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15 06, 2019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2019-07-04T18:41:08+08:00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就要端看我們「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其實遠在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當中,祂就是扮演一個「講道」的沙門,當在不同時空因緣,來了不同僧信弟子,提了不同層次問題,祂老人家就是做一個問題解答者,從諸佛知見的立場、對症下藥的角度,加以如理、如法、如實地為眾生提出離苦得樂的救苦之法。

當然在時空的更替下,這位一輩子「講道理」的沙門,祂的言論被後代的佛教徒認定為「講經」的範本,所以現在的佛教徒碰到什麼問題,可能寺廟法師會告訴我們要誦何經多少遍等等,就能消災免難或者達成心願,這樣以經咒「計數」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問題,與佛世時,由佛陀對症下藥為問事者去迷啟悟及開示解惑的方式,似乎有所不同。

首先,佛陀時代本來就沒有所謂「唸經」或「誦經」的問題,唸經是後世佛弟子才有的修行模式,若要揭櫫「唸經」的究竟宗旨及根本初衷,即是「專注聽受佛陀所告誡我們的道理,進而依教奉行而達到離苦得樂為目的」,因為佛陀成道後,即是稟持著「隨緣度眾,以法利生」的立場,包括僧信二眾一切的律法,也都是在「隨犯隨制」及「因地制宜」的角度而形成,因為佛陀是悟透「緣起法」而成佛,故四十九年的弘化,自然也立基於「隨緣度眾」的立場。

所以流傳至後世的三藏十二部經律大藏,多數都是問事者啟問,佛陀隨機演說的道理及方法。所以佛經中大多有當機眾的發問,及佛陀讚嘆發問的對話,如《金剛經》云:「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我的意思是說在佛世時,佛陀絕對從未想過要特別講授哪一部經或哪一法門,一切都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的,誠如佛陀的五時說教「最初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這每一時的開演,也絕對與當時與會大眾的修持及心性有關,因為諸佛菩薩都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

可見佛陀講法的目的(包括我們現在誦經的作用),一定要有「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的作用,絕對不是只為了聽取佛學知識而已,所以如果我們緊捉著《金剛經》苦談,就以為可以契入空性或增長智慧,可能會有些問題,因為佛陀講說《金剛經》時,與會聽眾多數是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一樣程度的修行者,佛陀才能觀機逗教的開演這部大法,如果與會現場有周利槃陀伽這類的忘性弟子,佛陀也沒有講說的必要性,也因為佛陀對症下藥,才會讓須菩提尊者等涕淚悲泣,經云:「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我不是說唸經是沒意義的,唸經從相上來看,當然具有它一定的功德力,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因材施教,或許我們只能瞭解經義,或許可以種些善根福德,但不一定能夠得到此經最大最重要的利益,因為我們可能不容易明瞭自己到底應該讀哪一類的經書,或修哪一類法門才是,因為現在人手一冊的不同佛經,都是佛陀慈悲為當時問事者量身訂作、因材施教而開演的獨門配方。

就如現代人猛拿《金剛經》或《心經》要孩子讀誦,以為這是開智慧及讀書的良冊,其實如果我們的孩子真的讀透這兩部經,姑且不論他的學業好不好,但他倒有可能會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啊!因為這就是這兩部經「體空悟道」的作用,這與學業進步、讀書用功,真的沒有直接關係啊!這就是我說現今「唸經」的功效與佛世「唸經」的作用不同方向的所在,現在的我們,或許拿了一部經拼命讀就對了,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

如果大家能夠瞭解佛世與現今「唸經」不同的差別,那麼就再談到現今該如何唸經呢?當然,用一顆「有求心」或「無求心」來唸經,功德自然不一樣,再則,因知道「唸經有功德」而唸經,和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我們唸經的理由,是為了身心安康或一切平順為目的,當然就要以消災免難為宗旨的《藥師經》較適宜;如果是家人親眷往生了,就以《阿彌陀經》、《地藏經》等為主;若為超荐嬰靈,就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為要;若以利益地基主,就唸《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若以修行來說,就看我們所修法門為何?唸誦相關經典即可。如修淨土宗,要唸《淨土三經》,如修觀音法門,要唸《法華經》及相關觀音菩薩的經典等等。

但如果我們是以無求的心來唸經,就看我們與哪部經比較相應;或觀自我的心性,乃至我們可以唸經的時間多寡而定,但最好能當作每天的定課,這才有實質功德力。如果我們有半小時,我們可以唸《般若心經》、《普門品》或《阿彌陀經》;如果有一小時以上,我們可以唸《金剛經》、《藥師經》乃至《地藏經》等等。當然像《金剛經》、《藥師經》等字數在五千字左右或以下的經典,要練習一次唸完,但若想唸大部經,如《華嚴經》或《法華經》等,則可於每個章節稍作休息後再讀誦。

至於一般人說「唸經」,也有人說「誦經」,其實這兩者是差不多的,但要細分時,所謂的「唸經」是比較接近「讀經」的模式,也就是指逐字讀唸的方式,而「誦經」嚴格來說,是指有音律節奏,也就是我們參加一般寺廟法會唱誦的形式,但就我們自修或在家宅中唸經而言,是不需要用這樣子的方式進行,只要逐字清楚的讀唸即可。

至於很多人之所以唸經,一者是因為「心有所求」,二者因為知道「唸經有功德」,當然也有一種是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喜歡唸經的人,但這畢竟是少數。對於「心有所求」的人,要如上述所云,找對法師、道場教我們該唸什麼佛經,才能因病予藥;對於認為「唸經有功德」的人,只要專注唸每一部經,相信每部佛經的力量也就可以了。大家要知道,佛經的殊勝,不止是讓我們欣賞及讚嘆的,因為這是佛陀這位大醫王,祂老人家慈悲為不同僧俗弟子,對症下藥所開出的人生良方啊。

當然如果我們是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那就看我們與哪些經典較相應再去唸誦,因為近兩千部的佛經中,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教法分為五時說教(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又將法要分為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之別,所以就看讀者想要瞭解哪部份的經文,再去作細細地研究。若以研究經典的心態來唸經,可以慢慢地、分段分節去研讀,甚至作筆記、眉批等,這是為了對經文更加地瞭解才會使用的方式。但如果因為有求而唸經時,則應要求一次唸完不要分段,因為希望藉助這專注如一的過程及功德,令我們內心所求得如所願。

另外,除非我們對某部經典情有獨鍾,可以一門深入、終生持誦,如果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相信我們碰到任何身心的疑難雜症,只要唸這部經便可迎刃而解,因為我們已經練就到一心不亂的絕招功德,不然平時如果有博覽群經、多聞薰習的機會,也是一件好事。

慚愧的是身處末法的我們,因無法能有身處佛世,親聞正法的福報,所以現今所謂的「唸經」能夠具足的實質功德,與佛世時「唸經」的大眾及與會者,真是無法同日而語了。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願意「唸經」的人,還是有他們一定的福報,雖然我們感覺上是讀古人的故事,與我們有著時空環境的隔閡,但只要深入經義就能達到「見賢思齊」的作用,詳細地說,唸古人的故事,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世間一切的經文,本來就是真理,更何況是由悟道成佛者所宣說的法義。既是真理,它就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與限制,縱使因時空的不同,發生的情境不同,但就其教化的精神含意卻是歷久不衰,恆長不變的。

第二、當我們聽到這些古人的故事,是現今人們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就有值得我們效法及緬懷的作用。如我們敬重關公的義氣、包拯的公正、岳飛的忠誠、海瑞的清廉,乃至二十四孝的善行等等,更何況佛陀六年的苦行、多生累劫修行菩薩道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行徑,怎能不令我們汗顏呢。

第三、現今唸經的作用,可讓讀者藉由閱讀故事的本身,激發我們內心的惻隱之心及柔軟心,更重要的是懺悔及慚愧心的生起,若能如此,何愁冤業不能消,惡業不能解呢?其實這才是「學佛」的真諦啊!

第四、如果所唸之「經」是解脫生死、究竟了義的「佛經」,這就有別於唸誦世間孔孟思想的四書五經。因為佛經畢竟是由一個成就佛道者闡述究竟宇宙真理及人間行化的道理,這與宣說各派學說,乃至哲學體系及理論架構為主的世間經書的確不同,因佛經中除了哲理外,更含實證部份,除了有形世間,更說無形界域,除了娑婆六道,更言三身四土,所以唸佛經的功德,還是福不唐捐的。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是中國歷來往生超度時,常遇到的問題,中國人對於先人「慎終追遠」的儀禮,向來考究講求,尤其古來對至親者,尚有守孝丁憂三年之舉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的問題,有時看似不可轉,有時卻又不一定。因為一般人會覺得,如果真的「定業不可轉」,那麼我們今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白費了嗎

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宗教,必有其教理及儀式,才謂之「宗教」。然而每個宗教的正邪高低,卻與主事者的正見多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我們慣以「勸人為善」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這是現代人或知識份子,常對佛教提出來的疑問。其實「佛法」與「科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2019-07-04T18:41:08+08:00
15 06, 2019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2019-07-04T18:39:28+08:00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因為空性當中並沒有任何時空的隔閡,既無障礙,何來五行生剋的問題,這就是《般若心經》所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意思。

因為能契入空性境界的修行者,自然比一般人更能超越或放下對境界的執著與得失,當他契入空性時,更能真實體會所謂「實報土」的莊嚴,非是器世界的娑婆所能比擬,更不是有形世間的五行風水能闡明,因那個境界是多重3D的立體影像,如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盧舍那佛品第二之二》中云:「一一塵中有十佛世界塵數佛剎。一一佛剎中三世諸佛皆悉顯現。……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無量莊嚴剎,於一念中皆悉見,是無障礙淨法門,三世所有一切劫,於一念中能悉現,猶如幻化無所有,是名諸佛無礙法」的殊勝境界。

但對於三界中多數眾生而言,因為宇宙在五行生剋的關係中生成,所以身處娑婆的我們,乃至器世間的一切,本來就有它的定律法則,以及正負能量的差異影響。如我常說的,每個人與外在環境,本是互為表裏、福禍相依的,人是小宇宙,外在是大宇宙;人是頭上腳下,乃表「頂天立地」,而畜生多為背脊朝天,乃為「背道而馳」之徵;又佛門右旋卍字,乃順天而行,而納粹左旋的  標誌,不正是逆天行道的象徵嗎?所以在這個五行相生的世界,懂得其中奧妙者,能適度來作一些地理風水的調整,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至於說要如何做,才能不致過猶不及?很多事情,必須去瞭解當事者的認知程度,乃至衡量當事者本身的經濟狀況、行運及一切來做最後的評估,才有辦法去達到一個最圓滿的結果,任何事情都應適可而止、都應以中庸為主,自然也就不會產生一些太迷信,或者完全不信的狀況!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回到每個人的自身,如我上述所說的,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而外在環境就是一個大宇宙,如果明天要與好友去郊遊,但忽逢暴雨而不能成行時,倘若我們的心情會因此而起伏或受影響,那表示我們還是凡夫,還在三界六道當中,那自然要適度重視地理風水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不受影響地面對如此逆境,都能夠放下或轉念,這就是修行較得力者,但並非代表我們就沒有所謂的地理風水的問題(如西方人沒有歷代祖先的觀念,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歷代祖先),乃至因為地理風水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如西方人縱有歷代祖先所造成的問題,他們也不會朝這個方向去處理及解決)。

所以這些修行得力者,並非他們可以豁免一切的五行逆緣,如佛陀一樣有滅族及十難之業一樣,只能說當這些問題產生時,這些修行人,較能「遇境不著境」、「隨遇而安」地不去罣礙及執著(這是屬於修行的功夫),抑或有些人根本不會朝這方面去著想(這只能算是無知的程度),所以我曾說「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窮苦與病痛,而是無知與盲從」。

對於一個修行人乃至解脫者而言,他雖然身處在三界當中,但他因為隨時守得住自己的清淨意識及法體,不被外境六塵的一切而扭轉,所以對這些修行得力者而言,他們根本沒有所謂的「地理風水」的問題,這裏所說的「沒有」,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地理風水,而是指這些地理風水的問題,對他根本不產生影響,因為他的心是完全可以超越這些「事相」之上的。

正如維摩詰居士的修行典範:「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又如中峰明本國師所云:「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

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想一般人寧可信其有,但反而是一些高知識份子或少數宗教團體,會倡導「心好就好」或以「一切無罣礙」的概念來看待。這如同「因果」這件事,不管你相不相信,不管你有沒有信仰,世間的一切,就是有「因果」。或許我們肉眼看不到過去及未來,但卻不能否定這宇宙的真理,就像在遠古科技不發達的狀況下,人們難以相信,除了地球以外,還有其他星球的存在一樣。

同樣地,既然一般人都有地理風水的問題,怎麼可能學佛者或修行人就沒有這個問題呢?所以可見一般人說佛教沒有「地理風水」的問題,那真的是以偏概全及孤陋寡聞的看法,因為我們就是身在五行八卦、陰陽乾坤、不斷生滅的娑婆世界當中,而非身處契入空性、超越對待的淨土界域,學佛人雖說要超越三界,但我們現在就處在三界六道之中,在這樣的界域中,本來就存在著所謂的「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剋」,甚至所謂的正負能量的一個差異性,所以這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對於這類問題,包括婚喪喜慶是否擇日、公司行號是否慎選等等,我想多數人還是寧可信其有或說從善如流地參考,因為大家還是會畏懼「人有旦夕禍福」之事,所以只要基於不違背常理之下,甚至是站在利多於弊的情況下,順勢擇日選地,亦是情理之事、在所難免,這部份,反而是在佛教中,較多「日日是好日」、「無罣礙」、「平常心」、「心好就好」的論調,實在是一言難盡啊。

就說在台灣啟建寺廟過程,多數的民間宗教,尤其是道廟,還是很重視主殿的座向及中軸線的方位,因為它們多數是由神佛來指示,而非由世間的負責人在作主,佛教這部份剛好相反,因現今佛教多為法師作主,較少有諸佛在背後主事的,而正是這一點,也是我們普濟禪寺,有別於其他寺廟較為殊勝及特別的地方。因為本寺一切大事的決斷,都依止在諸佛的教導下,不違因果、入佛知見地體現於世人面前。

就寺廟的建立是否看地理風水的問題,站在諸佛菩薩無形的角度,只要寺廟落成了,確定諸佛坐鎮了,站在空性的立場,這一切的順逆對諸佛如來而言都不是問題,當然也無需重視人間方位的必要。但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祂個人是不需要,也不影響,但實質在娑婆度生的卻是胞胎的我們,諸佛菩薩為了不讓身處在娑婆「陰陽、乾坤、五行」界域的弟子們,在人生中經歷更多千辛萬苦,甚至減少建寺過程中,因五行相剋而面臨或遭遇到更多的逆境,站在令正法道場源遠流長的立場,諸佛如來還是覺得人世間的我們,是有慎選方位的必要性。

然而一間寺廟的建立,最困難的就屬「靈山寶地」的覓取,尤其像本寺是由諸佛如來為依止及作主的觀音道場,處處無不展現諸佛的密契及神蹟,就說我們位處苗栗的靈山寶地,其平面地形圖竟是一尊觀音坐相的側面圖,這不可思議的神蹟,不正如祖庭浙江省普陀山觀音菩薩最初修練的洛迦山,示現海上臥佛的神蹟一樣嗎?這一切不正是說明「佛選靈山,靈山選佛」的千古佳話嗎?

尤其要作為毘盧觀音佛祖法脈東傳及冥陽兩利的總道場,其靈氣與能量那更是要非比尋常。因為如此一座觀音道場,就無形來講,它必須具備天地宇宙正能量之彙集,如此的正法道場是要傳承百年千年的弘化,所以在傳承的過程裏,絕對也是三世諸佛菩薩蒞臨、十方諸天諸仙擁護,甚至是提昇四聖、度化六道群靈,讓他們能夠藉此離苦得樂及超越提昇時,可以依止崇敬的一個道場。

尤其我們綜觀祖庭中國浙江省普陀山千百年來,在一切的興衰過程中,當每一個興起時,絕對都蘊藏著諸佛菩薩應化世間的願心及度眾的使命。所以毘盧觀音佛祖在現階段將諸佛法脈東傳到台灣,在一切的時空因緣點上,絕對有它的必要性及存在性,只是在人生短暫的時間裏,我們或許沒有辦法看到這一切的不可思議。

所以「地理風水」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只看每個人是否願意納受正知正見的引導,還是堅持己見的自我看法。因為實際上我們就是身處三界五行、陰陽乾坤的一個地球裡,那麼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會有,我們不能說學佛修行是要超越這一切,而就完全否定這些問題的存在而不去看待,我們反而應該以正知正見來面對、來學習、來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千萬不要不明就理地一昧排斥,如此因噎廢食,那真的可惜了。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是中國歷來往生超度時,常遇到的問題,中國人對於先人「慎終追遠」的儀禮,向來考究講求,尤其古來對至親者,尚有守孝丁憂三年之舉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的問題,有時看似不可轉,有時卻又不一定。因為一般人會覺得,如果真的「定業不可轉」,那麼我們今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白費了嗎

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宗教,必有其教理及儀式,才謂之「宗教」。然而每個宗教的正邪高低,卻與主事者的正見多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我們慣以「勸人為善」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這是現代人或知識份子,常對佛教提出來的疑問。其實「佛法」與「科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2019-07-04T18:39:28+08:00
15 06, 2019

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2019-07-04T18:14:20+08:00

所謂的宗教,必有其教理及儀式,才謂之「宗教」。然而每個宗教的正邪高低,卻與主事者的正見多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我們慣以「勸人為善」,作為正信宗教的界定,相對地,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或觸犯了它,乃至多餘的宗教儀式,人們就會認為是「迷信」的範疇,包括參加一切法會或其他化劫方法等等。這是因為人們站在自我立場來看待這一切事相的結果,其實也正因我們不瞭解各宗教的涵義,尤其是誤解佛教度生的本懷,而產生出來的偏執看法。

佛教自古流傳至今,度眾的方式,早與佛陀時代的弘化大相逕庭,這也是時勢所趨、在所難免,但歷經時空的洪流,什麼才是佛陀當初教化眾生及宣說佛法的宗旨與本懷呢?

其實「就理上教化,三世諸佛同說此理、自古皆然;然而就事上度生,十方菩薩觀機逗教、因地制宜」,意思說,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諸佛菩薩,皆以了生脫死、入佛知見的成佛之理作宣揚,而度化眾生的種種妙法,則因時空因素、歷史背景,因地制宜而有所改變。

就說兩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為何會向葛拉瑪族人明示「人們『習慣信以為真』的十件事」,其實是不對的呢?就是因為佛陀看到了當時印度社會中的各類民間宗教,以各種不同的學說及儀式,營造出消災化劫的假相,甚至利用人性的弱點或盲從,以固若金湯的宗教保護傘作為號召,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招術誆騙世人,這些光怪陸離的宗教行為乃至傳統,是身處古印度時期的佛陀相當不以為然的事情,也激發了佛陀努力宣說正法、匡正視聽的悲願,所以才會有諸如《葛拉瑪經》的緣起。然而這十件事,不只是佛世的信眾,就連現今的學佛人都常常信以為真

經云:汝等勿信風說, 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之。

佛陀的意思告訴我們,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你看佛陀如此金科玉律的條陳,訴說著當初所處婆羅門乃至印度諸教種種不如法學說及祭祀現象,所以在許多阿含諸經中都出現過類似的問答,如《中阿含》二○一經中佛對弟子云: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為諸沙門、梵志,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之,雜煩熱雜懊惱,彼是真實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這裏的重點,即是佛陀再次說明正知正見的重要性,當諸比丘能入佛知見時,比丘們就不會像從前一樣,盲目地跟隨著一般修行人乃至婆羅門及印度諸教門徒,以為各種求吉祥平安的宗教儀式,乃至各類喧鬧吵雜的集會,就是真實解脫或救苦之法。

由於為了扭轉人們幾近被洗腦的慣性,佛陀慈悲終其一生不斷地宣說,但相對地,佛陀也直接與當時利益既得者及集權者作了宣示及挑戰,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到佛經中常出現許多外道問難及破害僧團的現象,原因即是如此。

就說當今的印度,每天到處充斥著回教徒喧鬧吵雜的集會遊行,縱使當局願意讓小孩免費就學,但沈重的邪見藩籬,讓回教徒終其一生寧可早晚不斷地喧鬧遊行,也不願意努力求學,更有甚者,在印度各地一樣存在著許多令人髮指或匪夷所思的現象,諸如新聞報導「印度有一名十八歲少女嫁給一隻流浪狗」,其理由即是少女若與男子結婚,會給村莊帶來厄運,於是長老說服少女父母,將少女嫁給流浪狗,藉著將厄運轉嫁給狗,而能達到去除厄運的效果!

再有印度一個古村落有種奇怪習俗,他們為了向女神作祭祀,必須將小孩活埋一分鐘,再放入臨時墓穴,參加這個祭祀儀式必須介於四至二十歲的女子,這個活埋習俗已有五十七年之久,相傳是為了祭祀流傳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另外在印度的南部,存在著自十九世紀就有的祈福儀式。就是「在每個人的腦袋瓜上敲碎椰子以求好運」,據悉信眾在現場,非常有秩序地蹲在地上,等待神職人員為自己施行聖禮。一位神職人員用手固定住信徒的頭,另一位則毫不猶豫地用椰子撞擊信徒的頭。整個過程在幾分鐘之內完成。期間有些信徒神色痛苦,有些則神態毅然,毫不畏懼,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信的神會保佑他們。

再有據美國媒體報導,印度女性以宗教名義終生獻身性工作,這是至今還在印度殘存的宗教陋習,其歷史淵源與印度一樣古遠,這些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然而他們的父親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他們更表示這是延續一項傳統──一項經歷很多朝代流傳至今的傳統。

看到以上現存印度的亂象,被當地人奉為圭臬的神聖行為,或許稍有知識者都會覺得愚痴難解及不可思議,這也只能說是他們的共業所成,反觀身處東土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有福報的,有趣的是,佛法已住世兩千多年,然而這些印度宗教的亂象,卻也流傳至今,可見眾生的業垢是如此的深重難改,這也是為何佛陀終其一生宣說「入佛知見」的理由。

由於佛陀本身就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大僧,更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與態度,祂老人家深知這些宗教團體所宣說的教義,並沒有如實地符合真理的範疇,所以正信的佛法乃至所謂的佛教(佛陀的教法),也因此應運而生,這是指「教法」的正確知見及宣揚。

至於「宗教儀式」的修為,只要是合乎正道的儀禮乃至戒法,佛陀並沒有排斥,所以佛陀曾將婆羅門及印度教等古有的基本戒條,衍生成佛教的五戒,甚至是八關齋戒,這也是佛陀所允許的宗教儀式。但若像上述《葛拉瑪經》所云,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的作法,包括一昧盲目地祭祀就以為是解脫生死的妙方等等,都是佛陀擯斥及不允許的,這些錯誤的持戒及宗教儀式,就是佛教所謂的「戒禁取戒」。

大家要知道,佛世時釋迦牟尼佛面對不同程度的僧信弟子,發問不同深淺的問題,觀其因緣,善巧回答了不同了義與不了義的答案,就佛陀而言,他只是一個「講道理」的沙門,當然這個道理絕對符合「離苦得樂」、「提昇超越」、「入佛知見」及「不違因果」等的多重功德。所以真正的佛法哪是佛教徒的專有,因為全天下的眾生誰沒有苦難,誰沒有障礙,佛陀是大醫王,佛法是好藥材,佛教的成立及目的,就是為了救度全天下有苦惱的人們而產生的,所以佛法是任何眾生的靈丹妙藥,就看眾生願不願意按時服藥。

由於現今學佛人,多數不瞭解「佛教並不是宗教」這樣的一個課題,因為「宗教」向來給人的普遍認知,是指生活之外,心靈上的慰藉及祈求,乃至救贖的作用,所以在佛教有「懺悔」的法門,而早期的基督教,甚至有「贖罪卷」的變相銷售,「佛教」若以這樣子的形式產生時,就會讓多數學佛人習慣將修行及生活分開來處理。

也因為如此,綜觀現今佛教徒有種奇怪的現象,以為要學佛修禪,才去寺廟找法師,但平時遇到疑難雜症,可能就不敢麻煩或求助於原本護持的佛教團體,或因身逢之事難以啟口,抑或寺廟根本無解,所以反而會去求助台北行天宮的「恩主公」幫忙,或去祈請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佛祖」協助,因為在我們學佛的同時,並沒有真實地認知到諸佛菩薩也有各種能夠救度眾生於根本及枝末的方便法,而造成了現今修行與生活分離的現象,這真是一種異於佛世的學佛狀態。

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本來就是有教無類,不會因為你是在家眾就不教你,不會因為你是疑難雜症者就不幫助你,就看你有沒有因緣見到佛陀,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教導,在佛世時,人們除了佛法上的根本解脫問題,會求助於佛陀外,就連世間上所有枝末的一些煩雜瑣事,一樣還是求助於釋迦牟尼佛。

因為當時的佛教,是與人們貼近的,是與人們的生活分不開的,而佛陀也只是如實地解決每個來找祂問事的眾生,所遭遇的一切生老病死苦,而當這些問題及答案被結集起來時,才成為現今我們所讀誦的佛經,故佛經的對象很多、問題很多、層次很多,所以有「了義」及「不了義」,有菩薩道及聲聞乘的差異,問題在於我們現今的道場或法師,是否有具足如此「本末皆備」及「善巧方便」的度眾能力及本事了。

就拿佛陀的侍者阿難來說,不就是在林間習定時,見到由觀音菩薩示現的面然大士,被告知三日後即將墮入鬼道,遭遇生死大劫的阿難驚恐祈禱,才蒙佛陀宣說救苦之法。而後此法又經歷代祖師大德們輾轉結集,才有了現今名聞遐邇《瑜伽焰口施食要集》的殊勝緣起嗎?又如目連尊者因獨處經行,太過疲憊而入睡,佛陀為此尚且宣說了一部《佛說離睡經》;而佛陀也應孤獨長者之請,為其媳婦玉耶女因仗恃夫家豪貴而失婦德的缺失,宣說了一個好媳婦都應知悉的《佛說玉耶女經》,另外佛陀也為印度十六國的國王,宣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告訴他們如何做好一國王,以及護持三寶和持誦此經得以息災得福的因緣。

可見佛世時,眾生在學佛修行時是一體貫徹的,即無論是在修行的超越乃至日常問題的解決上,都是全心全意依止在同一教團的指引下,這與現在的學佛者大不相同。其實當我們在一間寺廟學佛修行,無論在修行上的超越,或是生活上的業力現前時,都能依止在同一間寺廟的教導及指引下來作修為,讓佛法貼近他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乃至每個念頭,而不只是為了求得心靈慰藉的一個宗教模式而已,那才能真正達到「修行不離生活,生活即是修行」的目標。

尤其近年來在輿論媒體,甚至一些附佛外道的迫害下,讓人們對於宗教乃至佛教有諸多負面的概念,更因為輿論媒體加諸了許多錯誤的宣導,或為了平衡報導的緣故,造成對佛教嚴重的傷害。當然也因整體教育的不健全,政府將宗教排斥在教育之外,讓人們對於宗教感到迷惑,才會產生後續很多因不了解宗教,而遭受到騙財騙色等等的亂象問題。也因這些問題的產生,更讓佛教或宗教被一般大眾認為它是多餘的,甚至是迷信乃至因心靈空虛或有所求時,才會求助的一種宗教形式。舉例說當人們犯了錯,有的人會找神父告解;當人們著了魔,有的人會找乩童破邪;有的人要出海,會去祈求媽祖保佑;有的人想發財,會去拜託土地公幫忙等等,大家已經把宗教當成保險公司來看待,但佛教的教義絕非如此。

但或許由於現今「宗教不能解決問題」、「宗教無法深入生活」、「媒體錯誤引導視聽」,加上「人們只重短視前利」,讓許多人有了身心的障礙及問題後,寧可求助於醫療,而不相信宗教的力量。

舉例說,同為救度眾生的醫療跟佛法,大家的接受度普遍明顯不同,因為一個人一輩子,誰能夠不看病的,所以醫療行為廣為人們所接受,但是有可能一個人一輩子,他不信因果,不相信任何宗教,只信自己,而不需要所謂的宗教或者佛教,所以世間的醫生是可以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因為看病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份,但宗教信仰卻不然,可能我們想要藉由宗教得到心靈慰藉的時候,才會想到所謂的佛教或者其他的宗教。然而我們自忖,是否當今佛教度眾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或者解決一般世人的問題,或許因為這樣的狀態,所以導致佛教容易讓一般人以為,當我們心靈需要慰藉或安撫時,才有佛教存在的必要性。

但誠如我上述所說,在佛世時的情況絕非如此,因為佛法絕對是跟我們貼近的,佛陀時代每個弟子,不管任何修行或生活的問題,他們都是求助於釋迦牟尼佛,更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祂都能夠滿足普羅大眾的各方面需求,且以正法來宣說教導,而非高談闊論。

但是現在的人們,寧可相信醫生,也不願意相信宗教,或許因為他認為宗教是屬於怪力亂神,當然這是因為人們對佛教的概念不清不楚,所以也導致了佛教從最初佛陀所宣說生命教育的重要層面,而慢慢退化成現今佛教只被歸類成「宗教」的一個模式,所以對佛教來講,的確是不好及錯誤的發展。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談到這個課題,因為佛教真的是可以度本,也可以度末,它可以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也能夠講說宇宙的真理,而且它又實實在在地能夠滿足及解決人們的每一個問題,所以佛教絕對不是宗教,而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這本是真理,也是不變的定律,只是差在物換星移至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沒有佛陀的本事及功夫,或許現今的我們應該思惟孔老夫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的深義。

因為佛教本來就是探索每個人生命之光為目的,開發每個人自性之光為主的宗教型態,佛法更是生命教育、般若生活的最佳妙方,它存在於我們呼吸之間,更潛藏在我們不經意之際,但只要我們夠敏銳,能靜心,它又無處不在、俯拾可得,如此不離萬法之教,豈是一般消災祈福為主的宗教可以比擬,所以「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這個問題,是中國歷來往生超度時,常遇到的問題,中國人對於先人「慎終追遠」的儀禮,向來考究講求,尤其古來對至親者,尚有守孝丁憂三年之舉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定業到底可轉或不可轉」的問題,有時看似不可轉,有時卻又不一定。因為一般人會覺得,如果真的「定業不可轉」,那麼我們今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白費了嗎

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宗教,必有其教理及儀式,才謂之「宗教」。然而每個宗教的正邪高低,卻與主事者的正見多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我們慣以「勸人為善」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

15 6 月, 2019|0 Comments

「佛法可以用科學來印證嗎?」這是現代人或知識份子,常對佛教提出來的疑問。其實「佛法」與「科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

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2019-07-04T18:14:20+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