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境。

接著看《普門十要》的第三要

偈云「修持心聞非耳聽, 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境」,這是 說明《普門品》經文中,談到「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 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當中「聞是觀世音菩薩」的重點。

世間所有受苦的眾生,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經 文告訴我們不是用一般人耳根常用的「聽」。而是用「聞性」 去「聞」,並且要「一心稱名」,功德才會具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聽」,是指一般粗淺用耳根去聽的,但是「聞」,是六根都攝,它不一定只是用聽的,而是用聞的,如同我們要持咒持到入定,一定要用「心聞」,而非是「耳聽」而已,更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狀態。

曾經有一條黑暗道路,當暮夜來臨,人們走進這條崎嶇不平又沒有路燈的巷道時,總會聽到一些因跌倒而產生的哀號聲,或是小孩的驚嚇聲;然而有天奇蹟出現了,這條年久失修的古道,因為裝設了許多明亮的路燈,竟如脫胎換骨般的映入眼簾。當大家議論紛紛地討論到底是誰的善舉時,赫然發現這位眾人口中的善心人士,竟然是位「瞎子」。

他馬上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少報章媒體爭相訪 問,當記者問到裝路燈對盲人而言並沒有好處,他為何裝路燈 的目的時,盲人說:「我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我的心看見了,我的心聽到了;我看到了因道路的崎嶇,讓摩托車或腳踏車的騎士不慎跌倒,我聽到了因黑暗的恐懼,讓小孩子嚎啕大哭;所以我願意捐出我終生的積蓄來裝設路燈,縱使裝路燈對 我沒有半點好處,但只要能讓人們重拾他們的光明及希望,我 也就心甘情願了!」這故事正好說明了,凡事只要用心,「心聞」一定比「耳聽」來得更接近真實。

據傳最初觀世音菩薩是在海灘邊修習禪定的,祂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清晨醒來,萬籟俱寂,潮聲遠來,打破了原本的清靜;不久後潮聲退去,耳邊又恢復了清靜,隨後潮聲再來,靜又消失了。

觀世音菩薩研究這潮聲的來去,發覺潮聲及清靜這兩個對象,在聽覺(指所聞的聞性)中是此起彼落的;當潮聲生起,清靜現象即滅;當潮聲滅後,清靜反而生起。可是兩者都有一相同之點,就是都不久存,都有生滅。

而聽覺(指聞性)卻不然,它老是在那兒。因為有不生不滅的聞性,所以能聽到潮聲,潮聲去了,聽覺性並不會隨之而去;因為那聽到的是靜。如果聽覺隨潮聲而去,則不但分不出靜,而且潮聲再來時,又何能再聽到次一個潮聲,因此潮聲有來去生滅(聲),而聽覺並無來去生滅(聞性)

這個聞性的不生不滅,也可從《楞嚴經》中得到解釋,佛陀曾為波斯匿王解釋聞性的常住不滅,同時破除外道所說,人死後總歸斷滅的斷見

經云: 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毘羅胝 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 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 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 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 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 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 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 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簡單地說,佛陀以恆河的常久不變來形容「聞性」的不生不滅,而以波斯匿王三歲、十三歲,六十二歲看到恆河景象,恆河未變,然波斯匿王的容貌已從稚齡變為老化,故以「恆河」代表不生不滅的「聞性」,而以「容貌」形容生滅不斷的「聲塵」。

其實這不生不滅的「聞性」,就是禪宗所言的「主人翁」、 「本來面目」,亦是我們成佛作祖的「如來自性」,只要我們能 找到這顆摩尼寶珠,離回家的路就不遠了!

若從六根都攝而顯發聞性的廣義角度來看,當我們現在眼 見的一切慈悲,耳聞的一切柔軟,乃至意念感受的這一切自在 境界,其實不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及加持所致嗎!這 也正好說明了唐文宗見蛤蜊觀音無形說法的故事: 唐文宗性食蛤蜊,為此沿海居民總不斷地捕捉蛤蜊前來進貢。有次當御廚在烹調時,一打開蛤蜊的硬殼,赫然發覺蛤蜊殼內出現一尊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非常莊嚴,於是進貢給皇 上,文宗就以美錦寶盒供奉在興善寺,讓大家瞻禮。

由於是在蛤蜊殼內現出的菩薩聖像,實在太稀有難得,因 此唐文宗便在朝會時詢問群臣:「眾卿之中,不知有誰知道蛤 蜊內出現菩薩聖像,是象徵什麼祥瑞之兆?」有位大臣說道:「此乃超凡入聖之事,非一般學者凡人能知,聖上如果想要知道此事緣由,不如可詔太一山學識淵博的藥山惟政禪師,前來解惑」。

於是惟政禪師奉詔來到宮中,知道原委後便告訴了唐文宗 說:「物無虛應,此乃開啟陛下之信心。《法華經》云:『菩薩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今蛤蜊殼內現菩薩身, 乃為皇上說法也!」文宗道:「菩薩雖已現身,但未聞其說法?」惟政禪師立即說:「陛下認為此蛤蜊中現觀音聖像,能否 啟發陛下的信心?」文宗皇帝說道:「這種稀有感應之事,是我親眼目睹,怎可不信?」惟政禪師說:「陛下既然相信,那麼觀音菩薩就已為您說法了。」

諸佛菩薩為眾生的應機說法,何止耳根所聞之金口宣說而已,只要眾生都攝六根,凡一切覺受所感之慈悲喜捨及讓吾人得以「起信」的種種事相,其實都是諸佛菩薩為眾生作無形說法的奧理;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而且有時無聲勝有 聲,何需一定要執著「聽」到言語音聲才算說法呢?更何況真 正的妙法,是用「心聞」,而非「耳聽」的!所以偈語說「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

第一:在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未成道前,觀世音菩薩已在此娑婆世界救度無數的眾生了,所有過去曾聞觀音聖號者,皆有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而得解脫的事蹟,這是指「過去世」說的。

第二:現在及未來還沒有得聞觀音菩薩聖號者,藉由釋迦文佛的宣說,讓未來廣大眾生知道有稱唸觀音聖號,而得解脫的神力,這是指「未來世」而言。

第三:只要當下能「聞是觀世音菩薩」而都攝六根者,其 實自己與觀世音菩薩是無二無別的,這是說明「現在世」的!

所以我在偈語中寫到「過現未來三世因,六字觀音入佛 境」!這是說明「聞是觀世音菩薩」這句經文,具有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三世的涵義,而唯有一心稱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時,才是真正契入「觀音法門」的修行。

第一:對觀世音菩薩尚且無法完全信受,乃至以最上身口意三業之供養。在佛陀時代,有個很經典的故事,曾有一個快掉落下山崖的青年人,雙手緊捉著崖邊的石頭不放,他對空中起念說道,現在如果有哪一位聖者可以解救我的話,我一定馬上皈依他,此時,釋迦牟尼佛神通變現,幻化於虛空,對青年人說,我可以解救你。青年人當然很樂意,便問佛陀,祢要如何救我?佛陀對他 說:「只要你把雙手放掉,我就可以救你」,青年人說,祢叫我 放手,我不就跌下山崖,粉身碎骨了嗎?我死也不願意放手, 佛陀說:「如果你不放手,我又怎麼能救你呢?」當然大家或許會說,這只是一個隱喻性的故事,不是真實 的,其實不然!當一個根本上師在教授他入室弟子時,所用的 種種善巧方便,無非都是要以破除弟子的根本無明煩惱及執著 為出發,上師瞭解眾生執著的是現世的生死,但如果我們真的 能夠放下一切,當下就頓超生死,哪還有過去、現在及未來呢?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對根本上師都不願以身口意來 依止或供養,就如同第一點所說:眾生對觀世音菩薩尚且無法 完全信受,乃至以最上身口意三業之供養時,如何渴望得到觀 音菩薩的救度呢? 反過來,我們再看一個故事,有位不識字的老太婆一心一 意想修行,故請一個出家人教她如何修行,出家人想老太婆也 不識字,該教她什麼呢?想到觀世音菩薩有個六字大明咒的心咒,於是就將這句「唵嘛呢叭咪吽」的心咒教老太婆。出家人走後,老太婆一心持唸,但畢竟年老記憶差,已經無法正確地唸完出家人教她的六字大明咒,而且還將原本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吽」字,唸成「唵嘛呢叭咪牛」,的「牛」字。但老太婆還是一心持唸,深信此咒能令自己修行得道,為了自我精進努力,老太婆每天用一袋裝滿一萬顆紅豆的麻布袋計數,每唸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就將一顆紅豆放進預先準備的空袋子裏,每天「唵嘛呢叭咪牛」一句,就抓一顆紅豆放進袋內,「唵嘛呢叭咪牛」就放一顆,如此數十年如一日。等過了二十多年後,老太婆已經不需用手抓紅豆了,因為她太專注的功德力,只要每唸一句「唵嘛呢叭咪牛」,紅豆就自己跳進空袋子裏,「唵嘛呢叭咪牛」,紅豆就自己跳進去。唸到只要老太婆一持咒時,老太婆身旁隨時都體現「無量光」的現象。大家想想,縱使老太婆將原本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的「吽」字,唸成「唵嘛呢叭咪牛」,的「牛」字。感覺上她 是唸錯了,但因老太婆深信的力量及功德,還是有辦法達到不 可思議的殊勝境界。所以佛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 切諸善根」、「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啊! 所以如果有人「聞是觀世音菩薩」,而卻無法得到菩薩的救度,主要必是此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不足所致。

第二:眾生心緒雜亂或心術不正,何能建立起與菩薩「相應」的橋樑。在《阿彌陀經》中云:「一日至七日,一念至十念,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皆真實不虛之語,然而唸佛者眾,得生極樂者少,主要還是大家不能心緒專一,縱有一心念佛,但若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地時,還是徒勞無功的。再則縱使你專心至意,但心術不正,這與諸佛如來清淨無暇的能量,依舊達不到「感應道交」的地步,一樣是不容易得到菩薩的垂慈。

第三:或許此眾生善根不具或因緣不足,總之是福報不夠,所以無法幸逢觀世音菩薩的救度!在《阿彌陀經》中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想要得到觀音佛祖的加持與救度,也是同樣的道理。再則「聞是觀世音菩薩」只是個起因,重要的是後面所說的助緣,即是「一心稱名」,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都攝六根「聞」性的作用;另外只有一心稱名,才能與觀世音菩薩建立起溝通的橋樑,並產生「相應」的作用,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經文的重點,無非說明這些受到身苦心惱的眾生,只要稱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當下即可解脫!但我們從更深層、更廣義 的角度來看,在這個娑婆世界裏,誰沒有身苦及心惱,所以每 個人,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你都應該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 號!因為當他能都攝六根,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當下當 中,他既無「身」,也無「心」,當然可以解脫這一切的苦惱!

而且在稱名或持咒的當下,只要我們將這些佛種深植八識 田中,相信最殊勝的功德是: 在往後的生生世世,只要有一份的因緣,觀世音菩薩,自然會示現教導,引領我們至成佛大道的!

這是「普門十要」的第三要,重點說明《普門品》經文中 「聞是觀世音菩薩」的重點。

所謂的: 「修持心聞非耳聽,迷人念經口無心,過現未來三世因, 六字觀音入佛境」!

閱讀更多有關“回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