢!縱使算,那也只能說是「入邪定」而已, 跟佛教所講的「入正定」是不一樣的。

講到這裏,再與大家談談「入定」與「三昧」的不同?基本上,「入定」與「三昧」是兩種層次的差別!所謂的「入 定」是指初步契入空性的狀態,而「三昧」是指「入正定」的 意思,而「入定」並不代表入「三昧」,但是「三昧」,絕對代 表「入定」。 這好比《普門品》所講的「一心稱名」,這個「一心稱名」 與《阿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與像上面所說的境 界一樣,這是次第差別上的不同。「一心稱名」好比「入定」, 但「一心稱名」並不一定能到達「一心不亂」(入三昧)的境 地,然而「一心不亂」一定要有「一心稱名」的功夫,意思說, 只我們能夠從「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那才有可能完 全地契入到諸佛菩薩的性海裏! 若從人體機能或說物理學的說法,這「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就如同激發我們「腎上線素」一樣,當因緣成熟具足時,所展現的能量及潛力,就不是我們可以言喻的!

這村婦習慣每天早 上,固定帶她兩歲大的小孩,到三樓窗外欣賞風景。然而這天 村婦起得早,又碰巧今天有賣新鮮的白菜,於是起身到樓下的 市集買個新鮮的白菜,誰知與鄰居聊了起來,竟超過寶寶起床 的時間。 於是已經起床的寶寶,看不到媽媽的過程,先是一陣嚎啕 大哭,然後就循著慣例,跑到窗戶邊去看一下風景,沒想到看 到一樓的媽媽,因為有時小孩對於距離感的拿捏,還沒辦法準 確,所以就爬上窗台,想要找媽媽。在一樓買菜的媽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畫面,趕緊揮手制 止小孩,然而小孩反以為媽媽揮手,是在叫他,於是撲通地栽 了下來。 就在寶寶從三樓重力加速度的墜地之前,遠在三、四公尺 外的媽媽,竟用飛快,超乎人類體能極限的速度,將寶寶抱起, 這個驚人的真實體驗,馬上引起日本各界的探討及研究,於是 他們作了一個實驗,以同樣的時間場景,要媽媽再跑一次,只 是這次的寶寶換成同等的一個沙包,然而不管再怎樣的實驗, 媽媽始終無法在沙包掉在地上之前,就將它接住。 差別在那裏呢?差別就在那是個沒有生命的沙包,而非自己懷胎十月親生骨肉的寶寶,因為村婦看到的是她的寶寶,所 以她會用生命去積極拯救,也因如此,自然激發自己濳在的腎 上線素,當然這是從物理學上來講的,而在佛經裡面講到這個 「入定」狀況也是這樣的,當一個修行人真正能夠契入到這定 境時,他所展現的,所發揮的能力,哪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呢?

曾經有個笑話說,有個喝了酩酊大醉的酒鬼,走在黑暗的路上,一不小心噗通地,就跌到白天修路的坑洞裏,當酒鬼掉下去時,不停地吶喊,但都沒有人來解救他,於是酒鬼不斷地 往上爬啊爬!爬啊爬!但或許天黑,或許坑洞太滑,或許自己 酒醉了,明明才三公尺高的坑洞,酒鬼就是爬不起來,一個小 時,酒鬼真的精疲力盡地坐在角落休息。 沒多久,竟然又聽到一聲噗通,原來另外一個酒鬼也掉下 來了,這酒鬼一掉下來,跟前面的酒鬼一樣一直拼命地在爬啊 爬!爬啊爬!他也不知道前面已經有一個酒鬼掉下來,所以就 是拚命的爬,而一切看在眼裏先前的那個酒鬼,就對他說:「不用爬了,這樣是爬不上去的」。第二個酒鬼聽到黑暗中竟有聲音出現,嚇了一跳,以為是鬼,哇的一聲,竟在當下,一下子就跳上去了。

各位這個就是「腎上線素的激發」,所以在他那當下的一個專注力,可能一下子就爬上去了,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本身本具的潛力及能量。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外境的當下,你能夠激發自己的潛力,收攝六根,齊發功用,當下從「一心稱名」達到「一心不亂」自然可能忘卻了「身」「心」的覺受及執著,當然有因緣化解這一切的苦厄,而契入三昧正定的境界,所以偈語最後說「稱名不亂三昧進」。從以上的說明,由此可知「逆境」不一定不好,如果在人生的過程裏,看到前面有些障礙,對一個有佛法的人來講,他會覺得「這是我進步的一個臺階」,但對一般人而言,這些可能就是「絆腳石」。

對於一個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來說,其實境界的好壞不是重 點,重點是我們應該隨時如何地「安住」我們的心,所以佛陀 常教我們要學習「逆增上緣」、「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 你看逆風的時候,風箏一定飛得更高,所謂的「逆風阻向飛更 高」;而梅花因寒冬而芬芳,皮球因拍打而彈高;再看牡蠣為 什麼能夠得到珍珠?因為當砂石跑到牡蠣當中,而牡蠣卻沒有 足夠的力量能把砂石推掉,所以牡蠣學習了「包容」,也因為 包容砂石的存在,願意與砂石融合共存,於是刺激了牡蠣本身 而分泌出貝母質,並將砂石包起來,之後貝母質慢慢地長大, 而原本礙眼的砂石,最終也變成了耀眼的珍珠,這些都是有了 「逆境」才得以開花結果啊!

所以當我們碰到逆境時,如果我們能夠一心稱名,乃至到達一心不亂的境地,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度我們,重點是我們能否達到這「一心稱名」及「一心不亂」的功夫,這才是我們修學的重點。

所以《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修學的重點是,什麼叫 「入定」?我們將偈語再說一次「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閱讀更多有關“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四要一心稱名意2019-07-11T14:53:10+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