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
這個問題,是中國歷來往生超度時,常遇到的問題,中國人對於先人「慎終追遠」的儀禮,向來考究講求,尤其古來對至親者,尚有守孝丁憂三年之舉,所以對於《地藏經》中:「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之事,自是為人子孫理所當然,乃至最後盡孝的機會。」
早在漢朝開始,朝廷即規定官員必須要丁(逢)憂三年的制度,在《大清通禮》中云:「凡喪三年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吉事」;而《大清會典》云:「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古人如此的規定,先不論往生佛事圓滿與否,單就如此耗時費力的誠敬大禮,我想就不是現在講求速成的人們可以做到。
因為不知曾幾何時,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談,早已蕩然無存、淪為笑柄,莫說守孝三年的孝行,就連四十九天中陰超荐的基本要求,都可以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偷斤減兩地以「切七」方式含糊帶過,這實在不是一個為人子孫應有的行為。
尤其近來大家慣以「臨終關懷」,乃至「中陰救度」,代替了真正對亡者利益最大的「往生佛事」,多數人甚至以為八至十二小時的助念圓滿,就等於亡者超生淨土的保證。其實「臨終關懷」並非等於「中陰救度」,而縱使是「中陰救度」,也並非等於「往生得度」,但因鑑於藏傳佛教近來在台灣的興旺,加上配合殯葬禮儀社或寺廟團體建議,改用「切七」乃至「隨堂超荐」方式來超荐亡者,這部份各宗各派也各有說法,對一般人而言還真是無所適從、莫衷一是。
先說所謂的「切七」情形,因為現代人時間寶貴及緊湊,業者會方便在告別式之前,做完傳統所謂「七七」的佛事,由於時間不是亡者的正七清醒之際,故名為「切七」。這部份完全是因為考量時間的因素所致,我們實在不願置評,但如果真的是一個孝子,我認為長輩一生為我們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不知比這四十九天多上幾百倍呢?
這裏的意思是說,愈快令中陰眾生得度愈好,因怕中陰眾生的情執深重,脫離中陰時間愈長變數愈大,這是就一般以「人」為主的法會而言,然而如果福報夠大,能夠得蒙諸佛救度接引者,當然七七佛事愈圓滿,功德自然愈具足了。不管如此頭七的法會還是很重要的,大家想想,為何普濟禪寺在頭七為亡者所舉辦的藥師寶懺法會,能夠讓所有的亡者得到具足的功德力,而且能夠讓病苦執著的意識,馬上脫離上世的意識執著,當然主因是「有佛救度」,然而也因亡者「正七方醒」的真理,尤其頭七是亡者離中陰身生命結束時最近,並且又是第一次清醒的時間,所以中陰眾生能夠在最強烈的情況下,去接續他多生累劫具足的一切善惡種子,而當諸佛菩薩去教化他時,一定會把他的神識召引到牌位當中,讓他來參與,並領受法會的一切功德!
然而縱使在其他的七做功德,也必須要在真正的「正七」裏來做,因為所有的亡者是在每個七才會醒過來的,此乃宇宙大自然界不變的定律,也因如此,中陰身才能在最清明的狀態下得度的。
由於中陰眾生執取前一世的身形,故無論何道中陰,皆因其道而轉生,如《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隨行者各如其趣,地獄中陰如地獄形,乃至人天如人天形。……菩薩中陰,光明徹照百億天下。…欲界餘眾生中陰身量?如有知小兒形,諸根猛利故,以顛倒想入胎。」
又《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中云:「隨所應生,處滅時中有身,亦與各自彼本有之身中有身相似也。」而在《中陰經》中說到:「識神染其形,輪轉五趣中」。又《西藏度亡經》云:「迨至今時,猶自以為如夢醒後,複還受有,與汝生前相似之一色身」。所以在水陸經文說:「變化而有,質狀比於小兒」。一般而言,中陰眾生身形較小,約六七歲小兒,此時的他們,由於情執妄想深重,所以在每個短暫生滅的念頭中,都是念頭昏沉乃至意識模糊的狀態,也因為如此,所以他還是執著於生前的一切形相及習氣,而有「念念不臧,形形相續」的狀況。
當然很多人會說,中陰眾生不是神通自在的嗎?其實中陰眾生雖有通力,但非無漏,而且只要妄念不除,又何來神通呢?如《西藏度亡經》云:「中陰有情各皆具有其有漏通力」,經中再說到中陰眾生實為聰利敏銳
但在《西藏度亡經》也提到:「今假定死者為一般極普通之人,為業障牽使,縱經上之數數導示,終未感入其心識。」因為雖然中陰眾生的意識是較聰利敏銳,但因他的執著妄念難除,所以他仍舊無法飛行自在,神通無礙,而他的佛性被自己的妄想執著迷惑及蒙蔽,所以經云:「識雖聰利,性只昏蒙」。
其實如上經文所述,我們得到幾個結論:
第一、中陰眾生需要逢正七才得清醒,故佛事超荐務必在正七舉辦,對亡者的利益是最大的。
第二、中陰眾生因無色身,故較聰利靈敏,此時何者來接引及救度,令亡者真正的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才是關鍵與重點。
由此可知,常人或為方便,或為省時,而以「切七」方式為亡者植福,其效果還是有差別的。最大的影響就是有無「參與感」,因逢正七時,乃中陰眾生最清醒之際,自然在納受法益及領受功德時,自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切七時,多屬亡者昏沈病苦之際,功德自然有別。這個「切七」的情形如同好友宴客,如果受邀的我們,當天牙痛難耐,當然會食不下嚥,乃至重病昏迷時,自然無法赴宴享受美食,這樣終歸功虧一簣、徒勞無功啊。
若以正七與切七的差別作個譬喻,「正七」就如同學生白天到學校,拿一本《論語》,由私塾老師親自教導,不僅清晰明白,若有任何疑問,亦可當場請教,也因蒙師親授,不致有失禮懈怠之舉,這樣的學習成效必有助益,這就是「正七」蒙佛教誨的殊勝;然而「切七」情形,就猶如夜幕獨自一人臥病在床,昏睡之際拜讀《論語》,如此非但成效不彰,更是有讀沒有懂,兩者差異甚大。所以我曾就兩者差異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正七猶聞上師宣,親臨參與妄執遣,切七回向意識倦,亦如自學無人詮」。
其實每個人在中陰身的期間裏(指四十九天),只要是子女或家人,為他所做的一切功德,哪怕只是唸一部經、持一個咒語,這些功德都會讓亡者領受,只是差別在,如果是在正七裏啟建法會或作功德,因為亡者本身是比較清醒的狀態,所以當家人在為他做種種功德時,他就能夠來參與,而他參與所得到的這個利益,絕對是大過於他在昏沈時侯所得的利益,這個絕對是不一樣的!這是指無形法益的納受而言。
至於有形實質的東西,比方家屬為亡者燒化龍船、元寶或蓮花等等,縱使不是在正七裏作燒化,以普濟禪禪寺而言,菩薩還是會請龍天護法先將這些東西善作保管,等他下個七醒過來時,再一併交給亡者,這部份較沒有太大的差別。
雖然正七時做功德,對亡者自我心性的提昇以及對佛法的領悟,是更具足及有效的,但重點是,亡者「識雖聰利,性只昏蒙」並不可能自己得到解脫,他勢必經由「他力」的引導才能超越及提昇,所以上述才說「此時何者來接引及救度,令亡者真正的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才是關鍵與重點。」
在藏傳佛教中,很重視在臨終時,由活佛或仁波切來做中陰的救度,甚至以修破瓦法的功德(破瓦二字是藏文,即遷識或轉移之意),當作投生善趣與否的關鍵。但問題是不管修行再好的上師,他畢竟是「僧人」,除非他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同時具足「佛陀」與「僧人」的雙重身份,不然中陰清醒之際,是被「佛陀」救度,或被「僧人」救度,其實差距是滿大的,因為仰仗佛力,絕對有辦法喚醒並激發我們多生累劫,極其細微乃至不足的善根,如此不可思議的佛力,可能就不是一般大修行人所能企及的。
再則現今佛教界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尤其對生命現象不解的人會說,中陰眾生聰慧奇異,他們神通自在,可以聽懂任何語言,尤其在證量高的藏傳上師教授及接引下,功德一定比較具足。
理雖如此,然而神通還是有分等級,一般中陰眾生的有漏通力,多數是指去除色礙後,比較能夠飛行自在的這部份,絕不可能因為身為中陰身而就一切神通自在了。
然而當我們臨終之際,能夠承蒙諸佛菩薩前來接引,此人必定需要與諸佛菩薩具足一切的因緣,倒不一定說必須要在某寺做法會,諸佛菩薩才會來接引。以普濟禪寺而言,只要生前能夠在普濟禪寺修行,對於其教法及法脈東傳等法益深具信心並且依教奉行者,縱然此人今生經濟不允許,縱然無法舉辦任何往生法會,但只要他一心依止在毘盧觀音佛祖的教法下,當他今生壽終捨報時,本寺與之有緣的諸佛菩薩,還是會一念慈悲地來接引他。
談到這裏,我們可以明確地瞭解,其實對於中陰眾生最佳的救度,除了能把握正七時間為其植福超荐外,最重要就是亡者是否真正具足「福報」,得蒙諸佛如來的親臨教誨、破迷啟悟,縱使亡者聽不懂人世間的法會語言及內容,但只要真能蒙佛接引,那麼諸佛如來有無限的妙法,無上的心法去教導受荐的眾生,這非關語言文字,而是以心相傳,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曾有一位信徒,為其外婆在本寺啟建兩場獨姓法會,於六七佛事圓滿,以最客觀的擲筊方式,得知其外婆已提昇至本寺菩薩座前為龍天護法,信眾歡喜之餘不免心有所想,念及外婆一生文盲,亦未有學佛修道因緣,何以短短兩場法會因緣,就能得生淨土,這是常人合理的懷疑,為解信眾之惑,本寺毘盧觀音佛祖金口宣說:弟子啊!為師的曾告訴你們,一個人的修行,乃是生生世世一切修行種子的累積,從今生來看,你的外婆或許並沒有接觸到佛教甚至佛法,但是當弟子有這一份的孝心,在你的外婆往生之後,能在普濟禪寺幫她所作的一切功德,讓她具足福報,讓為師的有因緣去喚醒她多生累劫的修行種子。
因為你的外婆從唐朝一直到明朝,有好幾世都是在普陀山普濟禪寺作出家僧眾,而就連弟子在唐朝那一世,還是你外婆的出家弟子,也因為如此,你今生才會有為外婆啟建法會的因緣,也藉此報恩了業外婆與你在那一世的師徒之緣。
所以總結來說,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他才能完全清醒地參與法會、聆聽法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得蒙諸佛如來的救度,才是得生善趣及回歸淨土的不二準則。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具備的十個條件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具備的十個條件。關於現今「法會」的重要性,我在前述「現在學佛人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一文中已詳明其原因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