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普門十要》的第十要,我們要談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最著名的神通妙用,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重點,偈云「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在《普門品》中談到觀世音菩薩膾炙人口「應以何身得度 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神通妙用,是由無盡意菩薩祈問釋 迦牟尼佛,而佛陀慈悲宣說的,經云「無盡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這裏經文談到無盡意菩薩虔誠的請示釋迦牟尼佛,有關觀 世音菩薩度化群生的三個問題,一般來說,下對上請法為 「白」,上對下解惑為「告」,無盡意問佛陀,觀世音菩薩是怎 樣的遊化這個娑婆世界(這是指身業)?觀音菩薩又是怎樣的 為眾生說法(這是指口業)?又觀音菩薩是怎樣的妙法度眾(這 是指意業)?

這三問,是問觀世音菩薩的身業、口業、意業三輪不思議 妙用!觀世音菩薩以其身口意三輪不思議妙用,來度化眾生三 毒之過患,重點其實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是以「身教重於言教」 而來教化眾生的!

《普門品》中說到,觀世音菩薩以不同的法相示現在娑婆世界,來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這三十二應化的描述,其實重點即在於菩薩以「身教重於言教」的方式來度化眾生。這所謂的「身教」,指的是:

歷來的祖師大德,如唐朝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典範,樹立了叢林的清規,而清朝弘一大師一條毛巾用 了二十多年,以其身教奠定了末世律宗修行的指標。其實不只 觀世音菩薩是如此,所有的諸佛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最 初的三轉十二行法輪,有示相轉、勸相轉及證相轉,第三「證 相轉」的重點,即是告知鹿野苑的五比丘們,我告訴你們「苦 集滅道」四諦的道理,我本身已經證知了,所謂的「苦已知, 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所以只要是八地以上的諸佛如來,都與觀音菩薩一樣以身教度化群靈,故偈語云「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

我們知道了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方式,是以「身教」為 出發,但次第絕對是「先觀機,再逗教」,即經文所舉「應以何身得度者(意業)」(即是觀機),「即現何身(身業)而為說 法(口業)」(即是逗教),這如同「對症」才能「下藥」!

佛陀最初宣說的華嚴大法,只略講了三七二十一日,接著 阿含教法卻說了十二年,這無非是為了教化大心未發的聖弟子 們,而有的觀機逗教啊!又如《法華經》著名的「三車喻」及「窮子喻」等,也都是為了因材而施教的。

若就觀音菩薩所示現的三十二應化來歸納,菩薩對三聖者 教化的重點,在於「令其證入增上之果位」,而對六天、五人、 四眾、眾婦、二童等教化重點,在於「令其證入所願之果位」, 對於十類、力士等教化之重點,在於「令其超越現階之果位」。

當然這部份,未來有因緣再細說。然而我們就觀音菩薩所度化「令其證入增上果位」的這一 類眾生來看,所謂「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說法」,菩薩度化的重點,是指: 有一類眾生,他至少已達菩薩階位,成佛因緣將熟,觀音 菩薩才有現佛身度化他的必要!

然而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菩薩修行境地,才有資格讓觀音 菩薩現佛身度化他呢?關於這方面,在《楞嚴經》中說得很詳 盡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 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裏說,具足這資格的菩薩, 至少要能隨時隨地契入三昧(入正定),並且所修之善法皆是 圓滿具足無缺的(無漏妙法),此菩薩完全瞭解了成佛之法(勝 解),並現出他圓滿的覺相(現圓)。當眾生能達到此境界時, 觀世音菩薩即會現佛身為他說法,讓他完全解脫而成就的!

其實觀音菩薩,既然會變現不同的外相去度化眾生,當然勢必觀到眾生的根機及他們程度到哪裏,所以原則上,如果他已經即將到達成佛的過程時,觀音菩薩才會有現佛身為他說法的機會及作用。觀音菩薩之所以示現不同的化身,只是讓眾生在他的修行境界及程度裏,去達到一個最高的成就為目的。

至於說,觀音菩薩「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的重點,有些佛教大德認為,觀音菩薩示現佛身的對象,不僅是為度已證八地以上菩薩,進趨佛果為主,若有一類眾生是渴仰見佛者,菩薩也會慈悲示現佛身,而為他們說法嗎?

基本上,這個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第一就是:如果 我們結集了所有的一切過去、現在與未來,那麼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或許我們在今生當中,可能還沒有達到八地以上菩薩 的境界,但是在八識田裏累積太多太多的修行種子時,那麼在 今生當中一心要見佛,一心要求證佛果的心,會因為我們的「專注」及「一心」與觀音菩薩產生一份的感應道交,此時觀世音 菩薩也會不捨眾生,而現佛身,為其說法的!

然而就經文本意而言,此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 而為說法」的原意,釋迦文佛所舉,觀世音菩薩度化的最初機緣,還是指已達菩薩階位者為出發,至於一心見佛但未證菩薩 境地者,菩薩為他示現的機率也就相對地減少了!

簡單地說,多數佛經是以教導人們修行為宗旨,(因分了義經及不了義經),所以我們對此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的本意,絕非單只是限於「眾生渴望見佛,菩 薩就示現佛身為他說法」的「起信」作用而已!更重要的是達 到修行「提昇」的作用為主,這才是觀音菩薩示現的本意!所以偈語最後說「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修行為本業」。

然而從深層的道理來看,觀世音菩薩示現的「何身」?不 是重點,菩薩所宣說的「何法」?才是究竟的,因為當觀音菩薩所示現的任何身形,對於眾生而言,是有某個程度上的信受力,然而唯有藉以菩薩的正法宣揚,才是讓我們頓破無明、妄習止歇的法寶

故《大智度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再則「佛法僧」三寶雖密不可分,然其重要差別還是有的: 若依宇宙觀的角度來說,「法」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為「法」 就是自然,「法」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它是恆常不變的,至於 「佛」,示現在娑婆世界,也都還有生滅的一個示現,那麼「僧」 也必須依止在「法」上,去做種種的修持,及自利利他的一個 傳遞,所以如果三者來分高低,或重要性,當然還是「法」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有一天,讀者們有因緣證得「神通」,大家千萬不要執著於這是那尊諸佛菩薩或諸天護法所言,因為重點不在於「佛」(或諸天諸仙),重點在於祂所宣說的「法」,是否能 夠讓一個修行人,真正達到提昇及解脫的作用。至於該如何分別「法」的深淺對錯?

因為「法」的本身就有深有淺,縱使是不同層級的諸佛菩 薩,祂的基本宗旨,都不離開於「正法」!但祂所宣說「正法」 的層級,還關乎於祂自證的境界,以及祂所要教導的眾生程度 如何,而有所差別!

諸佛菩薩為應眾生因緣而應化世間,菩薩層級的高低,絕 非凡夫憑藉著自我的意識狀態,可以去做任何分別的!菩薩與 眾生之間的緣,乃至祂用什麼樣的「法」,教化什麼樣的「眾 生」,在彼此之間的「教」與「學」當中,當彼此在修行的路 上更進一層時,那諸佛菩薩的任務也就圓滿了!

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度化眾生的情形也是如此的,簡單 說,觀世音菩薩所應化世間,所示現何身時,一定就是「應眾 生的機緣」、「應眾生的根契」(應以佛身得度者),那麼觀世音 菩薩就示現一個,眾生最能接受的「模樣」(即現佛身),眾生 最能接受的「方式」(而為說法)去教化他!

另外當眾生只要能心念專一、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本來 就是千百億化身,皆可隨眾生業感所現,所以你是基督教徒 的,一心稱名,而看到的可能是聖母瑪麗亞;你是道教徒的, 一心稱名,而看到可能是媽祖,你是佛教徒的,自然是看到了 觀世音菩薩,這就是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 法」最大殊勝功德!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十偈,談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最著 名「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神通妙用

偈云 「觀音示現娑婆界,身教度眾妄習歇,提昇重於起信緣,只因 修行為本業」!

慧深學淺,將個人修學「觀音法門」的經驗,與有心修學者分享,這只是「普門十要」的部份,未來慧深還會陸續將《普門品》結集出書,乃至一系列「觀音法門」的修法,亦將付梓成冊,希望有緣者不吝給予指教,最後,希望大家一同修學「觀音法門」,回歸「觀音淨土」。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