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命之光

15 06, 2019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2019-07-04T18:43:06+08:00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因為人類的生理構造與消化系統不同於肉食動物的結構,肉食動物(如老虎、獅子等)的消化系統都很簡單而短小,大約只有身體長度的三倍,由於肉類腐敗的速度很快,若在體內停留太久將會毒化血液,而人類基本上與果食動物(如牛、羊等)的構造很像,牠們的皮膚有數百萬的毛孔以供流汗之用,也用臼齒來磨碎咀嚼食物,而牠們的腸子是身體長度的十二倍,以便慢慢消化水果與蔬菜,從我們的生理構造來說,人類是適合吃素的。

至於「吃素」是否有佛制戒律的明文規定,這可能還需考證,但就現有戒律而言,從釋迦牟尼佛「因地制宜」所定的聲聞戒、菩薩戒乃至南北傳的律本中,卻沒有辦法找到這條「修行一定要吃素」的戒律,甚至連現今在家眾所受的菩薩戒條中,也沒有這樣的明文規定,最多只在《優婆塞戒經》中談到一條:「若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優婆夷得失意罪」,既然如此,為何感覺上現在受菩薩戒或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呢?

這個就要從兩千六百年前的佛世時說起,因為佛陀要求弟子們取得飲食的方法,是以「次第乞食」,即是以一家一戶乞討的方式,獲得食物,而不能要求食物的內容,所以第一家信徒布施你葷食,你就得吃葷,而不能要求吃素,第二家信徒布施你素食,你也不可以要求葷食。所以佛世時,佛弟子沒有要「吃素」或要「吃葷」的問題,因為主權不在佛弟子,而是看信眾供養何物,他們就食用何物。

也因佛世時並未硬性規定弟子一定要吃素,故依常理、依信眾平時飲食的習慣上,還是以葷食為多,所以也讓大家以為南傳國度的法師,都是吃肉的、都是食葷的,其實這是不對。我曾住泰國三年,就知道有些泰國法師也是堅持吃素的,但不管如何,這吃素或吃葷的問題,並不會造成佛世時,乃至現在南傳法師們的困擾,因為他們自認為:我們吃的食物,是「法的食物」(佛陀要他們次第乞食),是「律的食物」,是「戒的食物」(僧團所訂、佛陀所制的食物)。

所以吃的問題上,對於這些南傳法師,並不會造成困擾,而且修行能否證悟,與吃素或吃葷是不能劃上等號的,不是說你吃素,就會早日成佛,也不是說你吃葷,就罪業重大,因為「吃」的行為,只是為了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需要,所以佛門「食存五觀」中說:「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可見吃什麼東西不是重點,而吃飽了,有力量修行、禪定、度眾才是重點,否則釋迦牟尼佛本身也沒有刻意吃素,祂為何會成佛呢?歷來多少成就者,他們也都沒有茹素,為何會證悟呢?重點在於「心地」上的用功,而非表相上的執著。

既然吃素吃葷不是重點,佛陀也沒有吃素,戒律也沒有明文,那為何北傳的我們一定要吃素呢?

談到這裏,就要說說佛教北傳菩薩道、大乘的思想,因為大乘經典中一再說明「吃素的重要」,在佛陀大乘菩薩思想的教法核心中,「慈悲」是個重要的課題,許多經典的精髓都離不開慈悲的闡揚。所以「素食」觀念的產生,基本上也是以「慈悲」思想為前提做出發的。所以佛陀在《梵網經》中說:「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

另外在《涅槃經》中,佛陀亦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當然大家要說這也是戒啊!只是沒在以大迦葉上座部為主的戒律中,明言的記載下來,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只是我們現今只能用律本所載來依據,誠如我所言,在出家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及在家六重二十八輕菩薩中,真的沒有找到這條「修行一定要吃素」的戒律。

那為何現今北傳的法師及受菩薩戒的老菩薩,好像都非要吃素不可?這就要談起一個人,他就是梁武帝蕭衍。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無與倫比,尤其他與達摩祖師的公案,更是膾炙人口,然而他更是現今我們為何要吃素的關鍵人物。

因為早在梁武帝之前,僧人的水平已是良莠不齊、葷腥不忌,故宿世善根的梁武帝便祈求當時寶誌禪師等高僧,為其傳授菩薩戒法,感嘆的是,此時離佛世已遠、戒法不明,故此「菩薩皇帝」便親手書寫了一篇「斷酒肉文」,以彰自己身為菩薩皇帝之表率,也因在那封建威權的制度下,中國的出家人與學佛者,不約而同的認定了這條沒有成文規定的「吃素戒」,加上北傳大乘菩薩道「慈悲」思想的宣揚,有了現今這條「無形的吃素戒」

然而西藏的喇嘛,本屬漢地,也需吃素,但因天寒地凍,蔬果不易生存,而也獨樹一幟地形成另類不是吃素的漢地修行人。所以經過了這長期的時空環境及風俗民情等因素,已經形成了北傳法師一定要吃素,而南傳法師好像都是吃葷的現象。但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南傳法師對於戒律的堅持,佛制弟子要過午不食,所以他們一定要如此遵行,但相對北傳的我們,除非是以持戒律為主的道場或是在受戒期間,否則我們比較不堅持過午不食這條佛戒!

故產生了南傳法師一定要持過午不食這條戒,但不一定吃素,而北傳法師一定要吃素,但不一定要過午不食的兩種方式。所以有關吃素問題,扣除地域環境問題、悟道律己問題、慈悲清修等問題外,那學佛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呢?

基本上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說:
第一,修行與要不要吃素,不能劃上等號的,這是從表相上去講的!

第二,既然是修行,所有的一切貪著欲望都要捨了,更何況是食葷腥的欲望,怎能不捨呢!

當然也有些問難者,會刻意找佛教的問題,例如說出家人雖然吃素,但這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吃它們,不也是殺生嗎?

其實從佛教的立場及說法,皆以「有情眾生」為主。因為有情眾生,是指有情識狀態而言(如十法界眾生);而無情眾生,是指沒有情識作用而言(如山川大地桌椅等)。無情眾生具有法性(法爾如是性),而有情眾生除了法性,更重要還具備了佛性(成佛的可能性)。

而植物類的眾生,它們雖具有生命現象,但這樣的生命現象,還不足以構成它們能夠「成佛的體性及情識」,所以它們被稱為「非情」(即非有情也非無情),也因為它們沒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當人類食用它們,在佛教的立場而言,並非食用到有「情識」的眾生,故不算是殺生!

這個吃素的問題,其實對佛教的思想、對生態環境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心地觀經》裏曾經提到上報四重恩的觀念,四重恩即是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及眾生恩。大家若能素食,自然減少殺戮,不殺即是報眾生恩。佛陀認為一切眾生無始劫來與我們皆有甚深的因緣

故《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受生」。所以說六道眾生皆有可能是我們累劫的父母,所以古德有云:「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

而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中談到:「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又說:「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可見不論是為報眾生恩或父母恩,不但不能用殺害眾生來祭祀鬼神這種作法而獲益,反而會增加亡者的罪業。唯有以素齋供眾,廣行布施,方能令存亡獲利,所以「吃素是報恩的表現」。

另外,「素食是生態的保護」,近年來由於野生動物逐漸的瀕臨絕種,已經危害到全球的生態平衡與保育。然而究其緣由,野生動物的慘遭殺害,皆是人們貪求口腹之慾的結果。以一個國家的形象來說,人民若為貪婪口腹之慾,而殺害野生動物,或因希求象牙、虎皮及犀牛角等利潤而致動物於死,皆會招到全球人民的不齒與唾棄,而引以為笑柄。

由此可知素食的倡導,對人類來說是百益而無一害的,素食的推行是當務之急的政策,難怪古德曾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當然現在台灣乃至全球,素食的風氣如雨後春筍般的興盛起來,遠超過佛陀時期弟子們吃素的習慣,還有很多的「養生素食」、「健康素食」,現在吃素的,反而是高品味的享受,素食的昂貴也不亞於葷食,雖然大家吃素多數是為了健康長壽,乃至是為了瘦身,這與佛教吃素以慈悲為立場的出發點不同,不過看到素食的興盛,身為修行人的我們也樂見其成!

對於這個「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的問題,我們再一次的重申。
第一,修行與要不要吃素,不能劃上等號!
第二,既然是修行,所有的一切貪著欲望都要捨了,更何況是食葷腥的欲望,怎能不捨呢!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2019-07-04T18:43:06+08:00
15 06, 2019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2019-06-15T23:59:23+08:00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你不希望他們有此錯誤的想法及疑惑時,你就要作一個正確的引導,也許不是講一次他們就會懂,或許要日積月累,他們才能慢慢的了解。

因為蓋醫院,維護我們的肉體,是救人的身;而蓋寺廟,滋養我們的法身,是救人的心,兩者同等重要。佛教有個名相叫「性命雙修」,所謂的「性」是指永恆的靈性,而「命」則是今生短暫的色身生命,醫院每天都在做救人生命的事,當然很重要,而佛教寺廟每天也都是在教化人心,降伏煩惱,進而減少社會紛爭、端正社會風氣,意義更是非凡。

而且從更深層的面向來看,當一個人生病了,是否有形的醫療真的能夠完全救度?因為人生在世,除了有形的色身疾病外,更多是無形的因果業力乃至無形眾生的附著及干擾,但這已超乎一般人們的認知及想像。我們就曾處理過一個案例,有位中醫師因弟弟十多年來生不如死,後來得知是受到無形眾生糾纏導致最後身亡的下場,這位救人無數的中醫師曾感嘆地說:「不管醫術多好,最多只能救人的身,卻救不了人的靈啊」!

我曾組團前往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去作知性之旅,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養生者,不約而同地前往那裏去養生,但大家只為了「身」,從不照顧「心」,所以在那麼好的環境裏,除了盡是人類的破壞及垃圾外,隨處可見吐痰穢物滿地,更有許多人為了排隊取得有能量的泉水而吵架或打鬧,讓人深深感覺:「大家身體好了,心卻變壞了」。其實布施給醫院及布施給寺廟的結果,還端賴大家細細去端倪。

舉凡大家對醫院乃至鳏寡孤獨的布施,這都是屬於「悲田」的功德;而護持三寶、發心建寺,則是屬於「福田」的功德。布施醫院的悲田果報,因幫助身體傷患者脫離病痛,而可以廣增福業,得享人天三善道的福報;但發心建寺的福田果報,因協助寺廟法師安心辦道,而得生生世世、長養慧命、永續佛種的殊勝,所以就果報而言,其實兩者還是有差別的。

更重要的是,我想大家一生都渴望「世界和平」及「世界大同」,但大家也都知道,身體好了、國家強盛了,並不能代表世界和平,或許反而增長有心人,侵略他國的慾望及企圖心,所以俗諺云:「飽暖思淫欲」。然而如果心好了,就不同,因為你瞭解了因果,你知道「眾生平等」的道理,自然不會興起侵犯別人的舉動,這才是世界大同的基礎與理念。

我們要知道,「蓋醫院」絕對是好事,但靜心想想,我們一輩子都在為這個逐漸衰敗的軀殼(肉體),買多少好藥,作多少保養,雖然修行還是要「藉假修真」,但過與不及都是不圓滿的,我們何妨多用點心,來照顧這個「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的「心」呢。

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們就作育英才、籌建學校就好,幹嘛布施寺廟?這又如同上述所言「悲田」及「福田」的狀況一樣,學校是教我們世間學問,是人天福報;但寺廟重在教我們如何降伏煩惱及照顧好自己的心,是解脫的果報,正為「心田事不同」,所以「功德分勝劣」。

我們唯有心好,才能世界大同,而蓋寺廟的目的,本來就是朝著淨化人心、世界大同的目標而邁進,讓我們能以有限的生命,去做無限的事業,所以蓋醫院,福報很大,但若能發心建寺護持者,更是功不唐捐、功德無量啊!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2019-06-15T23:59:23+08:00
15 06, 2019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具備的十個條件

2019-07-04T18:41:40+08:00

關於現今「法會」的重要性,我在前述「現在學佛人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一文中已詳明其原因,然而在各宗教法會充斥盛行的情況下,如果未能透徹法會的真正目的與實質作用,可能「法會」只會淪為佛教徒的一種「例行活動」,或「度人為主」的聚會模式,如此來說,就無法顯示出法會真正應有的殊勝功德,甚至是功效不彰或力求心安的作用而已。

尤其不知從何時起,多數的修行人,一旦出家後,似乎也不需再報名什麼法會或作何超荐,因為很多人會說「你都已經出家了,還要報名什麼牌位呢?」其實出家只是外相的不同,並不是代表出家就是到了彼岸,更重要的是,縱使我們成就了,並不代表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同時成就或離苦得樂了,所以法會超荐不是在家眾的專利,而是現今我們度化群靈最佳的利器啊!

所以就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該具備哪幾個條件呢?在此我提出十點讓大家來參考,這裡我先用一首「法會十圓」的四句偈來說明,所謂「法會端看佛有無,主力僧和齋心足,嚴壇眾與時空住,供齊牌正龍天護」。以下我將法會的十個重點一一闡述:

佛教的法會沿革至今,產生不同的種類及作用,以超度為主的就有水陸法會、瑜伽焰口施食法會、三時繫念法會等;以消災為主的,有大悲懺法會、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法會、藥師寶懺法會等;若專以懺悔為主的,有梁皇寶懺法會、慈悲三昧水懺法會、藥師寶懺法會、地藏寶懺法會等;若以慶賀為主的,包括供佛齋天法會、上燈法會、新春禮千佛法會及各諸佛菩薩聖誕所舉行的獻供法會等,當然多數的法會,是具備消災及超度冥陽兩利的雙重作用的。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不在於法會愈大愈有用,不在於信眾愈多愈有力,更不在於寺院、法師名氣愈大愈有效,重要的是法會的內容及作用,能夠真正的「對症下藥」,達到「冥陽兩利」才是重點!

所謂的「法會」其實就是以「法」聚「會」的意思,不管消災或超度的法會,我們所要度化的眾生,不外乎陽界有形的信眾及冥界(或天界)的無形眾生。在肉眼可見的信眾部份,自然可以藉由法師的誦經及開示,達到以「法」聚「會」的目的及作用;但是在肉眼不可得見的廣大無形眾生(這也是法會最主要度化的眾生),則不是一般法師的證量所能攝受的,這就得靠無形的佛力來度化,少了法會最重要的這個層面,一場法會容易流於「度人」為主的法會形式而呈現,那對於真正想要「冥陽兩利」或以超荐往生者為主的佛事,就顯得事倍功半或成效不彰了!所以我曾就現今佛教弊病,提出「說法不如理、開光不如法、超荐不如實」的三點論述給大家參考。

我想不管什麼因緣下,大家啟建了不同的獨姓或眾姓乃至萬緣的消災或超度法會,大家一定是希望達到某種祈願,或為身心安康、或為事業順利、或為消災了業、或為化解冤業、或為超荐亡者、或為建寺利生等等,總之,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呢?

這部份,絕對不是單憑法師們誦經及開示時的金玉良言就可達成,如若背後沒有強而有力的諸佛菩薩為依靠及加持與化解,怎麼可能得以圓滿?這層面的問題很複雜,因為一般儒道宗教,尚能依止該宮寺廟神尊所教,而近來佛教多將這無形佛力的部份,冠以「意識形態」或「形而上」的表法呈現,這並不是說法師寺廟不相信諸佛的存在,而是將這個本來可以與眾生直線溝通、與佛對話的橋樑去除了,或認為不需要,因為學佛就是要學放下、不執著及無罣礙,久而久之,佛教徒也慢慢失去了這方面的敏銳度,有時若有信眾感受到法會諸佛的降臨或冥界眾生的混濁,反而還會讓人斥責為「怪力亂神」之流,這真不知從何說起。這也是我說現今佛教「依人」程度勝過「依法」,所謂「四大名山居中國,不知其人只知佛,現今佛教諸山頭,只知其人不知佛」的悲哀。

然而更悲哀的是,法會受荐的冥界有情,不是靠人數眾多的法師或信眾來接引,而是靠無形的佛力來加持及救度,所以《瑜伽燄口施食要集》說:「匪仗如來之慈願,曷解惡趣之倒懸」啊!大家要知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每個人的習氣是貫穿生前與死後的,如果一個人生前不信因果、不信佛教,他往生時縱有再多的法師及信眾為他助念誦經,即便他處於中陰身較聰慧的階段,他還是被自我的習氣喜怒所蒙蔽,所以在當下能發起的善根,還是很薄弱及有限的,故經上說中陰眾生「識雖聰利,性只昏蒙」,所以此時,是否能恭請到真正諸佛正靈的降臨加持至關重要。

大家不要以為只要作了「法會」就一定有效,就像世人做生意不一定會賺錢一樣,如果這次生意沒有賺錢,那這筆生意不就等於白作了,相對的,如果作法會,沒能恭請諸佛菩薩降臨主事與化解,那這場法會不也等於白做了,相對的法會的作用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法會有效與否?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是否能夠真正恭請諸佛菩薩的蒞臨主事。

如果真能祈請到具足證量的諸佛菩薩降臨壇場,那麼對於想要離苦得樂的冥界有情才真是一大福音,因為以諸佛的神威及證量,縱然受荐者今生不信因果、不信佛教,甚至是外道,但難保他們多生累劫曾有學佛修行乃至出家為僧的因緣,問題是這些隱藏八識田裏的深層種子或微薄善根,有誰能具足功德力,來喚醒這些執著眾生八識田裏的種子呢?我想至少絕不是有形的人們可以達到,此時我們多生累劫若曾與諸佛菩薩結過善緣,那即有開花結果的機會與因緣。

因為從相上,一場法會的形成,感覺是藉由人世儀軌及唱誦所組成,但實質上受荐眾生得度與否,還是藉由主持法會的諸佛菩薩所宣說對症下藥的妙法而啟悟的,絕非藉由熱鬧的法會儀禮而得度,只是沒有藉由這些繁瑣的程序儀禮,又不容易恭請到諸佛菩薩的降臨。祖師大德們的好意,希望「以指見月」,藉由圓滿莊嚴的法會,達到諸佛降臨說法的功德,因為「覺王住世,以法利生」。然而一般佛教徒,卻不解其義、執著其相,以為只要參加法會,就具足一切的功德,殊不知我們應當藉由懺本的文詞改往修來、因地下手,這才是真正的「理懺」,而更重要的是,若能真的感得諸佛菩薩的降臨主事與加持化解,才有「事懺」的真功效啊。

另外,除了諸佛如來的說法加持外,還端賴受苦眾生是否能夠聆聽及納受諸佛菩薩的金口妙語,進而興起改往修來、滅惡興善的佛種才能成就的。因為不同層級的諸佛菩薩,能在法會的當下開示並喚起與會受荐者不同程度的善根種子,令其放下執著,激發累世善根,生起渴仰佛法的熱忱,這正如《瑜伽燄口施食要集》中所云:「既召請已,普皆雲集,以愍念心,讚歎慰喻,令歡喜已,渴仰於法,善來諸佛子,曾結勝緣故,今遇此佳會,勿得生憂怖,一心渴仰法,不出於此時,戒品而沾身,速令離苦趣。」又《三時繫念法事全集》云:「勸導亡靈,懺除結業,發願往生。行願既深,功無虛棄,惟願亡靈,聞斯法要,信受奉行,從是托質蓮胎,永離業海,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

而當冥界眾生經由諸佛菩薩這麼一點撥,先天程度高者,可能會有「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或是「得佛受用,徹法源底」的省悟,而一般眾生,至少也會有始知前非,進而懺悔慚愧,乃至祈求救贖及自性光明顯發的程度,這就是中峰國師所云:「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然而如此的功德,如無諸佛的救贖,怎麼可能達成呢?

再說我們現今佛教多數的經懺法本,皆由文學造詣極高的歷代祖師所撰寫,佛學文意之深,連一般法師都不易瞭解,怎能渴望這些善根薄弱的冥界眾生,或學佛尚淺的歷代祖先能夠知悉呢?此時若無諸佛菩薩,以無上心法的教授,眾生何能去迷啟悟、離苦得樂呢?

尤其我們只能在有形世界看到由主法和尚在主持一場法會,但在另一度空間裏,我們所看不到的,則是由主事的諸佛菩薩在度化比信眾人數多上百千倍的法界眾生。而且在每一場的法會當中,絕對不是只有一尊佛或一尊菩薩而已,但一定會有所謂的主事諸佛菩薩,或副主事者。然而更實際的是,多數法師鮮少能與法界眾生乃至諸佛如來溝通,對於這些眾生的需要,法師們只是概念性的揣摩或將諸佛及眾生認定為「意識形態」。如果我們連最需要得度的這些法界有情,都無法藉由法會的功德,讓他們得到所需的功德進而離苦得樂,那麼我們啟建法會的目的與祈願,又怎麼可能如願呢?

所以一場法會若無諸佛菩薩的依靠,乃至龍天護法的護持,這些法界眾生又是何等的紛亂無序呢?當然或許有人說,每個寺廟及每場法會,不都是有佛菩薩的雕像嗎?這就是佛菩薩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真是太外行、太膚淺的見地了!因為你未必能確定佛菩薩的金身中,是否具足諸佛菩薩的正靈?還是邪靈?乃至空無一物呢?究竟地說,什麼是真正的諸佛菩薩?對一般人而言,還真是一個概念性的認知。

關於這方面,現今的佛教,有些團體及道場根本不在乎這個問題,更有甚者,只是一昧地批評、污衊、喝斥談論這些問題者為怪力亂神;然而可悲的是,真正最需要救度的眾多冥界有情或我們至親的先人,就在這似是而非的輿論裡繼續受苦而輪轉。所以主持一場法會的諸佛菩薩,祂的存在與否?乃至能量層級的高低?對於一個真正有心想辦好一場法會,乃至要消災化劫的人而言,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一場法會,在人世間看到的部份,就屬主法和尚最重要,主法和尚在整個佛事中的修法專注力及個人的唱誦功力等,都直接影響到整場法會的莊嚴度及圓滿性。

如果主法和尚的專注力夠強,在誦經持咒的隨文入觀中,其實在另一度空間裡,真的就像整部的連續劇一樣開演,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尤其像瑜伽焰口等施食法會,更需藉由主法和尚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念精專的功力,冥界眾生方易得食;若主法和尚的唱功深厚,其音律自可與宇宙大地產生共鳴之聲,讓在場信眾振聾啟聵,進而心生歡喜或感動落淚,並發心向佛求道。

另外,主法和尚若修持精嚴或因身繫天命者,自然可以感得龍天護持,甚至諸佛加被,所主持的法會一定會更加圓滿;至於法會主法是否男女僧眾都可以主持呢?這問題牽涉較深較廣,若是有形消災而無牌位的法會,影響較少;若就無形以超荐為主的法會,站在龍天護法的角度、站在著相冥界眾生的立場,相對影響就較大。所以就法會在人事上的圓滿度來說,主法和尚的功力,是人為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環,更要謹慎為之啊!

一場法會之所以圓滿,除了無形諸佛的主事、有形和尚的主法外,包括其他主唱的維那及悅眾等,他們的用心專注及每個環節的和諧配合,也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整場法會的圓滿度。

有時我們帶領信眾前往中國寺廟參訪,遇到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隨處可見香火鼎盛、法會不斷的盛況,但有些主事的法師及唱誦的悅眾,竟有怠忽輕慢、散心雜話之舉,更有甚者,亦有昏睡恍忽、睡眼惺忪之相。實話說,如此情景,如何令信眾對佛教產生敬意,而受荐眾生只能「不看僧面看佛面」,否則僧眾又該如何自處,故有職事唱誦之僧眾們實在不可不慎啊!

所以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即曾提到:「僧眾不誠,則是鼓橐籥以為經,交杵碓以成禮。于三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魯莽滅裂塞責之行。其不至罪山聳峙,福海乾枯,生罹災禍,死受譴謫者。」再則,如果寺廟道場,沒有足夠的法師或會唱誦的法師來主持法會,縱使需要外請法師,儘可能也是要找正統出家受戒的僧眾,而非專職唱誦的白牌法師,否則在法師們「有口無心」的唸誦過程,這樣的法會從意義上,不過只是一場另類的「靡靡之音」罷了!

齋主們的心態,其實對於消災化劫與否還是有影響的。大家不管舉辦眾姓或獨姓的法會,若齋主只是用一顆應付的心,或有甚者,用一顆爭名奪利的心去參加,那就達不到當事者懺悔及超度的功效,反而更增苦本而已!

尤其若是以「懺悔」或「超度」等目的,來舉辦法會的,其齋主盡可能要親臨法會全程參與,因為在這樣的法會中,縱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及從中協調,然而「冤有頭,債有主」、「解鈴還需繫鈴人」,當事人的你若沒法參與,或心有不誠,這冤業又如何得解呢?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說得好:「若齋主不誠,則出錢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過無窮。」其實齋主的心態正確與否,與寺廟法師的教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如果法師曾以正法教授,信眾不能依教奉行,那麼罪不在法師,如《梁皇寶懺》所云:「菩薩為真善知識,善調伏心為說深法,譬如大海,一切眾毒所不能壞。……譬如皎日,普照眾生,不為無目而隱光明」。

總而言之,能夠藉由諸佛菩薩及主法和尚等有形無形的功德力,來化解我們過去與眾生所結不善的冤業,那一切已是功德無量了,此時的齋主,除了盡弟子之禮外,就是要以最虔誠的心,於法會當下至誠禮拜及求懺,才能圓滿法會的目的。

一場法會,除諸佛菩薩及主法和尚、法師等的因緣具足外,事前的壇場佈置與結界,乃至法會當中的每個細節流程及儀禮是否順暢甚為重要,這部份就是香燈法師或師姐們的重要性了。

它的範圍除了事前的佈置、事後的歸位,最重要就是法會當下的引導及秩序的控制,乃至全場的音量、燈光、空調等鉅細靡遺的部份,這也都是影響一場法會圓滿與否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瑜伽燄口施食要集》所言的:「嚴衛須假於壇儀」之意。

法會的圓滿,一定要有形無形雙管齊下,如果說有形世界的主事佛,算是主法和尚,那麼有形世界的龍天護法,就是這些負責香燈工作的法師、師姐乃至金剛師兄了,其重要性亦非比尋常。

不管在事相上的法會,乃至諸佛的主事如何圓滿等等,最重要的,還是受荐的眾生實際上參與度及認同感有多少;倘若辦了一場法會,要度化的六道群靈沒有來;或生前因沒有學佛,根本不想參加;或執著病痛,難以放下;或不著病痛,但情執深重;或來了,但善根不具;抑或聽不懂諸佛菩薩的教誨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冥界眾生沒法投胎善道的重要原因!

諸佛菩薩悲心救苦、不捨眾生之心,絕對是無庸置疑的,但重點還是在於有情眾生,自己願不願意伸手被拯救,所謂「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

再則亡者若是台灣人,而做的卻是藏傳的佛事,如這亡者生前聽不懂藏文,或多生累劫沒有藏文的薰習種子,那他只能得到這藏文法會功德回向的部份,而沒有實際的參與感,因為他根本聽不懂藏文啊!就像叫聽不懂藏文的你,乖乖地坐在那裏,聽喇嘛唸了三小時的經,你會願意嗎?其實嚴格來說,多數的法會是以超荐六道群靈為主的,如果無形眾生在法會當下,得不到應有的救贖及功德,那麼法會,可能真的只剩下度化功德主的「度人」法會與性質而已。

另外,由於眾生的業感不同,不可能每個亡者都因一場超度法會,就能得生極樂或淨土,若有如此說法,可能有悖於因果輪迴。一個人能否得生善趣,關乎此人多生累劫的福慧資糧及現世的修行功德,最重要是往生佛事的圓滿與否,然而想要七七往生佛事圓滿,絕不是做滿七七四十九天佛事,或請眾僧誦經做七旬就算圓滿,這還要端賴亡者的福報,是否真正能夠得遇諸佛如來的垂慈與救度。

如《地藏經》中光目女救母的故事,雖然她也在母親命終之時,有為其母「資福救拔」,但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原因就是其母生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可見一個孝女縱使盡其心力來救拔先人,如若先人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一樣功效不大,除非她能做對功德,才能真正得蒙諸佛救度啊!所以經云:「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

所以有沒有做功德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諸佛救度又是另一回事。有的學佛者為家人作足了功德,家人不一定能夠得生善趣,如光目女的案例。然而縱使一個今生不善或撥無因果之人,只要他有福報因緣,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救度。也就是說,一個冥界有情藉由自心求懺的誠心,或藉由家人的孝心而得到諸佛的救度與加持,這才叫作真正的「福德因緣」,但這還是需要他多生累劫與諸佛菩薩有因緣,才能構成得到諸佛救度的福報。

如此說法,可能會有人說,那不是善惡不分了嗎?大家若讀過《普門品》,應該知道有段經文說:「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其實經文中「若有罪、若無罪」的重點,不在於眾生本身有罪或無罪的問題,而是在於這個受罪的眾生,能否於那受難的當下真正地起心懺悔,才有獲救得度的因緣。

尤其站在諸佛菩薩的角度,基本上是不捨棄任何眾生的。不管我們是善類或不善類,這些都是站在人世間的角度去分別的,諸佛視一切眾生皆是平等無分別的,因為如此祂才能成就佛道,尤其「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對於這世間的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明白他們的無知,同時也悲憫他們的無知,更何況如果是眾生自己發心主動,心生一念之善時,此刻他們正具足了求懺的柔軟心,並渴望被諸佛救度時,諸佛菩薩又怎麼會吝於伸出這雙手呢?

所以不管是現世之中的「有罪」或「無罪」,乃至亡者是否被認定「善類」與「惡類」,凡想要得到諸佛救度者,前提必需在過去世當中,根植許多與諸佛菩薩的福德資糧與因緣,否則就要在現世盡力廣植福田、消災了業,如果我們能在受難受苦的當下,一心稱名,再加上過去世與諸佛菩薩所結的福德因緣,那麼才有可能得到諸佛的救度,消弭當下的罪業及得生善趣的!

大家要有個正確的概念,不是只要舉辦了法會,亡者或冥界有情就能得度,或一切人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個先決條件,還需看法會的內容,是否真正的能夠對症下藥。如以個人往生法會而言,少不了藥師寶懺及三時繫念,這是專對亡者有利的法會;若以超度的法會,當然瑜伽焰口法會深廣度是具足的;但若專對懺悔而言,就非屬梁皇寶懺及水懺等懺法;若以廣發大心或利益法界為主,那就非水陸法會莫屬了!

以單一亡者的往生法會而言,「藥師寶懺」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眾生都是由於無知及習氣,導致輪迴三界、迷旋六道。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往生後,不是一切歸於空寂,如若臨終那一念心著病痛纏身,如未能得蒙諸佛教導,可能終其百年尚是病苦,何談「往生」呢?因為這就是眾生慣有的「執著」啊!大家試想當我們在重病時,要我們去聽經聞法或念佛持咒,我們可能做得到嗎?而且一般大眾,十人之中,至少有八九人死於病痛,如沒先以藥師佛之神威,消除眾生之病苦,做了再多的三時繫念法會,也只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圓滿的法會,一定是應病予藥,冥陽兩利才有效的!

誠如釋迦佛所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往生了,照理說是沒有任何病痛的,之所以亡者有病痛之相,皆因「執著」二字,這如同「望梅止渴」及「畫餅充飢」一樣,因為亡者執著,所導致兩件事情不易改變:一者物質體的「眼神」不變,所以不管你輪迴多少世,有緣人一見面,即有似曾相識或相見恨晚的感覺;二者精神體的「習氣」不變,只要我們尚未證入無生,定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個性。

除了正確的法會內容外,對於剛往生的親人所啟建的超度法會,最好也是在四十九天內,而且時間要算對,因為這是決定亡者投生善道的關鍵及最後修福因緣,過了此時就已塵埃落定,再想修福植善,做種種功德,都需等到另一道的「業盡」後才有辦法如願的,如已墮惡道者,必需等惡道報盡,才有轉生善趣的機會,如《地藏經》中說光目女,因後來供養佛像功德,才令其母離地獄苦,得生婢子,作下賤人,壽僅十三,後再生為梵志,方得解脫,如經所云:

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

可見四十九天的救度關鍵若過,想要為亡者提昇,還需「業盡」方成。而且救度時,要算好是新亡人的每個七,做對功德才會得到較好的效果。否則其他時間,如做切七法會等,亡者的情形即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所說,處於「性只昏蒙」的狀態,那真是事倍功半之舉了。而且亡者在中陰身的壽命只有七天,在每個逢七的時辰中,若能正確領受到法會的功德,有可能早日得生,否則只是死而復生的等到四十九天才會決定投胎的處所,誠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三・第十供下堂法事》中所說:「生經七日太匆匆,如斯七七日纔終,決定受生隨業轉……善惡極重者。即能感報。果因稍輕者。且復俟時。以未得於受身。故暫歸於中陰。何死生之數取。繇罪福之轉移。倏忽而終。壽量定於七日。變化而有。質狀比於小兒。念念不臧。形形相續。識雖聰利。性只昏蒙。

這部份,我已在前述〈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一文中有說明,總希望大家能夠從善如流、依教奉行,否則再好的佛法,大家沒辦法實際效法,只有聽聞而未奉行,佛法離苦得樂的本質及功德,我們還是望塵莫及啊。

不同超荐法會,因對象的差異,其供品也略有不同,如有超度嬰靈或小孩時,應沖泡牛奶裝入奶瓶,或準備糖果、玩具等較圓滿;如是一般冤親債主,一定要有熟食及乾糧,最好還有財法二施的部份,甚至是引渡的工具,如蓮花、法船或龍船等,或有特殊病亡或戰死者,可特別煎煮中藥、請甘露法水加持等,或對法界有情舉辦煙供法會,以食供來利益他們,如此應病予藥的法會與供品,才能讓不同需要的眾生,都能各取所需的滿載而歸!

然而現今的佛教,對於眾多的冥界眾生,只重在「法」的布施,而忽略「財」的基本需求。其實就算一個學佛者,如果他在現實中的食衣住行等物質有了問題,你還渴望他會無罣礙來學佛嗎?這例如:一個小孩子吵著媽媽要吃糖,但媽媽不給他吃糖,反而給了她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一顆鑽石」!你試想,這鑽石對小孩有用嗎?其實小孩子就類似我們的冤親債主,而「糖」就是這些苦難的冥界眾生最渴望,也是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元寶或食物」。

但生而為人的我們,通常只站在「人的立場」來看待,所以認為「鑽石(就是法)」的功德最大,而忽略了冥界眾生最根本、最基礎,也是最需要財布施的部份,如此一來,冤親債主何能領受?財法二施何能圓滿?除非此人生前即是大修行者或不重物質需求者,但這類眾生畢竟屬於少數!然而若只重財施,而忽略法施,也易令冥界眾生流於物質貪取或無法提昇,而且有關「法」及「法會」的功德,本是最圓滿及肯定的!一場法會若能在供品部份亦無缺漏,如此「財法二施」皆具足的情況下,才算是圓滿!

而就冤親債主層級高低的比例而言,少數有學佛的冤親債主,在法會過程或圓滿時,因聞法的功德可能就可提昇或得度,而多數沒信仰的,則需靠食物,乃至法會後財施的發放,才能滿足。其實會成為冤親債主的,多數是冥界受苦的眾生,這比例佔了大多數(如金字塔的底層一樣),所以他們對財施的渴求及病痛的消除,遠比法施的需求來的急切。可見我們燒化金元寶,是因為要度化眾生的需要,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的觀機逗教,順應眾生所需,大家所做的功德,其實都是事倍功半,不夠圓滿的,這就是有些人長年以法會超度亡者,但卻不一定見效的原因。

其實有關燒化財施的功德,早在梁武帝時代,寶誌禪師等所編修的水陸儀軌中,早有明文:「良宵圓滿,煉疏化財」(見《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三送聖法儀文》),此「煉疏」,指的是燒煉文疏,以啟天主,「化財」,即是給予「資糧」之義。上機者以「法施」(如法會、抄經)為解脫,下機者則以「財施」(元寶、衣食)等布施為滿足;縱使對護法使者的到來,祖師大德們也不免需要「虔備香燈茶果,紙馬金錢,聊申供養」(見《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一發符懸旛文》),何況是我們要度化的冤親債主,多屬中下機者,怎可缺少財寶的布施呢?

總之,由於眾生需要的不同,我們只是應病予藥的方便而已,至於這些財、法二施的供養,不是我們的執著,全是為了普度眾生而有的善巧方便罷了!

如果我們想超度的這些冥界眾生,例如冤親債主、歷代祖先、過往六親、未生子女、地基主或十方法界眾生等,他們想要來聽經聞法,但因沒有設立他們的牌位(如沒門票一樣),或因牌位寫錯(如身份證不對),或設了牌位未張貼(如同有票但日期不對),或以跑馬燈安立(如一下有座位,下一秒又沒座位),如此種種的行徑,都將造成冥界眾生無法進來參加法會,或在法會現場亂竄乃至不安的因素,如果是這樣子的法會,您覺得會圓滿嗎?

然而現今佛教法會,因為利於管理、收入等方便,有所謂牌位大小不一的分別,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但對其功德實際上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在事相上仍有福報優劣之分。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大小艙等看福報,善緣共業同船渡,法會終點一起到」怎麼說呢?好比一群人同樣坐飛機到美國,有些人福報好,能坐頭等艙、商務艙,而一般人只能坐經濟艙,不過重點都一起到了美國;法會牌位的大小,如同飛機艙等的現世福報不同,但目的都是去善道或提昇的地方一樣。尤其每個牌位如同一張門票,有了門票,才有入門得度的因緣,所以無論牌位是大是小,功德是一樣的,正確地說是「功德無差,福報有別」。

如果有人在這地方起了分別,認為佛門不是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嗎,這不是不公平嗎?其實那也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一出生即注定福報的不同,這也是「自作自受」啊!這才是真正的「公平」啊。尤其六祖惠能的名言「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即揭櫫了這項真理,「南方人或北方人」,是相上的不同,這是天生注定的,也是福報的差異,如同大牌或小牌乃至隨喜牌裏的眾生,就福報來看,本來就有差別,又如法會功德主可以坐在法會最前排,而一般人則坐中後排,或是功德主享受到常住較好的招待等等,這其實本來就是合乎道理的。

試想一位功德主,他願意捨己享用來布施三寶,常住對他的善行予以回報的行為,這樣的「禮尚往來」,本來就是「人之常理」的禮數之道,如若一般學佛者不能明白此理,卻在這芝麻綠豆大的事相上要求平等,是否也成了另類的著相與無明呢?

更重要的是「佛性何有南北」,不管我們坐在法會壇場的哪一個角落裏,我們所聽到的法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真正能令我們解脫了悟的,不是我們坐在最前一排或所坐的位置最大、最舒服,那只是相上的福報不同,我們不管坐在哪裏,無論是大牌或隨喜牌裏的眾生,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聽受妙法,進而聞思修證、超越成就,那才是最大的福報啊!

至於牌位書寫的正確與否,功德有所差別嗎?對於生者(或書寫人、陽上),在書寫功德的當下,只要清淨心及恭敬心具足時,功德即體現,但因錯寫牌位,讓欲超荐的眾生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也有它不圓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對於尚存執著之冥界眾生,牌位正確與否?或法會圓滿與否?卻直接影響他們投生的趣向,實在不可不慎。

曾有一位初學的信眾,要求法師為其超度祖先及家人的冤親債主,後來為了省錢,竟將16個不同的超荐對象,寫在一支牌位上,隔天,該信眾又趕來重寫成16支牌位,問其原因,他說:「昨晚祖先托夢給他說:『太擠了!』所以只好重寫」;又有位信眾幫祖先超度,卻夢見祖先無法進入法會壇場,後來才知道是牌位的名字寫錯了!可見如法書寫牌位內容,對於心存執著的冥界眾生,是很重要的。

另外向來佛教徒有種特別的觀念,如若發覺法會時間自己沒空參與,就會選擇此次不報名牌位,只因覺得這對眾生是不恭敬的,但是若從受苦眾生的立場,你報名了法會,也如實參加,當然是最圓滿的,但是縱使我們此次無暇參加,但因你幫亡者或歷代祖先乃至冤親債主報了名,他們就多了一次得度的因緣及機會,實際上就度眾的立場,還是圓滿的。

一場圓滿的法會,除了一切法會前應備寺務乃至有形無形之就緒外,再來就看臨場的控制。這部份除了人為的因素外,更需祈請龍天護法兵將的降臨護持,所以有些傳統的寺院,遇到大法會時,都會有些前行齋天請聖的法會及儀禮!

龍天護法的重要,正如交通警察維持交通秩序、人民保母護衛人們安全、保全人員控制現場狀況一樣,包括像大型球賽、演唱活動,甚至連媽祖繞境、佛祖出巡,更是需要調派更多有形無形的護法助陣,否則一旦失去控制,原本的美意及祈願,反倒蒙上陰影。

所以這些無形的龍天護法,反而是無形運作的重點,例如:某個信徒想為過往已久的家人,啟建離苦得樂的往生佛事。此時當信眾向菩薩稟明先人的姓名後,諸佛菩薩就會派遣一組龍天護法,前往調閱查探此先人的因果簿,並回報菩薩告知先人現今身處何道。此時後代弟子的我們,以擲筊方式向菩薩祈問先人投生何處?此時菩薩會將答案告知另一組擲筊龍天,由祂們翻明筊面,讓我們得知答案。

再則,當我們祈問菩薩該啟建何種法會令先人離苦得樂時,菩薩觀一切因緣後,藉由擲筊龍天明確告知法會內容,而當菩薩金口稟明法會相關牌位後,另一組龍天就要事前去找到所屬牌位內的眾生,並告其法會受荐時間,如若有身處囹圄者,還需請領冥旨放行,等法會當天將其押至或請至法會壇場來受荐,所以龍天護法們是依照諸佛菩薩的交代指示,來執行一切的佛事,如《梁皇寶懺》中所說:「若有身形拘礙不得到者,願承三寶力,攝其精神皆悉同到」之意。所以某個層面而言,龍天護法是最忙碌的一群,總之,只要是真正能冥陽兩利、福及人天之事,有心自度度人者,還是要盡力而為啊。

綜觀以上十點,幾乎已臻法會的圓滿,但若要苛求,就剩下每個信眾與每個道場的「相應程度」了!所謂「佛度有緣人」,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的印度,即是了悟「因緣法」而開悟的,與佛無因緣者,本無相遇之因,何有得度之果!所以祖師們才會說:「由是覺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緣,無由垂範」。所以就像身處佛世的「城東老母」一樣,雖值難遭難遇的佛世,但仍舊無緣見佛,同樣地,今生不管我們因為何事,啟建了多少的法會(如同身處佛世),但如果未能得蒙諸佛菩薩的親臨接引,再多的法會,也只是徒增福報,或許我們還是繼續輪迴受苦啊!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具備的十個條件2019-07-04T18:41:40+08:00
15 06, 2019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2019-07-04T18:41:08+08:00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就要端看我們「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其實遠在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當中,祂就是扮演一個「講道」的沙門,當在不同時空因緣,來了不同僧信弟子,提了不同層次問題,祂老人家就是做一個問題解答者,從諸佛知見的立場、對症下藥的角度,加以如理、如法、如實地為眾生提出離苦得樂的救苦之法。

當然在時空的更替下,這位一輩子「講道理」的沙門,祂的言論被後代的佛教徒認定為「講經」的範本,所以現在的佛教徒碰到什麼問題,可能寺廟法師會告訴我們要誦何經多少遍等等,就能消災免難或者達成心願,這樣以經咒「計數」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問題,與佛世時,由佛陀對症下藥為問事者去迷啟悟及開示解惑的方式,似乎有所不同。

首先,佛陀時代本來就沒有所謂「唸經」或「誦經」的問題,唸經是後世佛弟子才有的修行模式,若要揭櫫「唸經」的究竟宗旨及根本初衷,即是「專注聽受佛陀所告誡我們的道理,進而依教奉行而達到離苦得樂為目的」,因為佛陀成道後,即是稟持著「隨緣度眾,以法利生」的立場,包括僧信二眾一切的律法,也都是在「隨犯隨制」及「因地制宜」的角度而形成,因為佛陀是悟透「緣起法」而成佛,故四十九年的弘化,自然也立基於「隨緣度眾」的立場。

所以流傳至後世的三藏十二部經律大藏,多數都是問事者啟問,佛陀隨機演說的道理及方法。所以佛經中大多有當機眾的發問,及佛陀讚嘆發問的對話,如《金剛經》云:「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我的意思是說在佛世時,佛陀絕對從未想過要特別講授哪一部經或哪一法門,一切都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的,誠如佛陀的五時說教「最初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這每一時的開演,也絕對與當時與會大眾的修持及心性有關,因為諸佛菩薩都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

可見佛陀講法的目的(包括我們現在誦經的作用),一定要有「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的作用,絕對不是只為了聽取佛學知識而已,所以如果我們緊捉著《金剛經》苦談,就以為可以契入空性或增長智慧,可能會有些問題,因為佛陀講說《金剛經》時,與會聽眾多數是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一樣程度的修行者,佛陀才能觀機逗教的開演這部大法,如果與會現場有周利槃陀伽這類的忘性弟子,佛陀也沒有講說的必要性,也因為佛陀對症下藥,才會讓須菩提尊者等涕淚悲泣,經云:「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我不是說唸經是沒意義的,唸經從相上來看,當然具有它一定的功德力,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因材施教,或許我們只能瞭解經義,或許可以種些善根福德,但不一定能夠得到此經最大最重要的利益,因為我們可能不容易明瞭自己到底應該讀哪一類的經書,或修哪一類法門才是,因為現在人手一冊的不同佛經,都是佛陀慈悲為當時問事者量身訂作、因材施教而開演的獨門配方。

就如現代人猛拿《金剛經》或《心經》要孩子讀誦,以為這是開智慧及讀書的良冊,其實如果我們的孩子真的讀透這兩部經,姑且不論他的學業好不好,但他倒有可能會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啊!因為這就是這兩部經「體空悟道」的作用,這與學業進步、讀書用功,真的沒有直接關係啊!這就是我說現今「唸經」的功效與佛世「唸經」的作用不同方向的所在,現在的我們,或許拿了一部經拼命讀就對了,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

如果大家能夠瞭解佛世與現今「唸經」不同的差別,那麼就再談到現今該如何唸經呢?當然,用一顆「有求心」或「無求心」來唸經,功德自然不一樣,再則,因知道「唸經有功德」而唸經,和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我們唸經的理由,是為了身心安康或一切平順為目的,當然就要以消災免難為宗旨的《藥師經》較適宜;如果是家人親眷往生了,就以《阿彌陀經》、《地藏經》等為主;若為超荐嬰靈,就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為要;若以利益地基主,就唸《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若以修行來說,就看我們所修法門為何?唸誦相關經典即可。如修淨土宗,要唸《淨土三經》,如修觀音法門,要唸《法華經》及相關觀音菩薩的經典等等。

但如果我們是以無求的心來唸經,就看我們與哪部經比較相應;或觀自我的心性,乃至我們可以唸經的時間多寡而定,但最好能當作每天的定課,這才有實質功德力。如果我們有半小時,我們可以唸《般若心經》、《普門品》或《阿彌陀經》;如果有一小時以上,我們可以唸《金剛經》、《藥師經》乃至《地藏經》等等。當然像《金剛經》、《藥師經》等字數在五千字左右或以下的經典,要練習一次唸完,但若想唸大部經,如《華嚴經》或《法華經》等,則可於每個章節稍作休息後再讀誦。

至於一般人說「唸經」,也有人說「誦經」,其實這兩者是差不多的,但要細分時,所謂的「唸經」是比較接近「讀經」的模式,也就是指逐字讀唸的方式,而「誦經」嚴格來說,是指有音律節奏,也就是我們參加一般寺廟法會唱誦的形式,但就我們自修或在家宅中唸經而言,是不需要用這樣子的方式進行,只要逐字清楚的讀唸即可。

至於很多人之所以唸經,一者是因為「心有所求」,二者因為知道「唸經有功德」,當然也有一種是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喜歡唸經的人,但這畢竟是少數。對於「心有所求」的人,要如上述所云,找對法師、道場教我們該唸什麼佛經,才能因病予藥;對於認為「唸經有功德」的人,只要專注唸每一部經,相信每部佛經的力量也就可以了。大家要知道,佛經的殊勝,不止是讓我們欣賞及讚嘆的,因為這是佛陀這位大醫王,祂老人家慈悲為不同僧俗弟子,對症下藥所開出的人生良方啊。

當然如果我們是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那就看我們與哪些經典較相應再去唸誦,因為近兩千部的佛經中,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教法分為五時說教(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又將法要分為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之別,所以就看讀者想要瞭解哪部份的經文,再去作細細地研究。若以研究經典的心態來唸經,可以慢慢地、分段分節去研讀,甚至作筆記、眉批等,這是為了對經文更加地瞭解才會使用的方式。但如果因為有求而唸經時,則應要求一次唸完不要分段,因為希望藉助這專注如一的過程及功德,令我們內心所求得如所願。

另外,除非我們對某部經典情有獨鍾,可以一門深入、終生持誦,如果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相信我們碰到任何身心的疑難雜症,只要唸這部經便可迎刃而解,因為我們已經練就到一心不亂的絕招功德,不然平時如果有博覽群經、多聞薰習的機會,也是一件好事。

慚愧的是身處末法的我們,因無法能有身處佛世,親聞正法的福報,所以現今所謂的「唸經」能夠具足的實質功德,與佛世時「唸經」的大眾及與會者,真是無法同日而語了。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願意「唸經」的人,還是有他們一定的福報,雖然我們感覺上是讀古人的故事,與我們有著時空環境的隔閡,但只要深入經義就能達到「見賢思齊」的作用,詳細地說,唸古人的故事,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世間一切的經文,本來就是真理,更何況是由悟道成佛者所宣說的法義。既是真理,它就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與限制,縱使因時空的不同,發生的情境不同,但就其教化的精神含意卻是歷久不衰,恆長不變的。

第二、當我們聽到這些古人的故事,是現今人們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就有值得我們效法及緬懷的作用。如我們敬重關公的義氣、包拯的公正、岳飛的忠誠、海瑞的清廉,乃至二十四孝的善行等等,更何況佛陀六年的苦行、多生累劫修行菩薩道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行徑,怎能不令我們汗顏呢。

第三、現今唸經的作用,可讓讀者藉由閱讀故事的本身,激發我們內心的惻隱之心及柔軟心,更重要的是懺悔及慚愧心的生起,若能如此,何愁冤業不能消,惡業不能解呢?其實這才是「學佛」的真諦啊!

第四、如果所唸之「經」是解脫生死、究竟了義的「佛經」,這就有別於唸誦世間孔孟思想的四書五經。因為佛經畢竟是由一個成就佛道者闡述究竟宇宙真理及人間行化的道理,這與宣說各派學說,乃至哲學體系及理論架構為主的世間經書的確不同,因佛經中除了哲理外,更含實證部份,除了有形世間,更說無形界域,除了娑婆六道,更言三身四土,所以唸佛經的功德,還是福不唐捐的。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2019-07-04T18:41:08+08:00
15 06, 2019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2019-07-04T18:39:28+08:00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因為空性當中並沒有任何時空的隔閡,既無障礙,何來五行生剋的問題,這就是《般若心經》所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意思。

因為能契入空性境界的修行者,自然比一般人更能超越或放下對境界的執著與得失,當他契入空性時,更能真實體會所謂「實報土」的莊嚴,非是器世界的娑婆所能比擬,更不是有形世間的五行風水能闡明,因那個境界是多重3D的立體影像,如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盧舍那佛品第二之二》中云:「一一塵中有十佛世界塵數佛剎。一一佛剎中三世諸佛皆悉顯現。……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無量莊嚴剎,於一念中皆悉見,是無障礙淨法門,三世所有一切劫,於一念中能悉現,猶如幻化無所有,是名諸佛無礙法」的殊勝境界。

但對於三界中多數眾生而言,因為宇宙在五行生剋的關係中生成,所以身處娑婆的我們,乃至器世間的一切,本來就有它的定律法則,以及正負能量的差異影響。如我常說的,每個人與外在環境,本是互為表裏、福禍相依的,人是小宇宙,外在是大宇宙;人是頭上腳下,乃表「頂天立地」,而畜生多為背脊朝天,乃為「背道而馳」之徵;又佛門右旋卍字,乃順天而行,而納粹左旋的  標誌,不正是逆天行道的象徵嗎?所以在這個五行相生的世界,懂得其中奧妙者,能適度來作一些地理風水的調整,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至於說要如何做,才能不致過猶不及?很多事情,必須去瞭解當事者的認知程度,乃至衡量當事者本身的經濟狀況、行運及一切來做最後的評估,才有辦法去達到一個最圓滿的結果,任何事情都應適可而止、都應以中庸為主,自然也就不會產生一些太迷信,或者完全不信的狀況!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回到每個人的自身,如我上述所說的,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而外在環境就是一個大宇宙,如果明天要與好友去郊遊,但忽逢暴雨而不能成行時,倘若我們的心情會因此而起伏或受影響,那表示我們還是凡夫,還在三界六道當中,那自然要適度重視地理風水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不受影響地面對如此逆境,都能夠放下或轉念,這就是修行較得力者,但並非代表我們就沒有所謂的地理風水的問題(如西方人沒有歷代祖先的觀念,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歷代祖先),乃至因為地理風水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如西方人縱有歷代祖先所造成的問題,他們也不會朝這個方向去處理及解決)。

所以這些修行得力者,並非他們可以豁免一切的五行逆緣,如佛陀一樣有滅族及十難之業一樣,只能說當這些問題產生時,這些修行人,較能「遇境不著境」、「隨遇而安」地不去罣礙及執著(這是屬於修行的功夫),抑或有些人根本不會朝這方面去著想(這只能算是無知的程度),所以我曾說「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窮苦與病痛,而是無知與盲從」。

對於一個修行人乃至解脫者而言,他雖然身處在三界當中,但他因為隨時守得住自己的清淨意識及法體,不被外境六塵的一切而扭轉,所以對這些修行得力者而言,他們根本沒有所謂的「地理風水」的問題,這裏所說的「沒有」,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地理風水,而是指這些地理風水的問題,對他根本不產生影響,因為他的心是完全可以超越這些「事相」之上的。

正如維摩詰居士的修行典範:「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又如中峰明本國師所云:「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

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想一般人寧可信其有,但反而是一些高知識份子或少數宗教團體,會倡導「心好就好」或以「一切無罣礙」的概念來看待。這如同「因果」這件事,不管你相不相信,不管你有沒有信仰,世間的一切,就是有「因果」。或許我們肉眼看不到過去及未來,但卻不能否定這宇宙的真理,就像在遠古科技不發達的狀況下,人們難以相信,除了地球以外,還有其他星球的存在一樣。

同樣地,既然一般人都有地理風水的問題,怎麼可能學佛者或修行人就沒有這個問題呢?所以可見一般人說佛教沒有「地理風水」的問題,那真的是以偏概全及孤陋寡聞的看法,因為我們就是身在五行八卦、陰陽乾坤、不斷生滅的娑婆世界當中,而非身處契入空性、超越對待的淨土界域,學佛人雖說要超越三界,但我們現在就處在三界六道之中,在這樣的界域中,本來就存在著所謂的「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剋」,甚至所謂的正負能量的一個差異性,所以這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對於這類問題,包括婚喪喜慶是否擇日、公司行號是否慎選等等,我想多數人還是寧可信其有或說從善如流地參考,因為大家還是會畏懼「人有旦夕禍福」之事,所以只要基於不違背常理之下,甚至是站在利多於弊的情況下,順勢擇日選地,亦是情理之事、在所難免,這部份,反而是在佛教中,較多「日日是好日」、「無罣礙」、「平常心」、「心好就好」的論調,實在是一言難盡啊。

就說在台灣啟建寺廟過程,多數的民間宗教,尤其是道廟,還是很重視主殿的座向及中軸線的方位,因為它們多數是由神佛來指示,而非由世間的負責人在作主,佛教這部份剛好相反,因現今佛教多為法師作主,較少有諸佛在背後主事的,而正是這一點,也是我們普濟禪寺,有別於其他寺廟較為殊勝及特別的地方。因為本寺一切大事的決斷,都依止在諸佛的教導下,不違因果、入佛知見地體現於世人面前。

就寺廟的建立是否看地理風水的問題,站在諸佛菩薩無形的角度,只要寺廟落成了,確定諸佛坐鎮了,站在空性的立場,這一切的順逆對諸佛如來而言都不是問題,當然也無需重視人間方位的必要。但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祂個人是不需要,也不影響,但實質在娑婆度生的卻是胞胎的我們,諸佛菩薩為了不讓身處在娑婆「陰陽、乾坤、五行」界域的弟子們,在人生中經歷更多千辛萬苦,甚至減少建寺過程中,因五行相剋而面臨或遭遇到更多的逆境,站在令正法道場源遠流長的立場,諸佛如來還是覺得人世間的我們,是有慎選方位的必要性。

然而一間寺廟的建立,最困難的就屬「靈山寶地」的覓取,尤其像本寺是由諸佛如來為依止及作主的觀音道場,處處無不展現諸佛的密契及神蹟,就說我們位處苗栗的靈山寶地,其平面地形圖竟是一尊觀音坐相的側面圖,這不可思議的神蹟,不正如祖庭浙江省普陀山觀音菩薩最初修練的洛迦山,示現海上臥佛的神蹟一樣嗎?這一切不正是說明「佛選靈山,靈山選佛」的千古佳話嗎?

尤其要作為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及冥陽兩利的總道場,其靈氣與能量那更是要非比尋常。因為如此一座觀音道場,就無形來講,它必須具備天地宇宙正能量之彙集,如此的正法道場是要傳承百年千年的弘化,所以在傳承的過程裏,絕對也是三世諸佛菩薩蒞臨、十方諸天諸仙擁護,甚至是提昇四聖、度化六道群靈,讓他們能夠藉此離苦得樂及超越提昇時,可以依止崇敬的一個道場。

尤其我們綜觀祖庭中國浙江省普陀山千百年來,在一切的興衰過程中,當每一個興起時,絕對都蘊藏著諸佛菩薩應化世間的願心及度眾的使命。所以毘盧觀音佛祖在現階段將諸佛法脈東傳到台灣,在一切的時空因緣點上,絕對有它的必要性及存在性,只是在人生短暫的時間裏,我們或許沒有辦法看到這一切的不可思議。

所以「地理風水」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只看每個人是否願意納受正知正見的引導,還是堅持己見的自我看法。因為實際上我們就是身處三界五行、陰陽乾坤的一個地球裡,那麼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會有,我們不能說學佛修行是要超越這一切,而就完全否定這些問題的存在而不去看待,我們反而應該以正知正見來面對、來學習、來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千萬不要不明就理地一昧排斥,如此因噎廢食,那真的可惜了。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2019-07-04T18:39:28+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