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彙整: 2019 年 6 月 14 日

14 06, 2019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

2019-07-04T17:59:17+08:00

傳統「擲筊」的情形,在中國的佛教寺廟裏,是信眾極為普遍接受的儀式,而在台灣的宗教則是呈現兩極化的看法,因為道教都會藉助「擲筊」與所供奉的神明達到溝通交流的方式,而少數台灣傳統佛教寺廟,也保存著這項傳統,但多數現代的寺廟,完全否定這種看似「道教」模式的行為,但這又是一種深植人心無法抹滅的文化,而且能藉此直接與靈界達到溝通的方式,正如大家會拿銅板在亡者牌位前擲筊尋問事情的模式一樣。

其實「擲筊」不是佛教或是道教的專有,它只是先人用於和靈界無論諸佛或神祇溝通的方式,「擲筊」模式之所以應運而生,最初源自於神通自在的先知們,隨時可與諸佛如來、三界神祇乃至冥界眾生互通有無,但慢慢地後代弟子,不一定有如此的證量,所以無法直接與靈界溝通,但弟子們又瞭解人們所知有限,碰到重大事件若能得到諸佛或上天的指示,那是圓滿無礙的,所以只好衍生出用「擲筊」(可能工具不同,如用筊、籤、卦等)這樣的方法與諸佛諸天溝通,慢慢地也就變成一種趨勢了。但現今台灣佛教寺廟,將這樣的傳統方法棄若敝屣,無形中也斷了信眾可與諸佛神明直接溝通的管道了。

然而縱使是高僧大德,他與諸佛如來澈知宇宙萬事萬物的能力是無法相提並論,所以像達賴喇嘛這樣的修行人,凡遇大事,還是會請「神喻」指示,就連碰到難以抉擇的大事時,人們還是慣以「擲筊」方式來作決定

如十四世達賴喇嘛母親期吉次仁口述自傳「我子達賴」一書的第十二章中說到,當時有人想奪篡達賴喇嘛之位,故謠傳達賴喇嘛其實是迪都仁波切,而迪都仁波切才是真正的達賴喇嘛,最後大家決定: 把迪都仁波切和達賴陛下的名字放進籤筒,在宗喀巴的聖像面前抽三次籤,抽出來的名字就是真正的達賴喇嘛,結果三次抽出來的籤都寫著我兒子的名字。

當然從這段文字記載裏,可見藏傳佛教也有類似漢地「擲筊」的方式,但差別在第一、漢傳是以佛菩薩作主,藏教是以人作主(以宗喀巴大師為主,因為在藏教立場,上師更重於諸佛),第二、漢傳的我們是以一正一反為一個聖筊,藏教則以抽籤,有的則以卜卦為主,第三、漢傳正確的擲筊是以連續三聖筊為原則,而藏教則是連續抽三次籤。不管形式內容如何,藏傳決定大事時,以這樣抽籤的方式,就是我們所謂「擲筊」的模式,可見這不是哪個宗教的儀式,而是得到諸佛或上師神聖指示的不二法門。

當然藏傳佛教亦重「神喻」,藉由神喻無形的指引,一次又一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十四世達賴喇嘛母親期吉次仁口述自傳的書中談到,傳達神喻者「一定會進入幻迷狀態,還必須遵守一些固定的淨化儀式,不能吃肉和洋蔥,要花一整天齋戒沐浴。起乩的儀式非常耗費體力,如果傳達神喻的人不事先清潔沐浴,進入幻迷狀態後就會受到極大的疼痛折磨」。

其實這類的「神喻」,較像台灣道教乩童起乩的方式,這與傳統佛教以禪修入定而神通自在,與諸佛空性無二無別的方式不同,而在現階段的普濟禪寺,由於開山祖師們的修持,可以直接入定與諸佛如來溝通,請得無上妙法的金口宣說,再加上本寺協助信眾解決重要疑難問題時,信眾必先客觀地在佛前擲得三聖筊後,才能聆聽諸佛妙法,所以讓有心修學者,得感欣逢佛世的殊勝。

普濟禪寺遇到信眾重大問題時,為什麼讓信徒在佛前擲筊祈問諸佛,而不是由法師直接告知呢?其實這正是我們「尊重專業」、「圓滿度眾」的表現,因為畢竟人的所知有限,再則試想有誰的度眾妙法更勝於佛陀,有誰的神通自在更勝於菩薩呢?所以我們為了協助信眾圓滿解決問題,能由一位智慧圓滿、神通自在的觀音佛祖引導我們,這是何等的殊勝及圓滿呢!

尤其如上述所云「擲筊」的方式,本來就是與諸佛神靈最直接,而且又客觀的一種溝通方式。就像藏傳佛教,凡在年初或遇大事時,都慣以「卜卦」、「擲筊」等等來請「神喻」指示,當然擲筊還是有一定的程序及方法,否則就易被知識份子認為這是「或然率」問題。

其實正確的擲筊,前題是所祈問的諸佛神祇是正靈,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否則一切的筊面都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前題沒問題,那擲筊的結果絕對會是很肯定的,再則關乎當事者,是否能夠在問題的稟報,口齒清晰正確無誤,加上身心態度誠懇與否?當然祈問的問題也一定要是「是非題」,而非「選擇題」,另外,擲筊的學問很深奧,關乎主事神佛的層次與慣性,一個笑筊,一個蓋筊乃至一個聖筊,都有很大的學問,但就答案而言,過程不是重點,重點是結果,而且圓滿的擲筊,一定要連續三聖筊,才是答案,否則真的有可能被有心人士認為是「或然率」的現象,更重要是「一個聖筊」可能不是諸佛神祇要給我們的正確答案。

「擲筊」是當我們人生遇到瓶頸,或碰到重大事情無法抉擇時,一個能讓我們得知諸佛神祇對此事看法,或給我們寶貴意見的一個因緣機會與善巧方便。它是一種文化、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有情眾生與無形神佛溝通的橋樑,更是神聖莊嚴請法的禮儀,絕非坊間認為迷信或道教行為的表現。當然平時信眾有了小問題或佛法上的不解,就由法師為我們解惑便可,也不是凡事都要「擲筊」才算正確,總之,一切過與不及都不圓滿。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什麼是真空妙有?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

為什麼叫毘盧觀音佛祖?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所供奉的觀音佛祖,名為「毘盧觀音佛祖」,或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佛名,但這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祂絕對有其緣由及脈絡可尋。

佛教不講神通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普門品》的經文裏,講到許多觀世音菩薩威神自在的神通力,例如經文所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入定到底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談到「入定」,一般人就會想到「老僧入定」,可能是修行人在蒲團上打坐,幾小時或幾天不動的狀況,叫作「入定」。

佛教有沒有擲筊呢?2019-07-04T17:59:17+08:00
14 06, 2019

供佛一定要供香供水嗎?生理期可以上香嗎?

2019-07-04T17:58:42+08:00

有關這兩個問題,我們分開來談,首先是「供佛一定要供香供水嗎?」這個供香的問題,除了人為環境不允許的因素,例如家人身體狀況不可聞香,又如租屋時房東不許點香等等外,其實只要真心供佛的佛弟子,無論作功課或供佛時,都應該依照禮數,對諸佛菩薩敬香供水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不是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就說明了,連世間聖人,都知道應該對授業者行供養之禮,何況以超越三界為目的之學佛者,怎能不懂禮數而失禮呢?

現在有些修行人,自以為供佛時最重要是「心香一瓣」,何必一定要付諸於有形的「香」及「水」的供養才算供佛呢?這是現今「形而上」學佛者的謬論,更是「狂禪」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第一,大家要知道,諸佛如來本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形示現,是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著相,而將無形世界諸佛神靈,化作有形世界的佛像金身而供奉,既然已將無形之佛化作有形之相,當然應以有形之禮來行供養,這才符合佛弟子應有的「禮數」,除非我們連有形的佛像佛卡都不要供奉,因為「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諸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那時我們便「心香一瓣」即可,我們又何必去執著一定要擁有實質有相的佛像才是供養呢?如果我們既要供奉佛像,又不按部就班的供香供水,那我們只是不斷重複著這一切「失禮」的行為而已。

第二,有些人認為諸佛菩薩最重視眾生的那一份誠心,所以只要「心好」,只要「心香一瓣」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供香呢?的確,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在於你當下那一份供養的心,那一份虔誠恭敬的念,如果我們是用一份最恭敬、最虔誠的心,來供養諸佛菩薩,那麼在那當下,在施與受的過程裏,也就成就了這一份的供養功德!但重點是什麼標準才符合「最恭敬、最虔誠的心」呢?怎樣才能達到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相應」呢?

其實眾生與諸佛菩薩就是重在彼此的「相應」,所以佛門才說「佛度有緣人」,那麼這個相應又可細分為二:一種是內心的相應,一種是外相的相應,當一個人能夠當下體空,契入清淨法體時,他就達到與諸佛及空性的相應,那他想要「心香一瓣」時,又何來什麼可以或不可以呢?但如果我們無法體悟空性,那只能停留在一個外相的相應時,當然會有這一切有形之禮儀或失禮與否的問題。

第三,大家會認為,諸佛菩薩早已禪悅為食了,哪還需要佛弟子們供香、供水的問題呢?首先,諸佛菩薩有五十二階次,我們並不瞭解所供奉的佛像金身是何階位?當層次不同,所需修為及資糧自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這是現今學佛人常有的盲點,因為我們對諸佛菩薩的狀況,都只是停留在概念性或以人類的想法來認定。更重要的是,所有眾生藉由對諸佛菩薩供香供水的過程裏,去植下他們供養諸佛菩薩的無量功德!

至於諸佛菩薩吸不吸香或喝不喝水,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香」及「水」,都有清淨壇場及淨化眾生業垢的作用!當我們在供香時,除了因本身供養的功德,累積我們的福德資糧外,同時也可藉由「香」及「水」的作用,去淨化自身的業障!

當然若能點上較好的「供香」,也有淨化壇場的作用,因為上好的香,除了能「安神定魄」外,對於一些妖魔鬼怪或較下層的冥界眾生而言,他們也不敢來侵犯這個壇場。而就寺廟道場來說,「供香」更是基本的禮儀,如在法會的當下,諸佛雲集時,寺廟爐中若沒有香,就如同客人遠方到來,但無任何招待之物,這是失禮的行為,所以法會進行時,佛前爐內一定要點香。

再則,當我們上香時,為求恭敬,燃香時,儘量不要用「手」滅火及用「口」吹香,畢竟我們的手與口,難免還是有穢氣,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將香往上一舉即可,利用這速度及壓力的因素,就可將火止熄!而上完香的香腳,也不要任意丟掉,或丟在垃圾筒,因為每柱香都是我們的祈願,圓滿的作法,應該將這些香腳,藉由火本身「淨化」及「轉換」的兩大作用來化掉,並上達天聽才圓滿!

而當燃燒完的香灰,本身也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傳承,二是傳遞!所以我們一般都會說「香火傳燈」,或「薪火相傳」,就是因為香火有傳承作用;再則香灰都是由所有的信眾供香給佛的實質東西,它凝聚了眾生的願心及福田,那麼寺廟法師再將眾生所供養的這實質東西賜給每個信眾,所以它本身就具有傳承及傳遞的雙重作用!

所以供佛要不要供香及供水,重點不在諸佛菩薩吸不吸香或喝不喝水,重點是,可以藉由這樣的行為,累積我們的福德資糧及淨化自身的業障!尤其當我們拿供品供養諸佛菩薩時,本來就是一種心意的交流,諸佛菩薩在「接受」的當下,並不是真的去食用這些供品,而是藉由我們的供養,去加持這一份的供品,然後這些供品在供者及菩薩的加持互動過程裏,再由信徒來食用這些東西時,本身就有一種祈福的作用!所以當信徒有任何東西要送給法師,都應該先供佛才是如法的學佛行儀!

至於「生理期可以上香」嗎?甚至是「重孝者可否上香」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可能在一些道教的宮廟,比較會有這方面的顧慮,而在佛教界也有少數人重視這個問題,他們一致認為無論你是「生理期」,乃至「重孝者」,甚至是「乩身者」,儘可能不要進入大殿或是有上香的行為,這對諸佛如來及三界神祗都不是一件恭敬之事。當然這有不同的看法及說法,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要和大家討論一個「因地」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上香」呢?

有的人會認為,學佛不要著相,應該重於「心地」上下功夫才是對,其實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大家要知道,這是聖者的境界才辦得到的事,一般的我們怎麼可能呢?例如當別人打你時,你不罣礙,不生氣,因為你知道這一切都是生滅,一切都是假的,如果你有這樣的功夫,你才有資格說「不著相」,但我們沒有這層功夫,怎麼有資格說不著相呢?更何況當我們想要做「上香」的行為時,我們已經在「著相」了,而我們卻在這「著相」的當下,要接受香供養的諸佛或神明不要罣礙或執著我們種種色身上的不清淨,這好像有點本末倒置,說不過去,就像我們送了不圓滿的東西給別人,卻要對方一定要接受,而且不要罣礙一樣。

其實諸佛如來本來就遍滿虛空,我們大可「心香一瓣」就算無形、最上乘的供養了,但是當我們還是「著相」的想要「上香」時,我們就要應該著一切的「善相」,而非要接受供養的諸佛如來或三界神祗不要罣礙。所以如果我們真要「上香」,反而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這一切的「善相」,所謂的「善相」就是注意「自己最清淨的心念」、「自己最清淨的色身」,也就是將自己最好的身口意三業,供養諸佛如來之意,而非一概否定一切的「善相」。

當然若要細分這類問題,因供養的對象不同,還是有不同該注意的地方,以諸佛而言,當諸佛如來已經修行到八地以上的階位,此時祂們都是觀眾生最初衷的發心,最虔誠的善心,所以不管眾生身體是處在什麼狀態(無論重孝或生理期),他們的這些供香及一切的供品,對諸佛如來而言,都是一份最真誠的供養,都是毫無罣礙的!

但對玉皇上帝等這些諸天諸仙而言,因為祂們還處在三界當中,所以在修行的領域裏面,祂們還會著於「清淨相」,所以這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故在台灣有些宮廟或寺院,也會有禁止生理期或重孝者拿香祭拜的規定,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總結來說,對於八地以上的諸佛如來而言,祂們本身已經沒有這方面的罣礙與執著,雖然如此,但當事者內心應該生起慚愧心念來行供養,因為實際上我們還是存在著這一切的不清淨及不圓滿,不能有自以為是而且理所當然的想法,這樣只是突顯出我們「幼稚」及「失禮」的行為,就像漢傳出家人,晚上食藥石時,也是應該心生慚愧而食之,因為佛制本來就是過午不食,雖然北傳佛教的我們,因為時空的因素可以開緣,但正確的心念還是很重要的。

至於我們供奉的對象,是八地以下,乃至三界諸天諸仙的層級時,那我們就要更加謹慎為要,因為對於這些諸天諸仙而言,他們的修行層級,尚且執著這個「清淨相」,所以對供養者的我們來說,本來不是應該身心清淨來供養嗎?若明知有重孝(有喪氣)、生理期(有穢氣)卻執意要上香供養時,這樣反而是適得其反的!其實只要心意誠敬,動作上不必上香,只要合掌禮拜,一樣是可以得到那份功德的,這部份是有分別的!

現今有些學佛者,一昧地要大家不要「著相」,這不是不好,但一定要交代並說明的很清楚,如果明明知道應是如此的禮數及道理,還要做種種的辯駁及論述,那是否只是另類的狂禪及失禮的行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佛教法會中,超度的牌位有分大牌、小牌或隨喜牌,牌位的大小,功德有差別嗎?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一首四句偈,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

學佛的真義及價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

供佛一定要供香供水嗎?生理期可以上香嗎?2019-07-04T17:58:42+08:00
14 06, 2019

學佛人再拜玉皇上帝是否就顛倒了?

2019-07-04T17:58:07+08:00

這個問題,或許對許多佛教徒而言,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為不知從何開始,佛教徒自喻以超越三界為修行目標,而這些諸天諸仙,包括玉皇上帝(即佛經所云「釋提桓因」),尚在三界之中,所以有些佛教徒因為深具優越感,自以為佛教是最尊最高貴的宗教,所以對其他宗教有種嗤之以鼻的心態,反而不重護法神祗的諸天神明,所以長久來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學佛人再拜玉皇上帝就顛倒」的概念與認知。

其實修行人本來就應以超越三界為目標,但並不代表我們要目空一切、沒有禮數,而且大家要知道,修行層次愈高的修行者,愈是謙虛及柔和,愈懂禮數與尊重,絕沒有半點輕慢之念,而佛經中所說的釋提桓因(即玉皇上帝),祂可是三界極尊啊!也就是說,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由玉皇上帝在當家、在做主人的,而非釋迦牟尼佛,更非我們這些佛弟子說了就算啊!

其實就算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一樣很尊重當時的波斯匿王及諸國國王,而在南傳國度縱使是僧王,雖然層級比泰王高,但一切還是以泰王為主,不能反客為主,這宛如我們縱使是高貴的客人,到了別人家去作客,也不能趾高氣揚,要什麼就拿什麼,不然就真的是失禮了!

所以這麼說來,我們靜心想想,現今的佛教徒是否多數不懂禮數而踰矩或失禮了呢!最簡單就拿供養玉皇上帝的「齋天」法會來說,因現今佛教徒,顯少會單獨供養或禮拜玉皇上帝,因為認為祂只是神界,只是龍天護法而已,要不然就是大年初九玉皇上帝的聖誕,還是以供佛為主,所以加上了「供佛」而成為「供佛齋天」的儀禮,而非特別為玉帝祝壽而啟建的「齋天」儀式。

因為如果只是舉辦「齋天」儀式,一般寺廟法師又擔心會被世人垢病為「道教」行為,其實這真是大家不瞭解諸佛的行持及禮數,一切都是人們自己的妄想及揣測諸佛的境地,而產生的謬見。如此的想法及行為,不都干犯《慈悲三昧水懺》法本所說「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輕賤,用強陵弱……不識人情,自是非他」,甚至是「邪解佛語,僻說聖意」的毛病嗎?

修行人在這五濁惡世之中,無論自修或度眾,想要事半功倍、遊刃有餘,沒有一些因緣或助力,還真的是件難事,所以有些寺廟團體開光安座,需要奉請玉皇上帝作主,有些諸天諸仙的因果糾葛,需要玉皇上帝定奪,更有些傳統家庭的男女婚嫁,尚需祈告上蒼、齋天供養,為的就是一顆感恩的心,就是因為「齋天」是一個不可荒廢的古禮,所以任何一個人在這娑婆世界裏,敬拜這世界的主人–玉皇上帝,乃至行齋天供養之禮,本是天經地義之事,更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用句現代人的話說,在這世道上「只要有關係,凡事就沒關係了」。

由於諸佛菩薩不僅深知宇宙的真理,更不失修行人應有的規矩及禮數,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為我們目前的的確確踏在玉皇上帝所掌管的三界土地上,本來就應該尊重這主人家的一切禮數,這才是一個正信佛弟子應有的禮數觀念及嚴謹態度,否則我們真的枉費了佛陀祂老人家苦口婆心宣揚真理的好意了。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什麼是真空妙有?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

為什麼叫毘盧觀音佛祖?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所供奉的觀音佛祖,名為「毘盧觀音佛祖」,或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佛名,但這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祂絕對有其緣由及脈絡可尋。

佛教不講神通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普門品》的經文裏,講到許多觀世音菩薩威神自在的神通力,例如經文所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入定到底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談到「入定」,一般人就會想到「老僧入定」,可能是修行人在蒲團上打坐,幾小時或幾天不動的狀況,叫作「入定」。

學佛人再拜玉皇上帝是否就顛倒了?2019-07-04T17:58:07+08:00
14 06, 2019

什麼是觀音法門?觀音法門的宗旨為何?

2024-04-18T08:26:42+08:00

所謂的「觀音法門」,從最初的稱唸觀世音菩薩聖號,乃至到究竟悟道的觀音耳根圓通,這些都算是「觀音法門」的修持法。但就其宗旨,觀音法門就是「觀其音聲,得證菩提」的一個法門!這個「觀音法門」的訣竅,簡單地說,就是藉由修行的過程,不斷去「返聞」,繼而「證入不生不滅的聞性」。就其綱要而言,「觀音法門」體現在自修的部份,就是以「返聞」為本體,而「觀音法門」反應在度眾上,其實就是離不開以「慈悲」為主軸。

先就返聞來說,遠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祂老人家早已在《楞嚴經》中揭櫫了觀音法門的殊勝,所謂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可見觀音法門是最適合娑婆眾生修持的法門。而佛陀本身四十九年的度眾生涯中,遇境隨時「返聞」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在《四十二章經》云: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這些都是佛陀度眾時,因「返聞」而衍生的般若智,又如佛世時的優婆先那比丘,遭蛇咬傷卻面不改色的修行;金代禪師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公案;金山活佛頭頂糞桶無罣礙的觀自在,這些都在在說明了:「人生要學習的,不是要我們去分別境界的好與不好,而是在面對好與不好的當下,我們內心生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見地」,如此的「返聞」功夫。

再說「觀音法門」反應在度眾上,就是不離「慈悲」為主軸的問題。其實只要我們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真正達到對症下藥的作用,因為觀機逗教後,讓眾生感受到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慈悲」的精髓,或許有些妙法,並非凡夫的我們所能理解,正如佛陀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到觀音度眾的妙法云:

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師子皮最上。

若患惡瘧入心悶絕欲死者。取桃膠一顆。大小亦如桃顆。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頓服盡即差。其藥莫使婦人煎。……由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亦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

當我們看到佛陀這麼說,或許會認為這些方法很奇怪,好像不是佛教所有,但卻又真實利益了眾生,因為對於諸佛菩薩來說,祂們眼中沒有這是佛教的方法、道教或基督教方法的分別心,祂們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要用什麼方法對眾生是最好的,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應眾生所需,而作種種的善巧方便,這不正是《普門品》中諸佛度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原則。

淨宗大德淨空老和尚,雖以回歸極樂淨土為依歸,但在平生的弘法中,極力宣揚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老和尚也沒有只弘揚佛教的經典,因為他知道只要對眾生好的,哪有分這是佛教、道教或是儒教的方法呢?

觀音法門如何修持

所以當眾生有病痛,我們不是一昧地要他誦《普門品》就可以,而是改以消災延壽的《藥師經》為主,眾生因而得到了化解,那才是真正的觀音法門,同樣地,當我們真正有心要利益冤親債主時,可能先燒化一些紙錢給他們,這是站在「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慈悲心念上,也就是觀音法門度眾的善巧方便。

「觀音法門」的「自力返聞」是貫穿十方三世諸佛的修為,它是一種方法論,它是學佛修持的入門,它不是歸屬於何宗何派,而是每一宗派修行人入道的鑰匙,正如元朝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國師

在他的《三時繫念法集》中所云: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其實當我們學成了這個返聞自性的觀音法門,就菩薩道而言,它真的就是「難行道、易成就」,返聞自性的修持,不重境界的順逆好壞,而在於面對境界時,心念把握及安住的程度,這也是《金剛經》所謂:「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大義。

觀音法門是隨處可修的法門,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曾有很多大德認為,佛教不應只是被歸類於宗教,因為宗教只是生活外的另一部份信仰,而這類的信仰,又很容易被人誤認為迷信,所以佛教唯有真實並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點滴裏,才易被大眾普及與接受。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如果單單只是讓人記得你做了什麼還不夠,除非你能讓大家的生活,因你而改變,才算真正的作為」,其實不分時地「自力返聞」的「觀音法門」,正是普羅大眾可以學習的一個妙法,重點是大家認不認同這樣的妙法,對生命是有其提昇與價值。

所以總結「觀音法門」的修為如下:

觀音法門的宗旨

◎觀音法門的宗旨,是觀其音聲,得證菩提為目的。

壹、就其自證層面:

一、在靜中養成部份:

以《普門品》、甚至任何有關觀音的經典以及六字大明咒及大悲咒為依止,為修行一門深入的功課。在持咒過程,務必達到「口出、耳入、心聞」的功夫,由一心稱名到一心不亂的境地;在誦經過程,務必心性柔和,方能契入觀音佛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願海。

二、在動中磨練部份:

每個學習者,凡事都要返聞自性,內觀修行,如中峰國師所云:「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凡事要瞭解:「人生要學習的,不是要我們去分別境界的好與不好,而是在面對好與不好的當下,我們內心生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見地」,這就是返聞自性。

貳、就其度眾層面:

一、在靜中養成部份:

我們要了知諸佛度眾不有因緣,無由垂範的原則,所以凡事不刻意攀緣,但遇緣遇境即要體現「無私」的慈心悲願,亦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無分別智,才能圓滿地度眾。

二、在動中磨練部份:

從表相上來看,只要任何的妙法,在解決眾生任何的疑問時,有達到「對症下藥」及令眾生感受歡喜(慈)及得到救度(悲)的慈悲覺受,這都算是觀音法門。

總之,在度眾的過程裏,一個修行者本來就要有無限的慈悲,無限的包容,無限的智慧,無論在任何的時空裏,處理任何的事情,都必須是在心平氣和,必須要在理性及智慧生起的狀況下來處理每一件事情,那麼事情就能夠達到一個圓滿的程度,如果真能這樣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力行「觀音法門」!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什麼是真空妙有?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

為什麼叫毘盧觀音佛祖?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所供奉的觀音佛祖,名為「毘盧觀音佛祖」,或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佛名,但這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祂絕對有其緣由及脈絡可尋。

佛教不講神通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普門品》的經文裏,講到許多觀世音菩薩威神自在的神通力,例如經文所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入定到底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談到「入定」,一般人就會想到「老僧入定」,可能是修行人在蒲團上打坐,幾小時或幾天不動的狀況,叫作「入定」。

什麼是觀音法門?觀音法門的宗旨為何?2024-04-18T08:26:42+08:00
14 06, 2019

什麼是真空妙有?

2019-07-04T17:56:59+08:00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而這裏所說的「一真法界」,是指「諸佛如來修得的境地」,當然也包括了空性及常寂光淨土。因為一真法界,本是湛然光明的,它本不落於任何的意識型態,本不落於一切的形相,本來就不用任何的意識、語言去做種種的分別,除非我們能契入空性,否則我們就不易真正的瞭解,而且一旦落入語言文字等意識型態的分別,也就離開了諸佛湛然常寂的本性!

正如《般若心經》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當我們了知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的道理,就知道一切色(變礙),皆緣起而有,皆緣滅而散,所以它的體性是空寂的,是不究竟的,但我們也必須實證「色即是空」的境地,才能真實體認!至於「空即是色」,則是當聖者契入空性,了知空中並非什麼都沒有,空中其實包羅萬象,只是無自性罷了,然而也必須先實證「色即是空」的境地後,才能更進一步去瞭解「空即是色」的境界!同樣地「真空妙有」的奧妙,就如同證得「空即是色」的境界一樣。我們由於實證瞭解到世間的一切,皆是緣起生滅,無一實體自性,故說虛幻不實,而名為「空」,更因契入空性境界,了知一真法界的不生不滅,而且莊嚴妙有之相,而說「有」。

若說真空妙有之「體」,它即是光明湛然、元妙真常,亦如常寂光淨土、大光明藏之特性,而真空妙有之「相」,其實如同實報莊嚴淨土或華嚴世界一樣的妙色之相,這是相對於生滅假有的常住妙有之相,所以《般若心經》才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至於真空妙有之「用」,一是了悟世間的虛假,知道色空不二的道理,所以在二六時中,不會因外在「色相」而執著及罣礙,進而提昇修行的層次道果,而就勝義諦來說,任何的語言文字乃至境界,只是一個符號,它的作用只是告訴我們「這就是一個業力的生起而已」,重點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點,進而能生起諦觀超越此業(點)的智慧,這才是修行的可貴。真空妙有之「用」的第二點,當一個修行人能真正契入空性境界,他當然可以神通自在,方便度眾,他隨時可以為了利益眾生而諦觀分別,如同觀世音菩薩的「觀」字,已經達到「功德」與「智慧」的雙重成就一樣。 當一個真正能夠契入空性者,在空性境界當中所諦觀的一切妙有,讓他了知一切「能量不滅」的定律,更是說明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道理,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所有的生成與幻滅的都是有形世界的物質現象,然而一切無形的能量世界,卻不因有形的幻滅而消失

所以為何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會說:「惟茲淨想之所成,是即靈山之未散」。

因為只要能夠真正的契入空性,你會發覺兩千五百年前的靈山勝會並沒有消失,這意思不是說佛陀還在那裏說法,而是說明佛陀與靈山勝會的有形世界雖然緣滅了,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陀說法的能量,依舊儼然在目、歷歷分明的。 所以曾有人拿了一張印度祗園精舍的廢墟照片,給證得空性的修行者觀看,或許一般人只看到這照片上一堆瓦礫廢墟的景象,但當修行者入定諦觀時,因空性當中沒有任何的時間及空間,只有能量的存在,所以他可以從照片這些瓦礫的符號中,諦觀到釋迦牟尼佛及聖弟子舍利弗及阿難尊者等的存在及說法,這就是當我們可以契入「真空」的狀態,便可達到不可思議的「妙有」境界及殊勝。

其實宇宙當中,不時存在著許多奧秘及妙法,只是以我們人類有限的腦力及肉眼是不易窺其堂奧的,例如古埃及所遺留下的金字塔文明,它就是老祖宗或說外星人留給我們最佳的曆法、科學及建築的籃圖。站在地球村及世界大同的立場,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大家共同擁有的,但人類因一己之私,肆意破壞大自然,影響生態和諧,所以這些金字塔包括近年來常出現的飛碟及麥田圈現象,都是靈界眾生給地球人們衷心的建言及警示。

就說去年2012年8月9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類似佛教圖騰「無盡結」的麥田圈,在漢普郡(Hampshire)一處麥田被發現。據報導,這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麥田圈,因為「無盡結」線路圖案沒有源頭也沒有盡頭,從圖案上的任何一點出發,經過圖案的每一部分,最終都會回到起點,據說這代表了時間的永恆及佛陀無限的慈悲與無盡的智慧。

或許對於這樣一個摸不著頭緒的圖騰,我們真的窮其畢生也不易得知真偽,但從佛教修行人契入空性的立場,可能可以還原它最初的真相,若以這個圖騰為符號的前題下,從真空的角度,經時空隧道所展現的妙有原貌中,我們依稀可以得見外星人繪製所留下的麥田圈,其涵意有三:一者、告訴人們真有外星人的存在,二者、說明人類在自以為是的想法執著下,哪能窺透宇宙的奧理,縱使在科技各方面的日益發展,但對外星人而言,也都只是雕蟲小技而已。三者、此圖騰代表著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是相續不斷、綿延無盡的生命現象,要人類愛惜保護這個生存的空間。這樣的道理其實正符合了佛教生命本是永恆、無生的道理,可惜眾生「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尤其如此難以想像的世界,有時還真的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具備了這樣透澈萬事萬物的能力,只是眾生無始劫來習慣「以貌取人」的著相執取,所以已經不容易進入空性,而能得見一切莊嚴之妙有,這些慣性包括執著自身所有的一切 (我相),以及對自身以外的一切眾生產生執著(人相),還有在度眾時對一切眾生之相的執著(眾生相),以及度眾時對一切時空的執著(壽者相)等這四相的執著,

所以《金剛經》為何說「見法即見佛」,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是因為修行唯有破除對外相、對現象界的執著,才能真正見到法性及法身。

人生本是苦海,更是短暫虛幻的,除非我們能證入空性,了知不生不滅,那才是「無生」的真諦及境界,否則我們的生命還是短暫虛幻的。所以對世間萬物,不妨效法古人「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的修行,或許也是另一種的解脫生活吧。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什麼是真空妙有?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

為什麼叫毘盧觀音佛祖?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所供奉的觀音佛祖,名為「毘盧觀音佛祖」,或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佛名,但這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祂絕對有其緣由及脈絡可尋。

佛教不講神通嗎?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在《普門品》的經文裏,講到許多觀世音菩薩威神自在的神通力,例如經文所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入定到底是什麼?

14 6 月, 2019|0 Comments

談到「入定」,一般人就會想到「老僧入定」,可能是修行人在蒲團上打坐,幾小時或幾天不動的狀況,叫作「入定」。

什麼是真空妙有?2019-07-04T17:56:59+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