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不肯受之意
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
在《普門十要》的第二要當中,我想就《普門品》經文中, 談到無盡意要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然而以慈悲為 懷的觀世音菩薩,竟然「不肯受之」的這段經文來作說明
經云: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 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 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 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 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 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此,我們先來看第二要的四句偈:「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這一要的重點,是說明觀音「不肯受之」的道理及「諸佛禮數」的重視。
當我們要詳細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之前,首先對於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講經的狀況,應該有個正確的認知,以 便在後續詮釋經文的時侯,達到契理契機的大用。首先大家要 瞭解,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經的法華會上,與會大眾 數量,依經文所說粗估約有二十萬人之多,然其中除舍利弗尊 者、目犍連尊者、阿闍世王等胞胎有形人類的部份,只有兩萬多人,其餘約十八萬眾,都是無形的天眾及他方國土的諸佛菩薩。
尤其這些他方國土的大菩薩,如《法華經》所說:「菩薩 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就是祂們 都是已證八地以上,獲得無生之法身大士的化身,如文殊師利 菩薩、觀世音菩薩,乃至無盡意菩薩等。更明確地說,這些法 華會上聽法的聽眾,多數不是人,而是無形的天人及證得無生 的化人!
那什麼是化人呢?這如同《藥師經》裏談到的「曼殊師 利」,曼殊師利就是佛陀講說《藥師經》時,由文殊師利菩薩 的法身幻化成的一個化身,即是「曼殊師利」,所以曼殊師利 是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個化身來到講經會上的,他就是一個化 人!如同本經所談到的觀世音菩薩及無盡意菩薩等等,包括與會的諸大菩薩,祂們一樣都是化人。亦如同前面所云,觀音菩薩示現的魚籃觀音一樣。
因為這些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幾乎都是幻化而來與會 的,所以偈語第一句才說「如來幻化法華前」!這個「如來」 是指觀世音菩薩乃至與會的八萬諸大菩薩,因為祂們都是久證 無生八地以上的諸佛如來,故以幻化之身蒞臨法華會上聽法 的,接著的「無盡施寶三業獻」,指的是無盡意菩薩,聽聞了 佛陀讚嘆觀世音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後,代眾生供養「眾寶珠 瓔珞」,而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之」,因為無盡意菩薩是以「身 口意」三業的供養,故說「無盡施寶三業獻」,那這到底是什 麼意思呢?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諸大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 薩等都是「化人」的這層道理,同時就可以理解到,後面經文 談到,為何無盡意菩薩解頸眾寶珠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時,經 文卻說「仁者受此法施」?而不是財施? 因為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國普賢如來之補處菩薩,祂是 以化人身份來到釋迦文佛的講經會上,此供養「眾寶珠瓔珞」 之舉,感覺上雖是「財施」,但其實是指無盡意菩薩,將自己 多生累劫成就菩提淨土之福德資糧,以最上之身口意代眾生供 養觀世音菩薩,從這個角度看,當然這就不算世間的財施,而 是法施的層面了!
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云:「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 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 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這裏「龍女獻珠,剎那成佛」的故事,等同無盡意菩薩解 珠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意義,因為龍女及無盡意菩薩,祂們都早 證菩提,更重要的是,祂們都是化人,所以此「獻珠」之舉, 絕非一般世間眼光所見的「財施」行為,而是這些當機眾多生 累劫所修清淨身語意的三業供養,當然就算是「法施」,而非 凡情所謂的「財施」了!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個考上狀元的兒子,雖然已經做到翰林學士的職位,但是深闇佛門奧理的裴休宰相,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到僧團裏去體驗一下僧人的修行,感受一些佛法的薰陶,於是被父親派到寺院發心的兒子,每天在寺院裏為僧人們挑水、砍柴,做種種苦役。
有天這個翰林學士真的受不了,於是隨口大發牢騷地說: 「翰林挑水汗淋腰,老僧吃了怎能消?」意思說我這個堂堂的 翰林學士,為了幫你們這群和尚挑水,汗水都淋到腰身全濕 了,你們這些和尚吃了我這翰林學士挑的水,有何福德可以消 受呢?誰知正巧住持和尚走過來聽到,就順口說出一句:「老 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意思說,你挑水砍柴,以為很辛苦, 很了不起嗎?我老僧只要靜坐一炷香的時間,當下契入空性, 與諸佛相應的功德,就可以消受萬劫的糧食了!
這個故事的重點,正說明了世間很多的道理,並非以外相來論定,如同無盡意菩薩獻珠的動作,非凡情以為的「財施」,而是三業清淨的「法施」,所以偈語才說「無盡施寶三業獻」! 接著偈語說「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
因為在講經的法華會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是說法者,其餘 不論有形無形、四聖六凡、當機乃至請問等眾,皆是聽法者, 這個明顯的主從之分,是諸佛菩薩之間謹守的禮數,若依世俗 來說,佛陀就是主人,其餘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等都是客人
這點也說明了當佛陀要觀世音菩薩接受眾生供養時,觀世 音菩薩才肯接受供養的道理,經云: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 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 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 奉多寶佛塔!
經佛陀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得到主人的允諾,也歡喜圓滿了祂「施與受」的功德,不但悲愍眾生,而接受無盡意菩薩代眾生的供養,既而又將此眾生的供養,代眾生再供養主事的釋迦文佛,及隨喜讚嘆的多寶如來。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完全體現出諸佛菩薩彼此之間的禮數及謙讓,真叫現今人心不古的世人,值得好好深思及反省的所在。
所以偈云「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這是說 明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供養的主要因素,是因為菩 薩了知這法華會上,講經主從關係的分寸,及諸佛菩薩彼此謹 守的「禮數」,所以這段經文乃至偈語,真是教化現今道德淪 喪的我們,最好的一段文意!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二要,以說明觀世音菩薩之所以「不 肯受之」的道理以及「諸佛禮數」的拿揑及重視。
偈云: 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