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常聽學佛人說:「佛陀時代又沒有法會,只有聽法,所以我們也應該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呢?」

其實三世諸佛所宣說之宇宙真理,無論是緣起無生、放下解脫,祂們皆是自古皆然、同說此理,因為這才符合「契理」的原則;然而十方菩薩度眾救苦之法,則絕對觀機逗教、因地制宜,各種巧妙不同,因為這才是「契機」,唯有合乎「契理」、「契機」的本懷,才是佛經的宗旨。

在《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弟子所說誦第四品•第四九八篇中,舍利弗尊者對佛陀說,我明確知道無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教法都是一致共通的,祂們都要弟子們斷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再覺照身、受、心、法四念處,接著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等七覺支,而明心現性解脫成佛的。

經云: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對於舍利弗的看法也大表贊同,經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舍利弗也曾向佛陀表示:「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

意思說,雖然我不能了透每位諸佛如來的心念及境界,但對於每位諸佛如來教法的總綱及次第,大致上我還是能理解的。所以悟道的唐代高僧永嘉玄覺大師在《證道歌》中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這些都是說明諸佛教法一致的經證說明,所以我說「於理教化,三世諸佛同說此理、自古皆然」。

然而諸佛度眾的法門則是各有巧妙不同,如《普門品》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就是觀機逗教、因地制宜的方便,如同《維摩詰經》所提到香積如來以「香飯」作佛事,或諸佛如來觀一切因緣,以各各不同的法門廣演佛事一樣

經云: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這就是說明「於事度生,十方菩薩觀機逗教、因地制宜」各各不同,其實佛法的宣揚,只要合乎「契理」的原則,「契機」的部份,則因時空的變遷,會因地制宜地改變度眾的法門,這也是時勢所趨、在所難免的,如過去世觀音古佛度眾的方便,在現今賢劫的佛陀時代可能就看似奇特,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陀曾說觀音佛祖度眾的妙法有:若有貓兒所著者。取弭哩吒那(死貓兒頭骨也)燒作灰。和淨土泥。捻作貓兒形。於千眼像前。咒鑌鐵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咒一稱彼名。即永差不著。……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師子皮最上。……若有身被枷鎖者。取白鴿糞咒一百八遍。塗於手上用摩枷鎖。枷鎖自脫也。

相對地,佛世時代明定出家僧眾不可持金銀的戒律,對現代的僧眾而言或許真是一種困擾,然而這些度眾法門的更替,對成就佛道的諸佛如來而言,本來就沒有相上的差別,因為祂們隨時把握契理契機的度眾原則。同樣地,佛世時沒有法會模式,也不盡然代表後世就一定要遵循這一成不變的法則,所以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因為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相,包括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約定俗成,尤其會因時空的變遷,賦予它不同的時代意義。就如中國最初的洛陽白馬寺,這「寺廟」作用,起初只是東漢明帝為迎接來自印度的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高僧,所建造接待外賓的一個場所,如同台灣早期「中泰賓館」的作用,但誰知物換星移的今日,卻成僧侶修道的處所。

而坊間不懂常識的人,一看見男眾出家人,就習慣以輕蔑之語叫「和尚」,殊不知可以稱之為「和尚」者,乃佛門一寺之主或對修行有成、德高望重之高僧的尊稱;再說「想入非非」一詞,它是指禪修者,都想追求有頂之天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境界,名為「想入非非」,但現今卻誤作胡思亂想之語。

所以從「相」上來看,基於「十方菩薩觀機逗教、因地制宜」方便度眾,可見佛世時沒有法會儀式,並不代表後世就不能有法會的儀式,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從「性」上看,我們只是用凡夫肉眼來看待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必是斷章取義、有待商榷的問題,為什麼呢?

我們以為佛世時,只有佛陀一人在講經說法,而沒有形式上的法會模式,那是因為我們用凡夫肉眼所見,然而事實上,佛陀說法的對象,不乏證得天眼、慧眼及法眼的聖弟子,祂們在聽法的同時,皆可同時觀見無形界域鑼鼓喧天、天樂齊鳴的現象,這不就等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法會模式嗎?你看佛陀在講說《法華經》時,不是都有一尊多寶佛在側共襄盛舉、隨喜讚嘆嗎?都有龍天護法在旁護衛壇場、維持秩序嗎?

然而現今的法師與佛陀是不能相題並論的,因為佛世時,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僧」,祂同時具足了「佛」的功德力以及出家「僧」人的雙重身份,而現今任何一個講經說法的出家人,基本上就是一個「僧人」而已,所以當我們表相上來看佛陀只有講經沒有做法會,其實是錯的,因為這位講法的大僧,同時還是「佛陀」,所以當下即是「三寶具足」的狀況,所以當祂在講經時,這些有證量的弟子,相信都能窺見無形上空諸佛讚嘆、諸天擁護、天樂齊鳴、天花雲馥的盛況,這就是最真實的法會場景。

而現今出家僧眾在講經說法時,美其名只能說是「佈教」,因為沒有「佛」的功德力,三寶之中尚且少了「佛寶」,講經會場及上空自然沒有天女散花等法會的模式。那麼既然佛世時沒有法會儀軌,為何從古至今又有如此多的法會懺儀流傳於世呢?

其實最主要乃是因為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藉由自修的功德,藉由自證的神通能力,觀見這所有一切無形的諸佛菩薩在度化蒼生的一切妙法,再加上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自身對佛法的素養以及體證,而結集出來的一切法會儀軌,其功德力正彌補了現今法師只有佈教,沒能感得諸佛蒞臨加持及超度提昇的不足,否則懺文何以常說:「金山修建,不燭自明」,又云「若無靈驗,今古焉傳」呢?

所以我們可以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看到歷代祖師以其甚深定力觀見諸佛佛事的莊嚴,經云:凡曰方隅之所。悉同城壘之堅。雖密藉於真言。實冥資於圓觀。將見瓊林風動。玉殿雲披。懸寶蓋於層霄。聳華臺於廣座。千幢旛而交擁。眾伎樂以旁羅。惟茲淨想之所成。是即靈山之未散……諦觀茲食。不外吾心。繇知諸法常融。故得六塵互遍。是則出醍醐之上味。宣栴檀之清芬。雨七寶以穰穰。散四華而灼灼。聳光明之臺殿。列殊勝之輦輿。仙樂鳴空。笙磬之音間作。天衣擁霧。珠瓔之飾下垂。以念念具足不虧。故彼彼莊嚴無盡。惟此道場之內。紛然事儀之多。是以淨水明燈。懸旛揭蓋。金鐃之聲震幽谷。梵唄之響薄層霄。悉入此宗。元非他物。

看到以上無形法會的莊嚴殊勝,實則令我們驚嘆及汗顏,所以一般人說現今佛教不需要法會,這是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講法,並與真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佛陀的教法,能令聞者入佛知見、明心現性,這是約「理懺」而言;但加上諸佛的加持及運籌,則能達到惡緣遠離、消災化劫,這是約「事懺」而言,只要理懺功德成就,自可解脫生死、成佛作祖,而事懺功德成就,必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當然最圓滿的修持,一定是理事圓融、天人合一的,佛陀時代因為「佛」的功德力,具足了這所有一切覺滿度生的功德,這的確是未逢佛世,身處末法的我們所不能及的部份。

其實修行成就,不就是為了度眾嗎?一般寺廟乃至法師說「不作法會」的,坦白說,多數是因為他們不會作法會,再則他們也不會瞭解在一場法會中,藉由諸佛菩薩的開示及接引,竟然可以度化比有形信眾多上百倍乃至千倍的法界眾生;另外我們藉由法會莊嚴的唱誦及儀軌,令信眾心生恭敬及精進乃至見賢思齊的作用,這都是有利於我們修行的方便法門,而且真正得度的冥界眾生,實質上還是藉由法會中,主持法會的諸佛菩薩所宣說對症下藥的妙法而啟悟的,這還是「以法利生」啊!只是末法的我們,沒有藉由這些繁瑣的程序儀禮,又不容易恭請到諸佛菩薩的降臨,這部份在第三章有詳細說明。

然而平心而論,現今的學佛人,又有多少人能安於佛世時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的輕安修為?我們現在學佛是熱鬧的,不是寂靜的,你看樂於參加佛門莊嚴法會的信眾人數,遠多過於佛教所舉辦的講經會場人數,這個現象顯示了人們已不安於空寂的靜態修為,而樂於熱鬧的動態活動。可見我們已經不容易像佛世時聽法的弟子一樣,可以專注以「理懺」去解脫,所以如果再沒有藉助「事懺」的功德,何以達到理事無礙,甚至事事無礙的境界呢?

就說《藥師經》中提到的:「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

佛陀慈悲教導末法的我們,如果真有心要供養諸佛如來,修習其妙法,一定要藉由「事相」上的周全,才能達到「理法」上的圓滿。如經典所云,欲供養藥師佛的人,「應先造立彼佛形像(如法開光),敷清淨座而安處之(圓滿安座)」。接著還要「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這些都只是事相上的周全罷了,接著還要開始事懺「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在事懺的當下,內心要以理懺作觀,所謂「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接著又是事懺及理懺「鼓樂歌讚,右遶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又《慈悲三昧水懺》的懺主悟達國師亦云,想要真正修行的人:「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想法」。可見沒有事懺的基礎,如何達到理懺的功德。當然有人會說,現今也有很多法師講經說法,也算是「法會」,何必去參加事相上的「法會」呢?

其實「法會」的深義,即是以「法」聚「會」的意思,如上所述,當佛陀說法時,以其自身功德,大眾聽聞妙法,就代表以「法」聚「會」的作用(因為見法即見佛)。但現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具足佛陀的功德,所以我們在講說佛法時,嚴格說只能說是「佈教」,還稱不上是「法會」。

所以很多人就會想,那我們自己在家修法就好,何必跑去寺廟共修作法會?六祖大師在《壇經》的「無相偈」中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其實只要我們自忖一天當中,可以心念清淨、不起分別,如果有這等功夫,那麼在家修或寺廟共修都不是重點,因為你已經找到了摩尼寶珠,但如果還沒有這樣的境界,在寺廟共修或法會懺悔,還是遠比自己在家修行有功德。

因為想要成就道果,勢必圓滿「自度度人」的福慧資糧,自度成就不難,只要「無我」,只要選定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日久功深後定能水到渠成。然而度眾就不容易,除了要觀機逗教,如何具足度眾資糧及功德,更是難上加難。就有形眾生的度化,菩薩行者需要廣學五明(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然而就為數最多的無形化生群靈而言,現今學佛者,想要藉由誦經回向的些微功德,達到度化冥界冤親的作用,實際上也是緩不濟急的,此時由諸佛菩薩所主事啟建的法會,自然可以達到冥陽兩利、消災了業的雙重作用。

尤其只要有諸佛法脈沿革的正法寺廟,多數是佛聖仙神雲集的所在,如此的功德更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當然在寺廟法會前的種種莊嚴如法的佈置,尤其對龍天護法的禮數供養,更是不可或缺。有關龍天護法大駕光臨的景象,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有明確的說到:不速而疾。有感則通。威容儼日出之光。神足儗天行之健。駕雲軿而揚羽葆。載馳載驅。窮寶燄而徹風輪。宜上宜下。幸毋癈命。須善為辭。事有勞煩。禮當攀送。……恭惟使者。秉如來教。順檀越心。有請皆臨。無求不應。今則駕臨騎降。薄供當陳。爐焚飄緲之香烟。燈列熒煌之炬燄。茶烹香嫩。花擎上苑之春。果奉芳馨。食獻酥酡之味。具錢貌而化奠。贈祕咒以資培。理等獻芹。事希昭格。今有赦書二函。赦牒一道。恭對使者。覿面披宣。伏乞從容聽覽。

你看祖師大德如此身歷其境、富有生命的描述,後代薄福的我們,真要至誠感謝祖師們的用心良苦,讓遠離佛世的我們,還有因緣感得諸佛降臨及龍天的護佑。這等蒙佛加持的法會作用,絕非俗家弟子自行在家修持就可感得的,可見「事懺」的重要性及在正法寺廟參加法會功德力,絕非一般只求聞法便可解悟的人所能企及的。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