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寺院即是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住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

相傳我國最古之僧寺為位於河南洛陽縣東的白馬寺,東漢明帝夜金人(佛陀)的緣起,遂有遠自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以白馬自西域馱經於永平十年(六十七年)至我國,明帝遂敕令於洛陽城西雍門(西陽門)外為之建造精舍,稱之為白馬寺。所以我國的「寺」,最早的作用是,源於官方接待外國賓客的賓館(如台灣的中泰賓館)。而中國傳統叢林寺院以具備禪堂、客堂、庫房、衣缽寮等四大堂口為寺。

◎寺院的別稱

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於寺中築翻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

又作「菴」,原為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後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浮屠)構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客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說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講堂、禪堂等。至於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為正方形、長方形。

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意為智德精鍊者的舍宅。

意譯無諍、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於修行的空閒處。

因一般寺院均有於堂前立剎、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眾多僧人和合居住於一處修學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煬帝嘗下詔,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或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為道場。

又作律院,專指依準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又作講院,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為務。

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我國自古即設有講堂,以利說法。

為念佛修行的結社。源於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念佛。

現今統稱佛教道場為「寺」,道教宮廟為「廟」,加上一些民間從事宗教活動的團體,總稱「寺廟團體」。

◎叢林的種類

  法系叢林:師家依法系傳法給授記弟子的寺院。

  子孫叢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歷代住持。也就是住持採師資相承的世襲制者。

  十方叢林: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為住持,以選賢與能的立場擢拔歷任的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

◎叢林四十八單,「單」,即單位,指僧堂內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在大陸叢林,殿堂有東單、西單之分,人事有序職、列職之別,各單各職作用不同。

為長老大德或十方雲水僧、各堂口職事、念佛堂等行者。

為較年輕僧眾或重要列職者,如佛學院、禪堂之僧眾。

叢林的一切作息活動,都有賴於職事來維持,職事人員的多寡,各依其規模建制大小而定,一寺之中以住持為全寺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職、列職的分別。

序職: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學者任之,有位無職。如:首座座元、西堂、後堂、堂主、書記、悅眾等。

列職:序職後,有辦事能力,領有職務者,即是列職。如:都監、副寺、維那、知客、藏主、莊主、庫頭、湯藥、侍者、殿主、行堂頭、參頭、寮元、照客等等。

即將開始的活動

2024年3月善根增長、消災解厄大悲懺法會

3 月 23 日(週六) @ 下午 2:00 - 下午 4:00

2024供養毘盧觀音佛祖獻供大悲懺法會

3 月 28 日(週四) @ 上午 10:00 - 下午 3:30

2024清明慎終追遠三時繫念法會

4 月 7 日(週日) @ 下午 12:00 - 下午 3:00

2024藥師甘露消災解厄慈悲藥師寶懺法會

4 月 11 日(週四) @ 下午 1:00 - 下午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