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也是修行

齋堂須知

就是佛門用餐的地方,一般人以為「齋」字,指的就是「吃素」之意,其實不然,就叢林來說,佛制「八關齋戒」之「齋」意,廣義而言,是身心清淨之意,狹義來說,是指「過午不食」這條戒,所以嚴格說「齋」,也是「持戒」之意才對,其實這正符合佛門「吃飯也是修行」的五堂功課之意義。

故佛門有所謂的「五堂功課」,這五堂功課的認定有不同的說法,現在一般認為以「佛堂早課」、「早齋過堂」、「午供上堂」、「午齋過堂」、「佛堂晚課」(或午殿或蒙山施食);另一說為「早課早齋」、「上午共修」、「午供午齋」、「下午晚課」、「晚上共修」等五堂,無論如何,早齋及午齋都是五堂功課之一,再次說明了「吃飯也是修行」的理論。

因為吃飯只是為了藉假修真,不是為了貪吃好吃而已,所以吃飯也是一種修行,而在這齋堂內的修行,要以五種觀想的心態來用餐,就是:

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餐的行為叫「過堂」,服務用餐的人叫「行堂」,煮飯的地方叫「大寮」,煮飯的人叫「典座」,最大的負責人叫「典座頭」,當然還有細分負責煮水的叫「水頭」,負責煮飯的叫「飯頭」,負責煮菜的叫「菜頭」等等,之所以用餐的行為叫「過堂」,重點在「過」字,就是過去就好,不要執著所食用飯菜的好壞之意,故佛門常有「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的提醒,告誡修行人不要貪著其事,修行為要。

故有些佛寺以傳統叢林過堂用齋的方式用餐,而有些佛寺則方便以圓桌用餐,或以自助餐的方式用餐,這本來就沒有對錯及好壞,我們只能隨順常住的安排去用餐,重點不在於用餐的方式,而在於用餐的正確心態。

如端身正坐、謹護一心,不可東張西望、以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乃至已食之物,亦不可吐出,齋堂之食,不可外帶,若逢咳嗽、打噴嚏等,皆應以手掩之等等。

一種是像雲朵般形狀的法器,名叫「雲板」,二是一條龍魚形狀的法器,名叫「魚梆」,過堂用齋前都會敲打這兩種法器,施打「雲板」的作用,告訴修行人要心胸寬大、任運自在,如同雲水僧一樣自由自在、到處遨遊,只要有毅力,猶如白雲一樣飛躍天際,所以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而敲打「魚梆」的作用,是因為魚類不闔眼休息,取其精進不懈之意,又以「魚躍龍門」,策勵修行人皆成「佛門龍象」之意。

相傳這是五代後梁時期的故事,由於彌勒菩薩以化身「布袋和尚」在浙江省奉化縣四周行化,而布袋和尚最常去浙江省最大的叢林寧波天童寺趕齋,有次齋會,身為糾察的職事,再次看到這個腦滿腸肥的胖和尚又來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既名齋會,又不能不給他坐位,所以就索性讓他隨便坐,沒想到布袋和尚這次竟然大喇喇地坐上大和尚的座位,糾察師一看這還得了,故請他下座,可是布袋和尚怎麼樣也不肯下座,這下子可把糾察師惹毛了,一把向前動手拉他的耳朵,但耳朵一拉拉了好長,而布袋和尚卻安然無事地坐在座位上,這般神蹟被準備進入齋堂的方丈看到,方丈深知這不是常人所為,必為聖僧行跡,故交代糾察師不要趕走他,讓他坐在主位,只要拉張桌椅讓方丈坐在對面即可,也因為這段神蹟感應,彌勒菩薩自此就在齋堂裏安座,接受人們的供養,所以現今天童寺的齋堂,尚保留當時場景所寫下的對聯: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直到後來布袋和尚在玉琳寺圓寂前自述一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以示人,時人皆不識」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這也是為何齋堂要供奉彌勒菩薩的因緣了。

凡事心存感恩惜福,若碰到食中有蟲,宜應私下丟棄即可,切勿大聲喧嘩,幸災樂禍,令同參起心動念或挑撥離間,嚴守「寧動千江水,勿動道人心」的修道氛圍為要。

應先瞭解每個佛寺用齋的時間及規矩,依照其用齋法器指令魚貫進入齋堂,不可任意遲到或早退。

通常由殿堂延續齋堂,如早課至早齋,所以每個環節,應略加瞭解,方不致無知失措,以下略作說明:

第一:早課、早齋叫香人員於大殿側或丹墀外等候,待早課快結束前,如「韋馱讚」一結束,行堂就可以施打「叫香」四十八下—(叫香目的,最主要是通知齋堂的行堂人員,告知大眾僧已快到齋堂之意)

第二:行堂負責叫香者再至齋堂門口等候,等看到和尚或大眾僧,再次叫香,如下:

第三:叫香完畢,大眾依序「念佛」進入齋堂就坐,同時間施打「魚梆」三陣—

第四:待大眾僧就坐完畢,糾察師站在齋堂中央,維那師隨即「念佛剎板」,此時行堂接著施打「雲板」三陣,再與維那師的引磬對接。

◎一般而言,早課後,主法和尚會先至齋堂等大眾僧依序入齋堂,法器施打的順序,就如上述所云;但若和尚有事延誤了,於大眾僧後再入齋堂時,原則上要持續念佛,待糾察師看到和尚進入齋堂,糾察師要馬上呼「站起來、合掌」,待和尚昇座後,糾察師即呼「坐下來」,此時才開始施打「雲板」,並與維那引磬對接;若已施打雲板,和尚才進齋堂,糾察一樣要呼站起來,除非是供養咒已起腔,若和尚沒入齋堂,出食者則向西單首座取食而施食之。

第五:若逢午齋,行堂於各堂口打三板(單聲三下「叩 叩 叩」),通知大眾準備過堂用齋,其他法器施打與早齋完全雷同。

第六:若逢藥石,行堂於各堂口打三板(單聲三下「叩 叩 叩」),通知大眾準備過堂用藥石,之後再至齋堂門口等待。等待糾察師請大眾依序入齋堂就坐,待大眾就坐完畢,糾察師站於齋堂中央,行堂打板人員即打板一陣—

等板聲剎板畢,糾察師即呼「請~」,大眾齊呼「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即可食用。若過午不食者,此時方可離開齋堂,自行回寮。

齋堂用餐時不應有任何過大觸碰碗筷之聲響,若有嚴重擾眾聲響,結齋後由糾察師於齋堂,直接表堂處罰,齋堂內所允諾的聲音為「兩張半」,只有主法和尚(因要開示)、糾察師父(因要講規矩)這兩張口可以發聲,另外半張口,是方便給行堂小聲詢問用餐者等問題,但用餐者只能用筷子作回答,而不能出聲。

大眾要合掌(出食者要出食),唱完即放掌,聆聽維那師獨唱「僧跋」,唱到「各正念」,大家要合掌齊唱「阿彌陀佛」之後放掌用齋。

◎供養咒 : 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早餐時)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齋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僧跋: 佛制弟子(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心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阿彌陀佛。

◎結齋偈: 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姪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若是打供時,「飯食已訖」,改唱「供養已訖」)

從唱完「僧跋」,大家合掌齊唱「阿彌陀佛」後開始,在佛門用齋講求感恩惜福,所以只要收進來的飯菜湯果等,一定要用完。

以下是叢林裏大致過堂之規矩:

第一:凡收進來的食物,應全數用盡,但若身體不適,不能食用那些飯菜時(但不可因喜惡而挑食),則先不要收進來,等行堂師到你的座位前,再以筷子作增刪的動作。

第二:若覺飯量太多,可以用筷子將欲食之飯量,比在飯碗的外圍,行堂就會將多餘的飯量收回;若覺湯碗中,自己只能喝湯不宜吃料,就拿筷子平指在湯碗上,那麼行堂就會將你的湯料掉倒,只盛湯給你;若只吃料不喝湯,就拿筷子直指在湯碗底,行堂就會只留料給你;若遇菜盤中的菜不宜食用,就拿筷子指向那道菜,行堂就會將那道菜收掉,之後就要依序將菜盤、飯碗、湯碗、水果一一收回。

第三:用齋時先拿起筷子,以左手食指及中指壓住筷子左邊筷頭處,右手食指中指再將筷尾呈弧狀往內撥,並輕輕拿起,先收面前的菜盤,以左手扶菜盤左緣,右手用筷子扶菜盤右緣,直接收進來放至自己前方的桌緣邊;接著將左上方的飯碗,用同姿勢交叉收到菜盤的右邊;再將右上方的湯碗,用同姿勢交叉收到菜盤的左邊;剩下右邊的水果或甜點,若想食用,直接用右手拿進來,放在飯碗的右邊,若不食用,就原封不動,行堂便會自行收掉。

第四:以傳統叢林用齋規矩,嚴格說只能使用一個碗來用齋,意思說拿飯碗吃飯,吃菜時要夾菜至飯碗內食用,而用湯時,要將左邊的湯及湯料等,倒至右邊的飯碗使用,如同佛世時,佛制僧眾只能使用單缽的戒律一樣,但現今通常也沒有那麼嚴格的規定了,其實也無傷大雅,重點是用齋的心態。其實祖師們把簡單的用餐,弄成如此繁瑣的規矩,無非是希望修行者能專注於每個當下,不令散心妄念,因為吃飯也是一門修行的功課,所以當用齋時,若因碗筷而發出的聲響,其實都是我們粗糙內心的聲音罷了。

第五:開始用齋時,左手先拿右邊的飯碗,左拇指扶飯碗左上緣,餘四指扶飯碗左下緣,形似「龍含珠」齊胸,而右手拿筷子,如同「鳳點頭」,用齋前先用筷子夾三小口飯,吃第一口飯時,口中默念「願斷一切惡」,吃第二口飯時,口中默念「願修一切善」,吃第三口飯時,口中默念「願度一切眾生」,便開始食用。

第六:如果需要再添飯者,記得將右邊的飯碗交叉再放回原本左上緣飯碗的位置,否則你將飯碗直直往前移,可能吃到的都是湯料等等(但如果碰到老練的行堂就會知道,但同時也有可能是老參一直想喝湯的情形,總之行堂要見機行事、臨機應變),飯碗推出去時,記得用筷子比需添飯量位置,若沒用筷子比飯量,行堂可能以為用齋者是要一大碗飯量而盛給用齋者,所以要注意此規矩,當行堂者盛完飯後,用齋者應立即收回,不可遲遲不收,影響行堂運作。

第七:如果需要再添湯者,記得將左邊的湯碗交叉再放回原本右上緣飯碗的位置,同樣如果你將湯碗直直往前移,可能吃到的都是飯而已;若只想喝湯不想吃料,就拿筷子平指在湯碗上,那麼行堂就盛湯給你;若只想吃料不喝湯,就拿筷子直指在湯碗底,那行堂就會只盛湯料給你,無論添飯或添湯,不計次數多寡,吃飽為止。

第八:需要添菜部份,則需用齋者的敏銳度,因為用齋時間過一半之後,通常行堂為了發完尚餘之菜量,若以四道菜來說,每個行堂會各自拿取一道菜,由第一排班首處起,以四十五度角方式,讓用齋者看見菜色種類,依序走至班尾,接著第二排等,如果用齋者看到欲食之菜色,則迅速將菜盤推出,行堂就會幫我們盛上,盛上後要立即收回,否則行堂會以為我們一瓢菜不夠,會繼續再盛第二瓢或第三瓢,除非我們還需要別的菜,那麼盛第一瓢後,就用筷子蓋住菜上緣,行堂便知我們此菜已夠或不要此菜,只要我們的菜盤沒有收進來,基本上行堂便會端上所剩的菜色種類供我們選擇。

第九:食用水果及甜點也是一樣,如行堂端出尚餘的水果等,需要者,可以朝行堂的水果盤中指出水果的種類,之後就要將水果等收回並食用,果皮或紙巾等拿至左邊的空湯碗裏。

第十:用齋完畢,收拾碗筷的方式,首先將左邊的湯碗,放至右邊的飯碗裏,兩碗呈相疊狀,再將中間的菜盤扶起,直接放於前方桌緣處,接著將右邊兩個相疊的碗放至菜盤的左邊,再將筷子挑起,輕輕放置桌緣,再推向菜盤及碗的中間,即用餐結束,此時可以閉目養神,或默念聖號及思惟法義。

第十一:用齋結束的同時,糾察會巡視整個齋堂大眾用餐的速度,更重要是注意過堂和尚是否需要開示,若和尚不開示,則碗筷方式與大眾相同,若和尚要開示,則會將筷子斜放在碗及桌面上,筷頭緣碗邊,筷尾貼桌面,等開示完,和尚再將筷子收回中間,與大眾僧相同。

第十二:當和尚開示完畢,糾察站至齋堂後方中央處,維那即舉腔唱結齋偈(大眾要合掌),唱偈同時,行堂要分類收碗筷,快唱完時和尚會下座,等一唱完糾察師馬上呼「站起來」,大眾即合掌恭送和尚回寮,最後等糾察師再交代規矩後,即由維那師敲引磬朝佛前問訊後,即可兩列出班回寮,但在戒會時,和尚回寮後,還要再唱「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然後回寮後再跑香。

第十三:若和尚下座,糾察呼站起來時,用齋者若還沒有用完,可以繼續用齋,不必起身,大眾出堂後,一樣可以慢慢使用;而有些因公務誤餐者,包括糾察師,甚至典座及行堂等,都是在大眾過堂、出堂後再用齋者,都稱為「過二堂」。

第一:由糾察或法師喊請,大眾齊呼「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養一切眾生」,或各自盛飯後,於用餐前自行默念以上供養文即可,皆依序每個佛寺的規定為主。

第二:禮請法師、大德先行取用,其他信眾依序排隊禮讓,不可爭先恐後、不懂禮數。

第三:取用飯菜,應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貪取而造成浪費,並詳觀飯菜份量,酌量取用或提醒行堂及相關人員添增飯菜用量。

第四:自行注意座次安排,勿唐突失禮,不可邊走邊吃,縱有交談,應輕聲細語。

第五:就叢林規矩,不應私帶小菜與眾食用,亦不可攜食外出。

第六:飯食畢,隨手將碗筷、湯匙以及果皮、殘渣等放置該回收的地方,並包括桌面收拾、椅子收回等。

第七:就信眾植福的立場,無論什麼方式用齋,飯後都應學習及培養隨喜供養常住的因緣,為自己植福。

第一:原則上,應等主桌人等到齊,才可依規矩喊請用齋,如若先入座,見到主桌法師或貴賓入席,應先起立合掌,以示恭敬,主桌法師大德坐下後,大眾方可坐下。

第二:由糾察或法師喊請,或各桌負責人喊請方可食用,否則不應先食。

第三:注意每桌的主位(入門的正對面位置,或事先有排特別桌巾佈置),不要失措亂坐,除有特別安排座次的排序外,餘者皆以每桌坐滿為原則。

第四:每桌上菜,皆應以該桌主位者先用,或侍者代為取用,餘者則以靠近自己的菜餚取用,並以公筷拿取,不可在菜盤中任意翻找,有失威儀。

第五:用餐進食時,與同座談話,音量不可太高,或揮動筷匙、比手畫腳,若遇果核、殘餚飯粒不可隨手棄置,亦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時應用牙籤並掩蔽為之。

第六:用齋畢,應將桌面收拾乾淨,碗筷疊放整齊,並輕輕將座椅放回,主動參與收拾善後工作,若已有人負責清潔,亦應向其道謝。

第七:每個佛寺的用餐規矩各有不同,參訪或受邀者皆應入境隨俗,遵守寺方規矩,不應要求過多或索求無度。

即將開始的活動

2024年3月善根增長、消災解厄大悲懺法會

3 月 23 日(週六) @ 下午 2:00 - 下午 4:00

2024供養毘盧觀音佛祖獻供大悲懺法會

3 月 28 日(週四) @ 上午 10:00 - 下午 3:30

2024清明慎終追遠三時繫念法會

4 月 7 日(週日) @ 下午 12:00 - 下午 3:00

2024藥師甘露消災解厄慈悲藥師寶懺法會

4 月 11 日(週四) @ 下午 1:00 - 下午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