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彙整: 2019 年 6 月 14 日

14 06, 2019

台灣已經那麼多寺廟,為何還要再蓋寺廟呢?

2019-07-04T18:09:42+08:00

有關「建寺」對於佛教徒而言,真是護持植福的好機會,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就不易生起如此的信心,尤其台灣已經那麼多寺廟,為何我們還要再蓋寺廟呢?當然每間寺廟的成立,一定都有它背景的殊勝因緣,但就本寺建寺的目的,有下列三點說明:

佛經中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略稱祇園精舍),位於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南,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及結夏安居次數最多的精舍之一,然而這個殊勝的因緣,全因須達長者的發心建寺而成就。

佛世的須達長者,為引請長期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法的世尊,也能大駕光臨來到舍衛城弘法,所以尋覓多時,才找到波斯匿王之子,祇陀太子的花園,為最佳安置世尊及其弟子的處所,但原先太子不想割愛,故想出以黃金舖滿林園的作法,來嚇退須達長者,沒想到護法心切的須達長者,竟然變賣家產,真的以大象馱負黃金來舖地,祇陀太子也感念其誠心,故將園中所有林木一併供養佛陀,故世尊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為「祇樹給孤獨園」。

當須達長者很高興地邀請尊者舍利弗一起到所購祇陀太子之地,先行丈量林園大小,並規劃所應建設之殿堂及禪房數量的多寡,就在兩人拿繩丈量的短暫時間裏,發心建寺的須達長者,因其建寺功德,而未來得生天宮的景象已經儼然而生,這在《賢愚經》卷十中,有詳細的說明:

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

從經文中所云,因須達長者發心建寺的功德,在最短暫的時間裏,他在未來的宮殿儼然已成,可見建寺功德的殊勝,是難以較量的。又經云: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

這是說明須達長者之善心,從過去七佛以來,就常以建寺度僧的方式廣修供養,然而此蟻子(或指未修善根供養者),卻因不修福,而橫遭九十一劫的下賤身,所以建寺功德之難遭難遇,如經所云:「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可見植福最大的功德,就是「建寺功德」,所以說建寺的目的是讓眾生能夠種福田為主的。

其實,從世間的表相上來看,一間寺廟的完成,好像只要有錢就能成立,但從深層的意義上,一座寺廟的成立,是因為每個眾生當下的發心供養,所種植的福田,集結這所有的功德,才圓滿這寺院的成立。

從廣義上來看,只要是依止在正法宣揚的任何一個道場的成立,它都是屬於人天盛事。所以成立這樣子的一個道場,是要聚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應化世間,度化眾生的一個根據地,所以這個供佛的處所及殿堂,它又是要何等的殊勝!何其的莊嚴啊!藉此功德,能夠讓眾多著相的信徒及眾生,來到這樣殊勝的殿堂,就能生起一切的恭敬心,光是這一點,就是台灣已經這麼多寺廟,為什麼還要啟建寺廟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

當然,為什麼要「建寺度眾」?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就諸佛菩薩度化眾生而言,「寺廟」是諸佛如來應化及主事說法的場所,如同佛陀常在祗園精舍講經說法一樣。一個寺廟的成立,自然要凝聚一些多生累劫與主事諸佛菩薩乃至主事者,有其因緣的護法信眾,藉由他們的學習及深入,感於諸佛如來的威德,或者主事僧眾的修為,信眾們慢慢地去培養出一股,想要建立寺廟道場,這樣子的一個願心的成就。

再說佛世時,曾有一位名德勝的小孩,因供養手中之土於世尊,並發願將來為王,佛陀令阿難將土塗於寺廟,以作建寺之用,此兒於佛涅槃百年後,真的在印度稱王,他就是阿育王。

在《阿育王傳》卷一中說到:爾時,世尊與阿難在巷中,行見二小兒。一名德勝,是上族姓子,二名無勝,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戲以土為城,……德勝於是掬倉中土名為麨者奉上世尊。……爾時,德勝童子,施土已訖,而發願言:使我將來蓋於天地。……即時受彼土,使其心歡喜,以種王業緣;……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後,此小兒者,當作轉輪聖王四分之一,於花氏城作政法王號阿恕伽(即阿育王)。分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佛說偈已,便以此土授與阿難,使塗如來經行之地。

這是經典中再一次說明,建寺目的是讓眾生能夠根植福田獲大果報的經證!可惜末法眾生,於經典著力微薄,卻我慢執著深厚,不知如來實義,卻又妄言自說。或有人云:菩提達摩不也向梁皇武帝云:「建寺度僧,毫無功德」嗎?其實這真是斷章取義及錯解如來和祖師的真實義了,有關這段經文,在

《景德傳燈錄》中有全文完整的說明: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

從這段經文中,達摩祖師以「並無功德」、「廓然無聖」的「無」字,來破除梁皇武帝執於世間果報、有漏之因的不究竟,達摩祖師不是不知道梁武帝的善心善舉,但站在修行的立場,總希望梁武帝能夠更加地超越,更加地提昇,才有如此「無」字一說,大家千萬不要把這個「無」,當作是「沒有」、是「否定」的意思,這如同《金剛經》中「應無所住」的「住」字一樣,「無」與「住」都是講「執著」這兩個字啊!

所以當梁皇武帝問達摩祖師,自己建寺、抄經、度僧有何功德時?祖師回答:「並無功德」之意,是告訴梁武帝,站在修行的立場,不應該執著於世間有漏的果報,並不是否定建寺度僧的功德及價值,否則一切都否定,只是成狂禪的一種罷了。

所以在我們尚未成就佛道以前,其實應該廣修一切供養,而又不要執著一切供養之功德,正如《瑜伽焰口施食要集》所云:「所獲一切一切諸功德,猶如幻化,幻化似夢境」之想。這才能廣集一切修行的福德!而「建寺功德」,更是增福的最好機會,誠如經云:「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啊!

兩千五百年前,須達長者祈請世尊前往舍衛城講經說法,然世尊剛開始卻澆了須達長者一盆泠水說,現今城內百姓,多信邪教邪法,不易納受正法。經云:「舍衛城中,人多信邪,難染聖教。」但經須達一再地勸請世尊大開法筵,這時世尊,又給須達出了一個考題說:「出家之法,與俗有別,住止處所,應當有異,彼無精舍,云何得去」?須達白佛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

《見賢愚經.卷十》這段經文雖成就日後「祇園精舍」的殊勝因緣,但大慈大悲的佛陀,為何要在家信眾,大費周章的購地建寺後,才願前往講經說法呢?其實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寺廟是給出家僧眾安身立命之所,因為佛陀自己也常自喻為「大僧」(就是大比丘之意)或「僧數」(即僧眾中的一員之意)。出家人本來就是以寺廟為家,這點與在家眾不同,又出家僧眾有許多戒律儀軌需要持守,以寺為家,利於長期之修練及弘法,所以在佛教有句話說:「內弘外護」,出家僧眾就是適合在莊嚴的殿堂內弘揚佛法,而在家信眾則應在外發心經營而行四事供養,這就是「身安則道隆」的道理。

寺廟一旦有了僧眾的常住,自然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應運而生,因為在三寶裏,「僧」就是代表傳達「佛」陀教「法」的中間橋樑者!相對地「佛」是以「法」來攝「僧」;而「法」乃聯繫「佛」與「僧」的核心精華!

由於寺廟的啟建,不但令眾生廣植福田,更令三寶久住,其福田無量,絕非救濟鰥寡孤獨的悲田,孝養父母的恩田所能比擬!更確切地說:所有一切正統的寺院,它都是佛、法、僧三寶傳承的一個場所!不同的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當然有祂要度化的一切陽界或冥界的眾生。這樣傳承正法的道場,絕對是諸佛菩薩蒞臨,龍天護法護持,絕對是度化人天,甚至是度化冥界受苦眾生,當他們有所想要提昇成就時,他們可以依止的一個道場。也因為這種種因緣的聚合,而建立了這樣的一個正法道場,這也是一間寺院為何成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知,一間寺廟的成立,不只是有形僧眾度化信眾的因緣而已,更蘊涵著眾多諸佛菩薩,救度無形受苦眾生的悲願,以及提昇四聖六凡法界眾生的功德力。這樣的建寺功德,更是千載難逢啊!當然佛教的功德力,還是要建立在「相應」的基礎上,才可圓滿的,不然為何要說「佛度有緣人」?為何說「不有因緣,無由垂範」?為何要說「不叩不響」!所以,沒有福報,不能生而為人,沒有福報,無有因緣學佛,沒有福報,不會廣作功德,所以有建寺度僧的機會,大家應好好把握才是。

當然也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說,現在科技資訊發達,一些法師也終生致力於電視弘法,也不需靠建寺才能說法度眾啊?

其實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立足點,絕對不能擺在同一個台面上去論對,這是一般世人的迷網與無知。大家要知道,蓋不蓋寺廟,對釋迦牟尼佛或諸佛如來而言,都是不增不減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寺廟,諸佛如來及其弟子,又該如何安身立命?而專心弘法及修道呢?

現今法師利用電視弘法,其影響無遠弗屆,自然功德無量,但深究而論,多為一人弘法,背後少有僧團僧眾需其教化,這是每位法師不同的弘法性質及願心的不同,各有其殊勝之處,若將兩者混為論之,實為不妥及無明。

大家想想,現在多少密教的法王、仁波切或喇嘛,不遠千里來台弘法,除了佛法次第的宣揚教授外,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護法信徒能夠發心建寺供養,因一位法王或仁波切的背後,多數要承擔著藏區幾百個或上千個小喇嘛的教育及日常所需,光就這一點,與一位法師單單電視弘法的願心就大為不同,又何以論其優劣對錯呢?

其實佛陀的大慈大悲,依其威德神力,世尊一人說法足以攝眾,然世尊更身繫著法脈相傳及教育僧眾的責任,故在弘法的當下,隨時皆要顧及弟子們的教化及學習,試想,若無精舍,釋迦牟尼佛及所有的眾弟子無安身立命之處,又如何能夠為求法者講經說法呢?

其實在佛經中,佛陀早已要在家弟子對僧眾們廣行四事供養,所謂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裏所說的「臥具」,也就是「食衣住行」的「住所」之意,可見「建寺」的功德,自古至今都是不可限量的。

佛法的心要,無非在「禪」,禪法的殊勝妙用,在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溯源自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傳法付囑於大迦葉至今,可謂一脈相傳

經云: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見卍新纂續藏經七十九冊《聯燈會要》)

現今佛經的廣宣,迦葉尊者經典結集(法的結集)之功德,自是居功厥偉,從宇宙觀的角度來說,「法」當然是三寶中最重要的:

因為「法」就是自然,「法」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它是恆常不變的。至於「佛」,示現在娑婆世界,也都還有生滅的一個示現,那麼「僧」也必須依止在「法」上,去做種種的修持及自利利他的一個傳遞,況且經云:「見法即見佛」。所以如果依佛法僧三者來分高低或重要性,當然還是以「法」最為重要!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靈山會上拈花,大迦葉破顏微笑,祖師與弟子心心相應的禪法,密契因之而生,但其禪心法要到底說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也因為沒人知道,所以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探尋,故歷來禪宗祖師大德們對此著力甚深,因而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以無相為宗、不立文字、以空為宗的禪宗,竟是八宗裏最多禪法教授及經教依據的宗派,這或許是祖師們始料未及的,因為祖師的老婆心切,擔心弟子不懂佛陀無形之教,而述諸有形之語,反造成「空宗」較「有宗」更多經論依據的原因及現象。

雖然禪宗擁有眾多經論,但其修行重點又不外乎令行者了知「色即是空」的道理,但反過來說,如果祖師沒有為後學點撥些修行的消息,我們又如何能體會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其中「空即是色」的無相之教呢?

瞭解這一點,也不難體會,我們為何還要辛苦建寺的用心了,縱使莊嚴的殿堂落成,其目的無非宣說正法、傳揚古禮、度化蒼生,若無殿堂,又何能體現諸佛如來之無上大法呢?《金剛經》曾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從廣義來說,如果有佛法的地方,就是諸佛雲居之處,而且有佛之地,必有賢聖僧及菩薩大眾等隨侍在側。可見「法」的殊勝及重要性,而寺廟的啟建正是為宣說佛法,令其正法久住而殊勝的,故普賢十大願中云,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這都與「正法」的宣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談到正法,或許有人會問,現今法師不是一直致力於佛法的弘揚,這不就是宣說正法嗎?

其實真正的正法,就是要每個眾生,在整個修行的過程裏,他們依循這樣子的法門,他能夠離苦得樂,進而契入空性、證得菩提,這樣的法門,才算是正法!

然平心而論,現在的寺院法師,我們認為屬於傳正法的部份,只能算是在經典上的詮釋及教導,或許較少在修行實證上去下功夫,這是我們漢傳佛教的法師們,應該引以為戒的地方!尤其連六祖惠能在《壇經》中所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的亂象,在現今的宗教界,好像也時有耳聞!

或許從傳統佛教的修行立場來看,現今的佛教已經「式微」及「偏頗」了!因為我們習慣把「學佛」,當成一種「熱鬧」的活動,形成一股「追星」的流行,甚至愈來愈重形式排場,忘卻修行目的在於面對境界時的超越與提昇,尤其無論自修或度眾:

我們終其一生,都不要只是求得「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必須在每個當下,從「心地」上,從「因地」上去達到成就。縱使不管在任何的時空裏,碰到任何的困難及障礙,都能夠稟持諸佛之教誨,在今生當中,去成就個人最高的修行境界。

我們從建寺目的、宗旨及殊勝來看,知道建寺是讓眾生能種福田、建寺是令三寶可以久住、建寺是使正法能夠常轉,更何況我們正在啟建的「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是遵循傳統古禮古法,名副其實地迎請法脈回台所建立的道場,所以這樣子的道場,在一切的時間跟空間裏,絕對有它的必要性及存在性,但或許在短暫的時間裏,不容易看到它的殊勝之處。

大家再回溯中國浙江省普陀山這千百年來一切的興衰過程裏,當每一個興起時,絕對有著觀音菩薩及諸佛如來應化世間的願心及度眾的使命。而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最初由我及惠師父共同發願下,在台灣成立一個真正傳揚正法的觀音道場,那麼這個觀音道場,一定也是結集了所有多生累劫與觀音菩薩有因緣的眾多弟子,他們共同去發心供養、共同去結集願力,而成立的道場。

再則早已成就佛道的觀音菩薩,勢必有著許多觀音淨土的眾生,因業力輪轉而在台灣這塊寶地出世,同樣地因為寺廟的啟建,諸佛的降臨,觀音菩薩要救度這些有緣的弟子,而這些弟子,他們也有很多的冤親債主及歷代祖先,在這因緣具足的當下,觀音菩薩也要一起來度化他們!

其實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自民國九十四年起,依傳統古禮迎請回台,距今也只有短短八年,但當初觀音佛祖會「法脈東傳」,絕非三年五載之事,是經過長期的運籌帷幄而決定,所以現今啟建的普濟禪寺,其實是百年或是千年的基業。在代代傳承的過程裏,每一代每一代的弟子,都必有其該負起的責任,在現階段裏,我們的責任,就是救度與菩薩有緣的眾生;第二把觀音法門及觀音淨土及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慢慢去傳承宣揚,讓有緣的弟子一一的進來與親近,既而能夠更加地推廣到全世界,讓更多更多的學佛者,能夠稟持著這樣的正法來作修行,而成就他們最高的修行境地,這才是建寺功德的終極目標及願景。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 廣植福田往生無礙法會

冤親債主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

台灣已經那麼多寺廟,為何還要再蓋寺廟呢?2019-07-04T18:09:42+08:00
14 06, 2019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2019-07-04T18:04:51+08:00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大小艙等看福報,善緣共業同船渡,法會終點一起到」。

有關牌位大小,功德有無差別的問題?簡單地說,可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功德無差,福報有別」。因為牌位就如同門票一樣,它是入場參加法會及領受功德的依據,對於沒有門票(牌位)卻要硬闖的眾生,這時警務人員(龍天護法)就會將他繩之以法,或驅離現場。冥陽兩界,本有各界應遵循的規矩,不可能隨意想來參加法會,就可自由進入的!縱使你超度的是十方法界眾生,這些十方法界眾生也絕對與超度者有關聯者,他才可能得入會場,而非所有的冥界眾生都可同入會場。

瞭解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牌位」對於冥界眾生,是多麼地重要了!但牌位的大小,對他們有差別嗎?其實只要有牌位,他們就能進入會場,只是每個人的座位大小不同而已!這如同拿登機票登機一樣,福報大的,可坐頭等艙、商務艙,但一般人都是坐經濟艙,牌位大小也是這樣,你的家人捨心夠大,願意幫你立大牌,就如同讓你坐頭等艙或商務艙,這純粹是福報大小的問題,並沒有功德優劣的差別,所以說「牌位猶如登機票,大小艙等看福報」。

然而不管是頭等艙、商務艙或經濟艙的乘客(例如冥界眾生),他們能夠在同一時間、同一架飛機上一起搭乘,這必是多世累劫的善緣所致,故說「善緣共業同船渡」;而不管是何艙等,這架飛機的終點(或許天界抑或淨土),大家是一起抵達的,所以說「法會終點一起到」!

所以總結地說,法會牌位的大小,如同飛機艙等的現世福報不同,但這也關乎受薦者的福報多寡,至於能否得生天界或淨土,端賴眾生在法會當中蒙佛教誨時,可以真正了悟或放下執著的程度深淺而定,故眾生能在法會中得以提昇超越的功德,與牌位的大小,是毫無關聯的,所以這個「牌位大小,功德有差嗎?」的問題,就是「功德無差,福報有別」的關係。

當然相關牌位的問題,有很多我們不得不注意的部份,例如有人常問「是否只要有寫牌位,就有功德,不需要罣礙牌位寫的對或錯」?

其實這要分為兩部份來談,對於生者(或書寫人、陽上),在書寫功德芳名的當下,只要清淨心及恭敬心具足時,功德即體現,而對於亡者,還要端賴牌位的正確、法會的如儀及亡者本身接受與否而定。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執著,冥界眾生更會執著於他的名字,才能如實來到法會的現場,如同登機證上的名字與護照上的名字若不同,航警人員也不會讓你登機的!

再則有人請問:「我父親往生多年,也已經合爐了,是否超度牌位就一併寫歷代祖先即可?還是要單獨出來寫較圓滿」?

這個問題全端賴家屬的誠心及亡者的福報,所謂「功德無差,福報有別」,只要我們立上父系的歷代祖先牌位,我們的父親自然有一席之地,只是差別在這個位子是一般的位子?還是較舒適的位子?或許一般的位子,好比經濟艙,就如同只立一支歷代祖先牌位一樣,亡者自有他的一席之地,而較舒適的位子,好比商務艙,就如同我們單獨為父親立一支牌位一樣,這是屬於他個人的牌位,相對的位子也較舒適!

還有人問:「是否法會牌位一立,牌位裏的法界眾生就會來此壇城會場接受超度嗎」?

這是不一定的!為什麼呢?第一:因為每個人的靈識都是唯一的(除非我們已證入無生,得以化身萬千),如果我們要超度的眾生,他已經投胎為人,現在再立一個他的牌位,除非這個人是大修行人,否則他的靈識就是在他的肉體上,不可能會有另外一個靈識來到牌位裏接受超度,這是一點。

第二:如果想要超度的眾生,他身處畜生道,同樣的道理,他也不會來此牌位領受功德!第三:如果想要超度的眾生,他身在極惡的地獄道,或許獄情未決,或許未逢地獄大赦,他也不會被放出來領受功德!或許有人問,那焰口及水陸不是無遮法會嗎?但縱使無遮也是功德具足者才可外放的,如現世總統大赦時,也不是所有人都可出獄的一樣,在水陸文中秦莊襄王,包括白起張儀等秦臣,也是領受了多次的水陸法會功德才得以超生的!

能入牌位領受功德的,一定是化生身份(如淨土眾生、天界阿修羅界及冥界眾生等)但縱使是胎生眾生(如人道或畜生道)甚至一些地獄道的眾生,雖然他們的靈識無法來到法會現場,但並不代表不用立牌位,因為只要立了牌位,法界眾生自然可以得到那份功德的回向,自然具足了投生善道的增上緣,差別在靈識如果親臨現場的,多了一份法會當下的參與感,這對眾生究竟得度與否影響甚巨!

再說大家常有的疑問:「是否寫一支『冤親債主』的牌位,就包括了一切」?

立一支「冤親債主」的牌位,對佛教徒而言,是很天經地義、稀鬆平常的事情,不過就一個「冤親債主」的牌位而言,當牌位一立上去時,基本上,所屬道場的龍天護法,會將此人的冤親債主,依其因緣、時空而召請靈識來此牌位暫住,就其冤親債主的內容,可分為五類:一是超度者的累世父母、二是超度者的累世師長、三是超度者累世所殺害之生靈、四是超度者現世所殺害之生靈、五是超度者的累劫冤親債主!這些累劫冤親債主的形成,主要是每個人在多生累劫裏,有實質接觸,而所造作之因果業緣的對象。

現在很多學佛的婦女,一旦寫牌位,總想幫丈夫或子女立牌位,但不會幫自己立牌位,這是有其不圓滿的!我們試想,當自己的冤親債主(親人)尚在受苦,卻眼睜睜看著你,為別人做功德,而卻未超度他們,他們會做何感想?又如你自己只有五十公斤,卻要您扛一百公斤的家務,這樣長此以往,您受得了嗎?

其實如前面所說的,只要我們有立牌位,不管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一立上去,這些冤親債主自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這樣的做法才能符合,佛教所謂「自受用、他受用」的圓滿度!牌位的問題,真是鉅細靡遺,不得不慎啊!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 廣植福田往生無礙法會

冤親債主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2019-07-04T18:04:51+08:00
14 06, 2019

如何教養孩子讀書及培養良好親子關係呢?

2019-07-04T18:04:02+08:00

很多信眾為了如何教養孩子讀書及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真是傷透腦筋,因為追根究底來說,這已不是純粹教育的層面,而是關係到父母與子女多生累劫善緣多寡的修行問題。

嚴格說,這部份討論起來是非常廣泛的,因為每個人在孩提時期,能不能專心念書,關乎到這個孩子本身八識田裏,是否具足一切讀書的種子,就像清代文學家袁枚,聽到「黃庭堅芹菜麵的故事」,不禁感嘆道「書到今生讀已遲」一樣,另外還包括孩子學習時能否有效的融會貫通,所以有些孩子讀書從來就不需讓父母操心,而有的孩子就特別讓父母操心,若要細論這一切,那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因果業緣。

至於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除非你的孩子善根具足,就像二十四子中閔子騫「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故事,但這畢竟是少數!至於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要從父母本身做起,從有形的部份來看,尤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裏,是用什麼方式在教育、在引導,這身教的影響,關係頗大,就無形的部份,這孩子之所以讓父母如此操心,也就是他們過去世彼此八識田的種子,不善的部份多於善的部份,所以這也必須從父母著手,父母應不斷地誦經或做種種的功德,去化解他們彼此八識田裏的不善種子。

有形的部份,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耐得住性子,要忍得住脾氣,儘可能在教養孩子課業時,父母要學習以「獎勵」與「鼓勵」的方式,絕對好過於用「處罰」及「責罵」的方式!這麼說吧,父母要學習以「理性」與「智慧」去教導,而不是以「情緒」或「個人想法」去作扭轉,凡事都必須在心平氣和及智慧生起的狀況下來處理每一件事情,那麼在有形的部份,我們與子女所結的一定是善緣,而非惡緣,尤其父母乃至教育者一定要言行一致,也就是「身教重於言教」,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或是「只准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種種硬性規定,而沒有與孩子正向的溝通與意見交換,這都容易在孩子內心深處,對父母乃至教育者種下更深的惡緣,所以這看似稀鬆平常的「教育」問題,其實徵結關乎教育者本身的「修養」,甚至是「修行」程度的問題了。

很多父母會感嘆,我的小孩從小很乖,長大就變了,是否是交到壞朋友所致?當然若是求學過程遇到惡緣,交到壞朋友,而改變孩子的心性,這是有可能的!而這部份就得靠父母平時與子女的互動關係,隨時關心子女的交友情況而定,再來就是父母有無幫子女多累積,多做些善事或布施的因緣,讓子女「善緣具足,惡緣遠離」。

但根本問題,還是在父母本身,如果父母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語言行為等種種壓力,去要求小孩不管讀書或做事,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下,可能在年紀尚小,沒有反抗能力!但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他能自主了,他或許就會盡力想要脫離父母的管轄,因而彼此的惡緣便會隨機浮現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發展」、「道德倫理」,多少父母含辛茹苦地讓子女學習最好的,考上最好學校!但這一定是最好的嗎?這是有待斟酌的!我們靜下心來想,或許有很多子女,是活在父母的掌控下成長的,並非他自己的意願,我們先不管這樣的做法好不好?問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勢必產生更多不善的因緣!不是嗎!

再說無形的部份,有些孩子之所以讓父母如此的操心,必定是他們在過去世彼此八識田的種子,不善的部份多於善的部份,這更是「修行」的層面,而不只是「教育」的問題,因為如果家長或教育者本身不信因果,怎麼可能深刻瞭解到與子女不善的相處,原來都是來自過去世的因果業緣呢?

曾有一個孩子,從小不准父母撫摸他的頭,由於是獨生子,父母對他的照料可謂無微不至、晨昏定省,善於烹飪的父親,每次佳餚上桌,還需端看孩子的臉色,才知道今天孩子滿不滿意。或許有些人會說,那就不要給他吃啊!但是沒有生兒育女者,絕對不能體會「天下父母心」的辛酸,對父親而言,雖然兒子再怎麼地桀驁不馴,但他還是渴望兒子能夠享用他親手料理的佳餚,尤其看到兒子食用時的滿足,一切的甘苦也就值得了。後來得知,原來兒子曾在明朝貴為帝王,而父親竟是他貼身的太監,所以我們再回顧「兒子從小不准父母摸頭」、「父親端看兒子臉色」、「晨昏定省」等等,這類似古時帝王及太監的關係,不是昭然若揭嗎?其實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業」嗎?所以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好壞,過去世的一切業緣,佔著重大的因素。

曾有一位母親,對唯一的兒子百般呵護,若有絲毫的閃失,還要趕緊向孩子道歉,但是兒子看見自己最親愛的媽媽,卻像見到仇人般的動輒打罵,甚至還會不經意地隨口說出「妳以為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嗎」?經過調查,原來這對母子已有三世的因緣,最初一世,母親身為獵人,在森林裏捕捉到一隻猴子,而且生吃猴腦,這隻死前面目猙獰的猴子,就是她今生的兒子,到了第二世,兒子成了丈夫,而母親為其妻子,那世丈夫毒打妻子致死,到了第三世,那隻猴子所累積的冤氣,讓他一見到今生的母親,就像看到仇人般的憤恨難平;另一則案例,有一單親母親隨時毒打最摯愛的兒子,原來前世是民女被員外強娶後的潛意識發洩;又如有一父親特別鐘愛有殘疾的老么,原來前世是丈夫與外遇小三的複雜關係,像諸如此類光怪陸離的眷屬關係,若非從三世因果來抽絲剝繭,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大家不要以為自己的小孩很乖,絕對不會有這樣悖逆不道的情事,孰不知多少社會新聞裏殺父弒母的逆子,從小也是品性敦良、人見人愛的幼童,所以重點是,平時在有形上,不要與子女結惡緣,更要結善緣,要能激發子女內心善的種子,而非交惡的種子,或許這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所謂「子不教,父子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不只生養孩子,更重要的還是在「教育」上,所以我說想要把孩子教養好,維持良好親子關係,已經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修行上的問題。

父母乃至師長,在教養孩子或學生的過程裏,要能以一顆平常心、以一顆柔軟心來教養,而非一昧的放縱或溺愛!這都是造成孩子人格發展不健全的主因!再則父母若一昧地保護小孩,會讓他沒有能力面對壓力及社會,最容易產生孩子孤僻的個姓,與同學格格不入!不然就成了時下名副其實的「草莓族」。

所以如何教養孩子及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已是一門修行,也是一門功課!或許某些兩性專家著作大賣,但他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兩性關係;再來許多優秀的老師,卻不一定能把自己的孩子教養好,因為理論與實際,總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所以我覺得「家庭教育遠重於學校教育」,而父母的「身教更重於言教」,當然若能在有形與無形相輔相成的努力下,自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圓滿成效。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 廣植福田往生無礙法會

冤親債主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

如何教養孩子讀書及培養良好親子關係呢?2019-07-04T18:04:02+08:00
14 06, 2019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2019-07-04T18:03:19+08:00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因為我們首先要了解「佛」陀祂平時的行持是什麼?

就我個人這些年來的修行體驗,瞭解到「佛」陀不會遇到逆緣就亂發脾氣(因為佛能自覺),再則縱使面對十惡不赦者來祈求協助,「佛」一樣會伸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援手,毫無分別及無畏地救渡他(因為佛能覺他),更重要的是,佛陀在度眾的言行舉止及分寸拿捏的過程裡,更不會為了救渡眾生而違背因果,也不輕易傷害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佛真正能做到覺滿的境界)。

其實從佛的自覺、覺他及覺滿的這幾點來看,我們一般人就很難做得到,可見「學佛」真的不是說說而已,要用心去學才是。學佛首重「學」習「佛」陀的行儀,佛陀的行儀有很多,但在初學之始,我們要學習「自覺」,最簡單就是「情緒管理」,也就是要學習控制脾氣,因為至少佛陀不會凡事「稍不如意,便懷瞋怒」,這是第一步。

至於「覺他」,這關乎我們能否真正理解「一切眾生皆我父、皆我母」,以及「冤親平等」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甚至從諸佛三身法身、報身及化身的關聯去還本溯源,既而明白瞭解大地眾生皆是同一體性的道理,能夠體悟這層關係,才能對眾生發起「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才能談到真正的行菩薩道。

而學佛最重要的,也是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瞭解「因果」,能夠把因果搞清楚,我們就不致於為了度眾而「干犯因果」,甚至「不落因果」或「撥無因果」。這看似簡單的因果氛圍,其實蘊藏著諸佛般若智慧的分寸拿捏,這是成佛「覺滿」的關鍵,也是諸佛「知見」的精髓,更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這樣說吧,「自覺」首重息滅煩惱,而「覺他」重於增長慈悲,最後的「覺滿」,突顯般若的殊勝及重要。

佛陀在度眾的過程,必是「盡力、放下、了知無生」的,不會為了滿信眾所願而干犯因果,不會因為護短而違背因果,因為佛出世娑婆的目的,就是揭櫫諸佛知見之理,告訴人們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圓滿的了業解決,而非順應眾生所求,卻一昧給予慈悲及方便,這是有違佛法本義的。

就說當釋迦佛知道琉璃王要滅釋迦族時,祂不會為了私心而用神通去扭轉這一切因果,卻是用自身一己之力去「盡力」,所以祂三次以肉身坐在路中阻撓琉璃王的攻打,但已喪心病狂的琉璃王仍然不顧一切地滅了釋迦族,此時佛陀雖已盡力,但對這樣滅族的結果,祂也只能「放下」,因為祂早已「了知無生」之理,早已了知這一切都是釋迦族的因果業緣,一切也都是生生滅滅的,也因如此,當琉璃王向佛陀懺悔時,佛陀也原諒了他。

因為佛陀了知世間虛妄五蘊皆空,故不會凡事以我為主,要求完美,但佛陀不消極,凡事力求盡力,但對結果一定放下,更懂無生之理,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啊!在這個世間上,我們可能為了事業、生活、家庭包括修行,在有所求的過程裡面,難免對結果有所企盼,自然我們有了分別心跟計較心,情緒的起伏是難免的,如《水懺》云:「稍不如意,便懷瞋怒」,因為我們不能「學」習諸「佛」行持一樣,祂們真正完全了知世間的不實虛妄,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祂知道世間,尤其這個娑婆世界,一切都是幻化、虛假、不實的,所以祂對於任何事情,祂都不會有太強烈的要求,就如一般人所說的「完美主義者」,因為祂了知這一切都是不完美的,怎麼可能從不完美中,去要求完美呢!

這是佛陀面對人生的價值觀,當然以這樣的說法,一般人會說,那佛教就是消極的,佛教就是不積極的,如果用這樣的心態,一個國家經濟又如何發展呢?其實我們錯解了「佛」的知見,因為「佛」並不消極,並非不做任何事,反而因為祂了知世間是虛妄的,如《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祂才能「度一切苦厄」,因為瞭解這樣的一個現象,祂對任何事情,不會有太多太強的想法跟比較,不會凡事要求完美,反而較為包容隨和,雖然如此,祂一樣會努力做很多事情,包括我們世間資生所需的一切,祂都會盡力而為。

只是在盡力過後,對於那個結果,祂是淡定的,祂是放下的,祂是不執著的,這就是佛跟凡夫之間最大的差異,當然這也是我們一般人及法師做不到的地方,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像「佛」一樣,真正認知世間虛妄這個事實,我們還是在事相上去做種種比較及要求,所以產生了情緒的反應,接著又是一連貫後續的因果業力。

如果我們真正體悟學佛的真義及價值時,就可以理解到中峰國師所謂「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的涵意,因為諸佛如來,包括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祂了知所面對一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當祂得到讚揚,內心明明白白的知道,這也不是真實的擁有及得到,而當他遭受一切的毀謗,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瞭解,這未必真的就受損或失去,當他知道這一切的得不是真得,就是「不生」,一切的失不是真失,就是「不滅」,在這個不生不滅的狀態下,那就是「無生」的境界。所以諸佛菩薩可以在一切的現象生滅當中,了悟無生之理,故說「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而眾生剛好相反,在本來就是湛然無生的境界,卻執著與看到現象界一切的生滅現象,所以說「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所以凡夫會在人我是非上去計較分別,所謂「情不重不生娑婆」,所以真正有心學佛者,凡事沒有從「根本」去下手,沒有從「因地」去解決,所做的一切善行,正如達摩祖師所云「毫無功德」,只有「福報」而已。

想當初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曾觀娑婆眾生的根性及因緣,本來不想說法,還多虧大梵天王的請轉法輪,才成就所有娑婆教化的妙典。因為佛陀深知「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遇事只想從「果」上去解決,也就是大家都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速成、立竿成影的習氣及毛病。

然而學佛的殊勝即在於「究竟圓滿」,凡事不從「果」,而從「因」上去抽絲剝繭、從根本去釜底抽薪,因為學佛要的是究竟的「常樂」,而非短暫的「欲樂」,但這與普羅大眾所想的可謂大相逕庭,亦如中峰國師所云:「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吧。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 廣植福田往生無礙法會

冤親債主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2019-07-04T18:03:19+08:00
14 06, 2019

冤親債主是什麼?

2020-07-24T15:28:38+08:00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在法會中立了一支「冤親債主」的牌位,就算超度了!感覺上,我們容易把「冤親債主」當成一個名詞,而且是個不吉祥的字眼。

其實「冤親債主」是什麼呢?他就是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中,已超生或未超生的一切六親眷屬。意思就是說:他們都是我們過去及現在的親人。這關係就如同我們與現世父母子女的相處模式,如果惡緣較多、善緣不具者,稱為「冤」,如果善緣較多、彼此相應者,稱為「親」,或說他們都曾是我們的親人,所以也叫「親」,然而不管善緣惡緣,皆有未了的因緣,所以稱為「債主」。可見「冤親債主」不一定是不好,只要是善緣的又何妨呢?

而且能成為冤親債主的,一定是我們的親人,若非親人,還不至於構成冤親債主呢?

正如《梁皇寶懺•解冤釋結第九》中云: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

的確如此,人與人的相處,都是太親近了,反而缺少距離美,所以產生了種種的嫌隙,你看,牙齒就是因為與舌頭太接近,才會常咬到,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將仇人當親人」,因為要懂得冤親平等,更重要的是「將親人當陌生人」,由於我們彼此太親,就會靠勢(台語),而忘了分寸、忘了禮數,所以造成愈親的人,彼此傷害愈深的情形。

至於「冤親債主」的範圍有多廣呢?一般說包括「六親眷屬」,就是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種親屬,除此尚包括父六親,母六親,以及一切親朋好友六親之眷屬等,當然若以種類來區分,冤親債主不外乎五種:第一類是我們累劫(包括現在)的父母,他們滋養我們的色身;第二類是我們累劫(包括現在)的師長,他們培養我們的法身;第三類是我們累劫殺害的生靈,重者到殺人,輕者傷殺飛空著地微細眾生;第四類是我們現在世所殺害的生靈,若要細論,除了今生殺業,還包括我們與別人所結的惡緣;第五類其餘一切緣深緣淺者,乃至我們虧欠或傷殺的一切眾生,皆屬冤親債主!

如此說來,每個人一世的冤親債主何止百人,如以輪迴一萬世來算,我們的冤親債主又是何其的多啊!難怪末法眾生,愈是輪迴,業報愈差。在這些冤親債主中,除了已解脫、或得生淨土者之外,多數皆在冥界飄蕩,他們具有一定的通力,能夠在時間及空間的因緣交錯下,找到多生累劫的親人或仇人。而當他們找到了對象,會導致當事者身體病痛或精神不安等等……,類似這樣的情形,就算是被冤親債主找上門了。(民間即稱之為「卡陰」)

或許有人會問,被仇人找上也就算了!但為何我們過去的親人也會來害我們?找我們呢?其實這不難理解,試想,如果我們有小孩,小孩的一切需求,會找誰呢?如果我們父母健在,他的一切渴望,會仰賴誰?自然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我們啊!再則,受苦的冥界眾生,猶如在大海中漂浮,當他好不容易看到一塊可以乘載及救度他的木頭(指我們),他當然是死命地緊捉不放的!

所以當過去世的親人找上我們,並非他們想加害我們,只不過想藉由我們替他們超度罷了!差別是,因為他們在冥界,屬於負能量,而我們在陽間,屬於正能量,當負能量靠近時,我們自然不舒服,甚至產生身體上的不適或精神上的失常現象,而且附著時間愈久,各類病況愈為嚴重。尤其當我們是壯年能量場正強時,冤親債主附身的機率並不高,這像是一顆茁壯的大樹,若只是小風小雨,對它而言,並不會構成傷害;然而到了大樹變為枯樹時,這時的一點小風小雨,就足以令它折枝,就像樹枯人衰的道理一樣,當我們上了年紀,能量場漸弱時,冤親債主找上門的機會就大多了!

以此類推,我們被「冤親債主」找上的機率實際上是蠻高的,除非是當事人的運勢較強,隨時正念相續,或自我修持的證量夠高,如《慈悲三昧水懺》中,悟達知玄國師曾因十世高僧,而冤親債主尋仇不得的案例即是;但國師也因抵不過名利薰心之弊,一時失卻正念,而感乘時獲報之罪。所以,一切善惡業報,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重點是,當過去的親人或仇人找上我們時,我們的心態是—趕走他們呢?還是度化他們呢?我想,多數的人還是希望以「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態度,去度化他們,這也正是我們要教導大家,正確修行及度眾的方法與觀念!

當然面對冤親債主找上門的問題,除了正確的心態化解外,更重要的是平時如何的防備,或說加強自我的能量。就像當我們生病了,其實不管是看中醫或者是西醫,都是果報現前之後的補救方式,如同佛經所云:「眾生畏果」一樣,但學佛人應該學習「菩薩畏因」的警覺,所謂「預防重於治療」,所以在有形方面,我們應該加強每個人的免疫功能,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而不是一昧地尋找良醫。

再則無形方面,應該加強我們自身的能量場,無論誦經拜懺,乃至作種種事相的功德等,當我們能達到這樣的程度時,就能體現《普門品》所謂:「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的境界,因為我們的能量,早在無形眾生之上,如我們雙眼不能直視太陽一樣,眾生當然不能找上我們,二者假設我們修行已經契入到另一境界時,如空性或淨土,那冤親債主更不可能去到那裏及找上我們,所以平時累積具足的功德,至為重要。

總而言之,「冤親債主」不單單只是個名詞而已,他反倒是個活生生的動詞;再者「冤親債主」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他也有可能是我們過去世在天界的親人,或是他已得生淨土的眷屬,他是為了報恩而來的;縱使是報仇來的,也希望藉此因緣,化解這一段的冤業,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啊!」所以「冤親債主」並不可怕,該如何用正確的知見及態度,去面對我們的「冤親債主」才是最重要的!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 廣植福田往生無礙法會

冤親債主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一般人只要聽到「冤親債主」四個字,就會有「是我欠他的」、「不是冤家不碰頭」或者「真是業障」的想法!要不然就是身心事業不順時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

冤親債主是什麼?2020-07-24T15:28:38+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