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要談的是,有關什麼叫「入定」的問題。偈云「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經文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有了主因「聞是觀世音菩薩」,加上助緣「一心稱名」,才 有善果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因緣! 這個「一心稱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一心稱名」 就是一種「定」的狀態,那什麼是「入定」呢?「入定」是否 一定要在禪坐禪修當中獲得呢?

其實「入定」不一定是在禪坐禪修當中求得的。所謂的「入 定」,是你在當下當中,做每一件事情,能夠完全的入到你所 做的事的那個「專注力」,那麼,那個就叫做「定」!簡單地 說,就是你做任何事情當下的「專注力」,就叫作「入定」! 像每位法師們如果在法會過程裏,能夠很專注地隨文入觀,能夠很專注地入到自己唸經或唱誦的那個最專注的狀態 時,那也是一個「定境」!然而定境本來就是包羅萬象,在相 上,它雖是包羅萬象,而當入到那個境界時,那麼,它就是無 二無別了!

最初尚未出家的優波離,因為剃髮功夫不 錯,所以佛弟子要他來幫佛陀剃髮,優波離當然很緊張,平常 幫王公貴族剃髮就不說了,要他幫世尊釋迦牟尼佛剃髮,當然 是一件令人興奮又緊張的事情,所以優波離要求他媽媽與自己 一同前往佛陀所住的精舍,為佛陀剃髮。 在開始剃的過程,優波離是戰戰兢兢的,所以彎著身體很 恭敬的剃髮,優波離的母親跪著請問釋迦牟尼佛,佛陀啊!佛 陀!優波離剃的怎麼樣呢?佛陀這時候告訴她,優波離的身體 好像太彎了,優波離馬上把身體調整一下,竟然這一調整,優波離進入了初禪。 剃了一會兒,媽媽又問佛陀,優波離現在剃的狀況怎麼 樣?佛陀就告訴優波離的媽媽說他現在的身體又好像太直 了,所以優波離又修正了一下,竟然進入了二禪;再過一會兒 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剃的如何?此時佛陀說,優波離的入息 太粗了,所以優波離把自己的氣息調一下,竟然入了三禪;再 過一會,媽媽再問佛陀,優波離他現在剃到最後,快剃完了剃 的如何呢?佛陀又說他現在出息又太粗了,所以優波離馬上調 整過來,竟進入了四禪! 此時佛陀要大家馬上把優波離的剃頭刀接下來,不要讓他跌倒,為什麼?因為他一調息的過程,竟然入了無想的狀態。 各位,剃髮師優波離從一個剃頭的過程,竟然可以由初禪入到 四禪,這樣「入定的狀態」,與我們一般所理解,好像出家人 要藉由打坐修禪才能入定的狀況不一樣,所以在這裏要給大家 一個正確的見地: 所謂真正的「入定」,不是單指在禪修的過程才能獲得,「入定」是專指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下的那個專注力就是叫做「入定」。

不管任何人早上教他一句,可能到了中午,他就已經忘光了,就連佛陀要五百羅漢依循教他,五百羅漢到最後都只好甘拜下風的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的哥哥周利槃特不得已,只好把他趕出了僧團。

但是佛陀很慈悲,用無上柔軟的心法,願意教授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拿了一支掃把給周利槃陀伽,告訴他,沒關係! 雖然大家都排斥你,但只要你聽我的話,慢慢的修,你還是有辦法得道的,於是佛陀就教他這個掃把怎麼用?佛陀要他每天在這森林裡面,用掃把掃除掉落在地上的樹葉,而且只要每天 在掃的過程裡,口唸「拂塵除垢」四個字就好了。 於是周利槃陀伽按照著佛陀的指示,每天在掃地時就唸著拂塵除垢、拂塵除垢,掃啊掃!掃啊掃!掃到最後,周利槃陀伽自己感覺到,外境這麼髒,包括這些泥土及樹葉都可以掃乾淨,佛陀叫我拂塵除垢,一定不只是要掃這外境的樹葉而已, 我知道了!佛陀要我掃的是內心的塵,內心的垢才是,想到這,周利槃陀伽掃的更起勁,更勤快了,一直拂塵除垢、拂塵 除垢,最後周利槃陀伽全身綻放出通體的光明,因為他開悟了!

各位我們每天也在掃地啊!但我們有人開悟嗎?可見我們的心思真的沒有辦法,像這些尊者、聖者一樣,隨時做事的當下是如此地專注及用心,所以佛經裡面也常教我們一種修行 法門,名為「直心是道場」,不要想太多,就是老實修行,老 實念佛就對了!所以偈語說「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 定」,這兩句是說明「入定」的重點。 當然或許有人看到這裏會問,既然「入定」是指做任何事 情當下的專注力,那如果有一個眾生,說他在賭博時也很專 注,那算不算也是「入定」喔?

大家要知道,其實「入定」只是初步踏進空性的一個領域 及階段,只是在那個剎那當中,所形成的一個狀態!當然「入 定」還是有正邪高低之分的!若依佛法「入定」的角度來看, 當然是指入「正定」而言,而像賭博等不正業,乃至邪魔妖怪 等之定境,當然就算是入「邪定」了!所以偈語接著說「禪那高低正邪命」。

當他學得這隱身術時,自然別人看 不到他,於是他便起了邪念,跟契友等三人,跑去皇宮戲弄這 些宮女,而且讓宮女都相繼懷孕了! !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啊!於是國王生氣地把大臣招 來商量對策,怎麼辦?怎麼辦呢?所有的大臣比手畫腳地說, 如果這事是「人類」所為的,那我們可以用刀把他斬殺,只要他來的時候,我們在地上鋪米或鋪沙,雖然看不到全身,但可 以看得到腳印,也就可以斬殺他了;如果是「妖魔」的話,我 們就要用咒術、咒語或符令,將他降伏斬殺。 所以當龍樹跟契友等一行四人,再度前去皇宮,準備調戲 宮女的時候,因事先地上已經舖滿了沙子,所以當他們進入皇 宮後,馬上露出腳印,而隱藏在四周圍的將士自然尋著腳印, 一一將他們斬殺,就在一陣混亂的時候,聰明的龍樹,趕緊躲 到國王所坐的寶座後,因為他知道,國王寶座的幾尺內,是嚴 禁所有將士及武器的靠近,因為這次的大難不死,讓龍樹覺察 到自己荒誕愚痴的行徑,所以就發心出家修道,最終成為佛教 神通自在的一代宗師。 龍樹之前所學「隱身術」,也需極高極深的定力,才能辛苦的學得,但因這樣的定,並非用來利益眾生,反而惱亂眾生, 當然是屬「邪定」了。相對地,你說很專注「賭博」的行為, 算不算「入定」呢!縱使算,那也只能說是「入邪定」而已, 跟佛教所講的「入正定」是不一樣的。

講到這裏,再與大家談談「入定」與「三昧」的不同?基本上,「入定」與「三昧」是兩種層次的差別!所謂的「入 定」是指初步契入空性的狀態,而「三昧」是指「入正定」的 意思,而「入定」並不代表入「三昧」,但是「三昧」,絕對代 表「入定」。 這好比《普門品》所講的「一心稱名」,這個「一心稱名」 與《阿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與像上面所說的境 界一樣,這是次第差別上的不同。「一心稱名」好比「入定」, 但「一心稱名」並不一定能到達「一心不亂」(入三昧)的境 地,然而「一心不亂」一定要有「一心稱名」的功夫,意思說, 只我們能夠從「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那才有可能完 全地契入到諸佛菩薩的性海裏! 若從人體機能或說物理學的說法,這「一心稱名」稱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就如同激發我們「腎上線素」一樣,當因緣成熟具足時,所展現的能量及潛力,就不是我們可以言喻的!

這村婦習慣每天早 上,固定帶她兩歲大的小孩,到三樓窗外欣賞風景。然而這天 村婦起得早,又碰巧今天有賣新鮮的白菜,於是起身到樓下的 市集買個新鮮的白菜,誰知與鄰居聊了起來,竟超過寶寶起床 的時間。 於是已經起床的寶寶,看不到媽媽的過程,先是一陣嚎啕 大哭,然後就循著慣例,跑到窗戶邊去看一下風景,沒想到看 到一樓的媽媽,因為有時小孩對於距離感的拿捏,還沒辦法準 確,所以就爬上窗台,想要找媽媽。在一樓買菜的媽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畫面,趕緊揮手制 止小孩,然而小孩反以為媽媽揮手,是在叫他,於是撲通地栽 了下來。 就在寶寶從三樓重力加速度的墜地之前,遠在三、四公尺 外的媽媽,竟用飛快,超乎人類體能極限的速度,將寶寶抱起, 這個驚人的真實體驗,馬上引起日本各界的探討及研究,於是 他們作了一個實驗,以同樣的時間場景,要媽媽再跑一次,只 是這次的寶寶換成同等的一個沙包,然而不管再怎樣的實驗, 媽媽始終無法在沙包掉在地上之前,就將它接住。 差別在那裏呢?差別就在那是個沒有生命的沙包,而非自己懷胎十月親生骨肉的寶寶,因為村婦看到的是她的寶寶,所 以她會用生命去積極拯救,也因如此,自然激發自己濳在的腎 上線素,當然這是從物理學上來講的,而在佛經裡面講到這個 「入定」狀況也是這樣的,當一個修行人真正能夠契入到這定 境時,他所展現的,所發揮的能力,哪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呢?

曾經有個笑話說,有個喝了酩酊大醉的酒鬼,走在黑暗的路上,一不小心噗通地,就跌到白天修路的坑洞裏,當酒鬼掉下去時,不停地吶喊,但都沒有人來解救他,於是酒鬼不斷地 往上爬啊爬!爬啊爬!但或許天黑,或許坑洞太滑,或許自己 酒醉了,明明才三公尺高的坑洞,酒鬼就是爬不起來,一個小 時,酒鬼真的精疲力盡地坐在角落休息。 沒多久,竟然又聽到一聲噗通,原來另外一個酒鬼也掉下 來了,這酒鬼一掉下來,跟前面的酒鬼一樣一直拼命地在爬啊 爬!爬啊爬!他也不知道前面已經有一個酒鬼掉下來,所以就 是拚命的爬,而一切看在眼裏先前的那個酒鬼,就對他說:「不用爬了,這樣是爬不上去的」。第二個酒鬼聽到黑暗中竟有聲音出現,嚇了一跳,以為是鬼,哇的一聲,竟在當下,一下子就跳上去了。

各位這個就是「腎上線素的激發」,所以在他那當下的一個專注力,可能一下子就爬上去了,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本身本具的潛力及能量。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外境的當下,你能夠激發自己的潛力,收攝六根,齊發功用,當下從「一心稱名」達到「一心不亂」自然可能忘卻了「身」「心」的覺受及執著,當然有因緣化解這一切的苦厄,而契入三昧正定的境界,所以偈語最後說「稱名不亂三昧進」。從以上的說明,由此可知「逆境」不一定不好,如果在人生的過程裏,看到前面有些障礙,對一個有佛法的人來講,他會覺得「這是我進步的一個臺階」,但對一般人而言,這些可能就是「絆腳石」。

對於一個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來說,其實境界的好壞不是重 點,重點是我們應該隨時如何地「安住」我們的心,所以佛陀 常教我們要學習「逆增上緣」、「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 你看逆風的時候,風箏一定飛得更高,所謂的「逆風阻向飛更 高」;而梅花因寒冬而芬芳,皮球因拍打而彈高;再看牡蠣為 什麼能夠得到珍珠?因為當砂石跑到牡蠣當中,而牡蠣卻沒有 足夠的力量能把砂石推掉,所以牡蠣學習了「包容」,也因為 包容砂石的存在,願意與砂石融合共存,於是刺激了牡蠣本身 而分泌出貝母質,並將砂石包起來,之後貝母質慢慢地長大, 而原本礙眼的砂石,最終也變成了耀眼的珍珠,這些都是有了 「逆境」才得以開花結果啊!

所以當我們碰到逆境時,如果我們能夠一心稱名,乃至到達一心不亂的境地,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度我們,重點是我們能否達到這「一心稱名」及「一心不亂」的功夫,這才是我們修學的重點。

所以《普門十要》的第四要,我們修學的重點是,什麼叫 「入定」?我們將偈語再說一次「一心稱名得定境,諸事專注曰入定,禪那高低正邪命,稱名不亂三昧進」。

閱讀更多有關“歸觀音淨土-普門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