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讀過《普門品》,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經文當中就蘊含著諸佛如來彼此「深知禮數」的道理,這段經文就是當釋迦牟尼佛一再稱揚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功德時,無盡意菩薩於是興起了一個代眾生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的念頭,而向來以慈悲為名的觀世音菩薩,卻在此時「不肯受之」?

經云: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段經文中佛陀所要宣說的「禮數之教」很深奧:因為在講經的法華會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是說法者,其餘不論有形無形、四聖六凡、當機乃至請問等眾,皆是聽法者,這個明顯的主從之分,是諸佛菩薩之間謹守的禮數,若依世俗來說,佛陀就是主人,其餘包括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等都是客人,由此可知,為何當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眾寶珠瓔珞」時,以慈悲為名的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之」呢?

第一:因為由他方國土來此作客的觀世音菩薩,受到主人釋迦牟尼佛的讚譽及介紹,身為客人的祂,深知主從之禮,因為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主人,自己怎可在此喧賓奪主,故云「不肯受之」。

這猶如一個董事長在大眾集會時,公開表揚頒獎給某一個主管,希望大家向他學習,並請他發表內心感言,這時得獎主管通常會將這個榮譽或功勞,歸崇給公司乃至董事長的英明,這才是真正的「識時務」,然而只有不懂「禮數」或「失禮」的人,才會將所有的功勞都認為是自己應得的。這裏的董事長好比佛陀,而受褒獎的主管就等同觀世音菩薩,菩薩深知主從之禮,自己怎可大言不慚地接受,所以說「不肯受之」。又如我們受邀赴宴,除非我們個人各方面學經歷及職位,乃至社會地位,都遠勝於主人,所謂的「眾望所歸」,不然當主人邀請我們上座時,身為客人的我們,如果拿捏失當,那可就失禮了。

第二:在觀世音菩薩的內心,認為縱使要供養,還是要以娑婆教主、法會主事的釋迦牟尼佛為主,自己怎可反客為主而接受供養,故云「不肯受之」。

其實這點正印證了後來經文所言,為何觀世音菩薩接受供養後,又將供品一分為二,再次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與會加持的多寶如來的道理!經云:「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希望將眾生的供養,作最大功德的回向,雖然與會者不乏諸佛菩薩,然而就時空的因緣點來看,主事說法的釋迦牟尼佛及凡逢講說《法華經》必與會加持的多寶如來,供養祂們的功德,還是最具足及最圓滿的。其實這也類似佛教徒為何將東西送給法師時,法師們總會希望信眾先拿去供佛的意思一樣。

第三:觀世音菩薩站在客人的立場,認為法華會上釋迦文佛就是唯一的主事者,主人並沒有開口要祂接受這份供養,於禮數不合,所以祂「不肯受之」!

這點也說明了當佛陀要觀世音菩薩接受眾生供養時,觀世音菩薩才肯接受供養的道理

經云:「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前面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那是禮數分寸的拿揑,但經佛陀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深知輕重,此時再不接受,那就是矯揉造作了,所以觀世音菩薩接受主人的建議,不但悲愍眾生接受無盡意菩薩代眾生的供養,既而又將眾生的供養,代眾生再次供養主事的釋迦文佛,及隨喜讚嘆的多寶如來,當下同時也圓滿了觀世音菩薩「施與受」的雙重功德。

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完全體現出諸佛菩薩的智慧及謙讓,告知學人如何圓滿地拿捏主從分寸及謹守禮數的重要,真叫現今人心不古乃至道德淪喪的世人,值得深思及反省。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