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

15 06, 2019

有佛真好之蒙佛加被(下)

2019-07-10T16:00:02+08:00

五、蒙佛加被是普濟禪寺僧信二眾最大的福報

現今寺廟法師因離佛世遙遠,無法感得諸佛降世及與佛對話的大功德,所以只能依循佛弟子結集的經典中,去搜尋佛陀教授當時不同問事者化解方法的蛛絲馬跡,以如此「誦經」的方式,卻是現今佛弟子最可能接近佛陀,與佛相應的不二法門,然而真理法統不變,但因時空的轉變,佛經中所說遠在兩千六百年前印度社會的一切事相方法,對現今的我們而言,或許就會顯得有些距離及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我們因此有可能而錯解如來真實義。

但在普濟禪寺的我們,何其殊勝及大福報,藉由開山祖惠師父及我的因緣,可以在不同因緣點上聆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金口妙語,毘盧觀音佛祖的觀音心法及世界各地諸佛如來的大法宣說,所以在毘盧觀音佛祖親臨教授下,我們隨時結集最貼近我們生活模式與習慣的二十一世紀佛經,如同我說「於理,三世諸佛同說此理,自古皆然;於事,十方菩薩觀機逗教,因地制宜」,意思說只要有佛陀住世,不管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祂們所說所教之法,一定同樣是不違因果入佛知見之正法,但因時空不同的差異,祂們因地制宜所教授相上差別的善巧方便,也會隨時空而轉變,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罷了。

所以在普濟禪寺,信受的僧信二眾弟子,對本寺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所說、所教的一切妙法都是深信不疑的,無論在生前各種障礙劫難的化解,或在生後往生諸佛淨土的依歸,只要你願意,我們都可以完完全全依止在毘盧觀音佛祖的座前及教導,最終不管事相上的成功與否,它一定是了業及圓滿的,因為這一切都是自業所成、功德所聚,當然也都是毘盧觀音佛祖給我們最好的安排,道理很簡單,因為祂就是「諸佛住世」,我們就是「蒙佛加被」。

如此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卻不是現今寺廟團體乃至學佛修行人可以理解的,就像大家都知道佛陀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但如今我們也都心知肚明地瞭解各寺廟團體多數是「依人而修行」的,故我曾說:「四大名山居中國,不知其人只知佛,現今佛教諸山頭,只知其人不知佛」,其實《金剛經》也開宗明義地說:「見法即見佛」,那麼這個「法」的宣流,如果是由佛主事或由人主導,相信效果會有所差別,你看歷來八宗盛況乃至禪門五家七宗大法,甚至盛極一時的六祖曹溪法門,也都在一代大師圓寂之際,所傳法門相繼消聲匿跡了。

而反觀中國四大名山及台灣百年古廟的行天宮及龍山寺等,這些寺廟因為都是由神佛主事,所以至今歷久不衰或說歷久彌新,這個「依法不依人」,如果確切地說,應該說為「依佛不依人」則更為實際些。而我們由祖庭普陀山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弘化度眾所啟建的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正符合這樣的說法及宗旨,因為隨時蒙佛加被,我們在一生中乃至生後的一切,都依止在主事佛的教導下,如此一貫統籌的修行,與生活完全不分離,這樣的修行模式,與佛世時是一模一樣的啊!

記得有位某大寺廟的忠心護法信徒,因為身體病痛,輾轉透過信徒而找上了我們,當我們問他,你曾去到你們寺中大殿,求過諸佛菩薩幫忙加持嗎?他不假思索地說:「我身體不好,我都有去找龍山寺的觀音佛祖加持,也有去行天宮請關聖帝君幫我去穢化劫啊!」聽到這段談話,讓我深覺為何毘盧觀音佛祖要法脈東傳,因為現今學佛人真的把生活及修行分開,更重要的是因為現今每個寺廟突顯的就是法師個人的名氣及風範,卻把佛菩薩的實在性認定為「意識形態」了,所以大家只知道某寺廟某法師的某說法,卻忘記了真正有功德力為我們消災化劫的,有可能是坐鎮在大殿中的主事佛啊!

而這樣的理論,可能也只是有緣人才能信受,因為諸佛菩薩住世利生,正如《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所云:「譬如杲日普照眾生,不為無目而隱光明」,所以毘盧觀音佛祖與諸佛菩薩,也只能把握每個足以令眾生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的機會,隨緣隨力地度化有緣的蒼生。記得有次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降臨本寺,對惠師父及我開示道:

弟子啊!為師從兩千六百年前在菩提樹下悟道,一生說法度眾無數,乃至弟子們在七葉窟將法作一份結集開始,歷代的高僧大德們也為法忘軀,不斷地將吾所流傳下來的佛法作闡揚,並教導眾生及救度眾生。

然而歷經這麼長久的時間,眾生業垢深重,卻是成就者少,淪墮者多;但是吾不捨任何一個眾生,把握每次眾生可以得度的因緣而示現教導。

除非等到這個地球毀滅,那也代表吾與娑婆度眾的因緣圓滿了,到時侯世界的更新,就是由彌勒佛再來成佛及度眾。

你們的上師毘盧觀音佛祖,也是悲憫還在娑婆淪墮的弟子而法脈東傳,祂希望藉由祂的救度因緣,讓所有這些與祂有緣的弟子,都能夠在今生超越,並回歸到祂的淨土,而免於遭受這個地球即將毀滅的大災難啊。

釋迦牟尼佛的這段開示,真令弟子等的我們汗顏,因為諸佛早就清淨無為,但為了不令弟子在六道沈淪,祂老人家還是「慈悲為懷」,還是不捨眾生、親力親為地來到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救度我們,所以能夠「蒙佛加被」真的是身為佛弟子最大的福報啊!

你看,佛世時,阿難尊者因受到摩登伽女「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的大幻術而迷惑,即將破毀戒體之際,佛陀敕令「文殊師利將咒往護」而最終惡咒消滅解救阿難。這過程若非「蒙佛加被」,我們現今的經典何在,還是個大疑惑呢?又在《大寶積經》卷十中談到神通第一的大目連尊者,曾於佛陀靈山會上說法之際,起念「吾欲試知,如來音響,所徹遠近」,於是以神力,去到西方過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的佛國,其國「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藉由該佛教導,大目連尊者深知懺悔自己不應為測佛音深廣而起念至此佛國,然因所耗定力甚多,竟然「身甚勞極,不能復還至其本土」,於是光明王佛就教他,你要至心朝靈山向釋迦牟尼佛稽首作禮,仰仗佛光加被,讓你蒙佛加被回到娑婆本土,否則以你己身之力想要返回娑婆,可能一劫都到不了啊!於是大目犍連尊者一心皈命頂禮靈山會上的釋迦牟尼佛,最後仗佛威德「時目犍連依佛光明。發意之頃,還到此土」,這些都是蒙佛住世,蒙佛加被的最佳典故。

而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藥師經》中,阿難尊者對於佛陀所講藥師佛的甚深功德,自己深信不已,而此時釋迦牟尼佛竟對他說:「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意思說,當我們對於一個道理或佛法,自以為都能深信瞭解時,其實都是「蒙佛加被」才有的功德力啊!這讓我想起,當我以一個專業美術身份將普濟禪寺的商標設計完成,敬呈毘盧觀音佛祖慈覽時,沒想到菩薩竟然說:

弟子啊!當你為此商標在煩惱的時侯,為師也有朝這方面去考量,你之所以會設計出如此完美的商標圖騰,那真的是為師給你的靈感啊!

為什麼會是這樣子的圖騰呢?雖然說剛好「PJ」代表「普濟」英文字母的縮寫,但是它所示現的,就如同苗栗總本山所示現菩薩側面的圖形,所以它涵蓋的意義是非常的廣,也非常的深遠的。

因為在整個圖形與字體所構成這樣子的能量場,代表著我們普濟禪寺的總本山,是一個涵蓋在三界、整個娑婆世界度眾廣大無垠能量場的呈現。為師也希望我們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把我們普濟道業完成!

我想在普濟禪寺「蒙佛加被」的案例,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單就我個人就有五次生死大劫,蒙佛加被而倖免於難的故事,包括太歲年間翻車兩圈半毫髮無傷,五人小車摔入二十米竹林裡,龍天盡責全車無恙,大陸莆田車門夾手,龍天衛護無痛無傷等等,甚至本寺四樓因電線老舊走火,而產生成住壞空本來就要付之一炬的火災,但在「蒙佛加被」的情況下,對於宇宙大自然的定律,諸佛菩薩不會去刻意改變,但是卻可以去轉換時間,而讓空間所產生的有形傷害降到最低的影響。所以諸佛以其神威挪移時空因緣,雖然最終發生了火災,但只以「花錢消災」的方式,來免卻人員的傷亡,這才是真正的諸佛降世,所要宣說入佛知見的無上心法啊!

因為諸佛的神威,我們就可以免除一切世間有形的障礙,讓我們「不花分毫金錢」、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一生無虞、平安終老,這樣的說法及因果,可能有違宇宙真理,可能容易入魔邪說,否則釋迦牟尼佛大可以其神通免除被滅族的悲劇,而我們也可藉由毘盧觀音佛祖的神威而沒有火災、甚至達到長生不老的狀況,有時想想,現今修行人雖然有善根因緣學佛甚至出家修道,也在各寺廟法師的講說下,做了不少福報功德,但若未「蒙佛加被」及教導,我們所做可能都是「有漏善的福報」罷了,所以像本寺由佛主事的濟世度生,既不違因果又能入佛知見的消災化劫,這真是萬無一失的保障與修行,正如《法華經》所云:「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我想本寺具足如此「蒙佛加被」之不可思議,還真是全台佛教寺廟中少有的殊勝功德啊!

然而只要信心具足者,人生再大的劫難障礙,都有辦法「蒙佛加被」而重業輕受的,像本寺護法信徒曾遭逢重大社會官司,在六年的努力及「蒙佛加被」下,最終竟可化險為夷、獲判緩刑,但一般而言,檢察官勢必不服判決處置,而於收受判決時,在十日內提起上訴,但因信眾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福報功德,再加上最終所做的功德及佛威所致,最終檢察官竟出乎意料地未提起上訴,而讓全案定讞確定。

另外,亦有信徒與妻子爭取獨子監護權,在對方持續以小孩可能因此「學佛出家」的話題攻訐男方造成法官認同時,在如此情勢不利的狀況下,男方家人藉由對菩薩的信受及作足一切的功德,竟然感得有良知的法官告知女方「學佛不是壞事、出家要有福報」如此難得一見的說法,最終竟也贏得這場官司,而且還破天荒得到「單獨監護權」的保障。

所以坊間常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在本寺因有佛主事、蒙佛加持,只要信心具足者,都可以感受到「薄銀卻能災障消」的大功德。或許本寺因主事佛以佛格住世,故能感得「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特殊際遇,從台北開基普濟禪寺的兩百五十二尊菩薩,包括到未來總本山大圓通殿萬尊毘盧觀音佛祖,祂們都是追隨毘盧觀音佛祖一起法脈東傳來台度眾的諸佛菩薩,當然我們還將與娑婆世界因緣最深的四大菩薩觀音、地藏、文殊、普賢菩薩的法脈香灰迎請回台,祂們未來在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也將協助毘盧觀音佛祖完成普濟大業的宏願,甚至當初去山西五台山迎取文殊菩薩法脈,在五台山最初的顯通寺參拜時,大殿中主事的釋迦牟尼佛竟也主動要求我們,可以恭迎祂的香灰法脈回台,祂也要助我們一臂之力。

而我們亦曾恭迎山西五台最富盛名及香火的「廣濟五龍王」法脈香灰回台供奉,當初我們為了覓得總本山而至五台山北台山上還願,由於雲霧密佈、狂風不斷,還願之龍船供品等,根本無法點燃,而最終在大家誠心之下,在場朝聖團員皆見天空前後透出兩道白光,不可思議地點燃所有供品,而回台後我們啟建了一場建寺法會,當天晴空萬里,但法會開始竟雷雨交加、閃電大作,但十分鐘後就馬上風平浪靜、一片晴空,後來得知,這就是豪邁性格的五龍王爺,對毘盧觀音佛祖的護持及神威所致。

又如藥師佛感於菩薩度眾的悲願,從琉璃佛國以「無中生有」的方式天降「藥師甘露丸」以作本寺的鎮寺加持之寶,至於其他在全台各寺因景仰毘盧觀音佛祖的威德,而願意發心追隨護持者更是難以估計,甚至有些樹神也發心作我們總本山的龍天護法;而或許福報不足投生畜生道者,牠也願意以其身護佑著總本山。

當然觀音菩薩本身示現化人救度信徒的案例更是歷歷在目、不勝枚舉,而最令人感到震撼及激動的,是在民國一○五年三月十二日,有位護法信徒為在觀音淨土的父親,啟建一場提昇法界的宴客三時繫念法會,法會圓滿後見其父身形約有兩人之大,身著金黃盔甲,經由擲筊得知,其父具足榮幸與功德力,將上任入到我們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未來天王殿中的韋馱菩薩金身裏永享香火供養,原因有二:一者是其父多生累劫曾是韋馱菩薩的弟子,二者其父生前曾任國中教師,所教即是「公民與道德」,這與韋馱菩薩職責是督促寺內修行人的作息及精進的任務不謀而合,這樣的一件故事,真是世間少有,更是令人感動的公案,所以毘盧觀音佛祖曾開金口云:

將來在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總本山,陸陸續續會有多生累劫具有如此因緣的信眾乃至親人,只要他們功德力具足,那麼他們都有可能上任諸佛菩薩金身職務,作為護持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無形的龍天或菩薩的階位。

我想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最好的佐證了,毘盧觀音佛祖大發慈悲,雖然法脈東傳,但早已為弟子們安排妥當,例如在民國八十八年,祖庭大菩薩將此法脈交由惠師父帶回台灣之際,也在當下安排好我們總本山最初水源地的地主黃先生於當年買下水源地,而在十二年後再賣給我們作永久水源之用;又像台北開基的普濟禪寺,當初也是請惠師父作設計裝潢的朋友先行購置,而本作投資之用的陳先生,因業務忙碌竟忘了新買的這棟房子,半年後當他想起此事重新粉刷準備賣出時,也在因緣巧合具足的情況下成為我們開基的道場,而這個開基道場的前景,竟與祖庭普陀山普濟禪寺的前景一樣有橋有水,是水、陸、空三者兼具的景緻,所以有時想想「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世間一切的不可思議絕非人為,而是在時空因緣具足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

再說毘盧觀音佛祖因擔心兩位開山弟子不善募款與化緣的能力,故在法脈東傳之初即請龍女菩薩先行教授惠師父最初的燒化功德,一來實際度化受苦的冥界有情,二來也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的建寺資糧,而在「蒙佛加被」的情況下,我們在兩年內就找到苗栗大湖總本山的靈山寶地,尤其全山地籍圖恰似觀音菩薩的側面圖,而整個大湖及汶水亦正是一個大觀音地形,總本山如此大小觀音地形的神蹟,與祖庭洛迦山橫躺在海面上的「臥佛觀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誠如毘盧觀音佛祖所言:「弟子啊!一座千百年的觀音道場,豈可不示現一些神蹟呢!」

而毘盧觀音佛祖為讓弟子無建寺壓力的方法還不止於此,祂老人家精挑細選,從三十多位具有傳統寺廟建築合格的建築師中,百中選一的以「能力至上」、「不以利字當頭」及「與菩薩有緣」的三大前提下選中了黃設計師,而這麼多年來他正如菩薩所云的優點,尤其他更把建設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的建寺大業當成自己一生的代表作,而且絞盡腦汁以最少的金錢,為我們建設最莊嚴的寺廟建築,由於他的發心讓我們少了三分之一的建築費用,其實另類思考,這不也就等於我們多具足了三分之一的建寺基金嗎?這都是毘盧觀音佛祖的用心良苦及巧思安排啊!

又如當我們苦無難尋,得以書寫總本山各殿堂匾額之書法家時,竟在湊巧的因緣下,找到了八十多歲習字一甲的鄭老師,他將終其一生的墨寶,盡數地奉獻於普濟禪寺,讓本寺更增添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有無相布施的尤董,一心一意地為著普濟大業供養並贈予各類佛像寶物;再有護法林師姐敬獻價值連城上百顆珍貴天珠,另有黃先生發心本寺至關重要的公共工程,包括一路來用心盡力為我們開發請照的吳技師及林建築師,雕塑與泥塑佛像金身的葉老闆及王居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十年來一心護持普濟大業,不離不棄且一心皈命的忠心護法信徒等,這一切真的是「有佛真好」,真的是「蒙佛加被」啊!

我想普濟禪寺的一切絕非偶然,雖然在這所有的一切,在無形當中,毘盧觀音佛祖早已作了妥善的安排,但還是需要僧信二眾弟子在人事上做種種的努力,等待所有的因緣具足,它方可成局!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楞嚴會上,由文殊菩薩揀選了觀音耳根圓通之法,作為末法眾生最適合修行之法,如文殊師利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稟告云:「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

如此由佛陀欽點適合末法我們修行的「觀音心法」,及由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所開闢的「觀音淨土」,這樣一路涅槃成佛之門,真的再清楚也不過了,只可惜歷來弘傳「觀音返聞心法」者屈指可數,大家也就慢慢忽略了這個由佛陀親自指名適合末法眾生修行的法門了。

而如今適逢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大駕光臨娑婆之際,我們有因緣重啟佛陀盛世之光,而如此殊勝功德,其實只要你相信,你也可以感同身受,你也可以同霑法益,但在末法的我們,對於如此大法的宣揚,實在難以讓現下慣以「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的修行人信受,這也不禁讓人憶起佛陀最初成道時,因觀娑婆眾生的因緣而不願說法的場景,又佛陀晚年為聖弟子宣說淨土法門的殊勝,卻認為此諸佛妙法,對五濁惡世的眾生乃至追隨祂修行的聖弟子而言,還真是「難信之法」啊!對此,我們真的心有戚戚焉、感同身受啊!

曾經有個精進稱念「觀世音菩薩」的修行人,晚上做了個夢,夢見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的景象,而每個過程都在沙灘上留下了腳印,由於深信觀音菩薩的力量,所以沙灘上都有兩對腳印,一對是他的,另一對則是觀世音菩薩的。當最後一幕劃過之後,他再回頭看著沙灘上的腳印,卻發現有好幾次,沙灘上都只有一對腳印而已,而且那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難過的時候。

他很困惑的問著觀音菩薩:「你答應過我的,說你會尋聲救苦,一旦我誓願追隨你,你就會一直走在我身邊護持我,但是為什麼在我生命中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候,沙灘上卻只有一對腳印,你卻捨我而去呢?」

這時觀音菩薩以慈母護子的眼光看著他,並以柔和的語調回答年輕人說:「我是答應要憶念你、護持你,而且我永遠都不曾離開你,你要知道啊!在你人生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你看到沙灘上那唯一的腳印,那是我背著你在走路的啊」!

人生在世,如果真的能夠感得諸佛菩薩或龍天隨側,那真是莫大的福報與榮幸,尤其在普濟禪寺只要你能深具信心、依教奉行,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持之以恆,如此除了以上的福澤外,我們更可在今生就可以回歸到修行人夢寐以求的諸佛淨土去修行,這真是人間的一大樂事及最重要的事情啊!

六、持之以恆才能感受普濟禪寺的殊勝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中云:「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家自忖,誰發心學佛修道沒有發願呢?但為何我們至今輪迴三界六道不能解脫,其實說坦白一點,就是我們無法「持之以恆」堅持到最後。諸佛菩薩與六道眾生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當祂發起一念之善,祂勢必擇善固執、持之以恆地朝目標邁進,而眾生可能隨時發願,但又隨時改變或忘卻所願,甚至反造惡業、詆毀三寶,縱有修為,多為「露水道心」,最終還是「功虧一簣」,所以古人說「菩提心易發,恆長心難持」,其實修行不要怕辛苦,更不要怕路遠,要怕的是我們念頭知見不明、內心離道太遠。

尤其在毘盧觀音佛祖的慈心悲願下,所啟建千古未有、殊勝難得的「觀音淨土」,在這十年來,純就單一亡者投生者,即達上百人之多,更遑論因本寺眾姓法會乃至其他法會功德,而皈依或投生在毘盧觀音佛祖座下或回歸觀音淨土者更是成千上萬、不可計數。所以普濟禪寺的殊勝,就像我的首本書名一樣「不說你不知道」,它不是你以外相的大小、人數的多寡來論定的,它是為了度化真正有心修行並發願回歸諸佛淨土者而設立的道場。誠如現今淨宗大德淨空老和尚所云:

道場的興旺,實在講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問你這個道場開悟的有幾個,有多少?證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這是道場的興旺。這就是我們講的形式與實質,我們要講求實質,不能講求形式。

老和尚又說:道場不在大,同修人數不在多,在各個有成就,各個都能看破,各個都能放下,將來各個都能往生,這是成就,這是如法的道場。

然而普濟禪寺的我們,畢生即是致力於此的修行方針而努力。尤其「往生」這個宇宙奧祕的大課題,不是現今學佛人所想的那麼簡單及容易,如學佛人最常說「不是一念到十念,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佛經重點要我們達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甚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得生彼國啊!

對於這個話題,現今佛教界充斥著太多「似是而非」的說法,這也是毘盧觀音佛祖為何千里迢迢來台法脈東傳的原因之一,因為現今學佛人還是喜歡聽「好話」,但不一定要聽「真話」,就如同我常說的,修行人常掛在嘴邊的「深信因果」,其實不然,因為我們只相信自己可以接受的因果,尤其是這些因果多數於己是「利多於弊」的時侯,然而若是因果於己不利者,通常人們都不願相信或選擇淡忘,乃至斥為邪說抑或半信半疑。

所以當有人告訴你,你的家人往生時,就會到天上作快樂的天使;或者你的家人因為助念功德,就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亡者面帶微笑,就等同往生善趣;乃至今生燒出舍利子,就代表往生淨土等等,我想這些都是「好話」,但不一定是「真話」,因為真話通常是「忠言逆耳」的,我不是說以上的狀況就一定不會產生,只是就比例,就經驗,就常理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往生這個大問題,絕非往生前的些許功德乃至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往生淨土或善趣與否,還關乎:

第一、此人多生累劫的修行知見及功德(這就是隨習);第二、端看此人現世當中的善惡業果及修為(這就是隨重);第三、端看此人臨終佛事的圓滿與否及心念(這就是隨念)。絕不可能因為家屬做了些許功德,亡者就能得生善趣或往生淨土,那就不會有《地藏經》中,光目女救母的故事了,經云: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做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你看光目女一樣「資福救拔」,也就是幫她的母親作了功德,但依舊不知其母生處,我想一個孝女為母親所做的一切功德,應該勝過於現在多數人,皆以最快速、最簡單、最省錢的方式來超度我們的家人,那為何光目女為母親所做的往生功德,還不足以令母親離苦得樂呢?可見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可見不是些許功德就能得生善趣。

然而縱使光目女的母親生前喜歡「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如此的愛好美食的習性,不正是現代人的生活樂趣及享受嗎?又其母「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現今之人誰無恣意撲殺蚊蠅蟲蟻,更不用說稍不如意、便懷瞋恨之惡習,可見光目女的母親,也絕非什麼殺父弒母、五逆重罪、十惡不赦之人,她也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平凡人,她的所作所為與現今世俗之人幾乎無異,而因為光目女的極度孝心,為其母臨終盡心的超荐,其母尚在惡趣,何況現今之人,為其家人臨終佛事功德一律以錢的多寡、耗時長短、儀式繁簡、寺廟名氣作為考量,所以只要花錢少的,不浪費時間的,儀式簡單的,寺廟名氣大的,就是絕佳的選擇,若用如此好逸惡勞的心態及功德,亡者又怎麼可能輕易得生善趣呢?所以我才說現在人「只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真話」,這部份真是有理說不清啊!

尤其是光目女在母親往生之際「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的問題,更是讓「往生」這個話題增添神秘與疑惑的所在,我想綜觀有史以來,大家對這個「亡者生處」,始終是處在百思不解或各說各話、懵懂無知的情況下,然而在我們普濟禪寺建寺之初,因為惠師父的慈悲,更因為「蒙佛加被」的福澤,我們卻可以輕而易舉、客觀明瞭地從擲筊過程裏,知道我們親人身處何處,更可藉由惠師父的慈悲定力,了知亡者的想法、說法及外貌,我想這是全天下的孝子賢孫最想知道卻又千古難尋的答案,尤其全球少有像我們一樣敢以擲筊方式來讓大眾知道亡者生處,因為這樣「一翻兩瞪眼」的結果,如若不是普濟禪寺在無形背後有一尊強而有力、神威廣大的諸佛如來在作主,豈不是隨時自砸招牌、自討苦吃嗎?

所以我們都要以身為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弟子為榮,尤其在普濟禪寺有如佛陀在世般的殊勝與難得,讓人覺得在此學習真的是得天獨厚,如同天之驕子的待遇,因為無論是生前的煩惱習氣或個人的消災化劫,乃至往生淨土的依歸,普濟禪寺都提供了一條再明確、再清楚不過的路徑與方法。然而如此「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福澤,只要你願意「信受奉行」,只要你願意「持之以恆」,你一樣可以同霑法益、與有榮焉。

而所謂的「信受奉行」,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說,甚至對我們所作有所意見及批評時,我們都是微笑以對或不與之相應,我們要學習菩薩的「慈悲為懷」,絕對不可以惡制惡、以暴制暴,我們一樣做我們平時該做的燒化功德,因緣具足時一樣擲筊請示菩薩,該要啟建法會時我們照作無誤,因為佛法所有的功德,本來就是源自信心的具足,否則《華嚴經》為何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啊!這是本寺度眾不變的方針,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攝受有心修行學佛之人啊!

你看淨土宗初祖東晉慧遠大師,他大力弘揚西方淨土念佛法門,一時蔚為風範,緇素風起雲湧,但當他在廬山東林寺組織白蓮社,要大家把握殊勝機緣,發心放下,剋期取證,念佛往生時,也只有慧永、慧持和劉遺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位緇素追隨,其中較有所成的也只有十八人,所謂「白蓮社十八賢」。

所以普濟禪寺所度化的有緣人及數量,有如金字塔頂端的精髓與稀有,而本寺法會的專業與殊勝,更等同進入精品店所購的精品,讓人覺得物超所值、不虛此行。當然或許常人乍看之下,會覺得本寺度眾門檻太高,但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人生本來就不會雙贏,因為「不捨色身,如何成就法身」呢?

其實不只本寺是如此,就連佛陀祂老人家度眾或說法時,還是有對象的分別差異,在《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五經)中,佛陀只對自己的僧眾弟子說無上妙法,也對在家護法說了一些人天福報之法,但對外道凡夫卻說不同的世間法,這就是佛法的殊勝及分別,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廣說無礙的,所以才說「佛度有緣人」。

相對地,普濟禪寺的殊勝法義,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聆聽納受的,除非你是真正想要深入修持,願意身口意依教奉行者,否則這些觀音大法,還不是任何學佛人可以聽受的,如同佛陀最初將最純正的如來華嚴大法廣宣於世,沒想到聖弟子如舍利弗尊者等竟無法納受,迫使佛陀只能短短講說二十一天的如來大法後,馬上再講回一般聲聞弟子較能接受的固定傳統修行,或說照表操課的生活規約為主之阿含經教。

又像佛陀晚年宣說匯歸一乘之法華成佛大法,開講時就大放光明、大地震動,種種感應神蹟示現,讓彌勒菩薩等眾都大感驚呼,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就對大眾說:「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然而在如此殊勝大法正當開演之際,沒想到此時與佛陀修行多年的五千比丘、比丘尼等,竟起身禮佛退席了,而佛陀也沒有制止及挽留,等他們離席後,佛陀還說:「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意思說,真正的如來大法,不是一般聲聞弟子乃至凡夫俗子可以聽受的,在如來大法正式開演之際,也正是實修聽眾去蕪存菁之時。其實現今台灣台北普濟禪寺,藉由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來台之初,這十年來上百件的神蹟感應及無數正法的宣揚,不正如同佛陀靈山會上放光感應及演說妙法的現代版嗎?

所以如果想要納受本寺如來大法,除了你是真正想離苦得樂提昇超越,而願意盡形壽將身口意託付毘盧觀音佛祖者外,更重要的,還要持之以恆的聽受本寺所開設的佛學班,因為佛弟子沒有辦法聞思修,又如何能契入三摩地呢?如果修行人不以生死大事為要,不以解脫放下為樂,以為學佛修行一樣可以吃喝玩樂,一樣與家人可以難分難捨,如此修為最終或許可以得生天界,但一定不可能回歸淨土的,如果修行這麼輕鬆簡單就可達成願望,那麼釋迦牟尼佛何必捨棄王位,割愛辭親去修行,佛陀何需六年苦行去體驗呢?

所以普濟禪寺的殊勝及不可思議的功德,絕對不是初來乍到者,單從寺廟外相的大小得以窺見及看清的,如果你沒有深入及學習,你如何又能以凡夫的肉眼來看清諸佛淨土的莊嚴呢?所以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同樣地,一般人來到普濟禪寺,或許你藉由窗外的美景,會讚嘆諸佛的神威,或者你藉由本寺有聲、無聲書籍中,依稀可見諸佛的不可思議,抑或你是經由問事解惑得到圓滿解決者,你可能也會感恩諸佛的救度,但遠不及你是真正信受奉行及深入學習者,你可以藉由與佛對話的生命力及臨場感,得到諸佛的教誨與讚嘆,那種親承佛炙的感動,絕對讓你永生難忘。

所以不管你是什麼因緣進來普濟禪寺,你與毘盧觀音佛祖有何因緣,更不管你作了多大的功德,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要能「持之以恆」到人生的終點,那麼相信你在這長時間的學習,無論生前消災化劫的功德,乃至見證建寺大業的水到渠成,抑或臨終往生佛事的圓滿等等,相信你自然可以回歸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所開闢的這觀音淨土的大佛國裏,如此殊勝的功德,除了持之以恆的學習外,我想最大的功德還是「蒙佛加被」所致吧!

有佛真好之蒙佛加被(下)2019-07-10T16:00:02+08:00
15 06, 2019

有佛真好之蒙佛加被(上)

2019-07-10T15:59:33+08:00
一、普濟禪寺的殊勝處及與眾不同

在現今愈來愈講求專業及特殊差異性取勝的社會型態及模式下,台灣之所以能夠在如此幅員狹小的國土裡,在全球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台灣人的刻苦及專業,乃至特有的人文風情而得以異軍突起的,然而我們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的殊勝及與眾不同也是如此。

因為在台灣的佛教,絕對無法從量上、從相上,與中國大陸相比,但台灣慶幸沒有經歷中國內地因文革的浩劫,而斷除佛教的命脈與傳統,所以至今仍然保留著佛教最寶貴的宗教內涵與文化水平,這個精髓與核心也成為兩岸佛教壁壘分明的差異所在,然而本寺的殊勝及與眾不同更勝於上述。

從相上,我們無法與台灣各大寺廟,乃至中國各大山頭作比較,無論是寺廟的範圍、信眾的多寡、法師的名氣、財力的雄厚等等,但就因為我們具備了佛教本該有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專業度,以及幫助修行人「提昇超越」的特殊性,所以在短短的十年內,我們也攝受了一些與毘盧觀音佛祖相應及有緣的修行人共聚一堂來學習。

然而佛法流傳至今,在台灣的佛教,表相上感覺蓬勃發展、百花齊放,各類禪法及修行五花八門任君挑選,但箇中不難發現,我們似乎真的把學佛與生活分開了,怎麼說呢?因為在佛陀時代,任何僧信二眾的問題,無論禪定修行、無論家庭煩惱、無論劫難障礙、無論生老病死等等,都可以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得到釋迦牟尼佛如沐春風的教導及救度。

因為在兩千六百年前佛世時,不管是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不管是究竟解脫或業障現前等狀況,也都是由佛陀祂老人家一手包辦及處理的,因為祂是佛,祂具足了「世間解」的佛智,祂堪稱「調御丈夫」的聖名,所以任何的疑難雜症,對佛陀而言,祂都有其深淺不同的妙法得以化解與處理。

但反觀現今各大寺廟團體,好像只要信徒想要學打坐、做功德、讀佛經、辦法會的,就是屬於佛教度化的信徒,但凡遇信眾碰到冤業現前、家庭紛爭、無形干擾、事業不順等疑難雜症或光怪陸離的事件與行為時,一般好像比較會被佛教寺廟排斥或委婉介紹他寺處理,乃至歸類為民間宗教或道教宮廟處理的範圍。

其實這是現今學佛人搞錯了,因為在佛世時,只要信心具足,願意將身口意依止在佛陀教法下修行的所有眾生,他們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得到佛陀的慈悲救度及根本解決,因為在佛陀時代,所有學佛修行及生活疑難等問題是沒有區分的,都是由佛陀一貫化解及全權處理的,而佛陀也曾在《法句譬喻經》中對須達長者的親友好施長者談到,碰到任何的病症都要觀機逗教、因病予藥,不能盲修瞎練、自以為是,所謂:

橫死有三: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憍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當以明道隨時安濟。一者四大寒熱,當須醫藥,二者眾邪惡鬼,當須經戒,三者奉事賢聖,矜濟窮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陰蓋,奉行如此,現世安吉,終無禍橫,戒慧清淨,世世常安。

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佛陀治病方針有三:第一,碰到因有形四大身體所產生的病症,需要用有形的醫藥來處理;第二,遇到因無形邪鬼非人干擾時,則要用無形的經咒及功德來化解;第三,平時就要未雨綢繆、廣植福田、護持三寶、濟度鰥寡才是。可見佛陀度眾一定把握「對症下藥」的原則,當然這樣的智慧與能力,絕非凡夫僧眾的我們可以比擬,因為佛陀度眾的妙法,向來都是因地制宜、觀機逗教的,所以只要是佛陀所教、所說的,都是對的,都是好的。

然而現今學佛者,為何習慣把這「學佛修行」及「解決疑難」兩類問題分開處理呢?最主要還是因為現今都是由人、由法師在度化眾生及解決問題的,不像佛世時的這位沙門,祂同時具足了「僧人」及「佛陀」的雙重身份及功德,才有如此眾多的妙法,來處理宇宙之間無奇不有、錯綜複雜的因果業網,這樣的大功德,全是緣自於佛陀住世的殊勝所致,而這也正是本寺之所以具足救度眾生「離苦得樂」以及幫助修行人「提昇超越」的優勢及原因所在。

二、觀音親臨教化法脈東傳的道場

所以我才常說,「普濟禪寺的殊勝,在於『有佛真好』,然而有佛真好的緣起,在於『法脈東傳』」,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由佛主事、以法教化、由僧引導的修行氛圍下來精進學佛的。諸佛菩薩向來都是隨喜功德的,你看觀音古佛倒駕慈航來娑婆救度與祂有緣的眾生,而正法明如來更以化身之體去西方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教化群生,而往生藥師佛琉璃淨土的眾生,如有想去安樂國土而功德不足者,藥師佛還會派八大菩薩隨側送行,這些善行都在在顯示諸佛菩薩都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美德,而非如同世俗之人所喜好的錦上添花甚至爭名邀功。

因為學佛修行的殊勝,絕對不只限於宗教消災化劫的救贖作用而已,佛法的可貴,更有啟發生命本具智慧及改變生命型態的多元正向之意義。毘盧觀音佛祖要不是見到大家有心學佛,卻找不到及得不到究竟解脫的方法,祂老人家何必來此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法脈東傳而度化群靈呢?

所以本寺最大的專業及特色,就是在於「有佛教化」的稀有難得,當然或許有人會說,「諸佛菩薩無處不在,哪個寺廟沒有佛呢」?當然如果是這樣的提問,那或許會讓明眼人覺得這是一知半解,或者見識未深的說法,因為說實話,現今多數的學佛修行人,對於諸佛菩薩的概念,只是憑藉著「意識型態」的認知,多數人是處在一個懵懂無知的狀態下來看待「諸佛菩薩」的存在,甚至多以「表法」而代之。

故有諸佛菩薩無需飲水,所以佛堂供佛只要清淨心,以井水、河水供之亦可的說法,殊不知此乃「禮數」之道,無關「諸佛飲水與否」;又聞佛陀十難皆是幻化表法之說,其實這是我們把諸佛三身的概念搞混的結果;更有甚者,以為冤親債主及歷代祖先皆為精神體,故只要心念所及,縱無牌位,亡者一樣可以得利,這就真的是錯解如來真實義的說法了,因為無形眾生雖說是精神體,但絕對要加上三個字,名為「執著的精神體」,大家想想,眾生不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果導致輪迴六道,那麼冤親債主等既是「執著」,又怎麼可能隨念所至及飛行自在呢?

如此顯而易見、昭然若揭的事實,為何反而不易被現今學佛人所接受呢?究其原由,真的是大家已經把諸佛菩薩及無形眾生的一切現象,皆視為意識型態,也就是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佛教的本質,絕對不只是哲學體系的形而上學,它更有諸佛菩薩悲憫蒼生、入世濟眾的實質行持,所以在唐道宣律師所述的《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中云:「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所以如果大家若能以定力得知,瞭解到在諸佛菩薩的金身中,實際上是有一個悲心無極、化身自在的靈識在護佑著我們,那麼大家還會用井水或河水來供養祂嗎?又如果我們真能體證窺見牌位裏冥界眾生的苦難,我們又哪敢不設置正式有形的牌位令其安坐,而造成他們在法會當中,因苦無座次而亂竄的焦慮及苦惱呢?這些現象,正反映了現今學佛人慣以簡單輕鬆或好逸惡勞的心態,正如常人所謂「心好就好,何必學佛」的謬論一樣,唉!真是一言難盡啊!

再說歷來淨土宗口口相傳的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想想,這不是阿彌陀佛現身降誕娑婆而親自宣說的,這是歷代淨宗大德們闡揚兩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祂老人家所宣說他方佛弘化的事蹟及淨土的殊勝,實際上是有時空上的落差,而且確切地說,西方教主並沒有在娑婆世界有任何聖地的示現及開演,單就這一點,就與中國四大菩薩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的聖山殊勝及娑婆三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與娑婆眾生的甚深因緣,有了明顯的差距及不同。

只是因為現今學佛人還是喜愛「速成」,認為念佛法門是最為方便及簡易的,所以才大力宣揚淨土法門的思想,但如此諸佛淨土的莊嚴,與娑婆世界的距離及眾生的修為是差距十萬八千里,而且東西相隔的,雖說《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法集》中云:「十萬億程。東西不隔。二六時內。凡聖同途。……十萬餘程不隔塵」,但是這是說明「理懺成就者」的境界,對一般學佛人而言,西方極樂世界及諸佛淨土的殊勝,還是遙不可及、難以追尋的。

然而在全台上千間的觀音寺廟中,可能少有像我們普濟禪寺,是由毘盧觀音佛祖親自以「佛格」降靈娑婆蓬萊,因法脈東傳而啟建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這樣三界人天共遵的道場,如此千載難逢的盛事,也是自從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以來,娑婆世界的另一件人天大事。而就是因為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親臨教授,把一系列讓眾生修行最方便最有力的心法,教予兩位開山弟子來作一個正法的傳揚,並讓所有護法信徒以及僧信二眾,都依止在各種不同的法門上去累積他們自身的福慧資糧,而開啟了讓他們能夠回歸到觀音淨土的方便之門,所以在普濟禪寺上空的無形淨土界域與有形的道場,自然凝聚形成千古少有水月倒影、上下呼應的觀音淨土,如此不可思議的勝境,真的是諸佛菩薩來此娑婆度眾少有的現象及願心啊!

尤其多少大修行人終其一生燃身供佛、投崖捨身,都難以得見諸佛示現及金口示偈,而如世親菩薩這類的大修行,他尚需花費十二年閉關時間,才能得見彌勒化身,而元朝高峰妙禪師以閉生死關之功德得蒙韋馱菩薩護法,近代高僧虛雲的大修為,才感得文殊菩薩化身示現乞丐文吉來救度,有時想想,我們真的不及高僧大德的大修行,但我們一定也有大福報,多生累劫與毘盧觀音佛祖必有甚深因緣,否則我們怎麼可能在現世的普濟禪寺,輕而易舉地就可得見或親聞,歷代祖師大德們夢寐以求、見佛聞法的大殊勝,這樣具有如此生命力及臨場感的道場,真是我們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大因緣,亦如《金剛經》所云:「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記得本寺曾在二○一四年帶團印度朝聖前,供養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其十大弟子而啟建獻供大悲懺法會,法會開始時,釋迦牟尼佛全身綻放紫磨金光,莊嚴無比地結跏趺座,並開金口對我及惠師父及眾位弟子宣說:兩位弟子啊!以及所有有緣進到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如若不是你們多生累劫具足一切的福慧資糧,今生也不可能依止在毘盧觀音佛祖的座前修行而得以成就。

如若不是毘盧觀音佛祖的大悲願力,發心在台灣這塊寶地上,成就莊嚴的道場,來接引及救度與祂多生累劫有緣的僧信二眾弟子,也不可能有法脈東傳的殊勝及緣起。

所以希望所有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弟子,都能夠念茲在茲、精進修行,得到毘盧觀音佛祖的救度而成就。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這段金玉良言,真是一語道破身為普濟禪寺僧信二眾弟子是最大福報的佐證。因為修行,若沒有福報,你修什麼法門,都無法成就,而今生沒有福報,你根本進不來普濟禪寺,然而福報不夠,你也無法持之以恆,得到修行的功德。

從表相上,普濟禪寺的一切,感覺是由僧信二眾弟子在處理這一切的寺務與活動,然而事實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本寺的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祂老人家由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法脈東傳來此,做一切有形、無形,冥陽兩利的教化及運籌帷幄的指導,這正是本寺有別於其他寺廟團體最大的差異性及殊勝點。

三、如蒙佛世與佛對話的不可思議

佛陀在短短四十九年的弘化裏,度化了無盡與祂有緣的群生,除了眾生蒙佛住世的功德外,釋迦牟尼佛更深刻地把每個弟子所發生的問題之前因後果,包括有形無形眾生的因果業力闡明殆盡,所以在佛教僧團裏每天總有不同的因果案例隨時在進行當中,如《梁皇寶懺》中隨處可見的記載:

佛在王舍城。又見一眾生其舌長大。鐵釘釘舌熾然火起。終日竟夜備受楚痛。目連問佛。此何罪報今受此苦。佛答目連。此人昔時經作寺主。呵罵驅遣諸客比丘。不與飲食。不同供養。以是因緣故獲斯罪。……又一眾生熾然鐵丸。從身上入從身下出。乘虛而行苦痛難忍。目連問佛。此何等罪今受此苦。佛答目連。此人往昔作沙彌子。盜眾園中果子七枚。死入地獄受無量苦。餘業未盡故獲斯罪。

又見大魚一身百頭。頭頭各異墮他網中。世尊見已。入慈心三昧乃喚此魚。魚即時應。世尊問言。汝母何在。答言。母在廁中作虫。佛語諸比丘。此大魚者。迦葉佛時作三藏比丘。以惡口故受多頭報。其母爾時受其利養。以是因緣作廁中虫。佛言。得此報者。皆由眾生惡口麤強。宣傳彼此鬥亂兩家。死入地獄。

因為世間諸事,離不開「因果」二字,由於佛陀的大神通及大功德,對於眾生難以想像及理解之怪事,佛陀都能概括無餘、詳盡解說,所以在佛世跟隨佛陀修行的佛弟子,他們學習認知的視野是極度地豐富寬廣,並且具有生命力與臨場感的,因為對他們而言,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及案例持續發展進行中,而佛陀也藉由一次又一次不同事件的因果解答,讓佛弟子們更深信「福禍自有因,善惡終有報」的真理,進而讓佛弟子更加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認真修行,這也是目前普濟禪寺開山初期,跟隨我們修行的僧信二眾弟子們最大的福澤所在。

因為在普濟禪寺,藉由開山祖惠師父的慈悲定力,我們在二六時中裏,宛如有一尊活生生能夠與之對話,為我們消災免難的諸佛菩薩為根本上師,這在中國佛教的歷史沿革與傳承中,是鮮少得見的大福報,如此的大殊勝就如同佛陀住世一樣的不可思議及無量功德,更是本寺有緣的僧信二眾弟子最大的榮幸及福報,誠如毘盧觀音佛祖金口所云:

弟子啊!所有眾生過去世所造之業相,都會在今生不同的時空因緣點,而展現種種的跡象,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弟子,適逢為師的法脈東傳要來救度眾生,所以眾位弟子們也都可以在每一個因緣點,來祈問為師的,自己是否因為如此的跡象與夢境,而有種種的障礙與劫難。

所以在本寺除了傳統佛經的宣講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如同佛世時,隨時有著不同因果案例的發生,以及諸佛救度眾生乃至眾生蒙佛加被的感人事蹟,在不同時空點上浮現及進行當中……。

大家要瞭解在佛陀時代,如若沒有發起人提問,佛陀一輩子是鮮少主動說法的,所謂「不有因緣,無由垂範」,因為佛陀不是一個攀緣的修行人,祂自成道以來,除了最初為度五比丘而宣說了三次「苦集滅道」四聖諦之人生真理,史稱「三轉十二行相」外,就連最初十二年佛教僧團教化中,佛陀也只以「護口意清淨,身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如此一偈來作為佛弟子自律修行的依據,尤其多數經典的產生,一定要有提問人的發問,也就是當機眾的產生,因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為「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如果沒有眾生啟問,佛法又何以宣揚呢,不然為何說「雖然啟請一時,法傳千古」,不然為何說「佛度有緣人」呢?

縱使佛陀宣講的《阿彌陀經》,那也是因為在當時印度的修行概念與傳統中,只有三界六道及梵天的思想,這等諸佛淨土的殊勝及莊嚴,非舍利弗尊者等聲聞弟子所能理解及體會,所以佛陀只好在無人啟問的因緣下而主動宣說此經,但嚴格說還是因為韋提希夫人遭其子阿闍世王囚禁時,遙對靈山上的佛陀誠心祈請哀求而緣起的,否則只要成佛就有淨土,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國淨土,無奈眾生著相不能窺知「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之理,所以就連四果阿羅漢的舍利弗尊者,都難以想像釋迦牟尼佛莊嚴的佛國淨土,而且還曾起念「此佛土以為不淨」的想法,所以才有後來《維摩詰所說經》中「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今佛國土嚴淨悉現」的說法。

這麼說吧,佛陀終其一生就是一個慈悲和藹給人問事的沙門,因為在佛陀的內心「真正的學問,是問出來才學的」,當每個眾生,就其個人的困惑或煩惱所提出的問題,這時佛陀觀機逗教給予入佛知見的方法及教導,那才是最適合眾生服用的靈丹妙藥,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對症下藥。大家再想想,你覺得要解決每個人難以啟口及不為人知的問題,是由法師對大眾開示就容易瞭解,還是私下與你一對一的心靈諮商較有成效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後者,那麼佛陀度眾也是如此,所以真正能得到佛陀救度及化解的,多數是在一問一答的問事過程中得到答案及方法的。

我們再思考一下,你認為一位法師事先準備好講稿,才來面對大眾演說的方式,以及一個完全沒有準備,就能信手拈來圓滿回答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人,所提出的不同問題,這兩者哪一個較困難呢?我想答案也是無庸置疑的,因為祂是佛陀,祂具足了一切的功德及辯才,所以佛陀教化眾生,不像我們現在寺廟團體要開辦各類經教論典,祂老人家就是給人問事來當授課內容,如此的功德,當然只有佛才做得到,這也是現今寺廟團體無能為力的自然現象,但也是我們普濟禪寺有別於各宗各教較為殊勝的所在。

所以毘盧觀音佛祖常說「要以身為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弟子為榮」,因為這樣的福澤,不要說全台各寺廟團體少有,就是連全世界、連祖庭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也很少看到。我們的祖庭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歷經這一千三百年來的興衰起落,現今已儼然成為佛教徒一生朝聖必去之聖地,這當然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祂的威神及救度眾生的種種感應,包括佔盡了全亞洲的信仰,及大陸當局的大力推動,所以現今的普陀山幾乎全年沒有淡季可言,貼切地說,普陀山應該是隨時人滿為患的情形。

然而在如此名聞遐邇的觀音聖地,除了諸佛無形的廣大威神外,上千年來我們卻不曾看到有形世界,歷代的普陀山祖師們,有曾編纂過第一大寺普濟禪寺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的金口妙語而傳世,雖然在普陀山歷來尚有許多大修行人,但或許他們所帶的天命,只是個人的行願與眾生的因緣,卻沒有把毘盧觀音佛祖無上觀音心法乃至觀音淨土的殊勝流傳於世的天命。

然而在台灣台北普濟禪寺這短短的十年內,藉由我及惠師父乃至信徒的提問,各類往生佛事的解惑等等,開啟了佛教界難得一見「與佛對話」的不可思議現象,這種種的感應及案例,不是一件,而是上百上千件的真實案例,而藉由毘盧觀音佛祖金口慈諭指示的佛語,更不是三天兩夜說得完的,這上百萬字的觀音心法及諸佛法語,就等因緣具足時,再一一流傳於世了。

其實大家靜心細想,全世界有多少名山古剎,縱有諸佛真靈降世的殊勝,但身處末法的我們,又有多少寺廟宗教,多少法師大德能夠了透諸佛菩薩降世度眾的初衷及悲願呢?所以悟達國師才會說「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因為如此見佛聞法的殊勝妙境,是修行人終其畢生乃至生生世世所追求的目標,但在普濟禪寺因為開山祖惠師父的神通證量及慈悲度眾下,這樣殊勝難得之事,在本寺卻變得如此的稀鬆平常,不只如此,當我們有緣到全球各地千年寺廟古剎巡禮時,該地主事諸佛如來莫不以金口妙法為我們開示,記得有一年,我們前往日本奈良的東大寺參禮,大殿中供奉著一尊高約十六米的盧舍那佛金身,一開始圓滿報身的盧舍那佛即示現無形世界一切圓滿、一切美好的能量場,有如報土的莊嚴殊勝,接著祂開金口說道:

所有的眾生都必須依止在根本法源,而修持進入到根本源流,所有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因為祂們以「平等性」修持,所以在諸佛的眼裏,對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沒有任何對立的,都是依止在不二法門,一元化的修持,而達到祂們最終成佛的境界。

今天你們有因緣來到此地,必須要瞭解到這個修行的根本源流,在生生世世的過程裏,依止在這個根本法源來修行,就能夠見性成佛,就能夠成就自我的果位,再則因為祂們都是修持平等觀,所以也能夠在一切時中裏,去展現祂源源不絕的大悲心。

另外祂對惠師父特別地說道:當吾安奉在此,長久以來(已上千年),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瞭解到吾內心應化娑婆所要說的心法,你真的不愧是毘盧觀音佛祖的弟子啊!

盧舍那佛的這段話,讓我不禁想起本寺護法信徒所說,或許全球各地的諸佛菩薩降誕於世,歷經千百年以來,可能少有人能夠了知祂入世的悲願,所以當祂們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聽得懂佛語的人,那麼諸佛菩薩自是法寶盡出地傾囊相授了。

在開山初期的普濟禪寺,能夠享有「與佛對話」福利的護法信徒,他一定要對毘盧觀音佛祖乃至對普濟禪寺所說、所傳的一切教法深信不疑,如《三時繫念法集》中所說:「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當你信受本寺所傳觀音法門及觀音淨土之法,而且願意依教奉行,那麼自然而然你也具足了被諸佛救度的因緣及機會。

曾有一位信徒在讀經之際,感受先生劫難在即,藉由本寺法會超荐,化解後續先生在高速公路遭逢厚重鐵片砸車的厄難;另有護法欲去義大利洽公,藉由夢境得知過去因果業力而事先功德消災,最後雖然遇到歐洲移民潮的難民來搶劫,但卻分文未失、毫髮無傷;也有信女於某晚突覺要去看望孫女,因而救下意識模糊即將跳樓的孫女;還有信徒欲去美國陪伴女兒生產,因跡象顯示障礙現前,經由法會功德超荐化解,最後在美國發生的障礙也因此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更有許許多多過往六親眷屬乃至歷代祖先以其夢境異相等示現,希望藉由護法信徒的發心,而渴望得到毘盧觀音佛祖的救度與提昇的案例,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啊!

這些信心具足的僧信二眾弟子,因為他們深信普濟禪寺是足以令他們生生世世依止的道場,所以他們竭盡所能地以身口意來護持、來發心普濟大業,如此無求且依教奉行的柔軟心與精進力,當然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庇佑及加被,如同中峰國師所云:「清涼月兮有水皆含。功德雲而無山不戴。……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四、由佛主事冥陽兩利的獨姓法會

其實當毘盧觀音佛祖決定要法脈東傳時,祂早以般若佛智規劃好在台灣所有一切度眾的法門,以及眾生所能成就的一切境界。在這十年裏,經由本寺無論獨姓或眾姓法會而回歸到觀音淨土者,真的是成千上萬不計其數,這樣一個難以想像的佛國淨土,絕對不是大家可以從外相窺透得知的。

因為你從現階段的台北普濟禪寺外相來看,空間是如此的有限,我們座落在台北松山區的塔悠路上,在這麼一個毫不起眼的地方,如果你從麥帥二橋上看台北普濟禪寺,它就是一間小小的公寓住宅,然而如果你有因緣來到普濟禪寺,從內往外看時,你就會感嘆在台北怎麼可能找到如此視野良好、風光明媚的地方,其實,毘盧觀音佛祖廣大無邊的神威及妙法,又豈是凡夫的我們可以窺透的呢?

尤其我們在台北開基的普濟禪寺,以如此三十多坪的迷你道場,卻要啟建苗栗大湖三萬坪的總本山,或許在常人的眼裡,我們真的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而且我們只有小小三十多坪的空間、不足百人的信眾及在十位僧眾的引導下,講到建寺,真是談何容易啊!但就因為我們是由佛主事的道場,在佛的神威及運籌帷幄下,我們將台北普濟禪寺的道場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達到物盡其用的最大功效。

因為在全台的佛教寺廟,或許一星期才有一次的共修法會,一年也才有幾次的大型法會,而在普濟禪寺有限的空間裏,要我們比照學習其他寺廟舉辦大型法會,乃至容納眾多的信眾,而籌備建寺基金的方法著實困難,所以毘盧觀音佛祖祂老人家以其佛智巧思,竟研發出一套佛教界少有的「獨姓法會」,那麼在時空因緣的具足下,來自全台各地有緣的信眾,在普濟禪寺這樣一個真實度眾的平台上,為自己或家人做足了一切消災化劫乃至離苦得樂的法會功德,所以我們才可以在如此有限的空間裏,從最初每個月三、四場獨姓法會,增加到每個月三十場,甚至從每年平均三十場,激增到每年近三百場的法會,這樣「對症下藥」的法會模式與現今佛教界慣以「人多勢眾」及「度人為主」的法會形式截然不同。

然而全台乃至全球如此多的寺廟團體,都以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募款方式在籌措建寺基金,為何毘盧觀音佛祖卻選擇以如此單一傳統性的法會模式來發展及度眾呢?

第一,由於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度化蒼生」,而啟建法會即是度化有形、無形群生最快、最多的方法之一。因為平時藉由我及惠師父不斷地對信眾說法及教化的因緣下,信眾們無不努力地為自己、為家人啟建法會而消災免難,而在法會的當下,藉由有形世界我的主法及無形世界毘盧觀音佛祖對受薦眾生正法古禮之宣說及教化,更令具足功德者得以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因為有形人們著於色身,不易完全納受正法,而無形眾生只有靈識,反而沒有色礙,而容易蒙佛加被進而去迷啟悟,這就是法會度眾的功德力。

第二,在諸佛親臨主法及加持救度下,「法會」是最快速及最根本化解我們與冤親債主過去一切不善之業,以及救度亡者離苦得樂達到冥陽兩利的最佳方法。大家想想,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過去世與眾生結不善之緣,在今生因緣具足的過程裏,或許令我們劫難障礙現前時,可能因此而罹患重病,可能身繫囹圄,抑或生活困苦,乃至一命鳴呼,但是大家細忖,縱使我們承受了這一切逆緣或困境,甚至「以命抵命」後,並不代表與我們結怨的眾生就能放下仇恨,就能因此得度,更不會因為我們生病吃藥了,眾生就會解脫,因為眾生想要得到的只是所謂的「功德」,也就是當他們不曾真正被超度而提昇,他們就不會放下與我們過去世的這一段冤業,還會一世又一世,不斷地找我們,只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而已。或許我們也有誦經或做其他的功德,但這都比不上由佛主事的法會功德啊!所以希望受苦眾生能夠真正被超度而放下,那麼「由佛主事」的法會功德則是最快的方法之一,所以懺文才會說「匪仗如來之慈願,曷解惡趣之倒懸」啊!

第三,在我身無分文、白手起家以及篳路藍縷、苦無經費的建寺之初,能夠擁有小小台北開基道場的弘化因緣,已是諸佛如來的莫大神威所致,所有開山初期的僧信二眾弟子,莫不共體時艱、同心同德的在各自崗位上努力,所以在如此有限的空間裏,普濟禪寺獨姓法會的應運而生也是時勢所趨、佛智所成,這也是在如此時空環境因緣下,最圓滿度眾及籌募建寺基金的方法之一。

第四,建寺不是只要有錢就好,它更需要凝聚一切有形無形乃至諸佛諸天的共同護持及成就,那麼在法會當中,所有受荐眾生因離苦得樂而發願以有形或無形之相,來發心普濟大業者更是前仆後繼的持續增加,在普濟禪寺十年來的上千場法會裏,我們都無法測知,毘盧觀音佛祖已經超荐多少具足功德的法界眾生,回歸到菩薩座前或作本寺龍天護法,祂們每天穿梭忙碌,護佑著一心護持建寺大業的各類群生,而大家同心齊力地凝聚這份福田及向心力,為著普濟建寺大業而努力,甚至有些更發大願,要以有形胞胎之體護持發心普濟大業,這些都是因為法會超荐後無遠弗屆的功德力啊!

第五,從我及惠師父乃至開山初期這些深入的僧信二眾弟子,基本上個性都較為內向與本分,少有世俗攀緣習氣,尤其我等雖有建寺壓力,但是從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主動向信徒募款,其實這本是修行人「憂道不憂貧」的本懷,也是佛陀所教修行的初衷,但不同的是,佛陀時代僧人不需承擔建寺的寺務,而是由信眾統籌發心將其寺廟蓋好,如頻婆娑羅王建造的竹林精舍、須達長者所蓋的祇園精舍等,再將寺廟全權交由僧團運作,這與現今佛教建寺模式大不相同,所以寺廟法師如果沒有主動走出去度眾,那麼不要說建寺,就連生活上的基本開銷都會成問題,但毘盧觀音佛祖大發慈悲,把一切建寺的方法及功德資糧,早就為開山弟子等安排妥當,不讓弟子們為了籌募龐大的建寺基金而無法安心修道,但又在時空因緣的具足下,讓每個有緣人,能在普濟禪寺這個消災了業的平台上,化解現世人等的問題及救度無形眾生的苦難,更重要的是同時成就了普濟大業的早日圓滿,這應該是其他寺廟法師團體少有的大福報。

然而,並不是任何事情作法會就能化解,如同大家做生意不一定就會賺錢一樣,又像全台或全球有多少寺廟道場的神佛或職事人員具足神通力,能夠看到眾生的因果業力,但卻不一定有妙法可以化解一樣,甚至更有一些自以為是的神通者,不以正法教化眾生,反以神通攝受眾生,如此「滿瓶不動半瓶搖」的行徑比比皆是,所以啟建法會要達到我們的祈願,最重要的還是端看這場法會是否「有佛主事」那才是重點,所以普濟禪寺這十年來經由毘盧觀音佛祖所教授大家的百千妙法,正如中峰國師所云,誠所謂:「迦陵出殼。千稱嘉號壓群音……破群昏如杲日麗天。療眾病如善見神藥」啊!

大家再想想,我們多生累劫輪墮東土的機率是很高的,那麼或許我們已經參加過上萬場或是更多的超荐法會,但是我們可曾想過有幾場法會是真正「蒙佛加被」、「蒙佛主事」的法會,還是多為諸佛隨喜讚嘆加持的性質為最多的,如多寶佛發願只要有人持誦或講說《法華經》時,祂也會隨喜讚嘆加持一樣,那麼自然而然,法會超度就會淪為例行公事般的心安作用,甚至是「有做總比沒做好」的應付心態罷了。

所以對法會的正確超荐觀念及認知,還真的是各宗各派千差萬別,全台的寺廟或有只作法會不講經,或有只講經不作法會,或有主張不能超荐歷代祖先或冤親債主,因為愈超荐身體愈不好的邪見邪說,或有僧眾常有「我等既已出家,何需書寫牌位」的想法,抑或忠於表相寺務就是修行、或者出家修道即等同到了彼岸的概念;然而有更多不作法會的寺廟道場,或以真經假懺論之,或說佛世沒有法會,此皆為不明究理之說,其實最主要的可能是他們本身不會作法會。

然而如果你說冤親債主是因為法會唱誦才得度的,那又是斷章取義之說,因為受苦的眾生絕對不會因為我們美妙的梵音而離苦得樂,他們之所以得到救度,除了蒙佛加被外,更重要的一定是他們聆聽了諸佛的教法,而放下長久以來認妄為真的執著,所以《瑜伽燄口施食法集》中云:既召請已。普皆雲集。以愍念心。讚歎慰喻。令歡喜已。渴仰於法。善來諸佛子。曾結勝緣故。今遇此佳會。勿得生憂怖。一心渴仰法。不出於此時。戒品而沾身。速令離苦趣。

這也就是說明了法會超荐的力量固然重要,但還要看是誰在作主及超荐,如果有幸得蒙諸佛親臨加持,那麼諸佛如來必大開法筵,所以三寶中為何以「法」為要,又說「覺王住世,以法利生」,而在《阿彌陀經》中,更闡明六方佛必是「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如此以法度人的重要性。

所以「說法」就如同吃飯,飯是主食,吃主食才會飽,除非你是大修行人,才不會計較有無配菜,但一般人吃飯一定要配菜,這五顏六色的菜餚即類似「法會唱誦」,又如喝開水雖然平淡,但卻能真正止渴,而飲料固然好喝,但卻不能解渴的道理一樣,所以表相的「法會唱誦」,如同配菜及飲料,而真正能夠達到溫飽止渴及離苦得樂的法寶,則是諸佛親臨主法對迷惘眾生的「說法開示」。

尤其在普濟禪寺的一切是「由佛主事」,而非由人作主的,所以包括獨一無二一男一女的開山祖模式,本寺各類法會以及寺規的明定,甚至未來歷代住持及傳人的規劃等等,早就在毘盧觀音佛祖的心中有份詳細的名單。而就連開山初期僧信二眾發心所啟建各類法會的正確名稱與牌位的圓滿內容,都是經由毘盧觀音佛祖老婆心切地一一點撥指示,這如同佛世時的功德,好比《藥師經》中阿難聽到佛陀講說了藥師佛的殊勝功德後,祈請佛陀為此妙法安立其名,經云:「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普濟禪寺的一切殊勝及功德,除了有佛住世的不可思議外,還要歸功於毘盧觀音佛祖當初決定法脈東傳來台之際,就已經請領了上天冥陽兩利的玉旨,因為有了如此無往不利的靈丹妙藥,所以一路來本寺也在十方諸佛菩薩,甚至諸天護法的護持庇佑及推波助瀾下,在不同時空因緣點上,具足一切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功德力;所以同樣是燒化紙錢或消災化劫的問題,有可能你在各寺廟作了許多功德,甚至花了更多的費用,尚不及在本寺所做的燒化功德及些許功德來得有用及易見成效,原因就是本寺擁有三界極尊所允諾「冥陽兩利」之玉旨而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功德所致。

記得有位護法信徒,從小就常夢見玉皇上帝現身,在幾年前他有心想要來聆聽我所教授的佛學班,但因害怕自己程度不夠而裹足不前,沒想到當晚即夢到玉皇上帝對他說:「你怎麼不去上慧深法師的佛學班呢?」夢中他對玉帝說「怕佛經是文言文,經文太深,自己聽不懂」,玉皇上帝對他說:「佛經是文言文,但慧深法師講的是白話文,你怎麼可能聽不懂呢?」於是他就在上天的指示下來到普濟禪寺上佛學班;而有一次他為了自家問題,啟建了一場獨姓法會,在法會圓滿前到了超荐壇作回向,沒想到在當下,他竟看到了原本三十多坪的普濟禪寺竟大到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而受荐眾生更是成千上萬滿坑滿谷的盛況,此景讓他不得不深信毘盧觀音佛祖超度眾生的威德。

又記得在民國一○三年二月七日晚上十一點為三界極尊玉皇上帝聖誕祝壽時,在本寺的紗窗上竟出現兩個一陰一陽的圓形圖騰,而這位護法信徒亦主動告訴本寺法師,當晚他來寺參加齋天時,因距離法會開始時間尚早,故先在車內小眠,竟夢到兩個金光閃耀、身著盔甲的龍天護法,跟隨著玉皇上帝一起從天而降,大駕光臨台灣台北普濟禪寺,拜謁毘盧觀音佛祖,而如此殊勝的天人夢,與紗窗上所示現的兩個圖騰,剛好是不謀而合、相得益彰。

而經由大家的啟問,本寺毘盧觀音佛祖亦開金口宣說此兩個圖騰的緣由,菩薩說:弟子啊!你們不是常常在網路上,看到有外星人在麥田圈做出來的各類圖騰嗎?那麼當天普濟禪寺的紗窗上的兩個圖騰,也是三界極尊玉皇上帝隨側的龍天所畫的一個圖騰,它所代表的是「玉皇上帝讚嘆普濟禪寺乃一冥陽兩利救度眾生的真道場啊!」

而且神奇的是,當天齋天後下了場大雨,該紗窗經雨點潑灑後,外面紗窗已經沒有圖騰,而裏面內部依舊還有兩個明顯的圖騰,本來大家還以為是玉皇上帝的龍天將軍用何種外星顏料塗抹在這紗窗上的,後來其中一位龍天,更直接告訴惠師父,祂說:

我們不是用什麼外星的元素或顏料畫上去的,因為我們本身雖然都是光體亮點,但沒有燃點,所以當我們奉旨穿越紗窗時,並沒有把紗窗燒掉,而是在紗窗上留下了「冥陽兩利」的圖騰而已。

我想普濟禪寺這些天方夜譚的故事,或是出神入化的情節,真的是一般人難以置信或理解的,尤其如此不可思議之事,都非僅此一件,我們也曾為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總本山的寺印法印舉行開光大典時,亦出現拍出一半明顯,一半隱形,代表「冥陽兩利」的照片。

我想在這個有為法的娑婆世界,如果除諸佛的神威加持外,又能得到此地三界之主的允諾與首肯,那麼我們在度眾及化劫的過程,想必更可遊刃有餘、無往不利,你看,俗諺不也常說「在這世間,只要有關係,凡事就沒關係嗎?」我想在諸佛諸天不違因果所教授的妙法中,能夠花費最少的經費及時間,去化解我們多生累劫重大不善之業,那真是身為普濟禪寺僧信二眾弟子最大的福報啊!

有佛真好之蒙佛加被(上)2019-07-10T15:59:33+08:00
15 06, 2019

有佛真好之入佛知見

2024-04-18T08:25:22+08:00

一、諸佛如來為什麼要倒駕慈航呢?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其實諸佛本不染塵,因淨穢二土本不相應,亦如油水不融之理,然諸佛如來悲憫娑婆受苦眾生,觀其不同得度因緣,示現種種救苦之法。

然而諸佛如來救度或教化眾生的方法是什麼呢?這在《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中有明文闡述: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簡單說,諸佛如來般若佛智深不可測,而佛所教化之妙法亦不可思議,唯有諸佛如來才能悉知悉見,也就是說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空間,即將發生的任何事,諸佛如來都了然於心,諸佛如來只是隨順每個因緣去盡力,而得以圓滿與每個眾生的因緣。

然而諸佛如來之所以發大願,從淨土來到穢土度化群靈的原因,就是希望眾生不要著於自我錯誤的想法,不斷三毒造業而致使生死輪迴,所以諸佛大發慈悲,或用不同身形降誕娑婆,宣說真正的諸佛知見,也就是當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遇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應該生起什麼正確的觀念及想法來應對、來了業、來圓滿,而非認妄為真的一昧造業及輪墮,所以在《金剛經》中佛陀即說,一個大菩薩應有自度度人的方法即是:「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當諸佛如來以如此老婆心切的大悲心應化世間時,祂們真的打從心底希望每個眾生都能聽聞正法,進而聞法修道契入涅槃,所以當諸佛如來在不同僧信二眾弟子的祈問過程中,無論是修道或修福的問題,無論是實相或事相的疑惑,諸佛如來都「宣說正法」,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也就是說,藉由眾生祈問,佛陀「開」啟所有眾生瞭解一切諸佛知見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佛法,同時也展「示」了這樣一條修行成佛的道路,並讓眾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開「悟」、明悟、了悟到一切無上的佛法,既而「入」到諸佛的性海、契入了空性裏,而去成就他們的究竟佛果,這也是佛陀對舍利弗尊者所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的用意。

的確!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殊勝之處,即是宇宙真理「般若」的顯發,《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一個寺廟及法師,能以慈悲攝受眾生,讓眾生感到歡喜,進而取信於眾生,那麼基本上就容易接引信眾入門,達到「信為能入」的程度,但充其量也只是修福報門的階段而已,但如果想要令眾生真正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勢必該寺廟道場,一定需要各類正法的宣揚、種種善巧的方便,讓有心修道者能有所依止及遵循。

至於什麼才是「正法」呢?其實真正的正法,是要讓每個眾生,在整個修行的過程裏,他能夠依循這個正法修行,進而契入空性、進而證得菩提,這才算是正法!然而現今所謂的正法,多數只是在經典上的詮釋及教導,較少從修行上去下功夫的!尤其現今的佛教,似乎有些「偏頗」了,因為已經偏向修福報門,如走入人群、服務社會等等,這些絕對都是好事、善事,但卻不是修行的最終目標,然而這些積非成是的觀念或想法,卻在一千多年前已被惠能大師洞燭先機地闡明,所謂:「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所以真正的正法,一定要讓想要修行的人,能夠依此正法的修學次第,從理論進而實踐,不斷地提昇及超越,這才是正法!就說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來台灣,絕對不只是單純的為了增加眾生廣植福田或建寺功德的機會,或是滿足信眾人生的需求而已,其實在毘盧觀音佛祖的內心世界,還是希望當眾生有困難及逆境的現起時,藉由諸佛或法師在正法上的教導,能對自身所遭遇的問題一一去化解及了業,並且能夠依止在正法上,持續去作長足的精進及成長,這或許是本寺有別於其他寺廟道場不同的地方。

二、什麼是「入佛知見」呢?

佛是慈悲柔軟的、佛是智慧善巧的,佛是與人為善的,佛是不生怒氣的…,為了闡明諸佛知見,釋迦牟尼佛用了四十九年來宣揚,然而這些法要的宗旨,也只是佛陀因應不同階級人們的祈問,回答不同層次的救苦之法罷了,可見這些答案都是可以令眾生離苦得樂,甚至得到輕安自在的,也就是說,其實佛經就是佛陀給當時的人們包括末法的我們,宣說人間行化的遊戲規則,因為佛法如果只是拍案叫絕的公案及詮釋,而在日常生活及解決困境上不管用,那麼充其量只是束之高閣的經卷寶典而已。

當然不管碰到任何層級的眾生,發問了不同程度的問題,諸佛如來乃至釋迦牟尼佛始終以「法」教化,雖然「法」的本身有深有淺,但縱使是不同層級的諸佛菩薩,祂教化的基本宗旨永遠不離開「法」!至於祂所要宣說「法」的層級,關乎於祂自證的境界及與祂所要教導的眾生程度如何而有差別!

諸佛菩薩與眾生之間的師徒之緣,祂用什麼樣的「法」,教化什麼樣的「眾生」,都不是絕對的,也非一成不變,正如《般若經》所明:「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見諸佛與眾生在雙方互動之間,在「教」與「學」的相應當中,彼此在修行的路上更進一層,那麼諸佛菩薩的任務也就圓滿了!因為法無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重點在於能否在自度度人的過程當中,彼此都能心生善念及修道之心才是重點。

所以想要「入佛知見」,一定不能離開「法」,所謂「覺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緣,無由垂範」,所以有人曾祈問本寺毘盧觀音佛祖:「眾生根機千差萬別,那什麼才是適合每個人可以修持的正法呢?」毘盧觀音佛祖曾經對此問題慈悲金口宣說:

眾生的根器有高有低,正法亦是有深有淺!發心宣說正法的弟子們,只要隨順著每個眾生的根器,講說他們所能理解,所能依止修行的妙法,那麼,就是屬於適合每個眾生的正法!

所以《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對症下藥、因材施教才是諸佛如來度眾的法則。然而諸佛如來應化世間的妙方,豈是我等凡夫眾生所能憶測及窺透,就說一般人常說的,觀世音菩薩不是尋聲救苦嗎?我們生活如此的苦難及困頓,諸佛菩薩怎麼不伸手救度我們呢?

其實佛教度生的立場,始終都不離「佛度有緣人」的原則,當然在我們誠心祈求諸佛菩薩救度的過程裏,我們願意依止諸佛及三寶的一切教導,最終不管所求之事成與不成,我們對諸佛如來沒有一絲怨言,因為內心深知這一切,都是諸佛如來對我們最好的安排,如果我們能夠與諸佛如來達到如此的相應程度,自然諸佛如來必能示現教化,不然為何常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然而世間人「無事不登三寶殿」,有許多的人只想不勞而獲,當自身遭遇苦難時,就覺得諸佛如來本來就應該救苦救難,寺廟法師本來就要慈悲幫忙,但可曾想過自己是否有些許的善念及誠心來真心祈禱,而非別人對我們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就曾聽過有知識份子家中忽逢災難,去寺廟祈求諸佛菩薩幫忙,當諸佛菩薩示現啟建法會之妙方消災化解時,當事人卻以諸佛是慈悲的,諸佛是不需要錢的,為何幫助苦難的人還要花錢這樣荒謬的論調來搪塞。

其實諸佛本是慈悲,也不需花錢這是無庸置疑的,但世間的寺廟,在三寶啟建法會的過程裏,所花費在人事或寺務上的種種開銷,又是哪一個人可以平白堪受的呢?從因果的立場,如此之人,非但未能化解過去之惡業,反而造了虧欠三寶的罪業,豈不是得不償失嗎?因為這些人都是不知「諸佛知見」,不知諸佛平時作為,或因無知而害了他們。

真正的諸佛如來,絕對不是沒事就為我們卜卦占星、批示流年,若非重大情事,諸佛如來平時皆處常寂光土淨土,也就是隨時都在入定的狀態,不與娑婆眾生有所相應,因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除非我們真的能夠生起一顆虔誠祈求諸佛如來救贖之心,那麼諸佛如來才會出定與之相應,這就是俗諺所謂的「不叩不響,有求必應」,也是中峰國師所云:「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之涵義。

尤其當修行到諸佛如來的境界時,祂對前來祈問的一切眾生,已經沒有任何的分別,更不會去分別這個眾生與我有緣或者無緣,所謂的「不住色生心」,而在面對這些芸芸眾生當中,縱使是遇到了無緣的眾生,諸佛如來還是一樣現出祂的慈心來度化眾生,這就是我們常說諸佛「無緣大慈」的境界。

而由於諸佛如來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所以當諸佛在度化眾生時,祂能夠設身處地並且感同身受地體察到一切眾生的苦難,進而用祂降誕娑婆度化群靈的悲憫心,與眾生的心去產生一份感應道交而去救度他們,這就是「同體大悲」的意思。

這是諸佛知見,也是諸佛慈悲,所以今生我們有幸親聞佛法,若不能改往修來、滅惡興善,真的枉費人間來此一遭,所以有時想想,一個人不管福壽多寡、歲數多大,若沒有因緣接觸正法學佛修道,那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及損失,因為當我們年紀愈大,我們只會愈自大及傲慢,我們只會愈昏庸及造業,我們的長輩或家人,或許是個好人或善人,但因沒有學佛,可能對於世間諸事,可能對於因果分寸,沒有正確認知,而導致對於一切的人事物心生惡念或口業批評,其實這不都是我們無始以來輪迴生死的根本業因嗎?難怪經云:「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例如:早期曾有位專欄作家,撰寫多部暢銷勵志佛書,在名利雙收之餘,因業力使然,而有婚變產生,一夕之間,讀者嘩然難以接受,眾人深覺倍受欺騙,一一斥責退書拒看,其實這就是眾生。因為人們把他書中完美的詮釋,複製在他不完美的人生中,當然會有很大的衝擊,我的意思不是贊成他不被允許的行為,而是這個行為,並不能與他最初用心寫書、敏銳演繹人生的努力劃上等號。

尤其當我們沒有學佛,詳觀因果的過程裏,我們可能對此作者,有諸多言語上的批評或指教時,我們也在當下與他產生「共業」啊!所以如果我們真的不歡喜這種情形再發生,我們就用佛陀教我們的方法「莫擯之」,或許從此不再購買此類叢書,但也不致於再對他人起不善之業,這就是「諸佛知見」,也是有學佛與沒學佛的差異。

那麼諸佛如來及釋迦文佛所要宣說的「法要」及「知見」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廣泛而言,三藏十二部乃至一切經教皆是,當然各宗各派也各有學說,但若從佛陀體悟的緣起性空之理來看,首先我們對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一定要清楚瞭解,否則凡事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我們有可能愈學佛愈執著,那怎麼可能達到「度一切苦厄」的目的呢。

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想這是學佛人經常朗朗上口的一句佛經,的確我們都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那麼佛陀告訴我們這些真理的目的又是為什麼呢?

所謂的「一切有為法」,除了虛空無為外,就是泛指我們六根所及的一切六塵境界,這些境界因無自性,在時空的交集下,終歸宛如夢、幻、泡、影、露、電等六種現象稍縱即逝。由於佛陀深知此理,故捨離世間短暫苦樂參半的世俗欲望,而棄俗修道追求究竟永恆的大樂之乘,從佛陀捨棄富貴王位,而步向艱辛解脫之道的行徑來看,其實我們現今學佛修道的目的大多搞錯了,因為多數的學佛人只想「幸福美滿」,而不像佛陀是放棄世間享樂而追求「究竟解脫」為目標的。

然而所謂的「學佛」,不就是學習佛陀的行為,但是我們多數人只想藉由學佛得到幸福美滿乃至福壽安康,這與佛陀修道成佛的目的實在大相徑庭,或許「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故坊間常有因無知或貪念,慘遭騙財騙色之舉,抑或有障礙災難產生時,而改信其他宗教的事件發生,這些都是因為「學佛」的根本觀念錯誤所致,也是達摩祖師告誡梁武帝「度僧建寺」的功德本來就很大,但若一昧執取,只會淪為福報的累積,而無實質功德可言,所以唐朝的龐蘊大德曾說:「世人多愛金(也就是幸福美滿),我愛剎那靜(即是究竟解脫)」。

諸佛如來了透宇宙緣起緣滅實無自性的真理,故一再闡明「無我」之實相,從四念住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到觀法無我,在在說明「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的道理。現今有些宗教為了度眾,給予信眾很多學習的善巧方便,但這些方便其實與佛法講述的解脫之門是有些落差的,這猶如將東西包了一層糖衣一樣,然而現今的學佛者已經被寵得習慣如此、非它不可。例如曾聽聞某法師應信眾發問:「由於家中沒有茹素,但佛經上要我們為亡者茹素來作功德回向,近來父親剛好往生,這個問題很困擾,請求法師慈悲開示」。沒想到該法師或為方便,或隨信眾心願,當眾即說:「沒關係!你方便拜葷食就拜葷食,因為我們從來沒見過死人起來吃東西的啊!」

有時我常想,為何佛門曾說「地獄門前僧佔多」,因為當信眾在祈問疑惑的當下,他們對法師或主事者的恭敬心及納受力是最強的,如果此時的當事者,不能給予提問者絕諸戲論及正見的開導,或只用自以為的慈悲來方便影射,那所要背負的因果,可能不亞於唐朝百丈禪師野狐禪「不落因果」的公案裏五百年狐身的業力,現今講法者實在不得不慎啊!

所以如上所云,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可見一個正法的寺廟道場乃至法師居士,對於信眾的問題,除了言行的慈悲柔軟外,更重要的是正知正見、不違因果的引導才是重點,再則不論求法者的心態正確與否?當事者皆應以正法教化,至於能否不違因果,這就關乎每個修行人自我見地的深淺而有不同。

曾有一位信眾的小孩忽逢災難,見一通靈人士所云,此乃兒子以此苦難之身,發願來行度化之實。剎那聽之,我們會覺得這樣的苦難,好像是兒子的大悲示現,真是令人感嘆。但宇宙的真理–「因果」二字,卻是不容妄說的,所以我曾說「因果是最殘酷的事實」,很多學佛人自喻深信因果,其實不然,我們對三世因果的概念微乎其微,諸如上例,任誰都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子,過去世是因不善之惡行,導致今生的業障現起,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兒子,是以修行的方式來度化群生的不是嗎?

這也是現今佛法好像各有闡述、各有立場,但似乎又是那麼模稜兩可、因果不清的地方,因為真正的佛法講求「不二法門」,所謂的「不二」,即是「唯一」,也就是說宇宙的真理,只有一,不會是二,就這個案例來說,因為一般人對於佛法的不透徹,對於整個生命體系的不瞭解,所以往往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有的一切眾生,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每個眾生都是因為業力而來的,一個真正是因為願力而來的眾生,在他整個生命現象,不管是任何的階段,他展現的絕對是一個真正能夠弘化及利益眾生的一切行跡,這才算是真正因為願力而來的。

然而如此「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真話」,可能只有真心想修行,真心想從因地上去化解的人才能理解及體會,否則一般人只想聽「好話」,所以此時的正法,對凡夫而言,卻是如此地殘酷無情,難怪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觀娑婆眾生的因緣,曾一度要放棄宣說正法的意願,因為祂自覺自己所體悟的無上心法、解脫之道,與眾生所求世間欲樂、大富大貴的願望背道而馳,要不是大梵天王的請佛住世,天下將永無寧日啊!

可見真正的修行,一定要覺察人生的疾苦,不然如何發起出離心及修道心。學佛絕對不是為了幸福美滿的短暫人生,而是追求永恆涅槃的生死解脫。學佛能令我們快樂,但這快樂不是流於凡情的善緣群聚及熱鬧形式的隨緣修行,這非凈土因,而是六道緣。

所以我常問信眾「學佛快樂嗎?」其實真正學佛修行後的快樂,那是因為我們找到了足以讓我們在娑婆世界,安身立命乃至遊刃有餘的法寶,它能讓我們感受煩惱止息後的清涼解脫,抑或納受妙法後的了業自在,這才是真正的法寶,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個寶物,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身外的財富、名位、權勢,更非我們擁有多少寺廟、信眾及聲望,也不是僅止於得到諸佛或上師的垂慈,讓我們一生平安順遂就是快樂,因為這些還是身外之物,都是有為有求的,因為佛陀告訴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世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本想去迎接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即將返回人間的佛陀,當時在靈鷲山洞窟中打坐的須菩提,一動念後即想到:「我現在要去迎接佛陀到底是為了什麼?真正的佛陀,豈是四大假合的外相可以得見,如果我沒有辦法契入空性,與佛陀的法性相應,這不如不見的好」。這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體會到「不以色見我」、「見法即見佛」的見地修為,當然也非自以為第一個見到佛陀的蓮花色比丘尼及一般聖弟子所能比擬。

唐朝的大梅法常禪師曾向馬祖道一大師參禪「何謂是佛」?馬祖禪師回應「即心即佛」,大梅法常禪師言下大悟。後隱居浙江省鄞縣的大梅山,師父馬祖大師,想測試弟子大梅法常是否真的長養保任、明心現性,於是派一僧人前往探視,僧人問曰:「請問和尚,您在馬祖大師那裡學到了什麼」?大梅法常說:「師父告訴我『即心即佛』,於是我頓破無明、豁然開朗」。

僧人再說:「可是,馬大師最近的開示說法不一樣了。」最近他都說「非心非佛」啊!大梅法常禪師聽後隨即大笑地說:「我管他說什麼『非心非佛』,我還是只管我的『即心即佛』便是。」於是僧人將兩人對話稟告馬大師,師父聽後高興地說:「這個梅子熟了」!這段的公案不僅讚揚了大梅法常禪師的悟性及境界,也是一個真正契入空性,對於自我佛法的肯定,不被外在色相音聲所左右的最佳典範。

所以真正的摩尼寶是任何外力都奪不走的,這寶物絕對不是有形物質的東西,而是我們學得如何隨時安住身心的妙法,它能讓我們在世間一切生滅得失的現象中不致隨境而轉,讓我們可以不違因果而度生,更能讓我們熱鬧場中作道場,因為這個寶物的主控權,在於我們的起心動念,如果我們真有這個本事及功夫,那才算是找到真正的法寶,那才算是真正的快樂!

同樣地,「修行辛苦嗎?」如果我們不感覺到修行辛苦,說實話,可能我們還沒真正開始修行,大家想想佛陀六年苦行辛不辛苦?我想答案是辛苦的,只是對佛陀而言,雖然身體受到極度的煎熬,但心靈卻是不著於身體的覺受,而體現出眾生本具無比的清明及輕安,所以如果我們是因定課的繁重、寺務的繁忙乃至建寺的壓力而覺得修行是辛苦的,那是我們搞錯方向了,說修行辛苦的範圍很廣,小至念頭的掌握,大至成佛未明的艱辛都是。但基本來說,修行的重點及辛苦,在於我們要掌握每個念頭的生滅,乃至安住我們每個起心動念都依止於正法及因果,而不令放逸懈怠,這樣的念茲在茲當然很辛苦,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覺觀自我的心念是如此的敏銳抑或粗糙。

所以修行想要成就,時間上可能很漫長,也可以很短暫,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就,就是要在每個二六時當中,分分秒秒都把握住,一直到了塵盡光生、明心現性的那一刻,也就大功告成,至於修行很漫長的結果,都是因為修行人以一顆散漫的心得過且過,那麼自然要達到成就的路就遙遙無期了。

而當我們想要在每個二六時中內,將心安住於每個當下,那首先一定要認清世間無常的實相,當然能遇到好因緣善法門,終其一生也要一門深入才能成就。學佛絕對不只是為了身心安康,家庭幸福而已,更重要是學到盡力、放下、無生的功夫,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返聞自性的法要,也是我們每人本具的摩尼寶珠,本來面目及主人翁。得到這個寶物,才能遊刃有餘,隨遇而安。如果我們已經學佛,但滿腦子想的只是要得到自身的福樂、世間的榮華,那相對地就是放棄今生即可同登彼岸的機會,那是否更加損失慘重呢?當然也不是要我們學佛後,就要放下我們所有的一切,而只是藉由學佛的知見,去了知我們在世間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今生讓我們得以了業修持的課題,所以凡事必先要求盡力,再來學習放下,如果還能體悟無生之理,那就是圓滿人生的三部曲了。

四、人生三部曲—盡力、放下、無生

或許一般人也能理解世間無常或四大苦空的道理,但理解歸理解,要我們實際做到放下談何容易,雖然「放下」可能是世間最大的籌碼,因為「無欲則剛」,因為「人到無求品自高」,但我們既為眾生,即是無明煩惱深重,一切自我感覺良好,也因為執著我所有的一切,更不可能要眾生凡事「放下」。

現今少數學佛人,只求一昧的形而上學,或云凡事放下及無罣礙,其實這也容易墮入了狂禪及斷見的窠臼,所以對於「放下」,我們應該有三點正確認知。

第一:「放下是對自己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
現代學佛人的口頭禪頗多,要不是隨口「無罣礙」,就是凡事「放下」,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但重點是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如果自己凡事真的做得到放下,那才是真修行之功德,但不是不明白放下的本意,而隨口就說放下,更重要的是,放下是要求自己的,而不是「事不關己」時,就隨時要求別人放下的。

第二:「放下是積極,而非消極的」。
很多學佛人無論面對任何事,都一昧學習「放下」,認為這是真理,但佛法的殊勝,必需建立在自受用及他受用的立場,如果我們只是無奈地放下,其實那是「放棄」,而非「放下」。所以真正的「放下」是心甘情願、是歡喜接受,因為我們了知「無生」的真理,所以盡力過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凡事往好處想,而以一個自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才是真正的「放下」,如果我們的放下,只是建立在萬分無奈、只能如此、失望消極,那可能不是我們自認為的「放下」,而實則是「放棄」而已!

第三:「放下必在盡力之後,不是沒有盡力,就要求一昧放下」。
有時我常在想,世間諸事是否放下就是對了,但想想兩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祂老人家神通自在、高深莫測,當祂觀到琉璃王將滅釋迦族的一切因果業緣時,佛陀並不是選擇「放下」,而是先「盡力」,以祂老邁的肉身,三次捨身勸阻,但當琉璃王最終滅了釋迦族時,佛陀當然知道這世間的一切得失,都是處在對立及生滅的現象,所以選擇了盡力後的放下。尤其就宇宙的真理而言,一個修行人更不應該執著於這一切的得(即生),一切的失(即滅),所以《般若心經》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的現象,即是諸法「無生」之奧理。可見「放下」不是不好,但是在放下前,一定要先「盡力」,所謂「盡人事,聽天命」,才能說「放下」的。
所謂「凡事豈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在這苦難的娑婆,不管外在的環境是如何的爾虞我詐,以一個修行人而言,絕對不能為了世間功名及身外之物,把自己原本那顆純淨的心同流合污了,所以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人生的過程裏,我們是否永遠保持著那顆最清淨、最純潔的心,這也是修行人返璞歸真及赤子之心的重要性,以及契入「清淨法身」的不二法門。

鑑於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禪宗一直告訴我們要「把握當下」,因為每個當下,就是我們了業消災,檢視修行最佳的時機,佛世時,有位優婆先那比丘在洞窟中打坐,忽然呼喊著對山洞窟中打坐的舍利弗尊者,當尊者來到他的面前時,優婆先那以一個和緩的口吻對舍利弗尊者說「尊者啊!我剛才在打坐時,被毒蛇咬到了一口,我可能不久人世了,請尊者幫我召喚鄰近的同參,我想向他們告別」。

當下舍利弗尊者不敢置信並疑惑地說「怎麼可能呢,我看你臉色毫無變化,也沒有被毒蛇咬到的痛苦,怎麼可能快死掉了呢」?此時優婆先那對舍利弗尊者說「尊者啊!毒蛇只能咬到我四大假合的色身,怎麼可能咬到我契入空性,不生不滅的法身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境界的好壞,如何安住我們的心最重要,相對地當我們能夠隨時「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外相境界的好壞,其實真的只是讓我們學習及了業的好機會罷了,因為世間的一切得失,全是生滅現象,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我們不能透徹此理,我們就會隨時在人我得失、好壞對錯上起分別。所以就會有人常問一個問題,好像我們沒學佛前,感覺人生都是平順沒有障礙,但一旦認真學佛,總會遇到一些莫明的障礙或災難,乃至冤親債主相繼浮現的情形,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就修行的立場來看,當我們能夠心靜如水時,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河底的鵝卵石(好比煩惱),又如荷花神喝斥修行人不應貪著香塵的公案一樣,所以這是好事不是壞事,當然一般的眾生,一定是隨著一切事相的生滅而造業,但如果在事相現前的當下,內心生起的是菩提心,他就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當下當中去求得解脫;如果他是隨著這樣的生滅,而生起種種煩惱的心,縱然做再多的功德,他也只是達到解決短暫業相的效果而已,但是並沒有真正從根本上去做心地上的解脫。

因為世間的一切,本來都是屬於生生滅滅的生滅法,既有生,必有滅,如若我們把心放在生滅法當中,那就不是一個修行人該有的態度,修行人是必須要超越一切的生滅,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我們藉由不同業相現起的因緣,進而能夠更加地進步及超越,而不是在面臨境界的時侯,我們的修行反而退步了。

所以碰到這類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莫怕障礙起,但求了業心」的觀念。人生在世,誰沒有障礙,菩薩道本來就是難行而行、難忍而忍,當每個業相現起時,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正是我們了業化解的好機會,當我們能用一顆健全的心、菩提的心來發心利益這每個與我們有緣的眾生,那麼這才是我們成就菩提道的基本因素與心態,或許當有天我們成就時,這些冤親債主也都有可能成為我們佛國淨土的一個子民啊。
當我們看透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何佛門要常說「冤親平等」的道理,因為凡事皆有因,所以我常說:「如何觀心自在?放下便是。如何放下?不起分別便是。如何不起分別?了知一切因果業相,便可不起分別」。也就是說當任何的業相現前時,不管善果或惡果,都是我們過去世自作自受的因果,所以稟持過去世我們「甘願作」的前因,今生一定要有「歡喜受」的心態,才能圓滿的了業及結果。

曾有位護法信徒,為了讓獨子有合理的財產分配,她以信託規劃、房子過戶,現金支付等種種方式,向毘盧觀音佛祖稟告,雖然這是世間俗務,照理說信眾是不應勞煩諸佛菩薩的,但毘盧觀音佛祖還是觀其因緣,慈悲給予弟子應以「房子過戶」方式來圓滿,正當信徒疑惑這樣的決定,是花最多錢去處理時,毘盧觀音佛祖又慈悲金口宣說:

弟子啊!你們是站在現世的立場在看這一切的事情,而為師的是站在三世因果的立場來看這件事;因為妳在清朝時,曾是一個落魄的書生,而妳兒子在那世則是一個富商,他曾買了一棟房子給你住,助你赴京趕考,所以為師要妳房子過戶轉移給他的目的,不只是財產的轉移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妳藉助這個因緣,去報兒子那一世的恩情。

這就是身為普濟禪寺忠心護法信徒的殊勝及福利,世間的一切本來就是因果相續的,然而藉由諸佛如來的金口宣說,我們會更確定、更踏實、更圓滿地以歡喜心去了此業緣。沒有諸佛菩薩的諄諄教誨及因果上的嚴謹拿捏與持守,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是在有漏善上作功德,都是在有為法上去著墨,如此一來,「了業」尚成問題,何來修行「覺滿」的人生呢。

五、修行覺滿的人生

佛者乃自覺、覺他、覺滿之眾生。凡夫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聲聞緣覺二乘行者能自覺,但尚未發起覺他之心,菩薩行者能自覺,但在覺他的善巧方便、因果拿捏,尚待時間的歷練,但到了成就佛陀境界時,這一切自是撥雲見日、明心現性的狀況。所以成佛者的「覺滿」境界所指為何呢?就字義上來說,「覺滿」者,乃「覺王度生,功德圓滿」之意,簡單說就是「覺行圓滿」,當然諸佛如來的境地,絕非凡夫所能憶測,諸佛在整個修行的過程裏,絕對包涵所有自證與利他的境界,所以這個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但不可諱言的是,絕對不離「因果分明」的範疇。

談到「因果分明」,世間諸事,不外乎因果二字,因果是宇宙的真理,它既廣博又深遠,一般人不容易相信,因為人們只相信自己可以接受及相信的因果,除非我們真的深信因果,因為所有的因果都是貫穿三世,人們或許對因果產生好奇,但可能不知道,這個真相也是相對殘酷及無情的。

其實每個學佛人,大多都知道要具足正見、謹言慎行,乃至不違因果,而「具足正確的知見」,也就是我們常說所謂「戒」的真實義,而「身心的謹言慎行」就是屬於「定」的部份,至於「慧」,就是「因果分寸的拿揑」,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學的佛法,如果只能用在講說辯論上,那佛法只是淪為學術研究的範圍,只是空中樓閤的美景罷了,我們所學的佛法,如果沒辦法用在生活上,如果沒有辦法解決生命的問題,我們真的枉費兩千六百年前佛陀祂老人家苦口婆心,並終其一生給我們示範的娑婆生活寶典的用意。

所以談到日常生活中「因果分寸的拿揑」,這還真需要具足般若智慧、具足入佛知見,才有辦法做到的,很多學佛人終其一生,可能廣植福田、深入法要,但我們再細細自忖,我們所植福田,是否具足圓滿功德,抑或有漏福報善行而已,而我們所學妙法,是否真能對症下藥,還是淪為講說工具罷了。

所以學佛人乃至修行人,千萬不要捨本逐末、放逸懈怠,用一顆散亂心來面對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應該學習「教之道,貴以專」的心態,讓我們一切「非佛莫作、非佛莫語」地依止在修行的角度,來作一切的事情,而不要用度眾或建寺等冠冕堂皇的話,來為自己找理由。度眾與建寺的殊勝本來就是功不唐捐,但如若我們不能體會箇中的奧妙及功德,或許只以此為人生最終的目標時,那麼我們很容易為了給人方便、為了勸募善款,而背負更多的罪業,但如果我們以成佛乃至回歸淨土為最終目標,那麼相對地,我們凡事就要念茲在茲,諦觀自己的因地心為何,可能凡事會更注意、更小心,不會為了度眾,而有太多不實的方便妄語,不會為了建寺,而有許多違背因果的勸募說法,所以目標不同,結果大不相同。

在這個「知見」的氛圍下,許多度眾的事情,在不同道場法師的教導下,變得模糊不清、變得似是而非,如若非具高度智慧者,實在難以分辨,這一切只好又淪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態勢,這也實屬無奈,身為一個法師,只能如實宣說正法、傳揚古禮、度化蒼生,並站在「佛度有緣人」的立場來詮釋一切的佛法了。

因為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修行入道的八種方法,所謂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第一個就講正知正見,因為正見是人生學佛修道的正確方向,方向錯了,縱使你修得再快,也只是步入邪道之流而已,所以我們對於修行上知見的認知不能不謹慎,否則容易干犯「法說非法、非法說法」的毛病。

如現今我們常聽人說,許多寺廟道場要信眾發心建寺或作功德時,總喜歡說如果你作了大善事或發了大心,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你先生或家人的事業發達乃至災難消除等語,其實布施本來就是件好事,以《慈悲三昧水懺》的說法,除非是今生的「現報」成熟,不然多數布施的果報,是在下一輩子「生報」,或多生累劫「後報」才會開花結果的,這與現世事業及劫難能否增長及消除,基本上是兩碼事,因為事業的好壞、劫難的多寡,這都牽涉到過去世的因果業緣,如果沒有就當生「事業」及「劫難」的部份去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只會變成此人下輩子一樣是具有福報(因前世布施之因),而在事業及劫難部份,一樣未能得到減免及盡除(因多生累劫未能對症下藥),這不是印證了六祖大師所云「後世得福罪還在」的說法嗎。

其實這是目前學佛人常遇到的問題,如有位信眾的小孩,心臟發育有些異常,但經各大醫院的詳細檢查,都無法確定問題的所在,雖然沒有急迫的危險性,但還是令人著實擔心,於是媽媽請教了一個通靈人士,據此人說,此乃兒子多生累劫為大修行人之徵兆,因大修之人,最終多數是由心臟病發而亡的,只要妳為小孩廣植福田、多做善事,他會逢凶化吉的。

我想這樣的「好話」,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但碰到實事求是的信眾,難免會有疑惑,於是我告訴她,其實大修之人,不一定都是心臟病發而亡的,至少釋迦牟尼佛就不是,而作善事,本來就是好事,但對小孩的病情,可能沒有辦法達到因病予藥或者藥到病除的效果,但也因小孩及母親,對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信心具足,所以對此病情的前因後果,毘盧觀音佛祖也大發慈悲的金口宣說:

弟子啊!因為妳的小孩在明朝時曾為王公貴族,由於身份的驕貴,難免在人我的相處上,造作了一些不善之業,也因為如此,妳的小孩從明朝起,有好幾世最後都是因為心臟的問題而往生,雖然他也常常廣植福田,但因沒有對症下藥,故也累積了很多的病因,所以當他這一世一出生時,心臟的發育就與一般人不太一樣。

可見不管我們多生累劫是否有廣植福田,但就病因、劫難,乃至世間一切生滅之相,皆有前因後果的關聯,如若沒有辦法對症下藥,我們一切的修行乃至福報,只是有漏善果而已。

又如現今許多法師不相信無形眾生有可能附著人身的問題,或將此現象歸納為形而上學、無稽之談,抑或意識形態,乃至心所表法,其實在《楞嚴經》中即說到:「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而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供下堂」中亦有「為學無良,用心不正,天魔密附於人身」這樣附著人身的說法,再則佛教徒耳熟能詳的《慈悲三昧水懺》懺主,唐朝悟達知玄國師「人面瘡」如此顯而易見附著人身的案例,更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所以怎麼可能沒有無形眾生的問題呢,但如果我們所修學之佛法,連這些宇宙的真理及現象,都無法明確參詳,那又怎麼可能真正學到「入佛知見」,而凡事「不違因果」呢。

佛門常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其實「不變」的是指「原則」,也就是諸佛知見及因果真理,這部份其實很嚴謹,也不是隨便可以開方便的,而「隨緣」是指「方便」,但這部份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圓滿,現今佛教為了度眾,可能將許多原則性的東西都拋諸腦後,所以衍生出為了方便度眾,而大幅改變了修道的原味及嚴謹,其實佛陀教我們的教法本來就是「自度為要、度眾隨緣」的,否則《般若心經》就不會開宗明義地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然這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成佛後才能度眾,但至少一定要有一段韜光養晦、閉關潛修的時間,更不能為了招徠信眾,廣立名目或設計一些為了迎合現代人需要或接受的祈福方式,而鄙棄或修改歷代祖師們所流傳下來的經懺儀禮,或許有人會問「佛世時也沒有法會,為何現在我們要參加法會呢」?

其實這是不能相題並論的,因為佛世時,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僧」,祂同時具足了「佛」的功德力以及出家「僧」人的雙重身份,而現今任何一個講經說法的出家人,基本上就是一個「人」而已,所以當我們表相上來看佛陀只有講經沒有做法會,其實是錯的,因為這位講經的大僧,已經具足了「佛陀」的功德,所以當祂在講經時,這些有證量的弟子,相信都能窺見無形上空諸佛讚嘆、諸天擁護、天樂齊鳴、天花雲馥的盛況,這就是最真實的法會場景啊。

而現今出家僧眾在講經說法時,美其名只能說是「佈教」,因為沒有「佛」的功德力,上空自然沒有天女散花等法會的模式。那麼既然佛世時沒有法會儀軌,為何從古至今又有如此多的法會懺儀流傳於世呢?其實最主要乃是因為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藉由自修的功德,藉由自證的神通能力,觀見這所有一切無形的諸佛菩薩在度化蒼生的一切妙法,再加上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自身對佛法的素養以及體證,而結集出來的一切法會儀軌,其功德力正彌補了現今法師只有佈教,沒能感得諸佛蒞臨加持及超度提昇的不足,否則懺文何以常說:「若無靈驗,今古焉傳」呢?所以一般人說現今佛教不需要法會,這是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講法,並與真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又如現今有些佛教團體不舉辦法會或只講課不拜懺,乃至只辦法會,沒有開示說法的現象,其實這都是有待商榷的問題,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更反應出現今的人們乃至宗教團體,只重有形世界,如環保、人權等議題,反而更加忽略無形世界與有形生態實則互為因果的關係,就拿佛教法會來說,法會的作用,實則超度無形眾生的數量及比重,遠比有形的信眾來得多,但或許法師及道場,鮮少宣說每場法會無形眾生的因緣及狀況,導致一般人對於所謂的法會,只淪為一種例行的行事,甚至把牌位當成形而上或名詞來看待,完全不知一支「冤親債主」的牌位裏,可能聚集了為數不少我們多生累劫虧欠他或迫害他的眾生,如若與會的齋主心態不清不楚,又何以懺悔了業呢?所以導致現今的法會型態,較以度人為主,故我曾就一場圓滿的法會,應該注意的十點問題,提出所謂「法會端看佛有無,主力僧和齋心足,嚴壇眾與時空住,供齊牌正龍天護」的標準給大家參考。

其實單就法會這一項,就有許多可以商議的部份,如現今寺廟法師為方便功德主報帳,是否任何發心功德都可以開立收據呢?因為古代的信眾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大家就是純粹發心,沒有任何的附帶條件,相對地功德是否應該比較具足呢?又寺廟法師為了慈悲,是否可以讓信眾免費參加法會,還是隨喜發心較為妥當?

其實就普濟禪寺而言,每一場法會毘盧觀音佛祖都希望能夠度化所有來參與法會的一切眾生,所以在人事上,所有的僧信弟子很認真的舖陳一切法會的壇城,毘盧觀音佛祖也一樣用一顆最真誠的心,邀約所有一切與會的諸佛菩薩,總希望在每一個剎那當中,讓齋主及所有與會的法界有情,都能夠得到一個圓滿的超荐及提昇。

所以在這樣的一場法會下,它絕對是具足佛法僧三寶,絕對是在常住諸佛菩薩的護持下,去圓滿達成這場法會的功德,但如果是以免費的方式讓信徒來參加,他們可能不容易體會到常住的用心,而只是貪於可以作免費法會,如此法會的當下,信徒無法真正的發心,無法從內心去生起一個恭敬及殊勝難得的心,那麼信徒及受荐者又如何能夠得到這一份具足的功德,還可能背負了一些因果業報啊。

至於法師的慈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見地教育信眾,當主事的法師去公告了這樣的一個方法,卻沒辦法讓信徒藉此機會,真正去明白及瞭解這件事的因果關係,並發起懺悔了業之心,就這點上難免還是不圓滿的。這些因果上的問題,事相繁雜舉例不完,但釋迦牟尼佛及毘盧觀音佛祖為了利益有情,不斷隨機示現,倒駕慈航,為的就是宣說「入佛知見」,讓眾生去迷啟悟、頓開佛慧。

我們回溯兩千六百年前原始佛教時代的釋迦牟尼佛,祂老人家畢一生之精力,不斷宣揚諸佛知見,令眾生離苦得樂而提昇,祂的教法樸實而不華麗,柔軟而無機峰,不像後代禪家諸宗,多以機峰論辯而作決斷,因為諸佛知見與祖師知見,還是有些落差,若無真修實證,通常學者較易淪為蘇東坡之流的世智辯聰,抑或狂禪妖法的行徑,所以曾有人問「那麼普濟禪寺是屬於何宗何派」呢?

其實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非何宗何派,實際上說是「開宗立派」,為什麼呢?

因為,毘盧觀音佛祖所教返聞自性的觀音心法,是任何修行入道的方法論,如中峰國師所云:「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所以普濟禪寺非屬何宗何派,這是第一點。

第二、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也非屬八宗的哪一宗,確切地說,八宗皆由釋迦佛的法脈流傳下來,因為釋迦佛就包涵了八宗,所以佛陀不屬何宗何派,相對地,同為佛格的毘盧觀音佛祖,當然也非屬何宗何派可以來論定。

第三、八宗皆由僧眾教團所創,故有宗派教別之差異,然而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非由僧眾所創,而是由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所親創親立的,故非屬八宗的何宗,而是由諸佛所創「開宗立派」的法統。

其實在諸佛的內心深處,總希望眾位弟子們,無論面臨什麼境界,縱然有如出家僧眾需要背負度眾乃至建寺的大任,但一切還是要依止在因地上及心地上去下功夫,讓我們修行的領域不斷提昇,因為在人世間所成就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空花水月,但如何展現一個修行人本具光明湛然的體性,這才是諸佛內心最深的企盼,及「入佛知見」最終的願景啊。

有佛真好之入佛知見2024-04-18T08:25:22+08:00
15 06, 2019

有佛真好

2019-07-10T15:59:06+08:00

一、北緯30度的觀世音菩薩

北緯30度,這是地球上最神祕的一條緯線,這裏不僅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首的古埃及金字塔、神祕指數破百的百慕達三角洲、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又譯作聖母峰)、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風光秀麗的黃山及廬山,還有西藏的布達拉宮及海天佛國的普陀山。這些舉世聞名的地方,不僅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令人不遠千里而來,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都位處於這條最神祕的緯線上──北緯30度。

相傳觀世音菩薩先在「洛迦山」修行成道後,一腳踏到「普陀山」,才開始與娑婆眾生的甚深因緣,所以「普陀洛迦」(梵語Potalaka)即成為觀世音菩薩總道場的全名,簡稱「普陀山」,這與西藏的「布達拉宮」(梵語同為 Potalaka)有著同音同義的奧妙。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神祕的面紗下,能擁有舉世聞名的諸佛神祗,那肯定是最不可思議的神祕了。然而海天佛國的普陀山,就具足了這兩項特性,而普陀山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正印證了「佛選靈山,靈山選佛」的千古佳話。

二、法脈東傳

法脈來自中國浙江省普陀山的「普濟禪寺」,這樣的一個寺名,在台灣可以找到好幾間,但唯獨這間不太一樣,因為這是一間由佛主事、以法教化、由僧接引,是佛法僧三寶具足的正統佛教寺廟,或許現今的佛寺已經不知什麼叫作「諸佛法脈」,而我們如此傳統的寺廟,即是遵循古禮古法正式迎請普陀山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回台所啟建的道場,我們以「宣說正法、傳揚古禮、度化蒼生」為三大宗旨,包括多年來教化信眾見地的修為、各種妙法的傳授,以及不可思議的諸佛感應等等,這一切一切的殊勝功德,都讓親近普濟禪寺的僧信二眾弟子感受到「有佛真好」!

「台灣台北普濟禪寺」自從民國九十四年,由我與惠師父承蒙諸佛慈悲教誨,依其古禮古法,將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法脈迎請回台,八年前的我們身無分文,不要說是啟建寺廟,連三餐的溫飽,對當初剛閉關圓滿的我而言,都是一種奢求及隱憂,但稟承修道人「憂道不憂貧」的個性,我只能用心修行,念念功德回向,祈請毘盧觀音佛祖的加被及運籌,能否讓白手起家的我們,在台北找到一處足以棲身又方便都市弘化的道場。

或許「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短短四個月內,我們從身無分文慢慢募得善款,從毫無信眾到漸有人群,於是先在台北市松山區的塔悠路上成立了現在的「台北普濟禪寺」這個開基道場,接著陸續在新竹及大湖成立了分院,最終將在苗栗大湖的靈山寶地上,啟建「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總本山,這一切全仰賴毘盧觀音佛祖的無邊法力及威德,牽引著多生累劫與祂有緣的弟子,共同來護持成立這樣一座弘揚正法的觀音道場。

當然在苗栗總本山尚未啟建完成之前,所有弘法重鎮還是在台北普濟禪寺,說到我們開基的道場「台北普濟禪寺」,它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它的前景正如祖庭普陀山普濟禪寺一樣,前有河流及橋樑,雖然寺廟只位居三樓的高度,而且座落於人口綢密的台北市,卻有如祖庭一樣這般脫俗的景致,這一切難以言喻的感動,真的是「有佛真好」啊。

「小而美」的台北普濟禪寺,多年來開演著上百件菩薩救度眾生的感人故事,三十多坪的面積,五十人的水懺法會已顯圓滿,而農曆七月孝親報恩梁皇法會總回向的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縱使湧進近一百五十多人的參與,亦不失其莊嚴,這般神蹟,正恰如祖庭普陀山普濟禪寺「活大殿」之美名一樣。

台北普濟禪寺不在於它的大小,而在於它具足豐富的度眾妙方及諸佛悲願,或許不久的將來,因緣具足時,我們苗栗總本山莊嚴的寺廟殿宇會一一落成。相對這三十多坪的台北普濟禪寺與三萬多坪的總本山而言,其實不正體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法奧理嗎?

三、宣說正法

普濟禪寺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全台灣的宗教寺廟,多數是由主事僧信二眾弟子,因各人的願心而啟建的。而我們台灣台北普濟禪寺是由諸佛如來諦觀眾生得度的因緣,特地從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將法脈東傳來到台灣,啟建這樣一個冥陽兩利的觀音道場。

也因為如此,所以在這個度眾的過程當中,絕對會有來自全台灣,乃至全世界跟毘盧觀音佛祖有緣的人齊聚一堂。所以當你一踏進這個小小的地方,就與菩薩結下了一份甚深的因緣,至於每個人會不會因此得到感應或接引,那還端看每個眾生與菩薩的緣深及緣淺。

緣深相應者,當他一來到普濟禪寺,他會感受到這個地方是他想要再來的,無論是聆聽觀音菩薩的金口妙法乃至我及惠師父隨緣開示的話語,他都深信不疑,他都願意接受。而且普濟禪寺平時教導大家由因地下手所累積的福慧二資糧,包括我們平日為自己消災免難的誦經、燒化,為家人化劫去災的廣植福田法會及觀音息災免難大法會等等,他都一概不缺。

這類的信眾,他不是看寺廟的空間大小,他是看這個地方有沒有「正法」,他感於觀音佛祖的悲願,無論是觀音心法的宣說、古禮古法的傳揚,包括種種生前消災化劫的案例,以及生後了業回歸的實證,所以他願意將身口意託付給觀音佛祖,因為這些緣深者,他都曾經因為自身的障礙困難現起,而得到毘盧觀音佛祖的救度及化解,由於他深切感受到菩薩老人家的慈心悲願,所以對這些人而言,普濟禪寺真的是「有佛真好」。

至於緣淺者,或許也跟著我們修行或只是來寺問事的一面之緣,但因他們只重個人家庭及自身的禍福,對於觀音佛祖法脈東傳的殊勝,在他的內心裏沒有辦法生起一絲難遭難遇的激動,甚至會用一般人著相的立場來看待普濟禪寺,或許覺得我們空間不大,或許疑惑我們所教的妙法,這一切誠如中峰國師所云:「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吧!

所以緣淺的眾生他會覺得跟這個地方不相應,那麼在諸佛菩薩救度眾生的過程裡面,本來就是「佛度有緣人」。大家今生不管是什麼因緣來到普濟禪寺,它就是一份很好的緣起,當有這一份緣起時,如若不能用心地來接續與普濟禪寺以及觀音佛祖的一切因緣,那麼在時空的轉圜下,或許我們仍然必須要隨著業力而輪轉。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生而為人最大的功德,就是可以聞法修道、懺悔了業乃至布施植福。真正有心學佛修道之人,無論是自度或度眾,終其一生都不要只是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必須要在每個當下,從「心地」上,從「因地」上去達成,去圓滿我們修行的領域,達到今生個人最高的修行境界。

人生本來就沒有回頭路,修行的領域,必定「不進則退」,如何把握每個當下,才是修行的重點,所以當因果業力的境界現形時,我們要學習的是,在每個當下去隨順這樣的境界,而我們的心卻是安住於當下。我們內心要清楚地明白這就是一個業力的現前而已,但我們卻不去執著這個點,因為當我們愈是執著這個點(不管是善的或惡的),那麼在這個點上,我們只是在八識田中,為往後的生生世世種下更多更多的種子而已!

簡單說,人生要學習的,不是我們去分別境界的好與不好,而是在面對好與不好的當下,我們內心生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見地,這是觀音法門返聞的心要,也是普濟禪寺課徒的原則,更是諸佛度眾的最高願景。

四、傳揚古禮

相信大家都讀過《普門品》,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經文當中就蘊含著諸佛如來彼此互敬互重的禮數,這段經文就是當釋迦牟尼佛一再稱揚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功德時,無盡意菩薩於是興起了一個代眾生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的念頭,而向來以慈悲為名的觀世音菩薩,卻在此時「不肯受之」。為何呢?經云: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段經文中佛陀所要宣說的「禮數之教」很深奧:因為在講經的法華會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是說法者,其餘不論有形無形、四聖六凡乃至當機眾或請問者,皆是聽法者,這個明顯的主從之分,是諸佛菩薩之間謹守的禮數,若依世間法來說,佛陀就是主人,其餘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等等都是客人,由此可知,為何當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時,以慈悲為名的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之」呢?

第一:因為由他方國土來此作客的觀世音菩薩,受到主人釋迦牟尼佛的讚譽及介紹,身為客人的祂,深知主從之禮,因為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主人,自己怎可在此喧賓奪主,故云「不肯受之」

這好像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在大眾集會時,公開表揚頒獎給某一個主管,希望大家向他學習,並請他發表內心感言,這時得獎主管通常會將這個榮譽或功勞,歸功於公司乃至董事長的英明,這才是真正的「識時務」,然而只有不懂「禮數」或「失禮」的人,才會將所有的功勞都認為是自己應得的。

這裏的董事長好比佛陀,而受褒獎的主管就等同觀世音菩薩,菩薩深知主從之禮,自己怎可大言不慚地接受,所以說「不肯受之」。又例如我們受邀赴宴,除非我們個人在學經歷乃至社會地位及聲望上,都遠勝於主人,所謂的「眾望所歸」,不然當主人邀請我們上座時,身為客人的我們,如果拿捏失當,那可就失禮了。

第二:在觀世音菩薩的內心,認為縱使要供養,還是要以娑婆教主、法會主事的釋迦牟尼佛為主,自己怎可反客為主而接受供養,故云「不肯受之」。

其實這點正印證了後來經文所言,為何觀世音菩薩接受供養後,又將供品一分為二,再次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與會加持的多寶如來的道理!經云: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希望將眾生的供養,作最大功德的回向,雖然與會者不乏諸佛菩薩,然而就時空的因緣點來看,主事說法的釋迦牟尼佛及凡逢講說《法華經》必與會加持的多寶如來,供養祂們的功德,還是最具足及最圓滿的。其實這也類似佛教徒為何將東西供養法師時,法師們總會希望信眾先拿去供佛的意思一樣。

第三:觀世音菩薩站在客人的立場,認為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就是唯一的主事者,主人只有讚嘆並沒有開口要祂接受這份供養,自己若接受則於禮數不合,所以祂「不肯受之」!

這點也說明了當佛陀要觀世音菩薩接受眾生供養時,觀世音菩薩才肯接受供養的道理,經云: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前面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那是禮數分寸的拿捏,但經佛陀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深知輕重,此時再不接受,那就是矯揉造作了,所以觀世音菩薩接受主人的建議,不但悲愍眾生接受無盡意菩薩代眾生的供養,繼而又將眾生的供養,代眾生再次供養主事的釋迦文佛,及隨喜讚嘆的多寶如來,當下同時也圓滿了觀世音菩薩「施與受」的雙重功德。

其實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完全體現出諸佛菩薩的智慧及謙讓,告知學人如何圓滿地拿捏主從分寸及謹守禮數的重要,而普濟禪寺一向由佛主事,所以我們對於娑婆世界的主人玉皇上帝的恭敬,及種種古禮古法的遵循,向來嚴謹持守、不敢或忘,所以曾有信徒問我,以深和尚你的佛學素養,為何普濟禪寺的大事或是信徒的劫難,你們都要請示毘盧觀音佛祖作主,而不是住持法師來作決定呢?

對此我常跟大家說,為何佛經常云:「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那是因為佛世時最大的殊勝及福報,就是無論出家或在家的佛弟子,都可以隨時親承佛炙,佛陀除了對修行人宣說了種種究竟的法義,更重要的也開示世人,如何解決障礙劫難的善巧方便,如佛陀解救阿難林間習定後墮餓鬼之難,而有《楞嚴經》及瑜伽燄口施食的緣起,也曾為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宣說安邦定國的《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亦為須菩提尊者開啟般若大義的《金剛經》,也幫大護法給孤獨長者教化相貌端正卻自大驕慢的媳婦玉耶,而宣說了身為人妻媳婦應有禮數之道的《佛說玉耶女經》。

然而這些殊勝的經歷,都已經是遠在兩千六百年前所發生的事情,但是現今台灣台北普濟禪寺,所有稀有難得的諸佛法語及種種化劫去災的妙法,都是經由我的啟問、惠師父入定,而達到如同佛世時親承佛炙的殊勝功德,所以在普濟禪寺,親信的信眾或寺廟的大事,都是有佛可請示,這是何等的殊勝難得,這不就是如同身處兩千六百年前的佛世一樣嗎?因為這一切都源自於「有佛真好」。

而且佛法的宣說本是「因地制宜」的,佛經藉由時空的轉換,其精神意義不變,但因應印度社會及人事所訂的戒相法條,對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來說則略顯距離,然而身處當代而倒駕慈航的毘盧觀音佛祖,既有佛格,又能入世覺觀,所以藉由觀音佛祖金口宣說的妙法,其實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及想法。例如有信徒問何謂「入定」?

毘盧觀音佛祖金口云:「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即是入定」。的確,因為佛世時的剃髮師優波離,就是因為專注地為佛陀剃髮,竟然可以從初禪入到四禪,剃髮這樣的行為也不是打坐,為何能入定呢?誠如毘盧觀音佛祖所云:「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即是入定」。

可見入定不一定是要藉由打坐或修禪的功夫才能達到的,因為入定只是一種狀態,當然入定本是千差萬別,更有正邪深淺之別,但菩薩用如此淺顯易懂的說明,卻不是在佛學字典裏容易找到的,因為這是由毘盧觀音佛祖親口宣說,因為這一切都緣自於「有佛真好」,所以當我們有如此大的福報及殊勝,我們凡遇大事或有關因果之事,都以請示觀音佛祖為宜,畢竟人類所知有限,有佛可請示,怎麼可能不發問呢?

就說藏傳佛教中的修行人,多數證有神通,但他們多數也會在年初或遭遇重大情事時,常以卜卦或種種方法請得佛喻指示,因為他們也深知凡人多為「無知」,唯有佛才是「先知」,怕的是沒有佛可請示,只好凡事問人了。

就說我們迎請的「毘盧觀音佛祖」法脈,它是依循古制,稟告上蒼,得到觀音佛祖的允諾,回台啟建名副其實的觀音道場,所以正在啟建中的「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一切的叢林寺規、敬天古禮、修行心要,都是遵循毘盧觀音佛祖的指示,依其古禮古法而啟建,所以就現階段來說,所有第一代的出家或在家信眾最大的功德,乃在於把普濟禪寺的寺廟完成,能夠讓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綿延百年千年之久。雖然對諸佛菩薩而言,祂是不需要啟建寺廟的,因為對證得法身的無形諸佛如來而言,這一切都是「空華水月、浮生若夢」,但若沒有這些有形莊嚴之「相」,沒有這些殿宇巍峨的「寺廟」,又如何能夠把無形諸佛菩薩的「威德」、諸佛菩薩的「殊勝」體現出來呢?

當然或許有人不解「台灣已經那麼多寺廟,為何還要再蓋寺廟呢?」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所有一切正統的寺廟,它都是佛、法、僧三寶傳承法義的一個場所!而且只要是依止在正法宣揚的任何一個道場的成立,它都是人天盛事。

不同的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也有所不同祂要度化,並且與祂有緣的一切陽界與冥界的眾生;而為了傳承這樣百千年的正法道場,絕對也需要恭請諸佛菩薩的雲集降臨,同時也可達到度化人天及冥界有情的雙重作用。並且能夠讓他們想要提昇成就或離苦得樂時,可以永遠依止及安住的一個正法道場。

所以這樣的一個道場,它是要聚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應化世間及度化眾生的一個根據地,它又是要蓋得何等的殊勝、何其的莊嚴,如此才能夠讓一般芸芸眾生,當他們來到這樣殊勝的殿堂,就能在當下生起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心與柔軟心,這絕非任何一個地方及場所可以達到的功德力,光是這一點,就是台灣為什麼寺廟那麼多,還要啟建寺廟的一個主要因素。

所以不是我們要蓋寺廟,而是眾生感於觀音佛祖種種度化眾生的悲願與感應,大家希望結集這所有的願力及福田,而有一個莊嚴道場,能夠讓往後的信徒,在參拜諸佛菩薩的剎那當中,去結下更深的法緣,相對地也圓滿發心者的一切福慧資糧及建寺功德。

遠從中國浙江省普陀山祖庭東傳到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在一切的時間及空間裏,絕對有它的必要性及存在性,只是或許我們身處在如此短暫的時空裏,沒有辦法詳觀到這一切的發展及結果。但是我們回首看看中國浙江省普陀山這千百年來的興衰歷史,自然不難發現,當每一個興起的剎那,絕對都蘊含著諸佛菩薩應化世間的願心及度眾的使命,這又是何其的寓意深遠及耐人尋味呢!

毘盧觀音佛祖早在久遠劫前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依法身而言,永遠處在常寂光淨土,永遠是如如不動的,但因一念悲愍,所以示現種種化身來救度眾生,觀音佛祖的化身既然領了這份使命,所以就會運用這種種的善巧方便,來救護這些與祂有緣的弟子,從相上看,毘盧觀音佛祖是在做如此弘化之事,建此水月道場,但對法身來說,這是不增不減的,因為祂只是隨順每個因緣在圓滿當下的六波羅蜜,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但對於尚在六道輪迴的我們,尚執有為法的眾生而言,那現在就是最好的加分機會。

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雖然知道在這個成住壞空的娑婆世界所啟建的觀音道場,可能在百千年後終歸幻滅,但諸佛菩薩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啟建這樣的寺廟呢?因為祂就是要利用這短暫百千年尚可正法弘揚的時間裏,讓多生累劫與菩薩有緣的眾生,藉由適值佛世能夠廣植福田這樣的難得機會,得以了業、化劫、提昇,乃至回歸,這樣的功德又是何其的殊勝啊!這就是為什麼蓋完寺廟對諸佛菩薩是「不增不減」,但是對我們而言,卻是「有增無減」的。我們若不能把握這千載一時的機會,去植下如此不可思議的大福田,什麼時候再來得遇呢?

五、度化蒼生

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來到台灣,最大的殊勝,就在救度多生累劫與菩薩有緣的弟子,最終能夠回到祂的座前。因為久遠劫前,大家都曾是菩薩身邊的弟子,奈何當時一念之妄,致使流轉至娑婆世界,一世又一世的輪轉,所以每個人也在今生當中,承受著各各不同的業報。

在菩薩的內心深處,最希望的就是,當大家今生因業力的現前,而有事相的發生時,弟子們能夠學習用一顆「超越的心」,以及「智慧的心」,度過每一個難關!也希望藉此逆境,讓自己不斷去提昇,讓自己在今生當中,包括壽終之際,能夠回到菩薩的身邊!

為了圓滿這殊勝的理想,菩薩諦觀多生累劫與祂有因緣的弟子們,還有很多在台灣此地淪落及輪迴,所以菩薩為了把這些弟子救度回去,才動了來台傳法的一份緣起!甚至包括這些台灣弟子他們的冤親債主、歷代祖先,在種種因緣的具足下,菩薩也要一併來救度他們,這樣才算圓滿的引渡。既然想要達到這樣的理想,所以生前以觀音法門來化劫了業,以及生後以觀音淨土來依止回歸的目標,則要謹記在心、依教奉行。

曾有一個與人為善的牙醫,年紀輕輕就往生了,他的摯友心想一生沒有學佛的他,可能不易得到善終,於是透過種種因緣,得知往生後的三年裏,他都一直在鬼道受苦,於是摯友便發心在普濟禪寺為他啟建一場獨姓的《藥師寶懺法會》,法會當天牌位立上時,惠師父慈悲入定觀到亡者滿懷怨恨,因為他認為自己一生雖然沒有學佛修行,但也是救人無數、與人為善,難道「好人就沒有好報」嗎?但經由毘盧觀音佛祖的教誨以及法會的超荐,他如夢初醒地瞭解到「原來他自以為今生所有一切的行善與積福,只不過是過去世的『了業』作用及『償還』行為罷了」。

當然這是因為蒙佛教誨的功德所致,尤其對一個亡者來講,有無諸佛的垂教至為關鍵,曾經有位對普濟禪寺信心具足的信徒,幫她個性剛烈的母親,於往生七七日內,啟建了圓滿的往生佛事,當然藉由種種功德力的具足及印證,讓家人深信她的亡母的確回歸到觀音淨土。因為亡者的孫女,曾夢到婆婆託夢給她說,她每天一早醒來就看到四個字『普濟禪寺』,再來就是看到你們的和尚一直在作法,接著菩薩就一直跟她在講話。你看這是一段多麼富有生命力的天人夢及對話,重點是她一輩子都沒有來過普濟禪寺,而且人世間的我及觀音淨土的毘盧觀音佛祖,的確每天不斷地在講經說法及主持法會,可見她的亡母真的在普濟禪寺上空的觀音淨土修行,才能窺見這一切的景象啊。

而且「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台北普濟禪寺除主事佛的毘盧觀音佛祖外,更有肩負生前護佑、往生接引天職的百尊菩薩來擁戴,所以當這些回歸觀音淨土的眾生,多數是跟隨她們生前供奉的百尊菩薩身邊繼續修行,所以當這位信徒想起往生四年的母親時,總會到百尊菩薩身邊與母親對話,由於她隨時想幫母親作功德去提昇及超越,所以我及惠師父在某次因緣的具足下,於是滿她所願,因為她覺得母親往生四年多,家人都有因緣夢到亡母,這輩子與母親因緣最深的她,隨時很想念母親,但為何遲遲不見託夢呢?於是我們來到她母親所供的百尊身邊,由惠師父慈悲入定觀之,問其母有無特別話語交代時,定中觀見其母即在所供菩薩身邊修行,身著素色旗袍地對她女兒說道:

女兒啊!你想媽媽,媽媽知道!可我不能想你啊,因為我如果想你,我就沒有辦法專心修行啊!我每天要作的功課可多的啦,而且菩薩盯我盯得可緊哪!我知道你嫁個好丈夫,我就放心啦。你想我,沒關係!可我不能想你啊!

你看這如此貼切的話語,經由信徒證實,與其母親生前講話的習氣及口吻一模一樣。這或許是全天下每個孝順的子女,最渴望聽見往生家人的對話,這也是《地藏經》中目連救母的最初緣起,當然這一切不是一般學佛人可以輕易得見的,但因為在普濟禪寺,但因為「有佛真好」,所以這一切又變得如此的稀鬆平常、如值佛世。

然而這句「有佛真好」卻是有時空性的,什麼意思呢?因為當有一天,大家最敬愛的惠師父不在了,這句口號自然就失去了它某個層面的意義。大家會說:「毘盧觀音佛祖不是常住嗎?」沒錯,毘盧觀音佛祖是會常住,但是,大家能聆聽到毘盧觀音佛祖的教法,那是藉由誰呀?是惠師父啊!當大家急切渴望聆聽諸佛金口宣說時,若沒有惠師父在每個當下慈悲的入定,如何讓大家深切感到「這句話真的是毘盧觀音佛祖對我最好的開示!」如果有一天惠師父不在時,大家對於觀音佛祖的慈悲與感動,以及那份貼切與生逢其時的感受,可能也就相形見絀了,所以這句「有佛真好」是有時空性的,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才是啊!

六、有佛真好

所以說普濟禪寺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只要是愈深入、愈相應的人,當他來到普濟禪寺,我相信他不會再去學習別的宗教,也不會再去別的佛教團體,因為他覺得這裏就是他一生當中所要追求的地方,他會深深覺得普濟禪寺真是個「法寶」所在呀!

因為普濟禪寺不僅僅只是帶領我們學佛,而且當很多佛教徒學佛一輩子碰到了問題,碰到了困難,而苦於無法得救時,普濟禪寺竟然都有不同的妙法可以化解及教授。更重要的是,每個學佛人最終渴望回歸的淨土,在普濟禪寺就有很明確的脈絡可循,如生前就是觀音法門的修持,往生後就是回歸觀音淨土的依止,這樣的一條修行道路,再明確不過了。所以這樣一個有意思、有趣味的地方,不在於它的大小,在於它有內容、有內涵,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來,因為一切都緣自於「有佛真好」!

雖然具足度眾威德的毘盧觀音佛祖,為了救護每個有緣的弟子,凡事都是用心良苦,但佛教重在「相應」,所以佛經云:「不有因緣,無由垂範」,又云:「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在在說明,「覺滿」的諸佛菩薩只能示現種種的夢境救度眾生,凡事亦不能強求及攀緣,因為毘盧觀音佛祖來到東土度化眾生,與眾生的因緣,本來就有親疏遠近,所以眾生能否藉由夢境或種種示現,得到諸佛菩薩的救度及化解劫難,重點不在於菩薩的分別,而是在於眾生對菩薩的信心,具足到什麼樣子的程度!

如果弟子們能夠真正完全地把身口意託付給諸佛菩薩,而當菩薩所教導他的各種方法中,他都是深信不疑的!重要的是,不管最終成與不成,都不會影響他對諸佛菩薩的信心,在這樣的前提下,諸佛菩薩自然也會盡其全力,教導弟子解決問題的妙法,所以這一切本來就是「佛度有緣人」啊!

雖說如此,但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大發慈悲,還是希望有緣的弟子每年都能逢凶化吉,所以三年前應眾護法信徒之祈請,於每年年初,為化解發心功德主當年內重大障礙劫難為目的,而啟建全台僅有的「觀音息災免難大法會」,這一系列的五場法會,包括祈請玉皇上帝赦罪的齋天法會、增福的獻供法會、悔過的水懺法會、病除的藥師法會及最後圓滿施食超度的瑜伽燄口法會。

有時我們想想,人生在世,不管你有沒有信仰,誰沒有障礙及災難,更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眾生最怕遭逢「千金難買早知道」的厄難後果,而在本寺因為諸佛如來的悲願下,也老早傳授及舖陳這許多足以讓我們達到「薄銀卻能災障消」的妙法及功效,而這些平時就能達到未雨綢繆、化劫了業的妙方,就看每個人的信受度及執行力如何而定了。

或許有的人,覺得一輩子平安無慮,他寧可郊遊旅行或全家飽餐一頓,也不願意作功德為自己或家人消災免難,因為覺得沒必要;但是有的人一聽到這樣子的妙法,他會深深發覺,的確我們需要預防重於治療,的確我們需要在平時多儲值一些資糧以備不時之需,這完全是每個人價值觀的差異,也是與諸佛菩薩之所以緣深或緣淺的所在。

曾有一位信徒,夢到唯一的弟弟往生了,夢境中還為弟弟舉辦了一場「三時繫念法會」來超度,醒來後的她心急來寺,就在開門之際不慎將自己的腳拇趾削去一塊肉,其實這正意味著此夢關乎於「手足之難」,於是藉由來寺擲筊詢問的結果,發覺弟弟真有此劫,故信徒為防患未然,而先啟建了一場「三時繫念法會」來超度,祈願諸佛加持、重業輕受,而當法會圓滿後三星期,其弟駕車由嘉義市回民雄老家時,行經省道路上,竟發覺煞車完全失靈,只好一路低速前行,不得已闖了幾個紅燈才平安抵達家門,這不得不令人捏把冷汗,所以他們真心感受到毘盧觀音佛祖的神威,因為換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成了路上的亡魂了。

再有一位信徒,因夢到兒子車禍,其景象真是歷歷在目,所以經由菩薩的指點,事前為兒子舉辦了一場「藥師寶懺」的法會,而就在法會圓滿後的一小時內,她接到人在鹿港的兒子來電,告訴媽媽自己剛才開車,差點兩度掉入道路施工中的凹陷裏,這樣的際遇,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那就是天方夜譚了,但也因為有了如此的親身經歷,誰還會不相信諸佛的威德及救度,誰還會不感恩的說「有佛真好」呢?

就說我自己吧!早在兩年前(也就是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6月11日)大概是早上十點左右,因當天在苗栗的總本山要舉辦煙供法會,又適逢該年為自己生肖正沖太歲年,包括種種路況及車況不佳的諸多因素中,於是自己竟發生了九死一生的大車禍,當時由我親自駕駛九人座箱型車,明明車子已暫停,卻突然間打滑,衝入陡峭的斜坡下,在那千鈞一髮之際,自己內心早已不知緊張,只有一心稱念毘盧觀音佛祖的聖號,沒多久車子撞上石頭即開始翻滾,當下我明確地感到車子第一圈翻滾360度的景象,但翻到第二圈時,感到有些頭暈昏眩,所以大概失去記憶約略五六秒,故實際上車子到底翻了幾圈,我也不知道。

但自己在車禍當下的第二個念頭,只希望車子儘量往左開,因為右邊十公尺下就是三百公尺的垂直懸崖,所以印象中自己緊抓著方向盤,等到車子翻滾停止而墜地時,驚奇的發現,自己竟不在原本左邊的方向盤位置,而是已經移至右邊的座位上,然而駕駛座上竟是滿滿的碎玻璃,最後車子全毀,而我卻毫髮未傷。碰到這樣的大劫難,如果沒有一尊強而有力的諸佛垂慈,如果沒有眾多忠心為主的龍天衛護,這一切情形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有時想想,現在學佛人,哪一個人沒有障礙及災難,而多數人更是碰到疑難雜症苦無良方,要嘛,就是找不到對症下藥的辦法,造成勞民傷財及徒勞無功的結果。要嘛,就是凡事要求速成,造成急病亂投醫或產生人財兩失的下場,碰到這樣的情形,有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學佛的信心,甚至改信其他宗教,這是我多年來學佛度眾常遇到的問題,其實兩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不是也為了解決這所有眾生的一切問題,才留下如此多寶貴的經典妙法嗎?

然而在普濟禪寺,因為「有佛」,所以凡事「真好」,一般人所遭遇的困難,只要你信心具足,只要你願意依教奉行,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可化解信眾的疑惑,由於普濟禪寺不是由人在主事,凡大事皆由毘盧觀音佛祖一手運籌帷幄,主要也是因為觀音佛祖帶有冥陽兩利的玉旨來行化,所以像諸如此類之事,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遊刃有餘啊。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部分的行化,全台灣或許有很多的寺廟神佛,乃至修行人可以用神通諦觀到眾生的因果業力,但卻不一定有方法及能力來化解,但是普濟禪寺卻有辦法,為什麼呢?

因為普濟禪寺是由毘盧觀音佛祖經過長期的運籌帷幄才決定法脈東傳的,祂老人家知道要去的地方是娑婆世界的地球,而非他方國土,所以基於禮數,特別向娑婆世界的主人三界極尊玉皇上帝請領了「冥陽兩利」的玉旨,好讓觀音佛祖在這有為法的娑婆世界行度化之際時,能夠更加事半功倍及遊刃有餘。

鑑於此,舉凡在普濟禪寺所做的一切功德,小至誦經、燒化,大至法會超荐,除了毘盧觀音佛祖的主事外,更有三界極尊釋提桓因的一份允諾及加持。正所謂如此,同樣附著的問題,我們做幾次的燒化功德,就可以善巧處理,藉由普濟禪寺所教之法,我們凡事皆從因地下手,皆從根本解決,所以讓眾生領受具足功德而心滿意足的離開,這是「化解」,而非「驅趕」。縱使遇到請領冥旨要取信徒生命的重大劫難,只要在毘盧觀音佛祖的允諾及協調下,可能幾場獨姓法會的功德與提昇,再深的冤業,也都可以功德圓滿。

大家要知道,佛經常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然而「諸佛」即代表著「諸法」,所以《金剛經》才說:「見法即見佛」,同樣地,台灣台北普濟禪寺的殊勝,緣自於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東傳,因為我們真正力行「依法不依人」的道理,我們再看看中國四大菩薩:觀音、地藏、文殊及普賢,祂們的聖地皆在中國,每年去四大聖地朝聖者絡繹不絕,沒有人在乎這四大名山的開山祖師是誰,因為大家都是衝著無形諸佛菩薩的威德及感應而去朝聖的,反觀現今的佛教團體,反而較少宣揚該寺諸佛的行持與悲願,反而較重有形法師的名聲與號召,這與佛教「依法不依人」的思想有些出入,所以我曾描述這類情形,誠所謂「四大名山居中國,不知其人只知佛,現今佛教諸山頭,只知其人不知佛」。

大家再想想,台灣百年古廟的萬華龍山寺及台北行天宮,他們成千上萬的香火,都是因為觀音佛祖及關聖帝君的神威所致,少有人再去追溯該寺廟的開山主事者是誰,因為主事者早已往生,但諸佛神祇的神靈卻永存,這就是時空愈久,愈能感受寺廟是以佛為主或以人為主的差異性。

尤其當我們聽聞輕而易解的附著問題,或許有些人竟苦無貴人相助,而且發覺學佛長久的好友,竟有知見上的偏頗及差異,抑或親朋好友忽逢不可預知的劫難,還有種種往生佛事的謬論及不圓滿,在此身為普濟禪寺的一份子,你真的會發覺「有佛真好」。因為重視冥陽兩利的普濟禪寺,提供一個超越宗教藩籬「了業、化劫」的平台,也提供了「植福、回歸」的平台,這是普濟禪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一類強項,不僅在事相的障礙、人身的劫難方面,包括生命最終的歸向,普濟禪寺都明確地指出這條回家的道路。

有佛真好2019-07-10T15:59:06+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