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入定」,一般人就會想到「老僧入定」,可能是修行人在蒲團上打坐,幾小時或幾天不動的狀況,叫作「入定」。其實「入定」不一定只是在禪修當中求得的。所謂的「入定」,是指一種狀態,也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當下,能夠契入到自己所做事情的那個「專注力」,那就叫做「定」!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就叫作「入定」!

例如佛陀時代,首陀羅族的優婆離因專注地為佛陀剃髮,竟然可以從剃髮這樣看似稀鬆平常的事,而從初禪入到四禪;又說佛世時記憶最差的周利槃陀伽,經由釋尊的調教後,單憑掃地「拂塵除垢」的動作,就可以悟道而神通自在,這在在說明了「入定」,不一定是要藉由打坐,才可以證得,只要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那個專注力,其實就算是入定的狀態;又像每位法師如果在法會過程裏,能夠很專注地隨文入觀,很專注地入到自己唸經或唱誦的那個最專注的狀態時,那也是一個「定境」!

大家要知道,「入定」只是初步踏進空性的一個領域及階段,只是在那個剎那當中,所形成的一個狀態!然而定境本來就是包羅萬象,在相上它雖是包羅萬象,而當入到那個境界時,那麼它又無二無別了!當然「入定」還是有正邪高低深淺之分的!若依佛法「入定」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指入「正定」而言,而像賭博等不正業,乃至邪魔妖怪等之定境,當然就算是入「邪定」了!

當然以佛教的立場所談的「入定」,多數是指「入正定」,就是入三昧、三摩地的意思,但基本上,「入定」與「三昧」是屬兩種層次的差別!所謂的「入定」是指初步契入空性的狀態,而「三昧」是指「入正定」的意思,而「入定」並不代表入「三昧」,但是「三昧」,絕對代表「入定」。

這好比《普門品》所講的「一心稱名」,這個「一心稱名」與《阿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與上面所說的境界一樣,這是次第差別上的不同。「一心稱名」好比「入定」,但「一心稱名」並不一定能到達「一心不亂」(入三昧)的境地,然而「一心不亂」一定要有「一心稱名」的功夫,意思說,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那才有可能完全地契入到諸佛菩薩的性海裏!

當一個修行者,能入到那個空性的境地,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呢?用人世間的立場來說,如果我們能進入美國FBI的電腦,你可能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資料,但縱使是進入FBI的電腦,還是有權限高低,看到資料多寡的問題!其實「入定」有點類似這樣的情形,我們入的定愈深,看到的因果及問題面也就愈廣泛愈究竟。

現今雖然有些人具有神通(嚴格說應該叫「通力」,或是多數為報通或依通),這些有通力的人,可能是哪尊諸佛如來或其他的佛聖仙神來指引他的,而非他自己因禪定,因修行而證得的真正「神通」!所以只要神佛觀此人的因緣深淺或念頭善惡,有可能讓此人,不再具有通力,所以這與真正證得神通的人,差別在「主控權」!

意思說聖者的主控權在自己身上,而其他報通或依通者,則需藉由諸佛聖仙神的降臨,或使用相關之符咒,才有其通力,也就是開關主權不在自己,像陰陽眼的人,沒辦法控制自己不看到鬼魂的情形一樣,而真正神通者,則是開關主權在自己

正如永明延壽大師《宗鏡錄》所云:「種種分別,皆隨定力」。只要靠自己定力的深淺,幾乎十方三世大千世界,任我們遨遊的!

當然這些境界是可以訓練的,如同我們剛學騎腳踏車的情形一樣,一開始可能還需要別人攙扶,可能還不習慣,但等習慣上手後,可能隨時單腳,就可以騎上了腳踏車了!這樣「熟能生巧」的功夫,不也是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嗎!

入定重在「專注力」的深淺,在世間法上,就是處處展現「沈穩」的態度,但反應在佛法裏則是「禪定」的功夫,當然一般人對於禪坐、禪修、禪定,這三者的關係不易區分,其實簡單說「禪坐」是一個人一種行為的相!而「禪修」是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付諸行動的一種行為!至於「禪定」則是一個人付諸修行、過程、行動的一個結果!

再一次重申,「入定」絕非我們以為只有修行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因為那是屬於「禪定」的範圍,而只要我們做任何事情能夠契入當下的「專注力」,就叫作「入定」!若從人體機能或生物學的說法,就如同激發我們「腎上腺素」一樣,當因緣成熟具足時,所展現的能量及潛力,就不是我們可以言喻的!

曾經有個報導,說明日本村婦的故事,這村婦習慣每天早上,固定帶她兩歲大的小孩,到三樓窗外欣賞風景。然而這天村婦起得早,又碰巧今天有賣新鮮的白菜,於是起身到樓下的市集買個新鮮的白菜,誰知與鄰居聊了起來,竟超過寶寶起床的時間。

於是已經起床的寶寶,在看不到媽媽的過程裡,先是一陣嚎啕大哭,然後就循著慣例,跑到窗戶邊去看一下風景,沒想到看到一樓的媽媽,因為有時小孩對於距離感的拿捏,還沒辦法準確,所以就爬上窗台,想要找媽媽。

在一樓買菜的媽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畫面,趕緊揮手制止小孩,然而小孩反以為媽媽揮手,是在叫他,於是撲通地栽了下來。

就在寶寶從三樓重力加速度的墜地之前,遠在三、四公尺外的媽媽,竟用飛快,超乎人類體能極限的速度,將寶寶抱起,這個驚人的真實體驗,馬上引起日本各界的探討及研究,於是他們作了一個實驗,以同樣的時空場景,要媽媽再跑一次,只是這次的寶寶換成等量的一個沙包,然而不管再怎樣的實驗,媽媽始終無法在沙包掉在地上之前,將它接住。

差別在那裏呢?差別就在那是個沒有生命的沙包,而非自己懷胎十月親生骨肉的寶寶,因為村婦看到的是她的寶寶,所以她會用生命去積極拯救,也因如此,自然激發自己潛在的腎上腺素,當然這是從生物學上來講的,而在佛經裡面講到這個「入定」狀況也是這樣的,當一個人真正能夠契入到這專注的定境時,他所展現及發揮的能力,真有天壤之別啊!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