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30 06, 2019

第五要相應救度意

2019-07-11T15:49:42+08:00

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普門十要》的第五要,我們要談的是,諸佛與眾生彼 此,最重要的「相應」問題。偈云「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 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經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 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裏經文說到「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用的是 「觀」,而不是用「聽」,這個「觀」字與上面經文用「聞」字 不用「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地說,「觀」字涵蓋了「智慧與成就功德」的兩種殊勝!

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雖有「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的美名,但佛陀在世時,阿難尊者並未實際修持到證果的境地,所以有一次碰到婆羅門女(就是摩登伽女),她因為太愛慕了阿難尊者,所以要她的母親用了很多的咒術,讓這個阿難喜歡上自己的女兒,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的緣起。

就在阿難戒體將破之際,正在接受應供的釋迦牟尼佛,剎 那間請文殊師利菩薩,將持楞嚴神咒去解救阿難,並化解摩登 伽女咒術之難,當然阿難藉由文殊師利菩薩的拯救後,痛哭流 涕地回到精舍,向佛陀懺悔自己修行未盡全功的結果。 有趣的是,執迷不悟的摩登伽女,竟然還棄而不捨地跟著 阿難尊者回到精舍。如果用我們現在人的立場,你的兒子被一 個妖女用了咒術困惑了心智,當你把兒子帶回家後,這妖女還 跑到你家找兒子,想必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是氣急敗壞地把 這個妖女趕出門。然而釋迦牟尼佛畢竟是悟道的聖者,祂具足 「智慧」及「成就」的功德,祂用「觀」的智慧,來度化這個 摩登伽女。 所以當摩登伽女在精舍外,急著求見釋迦牟尼佛時,佛陀 慈悲地接見了摩登伽女,佛陀若無其事地問摩登伽女,你找我 有什麼事呢?摩登伽女大言不慚直接地說:「佛陀祢慈悲啊! 祢有那麼多的弟子,但我就特別心儀阿難,能不能請佛陀慈悲 放了阿難,我一定要跟阿難成親」。 這時佛陀柔和地對摩登伽女說:「摩登伽女啊!妳也知道 阿難是我僧團裡面最優秀的弟子之一,妳說對嗎?摩登伽女馬 上說,是的!是的!是的!佛陀接著說,阿難的長相也是莊嚴 無比的是嗎?是的!是的!是的!既然是這樣,妳覺得能夠跟 阿難匹配作他的妻子的,是不是也應該像阿難這樣程度的才有 資格與他匹配呢?」摩登伽女一想,是的!那我應該怎麼做呢?

佛陀說,不如妳先去摩訶婆闍波提那個女眾僧團修行,等 修到了阿難的程度,你們就可以在一起了,於是摩登伽女很高 興地去修行,修啊修!修啊修!沒想到修行了一個禮拜之後的 摩登伽女,竟然開悟了!開悟後的摩登伽女始知前非地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跪在佛陀面前痛哭流涕地懺悔,佛陀啊!我終 於知道了世間的虛妄,情愛的不實,所以從今以後我會努力精 進的修行的! 各位!佛陀真的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如果放眼我們現代的 父母,怎麼容許這種事情的發生呢?因為佛陀具足了「智慧」跟「成就」的功德,就是所謂的「觀」的功德力,所以祂能夠了知何類眾生,需要何類法門引渡。

當禪師說法時,信徒通常會將 佛堂擠得水洩不通,所以引起了其他外道的嫉妒,於是外道就 來盤珪禪師說法的地方找他辯論。 此時禪師正在說法時,外道在門外吼著說:「你的說法, 只有信你的人才會聽,像我這樣子不相信的人,你能讓我信從你嗎?

於是禪師對他說:「你到我這邊來,我可以讓你信從我。」 於是外道大搖大擺地推開眾人,走到禪師的右邊。 「我看還是到我左邊來,比較方便好說話。」禪師微笑著 對外道說,外道也聽從了。 「我想你還是到我前面來,我們可以好好談談。」外道又 傲慢地走到中間。 外道為了和盤珪禪師辯論,從右邊走到左邊,再走到中 間,盤珪禪師就對他說:「你看!我叫你從右走到左,再走到中間,你都那麼地聽話,我相信你是信從我的,那你就坐下來 聽法吧!」 這也是禪師「觀」的智慧及成就的功德!

談到這裏,或許會有人問,觀世音菩薩不是慈悲的嗎?為什麼要「觀其音聲」才能夠救度我們呢?難道一定要稱念祂的聖號,與菩薩相應,菩薩才會「觀其音聲」而前來救度嗎?若 無法一心稱名,菩薩就不會來救度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瞭解諸佛菩薩平時的狀況:凡是修為到達八地以上諸佛菩薩的境地者(以觀世音菩薩為例),平時觀世音菩薩即是處在常寂光淨土,所謂的「常寂光淨土」,「常」即是永恆,「寂」即是寂靜,「光」即是光明,就是諸佛菩薩永遠處在湛然光明,如如不動的境界裏。

除非當與觀世音菩薩有相應的眾生或弟子來祈求菩薩 時,觀世音菩薩當下生起了一份觀照的念,而就信徒們的種種 需要、祈願,然後去給他們作一種適度的滿願時,這時菩薩會 從常寂光淨土的定境中出定,與有所祈願的弟子,結上這份的 法緣!當然是架構在菩薩「有求必應」的慈悲立場,同樣的道 理,也就是「不叩不響」!所以在《三時繫念佛事》說得好: 「然谷響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佛身無作,非扣之而不彰」,山谷的響音,絕非無中生有,一定要有呼喊的人,才有回音的存生;相對地,諸佛菩薩平時常處定境,是屬無為狀態,也必定要有祈願的弟子的祈求或叩請,才會感得諸佛如來的相應拯救。例如一個名醫,通常他是駐留在一間醫院裏,只要有因緣找上這位名醫的,在看診的過程裏,相信此名醫定是全力以赴的,如同諸佛度化來祈求祂的眾生一樣,但名醫也絕不會每天沒事找事地外出幫人看病,相對地,領有官職度化群靈的諸佛如來亦如是,所以偈語的第一、二句便說「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

大家要瞭解,世間諸事,皆講求著「相應」二字,縱使是 諸佛菩薩與眾生之間,他們也必須要是應機而教。所以「瑜伽 燄口施食要集」裏說到:「由是覺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 緣,無由垂範」,又「三時繫念佛事」中談到:「黃金臂晝夜常 垂,惟許行人獨委」,又「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 相應是為大願也」,可見當事者本身,如果他們沒有發起這樣 子的因緣,諸佛菩薩再怎麼靈驗,也不會、也不便去干涉眾生 的因果業力!

包括自己意外車禍,造成行動不 便的狀況,而最嚴重的是媽媽,除了莫名的大病一場,現在還 在住院觀察,其他像哥哥,晚上睡覺被女鬼壓,姊妹則有精神 錯亂、行為異常等的諸多現象……

經由惠師父入定諦觀後,觀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信 徒等七人的身上都有冤親債主附身,年齡約在十二歲到十五歲 左右的女鬼,而且她們彼此間似乎又有些關聯性。 於是惠師父再次契入更深的定境,瞭解彼此間的因果業 緣,看到信徒的媽媽,過去世曾為一個面露猙獰,手拿長刀的 日本將軍,而信徒等人則為日本將軍的手下,然而所謂的七個 女鬼則是當時可憐楚楚十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每個人卻都是衣 衫撕裂,恐懼至極地跪地求饒。這樣的景象及後來可能發生的 事,是南京大屠殺最令人髮指的場景……

其實見到這樣遺撼的事,我們只能略而言之,告知有殺業 的因緣所致,沒想到信徒反問我們:「我媽媽和我們,這輩子 又沒做壞事?為什麼這些女鬼,這麼可惡地要害我們!這裡是佛寺,為什麼她們還能進來寺廟,佛菩薩為何還讓她們進來呢?」 其實,我想不只是她們,在這二十年來我們度眾的經驗顯 示,多數的出家人乃至佛教徒尚且如此啊!因為大家只站在自 己是「人」的立場,認為諸佛菩薩理應保護我們,這是不明瞭三世因果的人,最常說的一些話。

而在諸佛菩薩慈悲包容的境地裏,我們人類是個「眾生」, 附著在我們身上的冤親債主(或一般人所說的鬼),對諸佛菩 薩而言,何嘗不是一個「眾生」呢?若從信徒過去世的因果來看,可能多數的人會認為,這些信徒還比附著在他身上的眾生,還更可惡。

更重要的是,如我上述所說,如果當事者本身,他們沒有 發起懺悔的心,祈求諸佛化解的念,縱使諸佛菩薩再怎麼靈 驗,祂們也不會、也不便去干涉眾生的彼此的因果業力!這才 是正法!這才是因果!

其實多數的學佛者,對於正法的了知有限,遇到逆境又能 超越者更少,上述的案例只是冰山的一角,因為多數的人,遇 到問題,就如同佛陀所說的《毒箭喻》一樣,有個被毒箭射到 的人,當人們要救他時,他卻阻止眾人說,先慢點救我,我要 知道這箭是誰射的?是從那個地方射來的?當我都瞭解清楚 了你們再才來救我吧!這結果:就是中箭者還沒來得及知道答 案,就毒發身亡了!

同樣的,當信徒及我們,遇到問題困難時,不是去追究到 底是誰害我們的?這是什麼因果?我要如何趨趕他?而應該 在這時間點上,趕快搶救才是重點!每當我和信眾開示時,提 起這個案例,總是感慨萬千,眾生都是在治標而非治本,頭痛 醫頭,腳痛醫腳,只在相上、枝末、果報上著眼,而不是在根 本、因地上下功夫!我們所教化眾生的方法,皆是用「冤家宜 解不宜結」的化解方式,而非趨趕方法,因「化解」,是他心 甘情願、冤業已了的過程中離開的,而「趨趕」是用種種法術, 讓他心生畏懼而暫時離開,非真解冤,而有反增仇恨的結果, 可惜,「冤有頭,債有主」,如果當事人沒有懺悔化解之心,就 是神仙下凡,也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當我們想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庇佑時,如果內心對諸佛 如來的信心不夠,如何達到「感應道交」的相應程度呢?在《梁 皇寶懺》裏有段經文中談到「城東老母」的故事,他雖與佛同 世,卻無緣見佛,重點不在諸佛,而是在眾生對諸佛的信心及 相應

經云: 凡難之為語,罪在於心,若心生疑,非難成難,心若無疑, 是難非難,何以知之?第八難云,生在佛前,或在佛後,是名 為難,而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一世,共佛俱在一處,而不見佛, 故知心疑是難,未必異世,皆云是難!

尤其,觀世音菩薩慈悲倒駕慈航來到東土度化眾生,與每 個眾生的因緣,本就有親疏遠近之別,而這個「親疏遠近」, 不是在於菩薩的分別,而是在於眾生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具 足到什麼樣子的程度!

所以《三時繫念佛事》中談到:「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 迷悟自疏親」。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離此約十萬億程的距離,然 而只要我們一念清淨,或能契入空性,實際上它是沒有距離 的,更重要的是,什麼人可以得生淨土,去迷啟悟,這不是看 我們與阿彌陀佛的因緣有多少親疏深淺?而是在於我們對阿 彌陀佛的信心,到底具足到什麼樣的地步來決定的!

如果每位聞到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信眾,在那當下當中,真正能都攝六根、真正能一心稱名、真正能完全地把心托付給觀 世音菩薩,而且在觀世音菩薩教導他的各種方法中,他都是深 信不疑的!重要的是,不管成與不成,都不會影響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這時觀世音菩薩絕對「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偈語說「成與不成皆深信」。

然而對於這句「成與不成皆深信」的觀點,其實是我們與 諸佛乃至上師彼此之間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點,以觀世音 菩薩為例,因為除非眾生真正的信心具足,並與觀世音菩薩相 應,不管在什麼樣子的情形之下,都願意將身心完全托付給菩 薩,這時觀世音菩薩才會教他種種不同的方式,因為如果眾生 信心不具,不但對菩薩所教之法不去執行,可能還生毀謗,這 樣適得其反,此非諸佛菩薩所樂見,這正是「佛度有緣人」, 最好的詮釋!所以最後偈語才說「佛度有緣化群靈」。

其實我們想想一個最簡單最切身的問題,如果各位長期或 有心修學佛法者,能否對我們依止的常住或我們的師父所教的 種種方法信受奉行嗎?如果我們還存有疑心,師父及常住如何 教你各種方法呢?因怕你信心不足,反生毀謗三寶的口業,那 還是不教為宜,最終無益的還是自己啊!

所以「佛度有緣人」一定是架構於你與彼此的相應,如果 你是存著疑心而來的,或是認為佛門本來就應該利益眾生為主 的,那這樣的「因地心」是不正確的,這些年來,我們也曾遇 過少數找我們處理問題的信徒,會有不正見的觀念,他們認為 佛門是慈悲的,為何處理問題,還需要花費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若真要追根究底地說,那可能是現在的人「既要貪求功德,又吝惜於錢財的付出」!當然在解決事情乃至超度亡者的過程裏面,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如果為了要求 功德具足及快速達到目的,當然是以舉辦法會的功德是最具足 的,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當然他也可以用誦經,也可以用種種 其他的功德,只是時間必需要花的比較長,世間的事情,絕對 沒有兩者都要,那這樣就很難說了!

而且若是在寺廟裏舉辦的種種法會,不管是人事的付出, 不管是所有的供花供果及法師的費用,這都是一筆開銷,更重 要的是: 有什麼人有那麼具足的福德資糧,可以讓常住為他做這一 切的事情呢?佛教寺廟及常住在為他做這些事情時,他可以不 用花費一分錢,然而他也在當下種下了,他沒有辦法得度,以 及虧欠三寶的罪業! 甚至有的人會以為,諸佛菩薩是慈悲的,是不需要金錢 的,這需要錢財的部份,都是出家人所訂的,是出家人的問題?

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世俗,而且非常不明理的說法!諸佛 菩薩當然不要錢,但要你眾生也都無所求!出家人要這個錢, 如果是這個出家人,他用來做他個人的享受,那麼這個出家人 必需要付出很大的因果;如果這個錢,只是在酌量平衡所有法會佛事的開銷,那請問這個錢到底是誰拿了?(意指這些錢只 是法師為齋主,用到法會的一切開銷上,並不是私人享用), 那麼,扣除這些種種的開銷外,說實在的所剩無幾,請問這些 錢,又是花在那裏呢?

這如同一個生病的人找了醫生看病,最後醫生幫他開了藥方,護士向他收錢時,他卻認為醫院是救人的,怎麼可以收錢呢?道理一樣?這真的是愚痴的眾生啊!所以不管你是找寺廟法師解決問題,或找醫師看病吃藥,你一定要先「信受」乃至 「相應」,如果沒有信及相應,怎麼可能產生力量呢?

所以我曾就臨終接引重在「相應」二字,寫過一首偈語,

所謂:臨終救度重相應,執著分別三毒癮,諸佛法身清淨水,油水不融怎接迎!

諸佛菩薩跟眾生之間的緣深及緣淺,就關乎彼此的「相應」 程度,臨終時希望被諸佛菩薩接引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諸佛 菩薩如同清淨的法水,祂是沒有任何的執著煩惱及些許的染 污,然而眾生貪瞋癡三毒的業習,猶如油垢,大家都知道油跟 水是不能相融的,所以「油水不融怎接迎」啊!

意思說,想得到諸佛如來的接引教化,如果我們現在沒有 慢慢去除我們種種的三毒惡習,如何達到與諸佛菩薩「相應」 及「融合」的程度,既然達不到,如何被救度呢?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學佛很久了,我已經將《地藏經》、《淨土三經》乃至《瑜伽燄口》倒背如流,我一定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其實不然,如何與諸佛菩薩達到相應的程度,才是最重點的。

這《普門十要》的第五要,主要談的問題是諸佛與眾生彼此「相應」的問題,也是「佛度有緣人」的重點,偈云「諸佛接引重相應,不叩不響無善因,成與不成皆深信,佛度有緣化群靈」。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五要相應救度意2019-07-11T15:49:42+08:00
30 06, 2019

第四要一心稱名意

2019-07-11T14:53:10+08:00

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要談的是,有關什麼叫「入定」的問題。偈云「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經文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有了主因「聞是觀世音菩薩」,加上助緣「一心稱名」,才 有善果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因緣! 這個「一心稱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一心稱名」 就是一種「定」的狀態,那什麼是「入定」呢?「入定」是否 一定要在禪坐禪修當中獲得呢?

其實「入定」不一定是在禪坐禪修當中求得的。所謂的「入 定」,是你在當下當中,做每一件事情,能夠完全的入到你所 做的事的那個「專注力」,那麼,那個就叫做「定」!簡單地 說,就是你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就叫作「入定」! 像每位法師們如果在法會過程裏,能夠很專注地隨文入觀,能夠很專注地入到自己唸經或唱誦的那個最專注的狀態 時,那也是一個「定境」!然而定境本來就是包羅萬象,在相 上,它雖是包羅萬象,而當入到那個境界時,那麼,它就是無 二無別了!

最初尚未出家的優波離,因為剃髮功夫不 錯,所以佛弟子要他來幫佛陀剃髮,優波離當然很緊張,平常 幫王公貴族剃髮就不說了,要他幫世尊釋迦牟尼佛剃髮,當然 是一件令人興奮又緊張的事情,所以優波離要求他媽媽與自己 一同前往佛陀所住的精舍,為佛陀剃髮。 在開始剃的過程,優波離是戰戰兢兢的,所以彎著身體很 恭敬的剃髮,優波離的母親跪著請問釋迦牟尼佛,佛陀啊!佛 陀!優波離剃的怎麼樣呢?佛陀這時候告訴她,優波離的身體 好像太彎了,優波離馬上把身體調整一下,竟然這一調整,優波離進入了初禪。 剃了一會兒,媽媽又問佛陀,優波離現在剃的狀況怎麼 樣?佛陀就告訴優波離的媽媽說他現在的身體又好像太直 了,所以優波離又修正了一下,竟然進入了二禪;再過一會兒 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剃的如何?此時佛陀說,優波離的入息 太粗了,所以優波離把自己的氣息調一下,竟然入了三禪;再 過一會,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他現在剃到最後,快剃完了剃 的如何呢?佛陀又說他現在出息又太粗了,所以優波離馬上調 整過來,竟進入了四禪! 此時佛陀要大家馬上把優波離的剃頭刀接下來,不要讓他跌倒,為什麼?因為他一調息的過程,竟然入了無想的狀態。 各位,剃髮師優波離從一個剃頭的過程,竟然可以由初禪入到 四禪,這樣「入定的狀態」,與我們一般所理解,好像出家人 要藉由打坐修禪才能入定的狀況不一樣,所以在這裏要給大家 一個正確的見地: 所謂真正的「入定」,不是單指在禪修的過程才能獲得,「入定」是專指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那個專注力就是叫做「入定」。

不管任何人早上教他一句,可能到了中午,他就已經忘光了,就連佛陀要五百羅漢依循教他,五百羅漢到最後都只好甘拜下風的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的哥哥周利槃特不得已,只好把他趕出了僧團。

但是佛陀很慈悲,用無上柔軟的心法,願意教授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拿了一支掃把給周利槃陀伽,告訴他,沒關係! 雖然大家都排斥你,但只要你聽我的話,慢慢的修,你還是有辦法得道的,於是佛陀就教他這個掃把怎麼用?佛陀要他每天在這森林裡面,用掃把掃除掉落在地上的樹葉,而且只要每天 在掃的過程裡,口唸「拂塵除垢」四個字就好了。 於是周利槃陀伽按照著佛陀的指示,每天在掃地時就唸著拂塵除垢、拂塵除垢,掃啊掃!掃啊掃!掃到最後,周利槃陀伽自己感覺到,外境這麼髒,包括這些泥土及樹葉都可以掃乾淨,佛陀叫我拂塵除垢,一定不只是要掃這外境的樹葉而已, 我知道了!佛陀要我掃的是內心的塵,內心的垢才是,想到這,周利槃陀伽掃的更起勁,更勤快了,一直拂塵除垢、拂塵 除垢,最後周利槃陀伽全身綻放出通體的光明,因為他開悟了!

各位我們每天也在掃地啊!但我們有人開悟嗎?可見我們的心思真的沒有辦法,像這些尊者、聖者一樣,隨時做事的當下是如此地專注及用心,所以佛經裡面也常教我們一種修行 法門,名為「直心是道場」,不要想太多,就是老實修行,老 實念佛就對了!所以偈語說「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 定」,這兩句是說明「入定」的重點。 當然或許有人看到這裏會問,既然「入定」是指做任何事 情當下的專注力,那如果有一個眾生,說他在賭博時也很專 注,那算不算也是「入定」喔?

大家要知道,其實「入定」只是初步踏進空性的一個領域 及階段,只是在那個剎那當中,所形成的一個狀態!當然「入 定」還是有正邪高低之分的!若依佛法「入定」的角度來看, 當然是指入「正定」而言,而像賭博等不正業,乃至邪魔妖怪 等之定境,當然就算是入「邪定」了!所以偈語接著說「禪那高低正邪命」。

當他學得這隱身術時,自然別人看 不到他,於是他便起了邪念,跟契友等三人,跑去皇宮戲弄這 些宮女,而且讓宮女都相繼懷孕了! !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啊!於是國王生氣地把大臣招 來商量對策,怎麼辦?怎麼辦呢?所有的大臣比手畫腳地說, 如果這事是「人類」所為的,那我們可以用刀把他斬殺,只要他來的時候,我們在地上鋪米或鋪沙,雖然看不到全身,但可 以看得到腳印,也就可以斬殺他了;如果是「妖魔」的話,我 們就要用咒術、咒語或符令,將他降伏斬殺。 所以當龍樹跟契友等一行四人,再度前去皇宮,準備調戲 宮女的時候,因事先地上已經舖滿了沙子,所以當他們進入皇 宮後,馬上露出腳印,而隱藏在四周圍的將士自然尋著腳印, 一一將他們斬殺,就在一陣混亂的時候,聰明的龍樹,趕緊躲 到國王所坐的寶座後,因為他知道,國王寶座的幾尺內,是嚴 禁所有將士及武器的靠近,因為這次的大難不死,讓龍樹覺察 到自己荒誕愚痴的行徑,所以就發心出家修道,最終成為佛教 神通自在的一代宗師。 龍樹之前所學「隱身術」,也需極高極深的定力,才能辛苦的學得,但因這樣的定,並非用來利益眾生,反而惱亂眾生, 當然是屬「邪定」了。相對地,你說很專注「賭博」的行為, 算不算「入定」呢!縱使算,那也只能說是「入邪定」而已, 跟佛教所講的「入正定」是不一樣的。

講到這裏,再與大家談談「入定」與「三昧」的不同?基本上,「入定」與「三昧」是兩種層次的差別!所謂的「入 定」是指初步契入空性的狀態,而「三昧」是指「入正定」的 意思,而「入定」並不代表入「三昧」,但是「三昧」,絕對代 表「入定」。 這好比《普門品》所講的「一心稱名」,這個「一心稱名」 與《阿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與像上面所說的境 界一樣,這是次第差別上的不同。「一心稱名」好比「入定」, 但「一心稱名」並不一定能到達「一心不亂」(入三昧)的境 地,然而「一心不亂」一定要有「一心稱名」的功夫,意思說, 只我們能夠從「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那才有可能完 全地契入到諸佛菩薩的性海裏! 若從人體機能或說物理學的說法,這「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就如同激發我們「腎上線素」一樣,當因緣成熟具足時,所展現的能量及潛力,就不是我們可以言喻的!

這村婦習慣每天早 上,固定帶她兩歲大的小孩,到三樓窗外欣賞風景。然而這天 村婦起得早,又碰巧今天有賣新鮮的白菜,於是起身到樓下的 市集買個新鮮的白菜,誰知與鄰居聊了起來,竟超過寶寶起床 的時間。 於是已經起床的寶寶,看不到媽媽的過程,先是一陣嚎啕 大哭,然後就循著慣例,跑到窗戶邊去看一下風景,沒想到看 到一樓的媽媽,因為有時小孩對於距離感的拿捏,還沒辦法準 確,所以就爬上窗台,想要找媽媽。在一樓買菜的媽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畫面,趕緊揮手制 止小孩,然而小孩反以為媽媽揮手,是在叫他,於是撲通地栽 了下來。 就在寶寶從三樓重力加速度的墜地之前,遠在三、四公尺 外的媽媽,竟用飛快,超乎人類體能極限的速度,將寶寶抱起, 這個驚人的真實體驗,馬上引起日本各界的探討及研究,於是 他們作了一個實驗,以同樣的時間場景,要媽媽再跑一次,只 是這次的寶寶換成同等的一個沙包,然而不管再怎樣的實驗, 媽媽始終無法在沙包掉在地上之前,就將它接住。 差別在那裏呢?差別就在那是個沒有生命的沙包,而非自己懷胎十月親生骨肉的寶寶,因為村婦看到的是她的寶寶,所 以她會用生命去積極拯救,也因如此,自然激發自己濳在的腎 上線素,當然這是從物理學上來講的,而在佛經裡面講到這個 「入定」狀況也是這樣的,當一個修行人真正能夠契入到這定 境時,他所展現的,所發揮的能力,哪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呢?

曾經有個笑話說,有個喝了酩酊大醉的酒鬼,走在黑暗的路上,一不小心噗通地,就跌到白天修路的坑洞裏,當酒鬼掉下去時,不停地吶喊,但都沒有人來解救他,於是酒鬼不斷地 往上爬啊爬!爬啊爬!但或許天黑,或許坑洞太滑,或許自己 酒醉了,明明才三公尺高的坑洞,酒鬼就是爬不起來,一個小 時,酒鬼真的精疲力盡地坐在角落休息。 沒多久,竟然又聽到一聲噗通,原來另外一個酒鬼也掉下 來了,這酒鬼一掉下來,跟前面的酒鬼一樣一直拼命地在爬啊 爬!爬啊爬!他也不知道前面已經有一個酒鬼掉下來,所以就 是拚命的爬,而一切看在眼裏先前的那個酒鬼,就對他說:「不用爬了,這樣是爬不上去的」。第二個酒鬼聽到黑暗中竟有聲音出現,嚇了一跳,以為是鬼,哇的一聲,竟在當下,一下子就跳上去了。

各位這個就是「腎上線素的激發」,所以在他那當下的一個專注力,可能一下子就爬上去了,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本身本具的潛力及能量。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外境的當下,你能夠激發自己的潛力,收攝六根,齊發功用,當下從「一心稱名」達到「一心不亂」自然可能忘卻了「身」「心」的覺受及執著,當然有因緣化解這一切的苦厄,而契入三昧正定的境界,所以偈語最後說「稱名不亂三昧進」。從以上的說明,由此可知「逆境」不一定不好,如果在人生的過程裏,看到前面有些障礙,對一個有佛法的人來講,他會覺得「這是我進步的一個臺階」,但對一般人而言,這些可能就是「絆腳石」。

對於一個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來說,其實境界的好壞不是重 點,重點是我們應該隨時如何地「安住」我們的心,所以佛陀 常教我們要學習「逆增上緣」、「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 你看逆風的時候,風箏一定飛得更高,所謂的「逆風阻向飛更 高」;而梅花因寒冬而芬芳,皮球因拍打而彈高;再看牡蠣為 什麼能夠得到珍珠?因為當砂石跑到牡蠣當中,而牡蠣卻沒有 足夠的力量能把砂石推掉,所以牡蠣學習了「包容」,也因為 包容砂石的存在,願意與砂石融合共存,於是刺激了牡蠣本身 而分泌出貝母質,並將砂石包起來,之後貝母質慢慢地長大, 而原本礙眼的砂石,最終也變成了耀眼的珍珠,這些都是有了 「逆境」才得以開花結果啊!

所以當我們碰到逆境時,如果我們能夠一心稱名,乃至到達一心不亂的境地,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度我們,重點是我們能否達到這「一心稱名」及「一心不亂」的功夫,這才是我們修學的重點。

所以《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修學的重點是,什麼叫 「入定」?我們將偈語再說一次「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閱讀更多有關“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四要一心稱名意2019-07-11T14:53:10+08:00
30 06, 2019

第三要聞是觀世音

2019-07-10T16:19:44+08:00

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境。

接著看《普門十要》的第三要

偈云「修持心聞非耳聽, 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境」,這是 說明《普門品》經文中,談到「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 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當中「聞是觀世音菩薩」的重點。

世間所有受苦的眾生,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經 文告訴我們不是用一般人耳根常用的「聽」。而是用「聞性」 去「聞」,並且要「一心稱名」,功德才會具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聽」,是指一般粗淺用耳根去聽的,但是「聞」,是六根都攝,它不一定只是用聽的,而是用聞的,如同我們要持咒持到入定,一定要用「心聞」,而非是「耳聽」而已,更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狀態。

曾經有一條黑暗道路,當暮夜來臨,人們走進這條崎嶇不平又沒有路燈的巷道時,總會聽到一些因跌倒而產生的哀號聲,或是小孩的驚嚇聲;然而有天奇蹟出現了,這條年久失修的古道,因為裝設了許多明亮的路燈,竟如脫胎換骨般的映入眼簾。當大家議論紛紛地討論到底是誰的善舉時,赫然發現這位眾人口中的善心人士,竟然是位「瞎子」。

他馬上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少報章媒體爭相訪 問,當記者問到裝路燈對盲人而言並沒有好處,他為何裝路燈 的目的時,盲人說:「我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我的心看見了,我的心聽到了;我看到了因道路的崎嶇,讓摩托車或腳踏車的騎士不慎跌倒,我聽到了因黑暗的恐懼,讓小孩子嚎啕大哭;所以我願意捐出我終生的積蓄來裝設路燈,縱使裝路燈對 我沒有半點好處,但只要能讓人們重拾他們的光明及希望,我 也就心甘情願了!」這故事正好說明了,凡事只要用心,「心聞」一定比「耳聽」來得更接近真實。

據傳最初觀世音菩薩是在海灘邊修習禪定的,祂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清晨醒來,萬籟俱寂,潮聲遠來,打破了原本的清靜;不久後潮聲退去,耳邊又恢復了清靜,隨後潮聲再來,靜又消失了。

觀世音菩薩研究這潮聲的來去,發覺潮聲及清靜這兩個對象,在聽覺(指所聞的聞性)中是此起彼落的;當潮聲生起,清靜現象即滅;當潮聲滅後,清靜反而生起。可是兩者都有一相同之點,就是都不久存,都有生滅。

而聽覺(指聞性)卻不然,它老是在那兒。因為有不生不滅的聞性,所以能聽到潮聲,潮聲去了,聽覺性並不會隨之而去;因為那聽到的是靜。如果聽覺隨潮聲而去,則不但分不出靜,而且潮聲再來時,又何能再聽到次一個潮聲,因此潮聲有來去生滅(聲),而聽覺並無來去生滅(聞性)

這個聞性的不生不滅,也可從《楞嚴經》中得到解釋,佛陀曾為波斯匿王解釋聞性的常住不滅,同時破除外道所說,人死後總歸斷滅的斷見

經云: 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毘羅胝 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 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 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 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 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 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 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 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簡單地說,佛陀以恆河的常久不變來形容「聞性」的不生不滅,而以波斯匿王三歲、十三歲,六十二歲看到恆河景象,恆河未變,然波斯匿王的容貌已從稚齡變為老化,故以「恆河」代表不生不滅的「聞性」,而以「容貌」形容生滅不斷的「聲塵」。

其實這不生不滅的「聞性」,就是禪宗所言的「主人翁」、 「本來面目」,亦是我們成佛作祖的「如來自性」,只要我們能 找到這顆摩尼寶珠,離回家的路就不遠了!

若從六根都攝而顯發聞性的廣義角度來看,當我們現在眼 見的一切慈悲,耳聞的一切柔軟,乃至意念感受的這一切自在 境界,其實不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及加持所致嗎!這 也正好說明了唐文宗見蛤蜊觀音無形說法的故事: 唐文宗性食蛤蜊,為此沿海居民總不斷地捕捉蛤蜊前來進貢。有次當御廚在烹調時,一打開蛤蜊的硬殼,赫然發覺蛤蜊殼內出現一尊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非常莊嚴,於是進貢給皇 上,文宗就以美錦寶盒供奉在興善寺,讓大家瞻禮。

由於是在蛤蜊殼內現出的菩薩聖像,實在太稀有難得,因 此唐文宗便在朝會時詢問群臣:「眾卿之中,不知有誰知道蛤 蜊內出現菩薩聖像,是象徵什麼祥瑞之兆?」有位大臣說道:「此乃超凡入聖之事,非一般學者凡人能知,聖上如果想要知道此事緣由,不如可詔太一山學識淵博的藥山惟政禪師,前來解惑」。

於是惟政禪師奉詔來到宮中,知道原委後便告訴了唐文宗 說:「物無虛應,此乃開啟陛下之信心。《法華經》云:『菩薩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今蛤蜊殼內現菩薩身, 乃為皇上說法也!」文宗道:「菩薩雖已現身,但未聞其說法?」惟政禪師立即說:「陛下認為此蛤蜊中現觀音聖像,能否 啟發陛下的信心?」文宗皇帝說道:「這種稀有感應之事,是我親眼目睹,怎可不信?」惟政禪師說:「陛下既然相信,那麼觀音菩薩就已為您說法了。」

諸佛菩薩為眾生的應機說法,何止耳根所聞之金口宣說而已,只要眾生都攝六根,凡一切覺受所感之慈悲喜捨及讓吾人得以「起信」的種種事相,其實都是諸佛菩薩為眾生作無形說法的奧理;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而且有時無聲勝有 聲,何需一定要執著「聽」到言語音聲才算說法呢?更何況真 正的妙法,是用「心聞」,而非「耳聽」的!所以偈語說「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

第一:在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未成道前,觀世音菩薩已在此娑婆世界救度無數的眾生了,所有過去曾聞觀音聖號者,皆有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而得解脫的事蹟,這是指「過去世」說的。

第二:現在及未來還沒有得聞觀音菩薩聖號者,藉由釋迦文佛的宣說,讓未來廣大眾生知道有稱唸觀音聖號,而得解脫的神力,這是指「未來世」而言。

第三:只要當下能「聞是觀世音菩薩」而都攝六根者,其 實自己與觀世音菩薩是無二無別的,這是說明「現在世」的!

所以我在偈語中寫到「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 境」!這是說明「聞是觀世音菩薩」這句經文,具有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三世的涵義,而唯有一心稱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時,才是真正契入「觀音法門」的修行。

第一:對觀世音菩薩尚且無法完全信受,乃至以最上身口意三業之供養。在佛陀時代,有個很經典的故事,曾有一個快掉落下山崖的青年人,雙手緊捉著崖邊的石頭不放,他對空中起念說道,現在如果有哪一位聖者可以解救我的話,我一定馬上皈依他,此時,釋迦牟尼佛神通變現,幻化於虛空,對青年人說,我可以解救你。青年人當然很樂意,便問佛陀,祢要如何救我?佛陀對他 說:「只要你把雙手放掉,我就可以救你」,青年人說,祢叫我 放手,我不就跌下山崖,粉身碎骨了嗎?我死也不願意放手, 佛陀說:「如果你不放手,我又怎麼能救你呢?」當然大家或許會說,這只是一個隱喻性的故事,不是真實 的,其實不然!當一個根本上師在教授他入室弟子時,所用的 種種善巧方便,無非都是要以破除弟子的根本無明煩惱及執著 為出發,上師瞭解眾生執著的是現世的生死,但如果我們真的 能夠放下一切,當下就頓超生死,哪還有過去、現在及未來呢?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對根本上師都不願以身口意來 依止或供養,就如同第一點所說:眾生對觀世音菩薩尚且無法 完全信受,乃至以最上身口意三業之供養時,如何渴望得到觀 音菩薩的救度呢? 反過來,我們再看一個故事,有位不識字的老太婆一心一 意想修行,故請一個出家人教她如何修行,出家人想老太婆也 不識字,該教她什麼呢?想到觀世音菩薩有個六字大明咒的心咒,於是就將這句「唵嘛呢叭咪吽」的心咒教老太婆。出家人走後,老太婆一心持唸,但畢竟年老記憶差,已經無法正確地唸完出家人教她的六字大明咒,而且還將原本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吽」字,唸成「唵嘛呢叭咪牛」,的「牛」字。但老太婆還是一心持唸,深信此咒能令自己修行得道,為了自我精進努力,老太婆每天用一袋裝滿一萬顆紅豆的麻布袋計數,每唸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就將一顆紅豆放進預先準備的空袋子裏,每天「唵嘛呢叭咪牛」一句,就抓一顆紅豆放進袋內,「唵嘛呢叭咪牛」就放一顆,如此數十年如一日。等過了二十多年後,老太婆已經不需用手抓紅豆了,因為她太專注的功德力,只要每唸一句「唵嘛呢叭咪牛」,紅豆就自己跳進空袋子裏,「唵嘛呢叭咪牛」,紅豆就自己跳進去。唸到只要老太婆一持咒時,老太婆身旁隨時都體現「無量光」的現象。大家想想,縱使老太婆將原本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的「吽」字,唸成「唵嘛呢叭咪牛」,的「牛」字。感覺上她 是唸錯了,但因老太婆深信的力量及功德,還是有辦法達到不 可思議的殊勝境界。所以佛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 切諸善根」、「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啊! 所以如果有人「聞是觀世音菩薩」,而卻無法得到菩薩的救度,主要必是此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不足所致。

第二:眾生心緒雜亂或心術不正,何能建立起與菩薩「相應」的橋樑。在《阿彌陀經》中云:「一日至七日,一念至十念,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皆真實不虛之語,然而唸佛者眾,得生極樂者少,主要還是大家不能心緒專一,縱有一心念佛,但若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地時,還是徒勞無功的。再則縱使你專心至意,但心術不正,這與諸佛如來清淨無暇的能量,依舊達不到「感應道交」的地步,一樣是不容易得到菩薩的垂慈。

第三:或許此眾生善根不具或因緣不足,總之是福報不夠,所以無法幸逢觀世音菩薩的救度!在《阿彌陀經》中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想要得到觀音佛祖的加持與救度,也是同樣的道理。再則「聞是觀世音菩薩」只是個起因,重要的是後面所說的助緣,即是「一心稱名」,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都攝六根「聞」性的作用;另外只有一心稱名,才能與觀世音菩薩建立起溝通的橋樑,並產生「相應」的作用,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經文的重點,無非說明這些受到身苦心惱的眾生,只要稱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當下即可解脫!但我們從更深層、更廣義 的角度來看,在這個娑婆世界裏,誰沒有身苦及心惱,所以每 個人,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你都應該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 號!因為當他能都攝六根,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當下當 中,他既無「身」,也無「心」,當然可以解脫這一切的苦惱!

而且在稱名或持咒的當下,只要我們將這些佛種深植八識 田中,相信最殊勝的功德是: 在往後的生生世世,只要有一份的因緣,觀世音菩薩,自然會示現教導,引領我們至成佛大道的!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三要,重點說明《普門品》經文中 「聞是觀世音菩薩」的重點。

所謂的: 「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 六字觀音入佛境」!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三要聞是觀世音2019-07-10T16:19:44+08:00
29 06, 2019

第二要不肯受之意

2019-07-10T16:18:37+08:00

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

在《普門十要》的第二要當中,我想就《普門品》經文中, 談到無盡意要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然而以慈悲為 懷的觀世音菩薩,竟然「不肯受之」的這段經文來作說明

經云: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 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 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 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 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 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此,我們先來看第二要的四句偈:「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這一要的重點,是說明觀音「不肯受之」的道理及「諸佛禮數」的重視。

當我們要詳細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之前,首先對於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講經的狀況,應該有個正確的認知,以 便在後續詮釋經文的時侯,達到契理契機的大用。首先大家要 瞭解,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經的法華會上,與會大眾 數量,依經文所說粗估約有二十萬人之多,然其中除舍利弗尊 者、目犍連尊者、阿闍世王等胞胎有形人類的部份,只有兩萬多人,其餘約十八萬眾,都是無形的天眾及他方國土的諸佛菩薩。

一、人道部份,計兩萬一千人(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大比丘眾計一萬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有學無學等約八千人;阿闍世王等王公大臣約計一千人)

二、天道部份,計九萬六千眷屬(釋提桓因等眷屬約二萬人; 四大天王等眷屬一萬人;大自在天子等眷屬三萬人:大梵天王等眷屬一萬二千人;八龍王等約計八千眷屬;四緊那羅王等約計四千眷屬;四乾闥婆王等約計四千眷屬;四阿修羅王等約計四千眷屬;四迦樓羅王等約計四千眷屬俱)

三、菩薩部份,計八萬菩薩摩訶薩。

尤其這些他方國土的大菩薩,如《法華經》所說:「菩薩 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就是祂們 都是已證八地以上,獲得無生之法身大士的化身,如文殊師利 菩薩、觀世音菩薩,乃至無盡意菩薩等。更明確地說,這些法 華會上聽法的聽眾,多數不是人,而是無形的天人及證得無生 的化人!

那什麼是化人呢?這如同《藥師經》裏談到的「曼殊師 利」,曼殊師利就是佛陀講說《藥師經》時,由文殊師利菩薩 的法身幻化成的一個化身,即是「曼殊師利」,所以曼殊師利 是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個化身來到講經會上的,他就是一個化 人!如同本經所談到的觀世音菩薩及無盡意菩薩等等,包括與會的諸大菩薩,祂們一樣都是化人。亦如同前面所云,觀音菩薩示現的魚籃觀音一樣。

一、於佛像金身真靈正駕之無形示現

二、於盡虛空遍法界之隨形示現

三、與人共生(類似乩身,但不一樣)

四、胞胎示現(如釋迦牟尼佛)

五、化人示現(如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

因為這些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幾乎都是幻化而來與會 的,所以偈語第一句才說「如來幻化法華前」!這個「如來」 是指觀世音菩薩乃至與會的八萬諸大菩薩,因為祂們都是久證 無生八地以上的諸佛如來,故以幻化之身蒞臨法華會上聽法 的,接著的「無盡施寶三業獻」,指的是無盡意菩薩,聽聞了 佛陀讚嘆觀世音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後,代眾生供養「眾寶珠 瓔珞」,而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之」,因為無盡意菩薩是以「身 口意」三業的供養,故說「無盡施寶三業獻」,那這到底是什 麼意思呢?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諸大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 薩等都是「化人」的這層道理,同時就可以理解到,後面經文 談到,為何無盡意菩薩解頸眾寶珠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時,經 文卻說「仁者受此法施」?而不是財施? 因為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國普賢如來之補處菩薩,祂是 以化人身份來到釋迦文佛的講經會上,此供養「眾寶珠瓔珞」 之舉,感覺上雖是「財施」,但其實是指無盡意菩薩,將自己 多生累劫成就菩提淨土之福德資糧,以最上之身口意代眾生供 養觀世音菩薩,從這個角度看,當然這就不算世間的財施,而 是法施的層面了!

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云:「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 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 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這裏「龍女獻珠,剎那成佛」的故事,等同無盡意菩薩解 珠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意義,因為龍女及無盡意菩薩,祂們都早 證菩提,更重要的是,祂們都是化人,所以此「獻珠」之舉, 絕非一般世間眼光所見的「財施」行為,而是這些當機眾多生 累劫所修清淨身語意的三業供養,當然就算是「法施」,而非 凡情所謂的「財施」了!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個考上狀元的兒子,雖然已經做到翰林學士的職位,但是深闇佛門奧理的裴休宰相,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到僧團裏去體驗一下僧人的修行,感受一些佛法的薰陶,於是被父親派到寺院發心的兒子,每天在寺院裏為僧人們挑水、砍柴,做種種苦役。

有天這個翰林學士真的受不了,於是隨口大發牢騷地說: 「翰林挑水汗淋腰,老僧吃了怎能消?」意思說我這個堂堂的 翰林學士,為了幫你們這群和尚挑水,汗水都淋到腰身全濕 了,你們這些和尚吃了我這翰林學士挑的水,有何福德可以消 受呢?誰知正巧住持和尚走過來聽到,就順口說出一句:「老 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意思說,你挑水砍柴,以為很辛苦, 很了不起嗎?我老僧只要靜坐一炷香的時間,當下契入空性, 與諸佛相應的功德,就可以消受萬劫的糧食了!

這個故事的重點,正說明了世間很多的道理,並非以外相來論定,如同無盡意菩薩獻珠的動作,非凡情以為的「財施」,而是三業清淨的「法施」,所以偈語才說「無盡施寶三業獻」! 接著偈語說「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

因為在講經的法華會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是說法者,其餘 不論有形無形、四聖六凡、當機乃至請問等眾,皆是聽法者, 這個明顯的主從之分,是諸佛菩薩之間謹守的禮數,若依世俗 來說,佛陀就是主人,其餘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等都是客人

第一:因為由他方國土來此作客的觀世音菩薩,受到主人釋迦牟尼佛的讚譽及介紹,身為客人的祂,深知諸佛之禮,因為只有釋迦文佛才是主人,自己怎可在此喧賓奪主,故不肯受之。這點如同一個董事長在大眾集會時,公開表揚頒獎給某一個主管時,希望大家向他學習,並請他發表內心感言,這時得獎主管通常會將這個榮譽或功勞,推給公司的福利,乃至董事長的英明,不懂「禮數」,乃至「失禮」的人,才會將所有的功勞都認為自己應得的。這裏的董事長好比佛陀,而受褒獎的主管就等同觀世音菩薩,菩薩深知諸佛之禮,自己怎可大言不慚地接受,所以說「不肯受之」。又如我們受邀赴宴,除非我們個人各方面學經歷及職位,乃至社會地位,都遠勝於主人,所謂的「眾望所歸」,不然當主人邀請我們上座時,身為客人的我們,如果拿捏失當,那可就失禮了。

第二:在觀世音菩薩的內心,認為縱使要供養,還是要以娑婆教主、法會主事的釋迦牟尼佛為主,自己怎可反客為主而接受供養,故不肯受之。其實這點正印證了後來經文所言,為何觀世音菩薩接受供 養後,又將供品一分為二,再次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與會加持的 多寶如來的道理!

經云: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 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希望將眾生的供養,作個最大 功德的回向,雖然與會者不乏諸佛菩薩,然而就時空的因緣點 來看,主事說法的釋迦牟尼佛及凡逢講說《法華經》必與會加 持的多寶如來,供養祂們的功德,還是最具足及最圓滿的。其 實這也類似佛教徒為何將東西送給法師時,法師們總會希望信 眾先拿去供佛的意思一樣。對供品供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 諸佛菩薩早已禪悅為法食,但是在施與受之間,本來就是 一種心意的交流,諸佛菩薩在「受」的當下,並不是真的去食 用這樣的供品,但是諸佛菩薩卻會因為眾生的這一份供養,去 加持這一份的供品,然後這些供品在供者及菩薩的加持的互動 過程裏,再由信徒來食用時,本身就多具足了一份祈福及加持 的作用! 一個真正的聖者,必是柔軟謙卑的,並非世智辯聰的戲論 可以比擬,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摺上」,意指有內涵的人,不是看外表的。一個人是要靠「行為」受到人們的尊敬,而不是依靠著「地位」而要求人們對他愛戴。

第三:觀世音菩薩站在客人的立場,認為法華會上釋迦文佛就是唯一的主事者,主人並沒有開口要他接受這份供養,於禮數上不合,所以他不肯受之!

這點也說明了當佛陀要觀世音菩薩接受眾生供養時,觀世 音菩薩才肯接受供養的道理,經云: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 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 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 奉多寶佛塔!

經佛陀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得到主人的允諾,也歡喜圓滿了祂「施與受」的功德,不但悲愍眾生,而接受無盡意菩薩代眾生的供養,既而又將此眾生的供養,代眾生再供養主事的釋迦文佛,及隨喜讚嘆的多寶如來。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完全體現出諸佛菩薩彼此之間的禮數及謙讓,真叫現今人心不古的世人,值得好好深思及反省的所在。

所以偈云「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這是說 明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供養的主要因素,是因為菩 薩了知這法華會上,講經主從關係的分寸,及諸佛菩薩彼此謹 守的「禮數」,所以這段經文乃至偈語,真是教化現今道德淪 喪的我們,最好的一段文意!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二要,以說明觀世音菩薩之所以「不 肯受之」的道理以及「諸佛禮數」的拿揑及重視。

偈云: 如來幻化法華前,無盡施寶三業獻,主從喧賓不受緣,普門觀音禮數宣!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二要不肯受之意2019-07-10T16:18:37+08:00
29 06, 2019

第一要法華經經題

2019-07-10T16:17:39+08:00

蓮花佛果妙法因,正法薰修得光明, 慈悲喜捨度群靈,普現法門觀世音。

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早已站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人手一冊的《普門品》,幾乎是漢地信徒們必備的早晚課誦!以下我以自己修行體驗,將《普門品》抽絲剝繭、提綱挈領地列舉十項重點, 名為《普門十要》,先講解此部份,有助於大家對《普門品》真諦的掌握,以及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普門十要》的每一要當中,筆者就不同的重點內容, 寫成一首四句偈,方便讀者閱覽及記憶。首先我們先來看《普門十要》的第一點,「蓮花佛果妙法因,正法薰修得光明,慈悲喜捨度群靈,普現法門觀世音」,這第一要的重點,在詮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題之意。

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其實祂老早於久遠劫已經成就佛道,名為「正法明如來」!諸佛菩薩皆是「以德立名」的, 例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以「智慧」攝受與祂有緣的眾生,大行普賢菩薩,則以「實際行動」為弘化的方針,大願地藏王菩薩,則以「發願」教化眾生,而大悲觀世音菩薩因與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緣深厚,故成就佛道後,又倒駕慈航以「菩薩身,大悲行」來度化眾生,但就成就的佛號「正法明如來」來說,觀世音菩薩實則是以「宣揚正法,破除癡闇,讓國土眾生得到光明自在」為修行法門的一尊佛啊!

大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所以釋迦文佛是娑婆教主,而其他諸佛,包括阿彌陀佛、藥師佛乃至觀世音菩薩,都是他方教主,觀世音菩薩的佛國並非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宇宙當中的某一個星球,菩薩雖然處在常寂光淨土,但因一念悲憫娑婆世界所有受苦的眾生,故以種種身形應化在這個世間裏,早在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已經度化娑婆世界成千上萬的眾生,縱使是觀音菩薩二月十九日聖誕、六月十九日成道、九月十九日出家等節慶,也是觀音菩薩慈悲隨順娑婆眾生的傳說、習慣,而定下來的!

至於《普門品》一般也稱《觀音經》,是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一部佛經。《普門品》的涵義,只是釋迦牟尼佛在告知法華會上所有聖弟子們,宣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因緣,以及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所有聞聲救苦的悲願!也希望藉助《普門品》的流傳,讓所有娑婆眾生,能夠明白有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與他們同在!

在唐元和年間,觀世音菩薩曾示現於陜西一帶,化身為一位很美麗的妙齡姑娘,菩薩化身的姑娘,每天提著魚籃,在市集當中叫賣。因為突然間,來了這麼一位從未謀面的美少女, 當地的青年,都想要一親芳澤。觀世音示現的妙齡少女覺得因緣成熟,就對眾青年說:「我只有一個人,但你們追求我的人是那麼的多,怎麼辦呢?不然這樣好了!如果有人能夠在一夕之間,可以背誦《普門品》的話,我就許配給他好了!」

眾人於是專心、認真地背誦,沒想到一夕之間,能夠背誦《普門品》的,竟達二十人之多。觀世音示現的姑娘說:「我一個人還是不能許配給你們二十多人呀!不然大家就再背誦《金剛經》吧!」《金剛經》約有五千多字,這二十多位的青年,再次用心的背誦《金剛經》,竟然一夕之間,還是有數十多個人能夠背誦《金剛經》。姑娘又說:「你們還是有數十多人,但我只有一個人,還是沒有辦法可以許配給你們,那麼就請你們再背誦《法華經》吧!如果有誰能夠在三天之內,背誦好一部《法華經》的話,我就許配給他。」《法華經》大約有六萬字,這是何其的困難,不過或許愛情的力量很大,在這十多位的青年人當中,最後竟然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可以在三天的限期裏,將一部的《法華經》背誦出來。

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姑娘就依循諾言,許配給這位姓馬的青年。於是就選擇了良辰吉日,舉行結婚大典。但是到了這天,由觀世音示現的美貌姑娘,竟然得到急症而突然往生了,一場喜事竟變成了喪事,姓馬的青年好不難過,終日茶不思飯不想的,但愛妻已死,還是無可奈可地將她埋葬了。

後來有個得道的高僧來告訴姓馬的青年,及其他的眾青年們說:「其實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菩薩悲愍大家業障深重,所以才示現這妙齡少女而來感化大家的。」因為妙齡少女最後許配給姓馬的青年,所以有尊觀音名為「馬郎婦觀音」,又因這少女是提著魚籃叫賣的,所以也叫「魚籃觀音」,從這個真實的故事得知,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門品》是出自《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全名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妙法蓮華經》的意思,簡單地說:所謂的「妙法」,就是宇宙間最高深、最絕妙的正法,那麼「蓮華」本身就是蓮花之意!所謂「妙法為因,蓮花為果」, 即是說明依止在宇宙間最高深、最絕妙的正法,而修證成佛果的這部經,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本意。

所以偈語說「蓮花佛果妙法因,正法薰修得光明」第一句是《妙法蓮華經》經題之意,第二句就是指觀世音菩薩先前成就的佛名「正法明如來」,以「宣揚正法,破除癡闇,讓國土眾生得到光明自在」為修行的意思!至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只是佛陀講到《法華經》的這一品時,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角的!而所謂的「觀世音菩薩」,即是此菩薩在娑婆世界聞聲救苦,聞世界的一切求救的音聲,而去救度眾生的一個德行,以此德行,而被尊稱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誠如前面所講,名為「正法明如來」,祂早已成佛,所以民間也稱祂為「觀音佛祖」!

稱祂為「觀音菩薩」,一般說法是因為唐朝為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名諱而有的!但是根據學術界的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觀音」的名稱,在西元一八五年東漢支曜翻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裏就已出現,這比唐朝早太久了,可見「觀音」並非後來的簡化,而是本有的譯音。

然而也有人說觀音菩薩祂是《般若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其實不管是「觀世音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這些只不過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代號罷了!只是若就個中所代表的涵義差別來說,「觀世音菩薩」指的是菩薩「度眾利他」的部份,如觀察世間音聲,尋聲救苦的悲願;而「觀自在菩薩」指的是菩薩「自度自利」的部份,如修行隨遇而安,身心自在的智力!

我們知道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因為倒駕慈航的因緣, 歷來即擁有不同的聖號,同時觀世音菩薩也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將來次補佛位,號「一切功德山王如來」,淨土為「眾寶普集莊嚴」。所以有人曾問我,觀世音菩薩這過去、現在、未來都有不同的名號,是同一尊佛?還是不同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簡單地說,所謂的「久遠劫」,包涵著所有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觀世音菩薩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成佛的名號,其實從體性上來看只有一個,其他都只是表相上的差別而已!所以曾經有人問我,因為觀世音菩薩現在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脇菩薩,之後才次補佛位,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會上的觀世音菩薩是由極樂世界來的,對嗎?

其實觀世音菩薩早成佛道,然而祂不是在娑婆世界成道的,而是宇宙當中的某一個星球,這個淨土即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的佛國,所以在釋迦文佛講經會上的觀世音菩薩是由正法明如來的佛國的法身分身而來的,而不是由極樂世界來的!包括在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觀世音菩薩,也是由此佛國分身而來的!

而所謂的《普門品》則有兩個重點:第一就是「普遍在一切法門的這一品」,所謂的「一切法門」,即是在修行領域裏,不管任何的修行者,他都不離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不離開這自利利他的法門,所以叫做《普門品》!第二點說法,《普門品》即是因為菩薩的救度,普遍地開啟了所有一切救度眾生的門路或方法,這也叫《普門品》!

所以偈語說「慈悲喜捨度群靈,普現法門觀世音」。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任何修行者自利利他必修之法門,而藉由佛陀《普門品》的宣說,也普遍開啟了所有一切救度眾生的門路或方法,所以這兩句都是說明《普門品》的涵義!

曾經有個精進稱念「觀世音菩薩」的修行人,晚上做了個夢,夢見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的景象,而每個過程都在沙灘上留下了腳印,由於深信觀音菩薩的力量,所以沙灘上都有兩對腳印,一對是他的,另一對則是觀世音菩薩的。當最後一幕劃過之後,他再回頭看著沙灘上的腳印,卻發現有好幾次,沙灘上都只有一對腳印而已,而且那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難過的時候。

他很困惑的問著觀音菩薩:「祢答應過我的,說祢會尋聲救苦,一旦我誓願跟隨祢,祢就會一直走在我身邊護持我,但是為什麼在我生命中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候,沙灘上卻只有一對腳印,祢卻捨我而去呢?」

這時觀音菩薩以慈母護子的眼光看著他,並以柔和的語調回答年青人說:「我是答應要憶念你、護持你,而且我永遠都不曾離開你,你要知道啊!在你人生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 你看到沙灘上那唯一的腳印,那是我背著你在走路的啊」!

其實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知道有多少有形及無形「菩薩的腳印」在護衛著我們:其實每個人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因為時空上的交集,諸佛菩薩可以給此人加持,但若此人本身,沒有從他的自心當中生起慈悲與柔軟,他又如何與諸佛菩薩相應到所謂的「慈悲」與「柔軟」呢?

世親菩薩一路來都是以修持彌勒法門,期望現生得見彌勒本尊為心願。有一回世親菩薩找到了一個山洞去閉關,希望在閉關的過程裏,能夠得見彌勒菩薩的法身本尊。於是開始閉關,然而一年、兩年、三年乃至六年過去了,世親菩薩卻一直沒有因緣得見彌勒菩薩的本尊,世親好難過,心想自己可能跟彌勒菩薩沒有緣,不然我先下山,去市集裡度眾好了,不然沒有因緣怎麼辦?

於是世親菩薩走出山洞,往山下走去,當他走到山腰的時候,他看到一個老太婆拿著一根好大好大的鐵杵,在石頭上磨啊磨!磨啊磨!他覺得很奇怪,於是問老太婆:「老太婆啊! 老太婆!妳在做什麼呢?」老太婆告訴他,我啊年紀大了!眼睛也不好,但是衣服破了,我想要找一根針,來縫補我的衣服,但找不到,所以我就找了這根大鐵杵,希望能把鐵杵磨成繡花針,好讓我來縫補衣服,這時世親菩薩,看到老太婆這種愚昧又執著的行徑,心想, 唉啊!世間的人,雖然愚蠢,但對他們執著想做的事,卻是如此的擇善固執,想想自己也只不過是閉關六年而已,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於是決定繼續回去閉關,再回到山上閉關,一連再閉了三年,前後九年,還是沒有因緣得見到彌勒菩薩的本尊,所以世親菩薩真得好難過,心想我或許跟彌勒菩薩,真的是沒緣吧, 我看我還是先修福報為要吧!要不然今生就要空過了,這樣好了,我還是去市集度眾好了。

這次經過了山腰,快到山底下的時候,世親菩薩看到了一個年輕人,他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動作,年輕人竟拿著一根羽毛,不停地沾水,並拍打門前的一顆大石頭,他對於年輕人這個動作,感覺很納悶,於是世親問年輕人說:「年輕人啊!年輕人!你在做什麼呢?」

這個年輕人告訴他:「不知昨晚怎麼回事?竟然在我家門前,莫名其妙的從空掉下來一顆大石頭,擋住了我要出門的這條路,所以我想拿著這根羽毛,沾滿了水,來拍打這顆大石頭, 希望早日能把這顆石頭拍掉!」

世親菩薩一聽到這樣的事情,內心自忖,娑婆世界的眾生真是愚痴,盡做一些他們自以為是對的事,然而在明眼人來看,這是何其愚蠢之事啊!我看我還是不要度眾好了,我還是回到山上去繼續閉關吧!

於是再閉了三年,前後算算,總共已經閉關了十二年,但是世親還是沒有因緣能夠得見到彌勒菩薩的本尊,世親菩薩這次心想,我想自己的因緣真的不具足,自己跟彌勒菩薩或許也不相應的吧!不然怎麼可能閉關了十二年都沒有一點消息呢?這次我決定,不管看到什麼景象,我一定要下山度眾,而且當我下山遇到的第一個眾生,不管他有什麼困難,我一定發心要去解救他的種種困難。

於是下定決心的世親,一路就朝著市集的方向走去,沒想世親還沒到市集的時候,竟然碰到了一個受難的眾生,而這個眾生還不是人,還是一條白狗!原來是一條受傷的白狗,不知怎麼著的,這條白狗四肢遭到截肢,並佈滿了鮮血,而且鮮血上也佈滿白蛆蟲,想當然爾,這條白狗一定痛苦難熬,世親看到了白狗不斷地哀嚎,內心相當的不忍,想到自己所發的願, 雖然牠不是人,而是畜生,但既然我發了這個願,就不應該分別他是人?或者是什麼眾生?所以我一定要去救度牠。

為了救度這條白狗,當然先要幫牠身上的白蛆蟲拿掉,但要怎麼樣拿掉呢?如果用手拿,可能又會揑死蛆蟲,但看看四周又沒有任何東西,所以世親就想,自己身上哪裡是最柔軟的呢?有,是舌頭!

好吧!既然我都發了要度眾的大願,既然要救白狗,又不想傷蛆蟲,不然我就用我的舌頭去幫這隻白狗,把牠身上的蛆蟲舔掉吧,當世親菩薩發了這麼一個大願,並用舌頭去舔這隻白狗身上的蛆蟲時,大地突然一片光明,眼前所見的,已經不是白狗,這不是別人,而是彌勒菩薩的本尊現出來了,世親菩薩看到這個景象,內心好感動,更是痛哭流涕,他對著彌勒菩薩說:「彌勒本尊啊!為什麼我修行閉關了十二年,祢都沒有示現給我看到,到現在這一刻祢才讓我看到呢?」

彌勒菩薩就告訴他一句話:「世親啊!世親啊!其實我都沒有離開過你啊!而且我實實在在都在你的身邊,只是因為你沒有注意到,你的慈悲喜捨還不夠圓滿,你的修行還到不了這個程度,所以你才看不到我。但因剛才你那「無相布施」的功德,也讓你成就了契入空性,與我相應的因緣。如果你不相信, 你可以把我幻化的這隻白狗揹在肩上,去市集走一趟,看看有沒有人能夠看得到我?」

所以世親菩薩就揹起了這隻由彌勒本尊幻化的白狗,沿途詢問路人,你們當中有沒有人看到我身上揹了什麼?然而熱鬧滾滾、門庭若市的市集,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得到世親菩薩身上有揹著這麼一條的白狗,於是世親菩薩找到一個唸佛很精進的老太婆,他就問老太婆說:「老太婆啊!老太婆!您有沒有看到我身上有揹著這麼一條白狗嗎?」老太婆因為修行很精進, 所以她有看到,於是對世親說:「喔!有!有!年輕人你的身上是有揹著一條白狗啊!」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諸佛菩薩實實在在都在我們四周圍,然而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夠清淨,所以沒有辦法到達塵盡光生的境地,自然我們就無法契入空性,與諸佛菩薩的法性相應。尤其薄地凡夫眾生的塵垢那麼深,怎麼可以有因緣看得到諸佛菩薩的法身呢?而縱使唸佛精進的老太婆,她也只能看到彌勒菩薩示現化身的這一條白狗而已,她還沒有辦法得見彌勒菩薩本尊,這是修行上層次差別不同罷了。

所以諸佛菩薩,其實真的實實在在都跟我們在一起,也不曾離開過我們,如果有因緣在佛門參加早晚課誦或法會的信徒都知道,「爐香讚」裏面就有一句話叫做「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思告訴我們,當我們心念很虔誠的時候,那就是「誠意方殷」,此時我們可能會感得諸佛菩薩的示現,看到諸佛菩薩的清淨法身,得到那一份的感應道交,就是所謂的「諸佛現全身」。所以《華嚴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故佛門課誦的「回向偈」中,總不忘提醒大家「不退菩薩為伴侶」,因為諸佛薩的加持及相隨,對一個修行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一要,重點在詮釋《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題之意。所謂的:蓮花佛果妙法因,正法薰修得光明,慈悲喜捨度群靈,普現法門觀世音!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

第一要法華經經題2019-07-10T16:17:39+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