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今「法會」的重要性,我在前述「現在學佛人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一文中已詳明其原因,然而在各宗教法會充斥盛行的情況下,如果未能透徹法會的真正目的與實質作用,可能「法會」只會淪為佛教徒的一種「例行活動」,或「度人為主」的聚會模式,如此來說,就無法顯示出法會真正應有的殊勝功德,甚至是功效不彰或力求心安的作用而已。

尤其不知從何時起,多數的修行人,一旦出家後,似乎也不需再報名什麼法會或作何超荐,因為很多人會說「你都已經出家了,還要報名什麼牌位呢?」其實出家只是外相的不同,並不是代表出家就是到了彼岸,更重要的是,縱使我們成就了,並不代表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同時成就或離苦得樂了,所以法會超荐不是在家眾的專利,而是現今我們度化群靈最佳的利器啊!

所以就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該具備哪幾個條件呢?在此我提出十點讓大家來參考,這裡我先用一首「法會十圓」的四句偈來說明,所謂「法會端看佛有無,主力僧和齋心足,嚴壇眾與時空住,供齊牌正龍天護」。以下我將法會的十個重點一一闡述:

佛教的法會沿革至今,產生不同的種類及作用,以超度為主的就有水陸法會、瑜伽焰口施食法會、三時繫念法會等;以消災為主的,有大悲懺法會、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法會、藥師寶懺法會等;若專以懺悔為主的,有梁皇寶懺法會、慈悲三昧水懺法會、藥師寶懺法會、地藏寶懺法會等;若以慶賀為主的,包括供佛齋天法會、上燈法會、新春禮千佛法會及各諸佛菩薩聖誕所舉行的獻供法會等,當然多數的法會,是具備消災及超度冥陽兩利的雙重作用的。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不在於法會愈大愈有用,不在於信眾愈多愈有力,更不在於寺院、法師名氣愈大愈有效,重要的是法會的內容及作用,能夠真正的「對症下藥」,達到「冥陽兩利」才是重點!

所謂的「法會」其實就是以「法」聚「會」的意思,不管消災或超度的法會,我們所要度化的眾生,不外乎陽界有形的信眾及冥界(或天界)的無形眾生。在肉眼可見的信眾部份,自然可以藉由法師的誦經及開示,達到以「法」聚「會」的目的及作用;但是在肉眼不可得見的廣大無形眾生(這也是法會最主要度化的眾生),則不是一般法師的證量所能攝受的,這就得靠無形的佛力來度化,少了法會最重要的這個層面,一場法會容易流於「度人」為主的法會形式而呈現,那對於真正想要「冥陽兩利」或以超荐往生者為主的佛事,就顯得事倍功半或成效不彰了!所以我曾就現今佛教弊病,提出「說法不如理、開光不如法、超荐不如實」的三點論述給大家參考。

我想不管什麼因緣下,大家啟建了不同的獨姓或眾姓乃至萬緣的消災或超度法會,大家一定是希望達到某種祈願,或為身心安康、或為事業順利、或為消災了業、或為化解冤業、或為超荐亡者、或為建寺利生等等,總之,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呢?

這部份,絕對不是單憑法師們誦經及開示時的金玉良言就可達成,如若背後沒有強而有力的諸佛菩薩為依靠及加持與化解,怎麼可能得以圓滿?這層面的問題很複雜,因為一般儒道宗教,尚能依止該宮寺廟神尊所教,而近來佛教多將這無形佛力的部份,冠以「意識形態」或「形而上」的表法呈現,這並不是說法師寺廟不相信諸佛的存在,而是將這個本來可以與眾生直線溝通、與佛對話的橋樑去除了,或認為不需要,因為學佛就是要學放下、不執著及無罣礙,久而久之,佛教徒也慢慢失去了這方面的敏銳度,有時若有信眾感受到法會諸佛的降臨或冥界眾生的混濁,反而還會讓人斥責為「怪力亂神」之流,這真不知從何說起。這也是我說現今佛教「依人」程度勝過「依法」,所謂「四大名山居中國,不知其人只知佛,現今佛教諸山頭,只知其人不知佛」的悲哀。

然而更悲哀的是,法會受荐的冥界有情,不是靠人數眾多的法師或信眾來接引,而是靠無形的佛力來加持及救度,所以《瑜伽燄口施食要集》說:「匪仗如來之慈願,曷解惡趣之倒懸」啊!大家要知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每個人的習氣是貫穿生前與死後的,如果一個人生前不信因果、不信佛教,他往生時縱有再多的法師及信眾為他助念誦經,即便他處於中陰身較聰慧的階段,他還是被自我的習氣喜怒所蒙蔽,所以在當下能發起的善根,還是很薄弱及有限的,故經上說中陰眾生「識雖聰利,性只昏蒙」,所以此時,是否能恭請到真正諸佛正靈的降臨加持至關重要。

大家不要以為只要作了「法會」就一定有效,就像世人做生意不一定會賺錢一樣,如果這次生意沒有賺錢,那這筆生意不就等於白作了,相對的,如果作法會,沒能恭請諸佛菩薩降臨主事與化解,那這場法會不也等於白做了,相對的法會的作用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法會有效與否?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是否能夠真正恭請諸佛菩薩的蒞臨主事。

如果真能祈請到具足證量的諸佛菩薩降臨壇場,那麼對於想要離苦得樂的冥界有情才真是一大福音,因為以諸佛的神威及證量,縱然受荐者今生不信因果、不信佛教,甚至是外道,但難保他們多生累劫曾有學佛修行乃至出家為僧的因緣,問題是這些隱藏八識田裏的深層種子或微薄善根,有誰能具足功德力,來喚醒這些執著眾生八識田裏的種子呢?我想至少絕不是有形的人們可以達到,此時我們多生累劫若曾與諸佛菩薩結過善緣,那即有開花結果的機會與因緣。

因為從相上,一場法會的形成,感覺是藉由人世儀軌及唱誦所組成,但實質上受荐眾生得度與否,還是藉由主持法會的諸佛菩薩所宣說對症下藥的妙法而啟悟的,絕非藉由熱鬧的法會儀禮而得度,只是沒有藉由這些繁瑣的程序儀禮,又不容易恭請到諸佛菩薩的降臨。祖師大德們的好意,希望「以指見月」,藉由圓滿莊嚴的法會,達到諸佛降臨說法的功德,因為「覺王住世,以法利生」。然而一般佛教徒,卻不解其義、執著其相,以為只要參加法會,就具足一切的功德,殊不知我們應當藉由懺本的文詞改往修來、因地下手,這才是真正的「理懺」,而更重要的是,若能真的感得諸佛菩薩的降臨主事與加持化解,才有「事懺」的真功效啊。

另外,除了諸佛如來的說法加持外,還端賴受苦眾生是否能夠聆聽及納受諸佛菩薩的金口妙語,進而興起改往修來、滅惡興善的佛種才能成就的。因為不同層級的諸佛菩薩,能在法會的當下開示並喚起與會受荐者不同程度的善根種子,令其放下執著,激發累世善根,生起渴仰佛法的熱忱,這正如《瑜伽燄口施食要集》中所云:「既召請已,普皆雲集,以愍念心,讚歎慰喻,令歡喜已,渴仰於法,善來諸佛子,曾結勝緣故,今遇此佳會,勿得生憂怖,一心渴仰法,不出於此時,戒品而沾身,速令離苦趣。」又《三時繫念法事全集》云:「勸導亡靈,懺除結業,發願往生。行願既深,功無虛棄,惟願亡靈,聞斯法要,信受奉行,從是托質蓮胎,永離業海,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

而當冥界眾生經由諸佛菩薩這麼一點撥,先天程度高者,可能會有「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或是「得佛受用,徹法源底」的省悟,而一般眾生,至少也會有始知前非,進而懺悔慚愧,乃至祈求救贖及自性光明顯發的程度,這就是中峰國師所云:「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然而如此的功德,如無諸佛的救贖,怎麼可能達成呢?

再說我們現今佛教多數的經懺法本,皆由文學造詣極高的歷代祖師所撰寫,佛學文意之深,連一般法師都不易瞭解,怎能渴望這些善根薄弱的冥界眾生,或學佛尚淺的歷代祖先能夠知悉呢?此時若無諸佛菩薩,以無上心法的教授,眾生何能去迷啟悟、離苦得樂呢?

尤其我們只能在有形世界看到由主法和尚在主持一場法會,但在另一度空間裏,我們所看不到的,則是由主事的諸佛菩薩在度化比信眾人數多上百千倍的法界眾生。而且在每一場的法會當中,絕對不是只有一尊佛或一尊菩薩而已,但一定會有所謂的主事諸佛菩薩,或副主事者。然而更實際的是,多數法師鮮少能與法界眾生乃至諸佛如來溝通,對於這些眾生的需要,法師們只是概念性的揣摩或將諸佛及眾生認定為「意識形態」。如果我們連最需要得度的這些法界有情,都無法藉由法會的功德,讓他們得到所需的功德進而離苦得樂,那麼我們啟建法會的目的與祈願,又怎麼可能如願呢?

所以一場法會若無諸佛菩薩的依靠,乃至龍天護法的護持,這些法界眾生又是何等的紛亂無序呢?當然或許有人說,每個寺廟及每場法會,不都是有佛菩薩的雕像嗎?這就是佛菩薩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真是太外行、太膚淺的見地了!因為你未必能確定佛菩薩的金身中,是否具足諸佛菩薩的正靈?還是邪靈?乃至空無一物呢?究竟地說,什麼是真正的諸佛菩薩?對一般人而言,還真是一個概念性的認知。

關於這方面,現今的佛教,有些團體及道場根本不在乎這個問題,更有甚者,只是一昧地批評、污衊、喝斥談論這些問題者為怪力亂神;然而可悲的是,真正最需要救度的眾多冥界有情或我們至親的先人,就在這似是而非的輿論裡繼續受苦而輪轉。所以主持一場法會的諸佛菩薩,祂的存在與否?乃至能量層級的高低?對於一個真正有心想辦好一場法會,乃至要消災化劫的人而言,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一場法會,在人世間看到的部份,就屬主法和尚最重要,主法和尚在整個佛事中的修法專注力及個人的唱誦功力等,都直接影響到整場法會的莊嚴度及圓滿性。

如果主法和尚的專注力夠強,在誦經持咒的隨文入觀中,其實在另一度空間裡,真的就像整部的連續劇一樣開演,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尤其像瑜伽焰口等施食法會,更需藉由主法和尚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念精專的功力,冥界眾生方易得食;若主法和尚的唱功深厚,其音律自可與宇宙大地產生共鳴之聲,讓在場信眾振聾啟聵,進而心生歡喜或感動落淚,並發心向佛求道。

另外,主法和尚若修持精嚴或因身繫天命者,自然可以感得龍天護持,甚至諸佛加被,所主持的法會一定會更加圓滿;至於法會主法是否男女僧眾都可以主持呢?這問題牽涉較深較廣,若是有形消災而無牌位的法會,影響較少;若就無形以超荐為主的法會,站在龍天護法的角度、站在著相冥界眾生的立場,相對影響就較大。所以就法會在人事上的圓滿度來說,主法和尚的功力,是人為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環,更要謹慎為之啊!

一場法會之所以圓滿,除了無形諸佛的主事、有形和尚的主法外,包括其他主唱的維那及悅眾等,他們的用心專注及每個環節的和諧配合,也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整場法會的圓滿度。

有時我們帶領信眾前往中國寺廟參訪,遇到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隨處可見香火鼎盛、法會不斷的盛況,但有些主事的法師及唱誦的悅眾,竟有怠忽輕慢、散心雜話之舉,更有甚者,亦有昏睡恍忽、睡眼惺忪之相。實話說,如此情景,如何令信眾對佛教產生敬意,而受荐眾生只能「不看僧面看佛面」,否則僧眾又該如何自處,故有職事唱誦之僧眾們實在不可不慎啊!

所以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即曾提到:「僧眾不誠,則是鼓橐籥以為經,交杵碓以成禮。于三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魯莽滅裂塞責之行。其不至罪山聳峙,福海乾枯,生罹災禍,死受譴謫者。」再則,如果寺廟道場,沒有足夠的法師或會唱誦的法師來主持法會,縱使需要外請法師,儘可能也是要找正統出家受戒的僧眾,而非專職唱誦的白牌法師,否則在法師們「有口無心」的唸誦過程,這樣的法會從意義上,不過只是一場另類的「靡靡之音」罷了!

齋主們的心態,其實對於消災化劫與否還是有影響的。大家不管舉辦眾姓或獨姓的法會,若齋主只是用一顆應付的心,或有甚者,用一顆爭名奪利的心去參加,那就達不到當事者懺悔及超度的功效,反而更增苦本而已!

尤其若是以「懺悔」或「超度」等目的,來舉辦法會的,其齋主盡可能要親臨法會全程參與,因為在這樣的法會中,縱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及從中協調,然而「冤有頭,債有主」、「解鈴還需繫鈴人」,當事人的你若沒法參與,或心有不誠,這冤業又如何得解呢?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說得好:「若齋主不誠,則出錢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過無窮。」其實齋主的心態正確與否,與寺廟法師的教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如果法師曾以正法教授,信眾不能依教奉行,那麼罪不在法師,如《梁皇寶懺》所云:「菩薩為真善知識,善調伏心為說深法,譬如大海,一切眾毒所不能壞。……譬如皎日,普照眾生,不為無目而隱光明」。

總而言之,能夠藉由諸佛菩薩及主法和尚等有形無形的功德力,來化解我們過去與眾生所結不善的冤業,那一切已是功德無量了,此時的齋主,除了盡弟子之禮外,就是要以最虔誠的心,於法會當下至誠禮拜及求懺,才能圓滿法會的目的。

一場法會,除諸佛菩薩及主法和尚、法師等的因緣具足外,事前的壇場佈置與結界,乃至法會當中的每個細節流程及儀禮是否順暢甚為重要,這部份就是香燈法師或師姐們的重要性了。

它的範圍除了事前的佈置、事後的歸位,最重要就是法會當下的引導及秩序的控制,乃至全場的音量、燈光、空調等鉅細靡遺的部份,這也都是影響一場法會圓滿與否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瑜伽燄口施食要集》所言的:「嚴衛須假於壇儀」之意。

法會的圓滿,一定要有形無形雙管齊下,如果說有形世界的主事佛,算是主法和尚,那麼有形世界的龍天護法,就是這些負責香燈工作的法師、師姐乃至金剛師兄了,其重要性亦非比尋常。

不管在事相上的法會,乃至諸佛的主事如何圓滿等等,最重要的,還是受荐的眾生實際上參與度及認同感有多少;倘若辦了一場法會,要度化的六道群靈沒有來;或生前因沒有學佛,根本不想參加;或執著病痛,難以放下;或不著病痛,但情執深重;或來了,但善根不具;抑或聽不懂諸佛菩薩的教誨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冥界眾生沒法投胎善道的重要原因!

諸佛菩薩悲心救苦、不捨眾生之心,絕對是無庸置疑的,但重點還是在於有情眾生,自己願不願意伸手被拯救,所謂「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

再則亡者若是台灣人,而做的卻是藏傳的佛事,如這亡者生前聽不懂藏文,或多生累劫沒有藏文的薰習種子,那他只能得到這藏文法會功德回向的部份,而沒有實際的參與感,因為他根本聽不懂藏文啊!就像叫聽不懂藏文的你,乖乖地坐在那裏,聽喇嘛唸了三小時的經,你會願意嗎?其實嚴格來說,多數的法會是以超荐六道群靈為主的,如果無形眾生在法會當下,得不到應有的救贖及功德,那麼法會,可能真的只剩下度化功德主的「度人」法會與性質而已。

另外,由於眾生的業感不同,不可能每個亡者都因一場超度法會,就能得生極樂或淨土,若有如此說法,可能有悖於因果輪迴。一個人能否得生善趣,關乎此人多生累劫的福慧資糧及現世的修行功德,最重要是往生佛事的圓滿與否,然而想要七七往生佛事圓滿,絕不是做滿七七四十九天佛事,或請眾僧誦經做七旬就算圓滿,這還要端賴亡者的福報,是否真正能夠得遇諸佛如來的垂慈與救度。

如《地藏經》中光目女救母的故事,雖然她也在母親命終之時,有為其母「資福救拔」,但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原因就是其母生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可見一個孝女縱使盡其心力來救拔先人,如若先人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一樣功效不大,除非她能做對功德,才能真正得蒙諸佛救度啊!所以經云:「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

所以有沒有做功德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諸佛救度又是另一回事。有的學佛者為家人作足了功德,家人不一定能夠得生善趣,如光目女的案例。然而縱使一個今生不善或撥無因果之人,只要他有福報因緣,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救度。也就是說,一個冥界有情藉由自心求懺的誠心,或藉由家人的孝心而得到諸佛的救度與加持,這才叫作真正的「福德因緣」,但這還是需要他多生累劫與諸佛菩薩有因緣,才能構成得到諸佛救度的福報。

如此說法,可能會有人說,那不是善惡不分了嗎?大家若讀過《普門品》,應該知道有段經文說:「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其實經文中「若有罪、若無罪」的重點,不在於眾生本身有罪或無罪的問題,而是在於這個受罪的眾生,能否於那受難的當下真正地起心懺悔,才有獲救得度的因緣。

尤其站在諸佛菩薩的角度,基本上是不捨棄任何眾生的。不管我們是善類或不善類,這些都是站在人世間的角度去分別的,諸佛視一切眾生皆是平等無分別的,因為如此祂才能成就佛道,尤其「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對於這世間的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明白他們的無知,同時也悲憫他們的無知,更何況如果是眾生自己發心主動,心生一念之善時,此刻他們正具足了求懺的柔軟心,並渴望被諸佛救度時,諸佛菩薩又怎麼會吝於伸出這雙手呢?

所以不管是現世之中的「有罪」或「無罪」,乃至亡者是否被認定「善類」與「惡類」,凡想要得到諸佛救度者,前提必需在過去世當中,根植許多與諸佛菩薩的福德資糧與因緣,否則就要在現世盡力廣植福田、消災了業,如果我們能在受難受苦的當下,一心稱名,再加上過去世與諸佛菩薩所結的福德因緣,那麼才有可能得到諸佛的救度,消弭當下的罪業及得生善趣的!

大家要有個正確的概念,不是只要舉辦了法會,亡者或冥界有情就能得度,或一切人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個先決條件,還需看法會的內容,是否真正的能夠對症下藥。如以個人往生法會而言,少不了藥師寶懺及三時繫念,這是專對亡者有利的法會;若以超度的法會,當然瑜伽焰口法會深廣度是具足的;但若專對懺悔而言,就非屬梁皇寶懺及水懺等懺法;若以廣發大心或利益法界為主,那就非水陸法會莫屬了!

以單一亡者的往生法會而言,「藥師寶懺」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眾生都是由於無知及習氣,導致輪迴三界、迷旋六道。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往生後,不是一切歸於空寂,如若臨終那一念心著病痛纏身,如未能得蒙諸佛教導,可能終其百年尚是病苦,何談「往生」呢?因為這就是眾生慣有的「執著」啊!大家試想當我們在重病時,要我們去聽經聞法或念佛持咒,我們可能做得到嗎?而且一般大眾,十人之中,至少有八九人死於病痛,如沒先以藥師佛之神威,消除眾生之病苦,做了再多的三時繫念法會,也只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圓滿的法會,一定是應病予藥,冥陽兩利才有效的!

誠如釋迦佛所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往生了,照理說是沒有任何病痛的,之所以亡者有病痛之相,皆因「執著」二字,這如同「望梅止渴」及「畫餅充飢」一樣,因為亡者執著,所導致兩件事情不易改變:一者物質體的「眼神」不變,所以不管你輪迴多少世,有緣人一見面,即有似曾相識或相見恨晚的感覺;二者精神體的「習氣」不變,只要我們尚未證入無生,定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個性。

除了正確的法會內容外,對於剛往生的親人所啟建的超度法會,最好也是在四十九天內,而且時間要算對,因為這是決定亡者投生善道的關鍵及最後修福因緣,過了此時就已塵埃落定,再想修福植善,做種種功德,都需等到另一道的「業盡」後才有辦法如願的,如已墮惡道者,必需等惡道報盡,才有轉生善趣的機會,如《地藏經》中說光目女,因後來供養佛像功德,才令其母離地獄苦,得生婢子,作下賤人,壽僅十三,後再生為梵志,方得解脫,如經所云:

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

可見四十九天的救度關鍵若過,想要為亡者提昇,還需「業盡」方成。而且救度時,要算好是新亡人的每個七,做對功德才會得到較好的效果。否則其他時間,如做切七法會等,亡者的情形即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所說,處於「性只昏蒙」的狀態,那真是事倍功半之舉了。而且亡者在中陰身的壽命只有七天,在每個逢七的時辰中,若能正確領受到法會的功德,有可能早日得生,否則只是死而復生的等到四十九天才會決定投胎的處所,誠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三・第十供下堂法事》中所說:「生經七日太匆匆,如斯七七日纔終,決定受生隨業轉……善惡極重者。即能感報。果因稍輕者。且復俟時。以未得於受身。故暫歸於中陰。何死生之數取。繇罪福之轉移。倏忽而終。壽量定於七日。變化而有。質狀比於小兒。念念不臧。形形相續。識雖聰利。性只昏蒙。

這部份,我已在前述〈亡者一定要在正七做佛事嗎?〉一文中有說明,總希望大家能夠從善如流、依教奉行,否則再好的佛法,大家沒辦法實際效法,只有聽聞而未奉行,佛法離苦得樂的本質及功德,我們還是望塵莫及啊。

不同超荐法會,因對象的差異,其供品也略有不同,如有超度嬰靈或小孩時,應沖泡牛奶裝入奶瓶,或準備糖果、玩具等較圓滿;如是一般冤親債主,一定要有熟食及乾糧,最好還有財法二施的部份,甚至是引渡的工具,如蓮花、法船或龍船等,或有特殊病亡或戰死者,可特別煎煮中藥、請甘露法水加持等,或對法界有情舉辦煙供法會,以食供來利益他們,如此應病予藥的法會與供品,才能讓不同需要的眾生,都能各取所需的滿載而歸!

然而現今的佛教,對於眾多的冥界眾生,只重在「法」的布施,而忽略「財」的基本需求。其實就算一個學佛者,如果他在現實中的食衣住行等物質有了問題,你還渴望他會無罣礙來學佛嗎?這例如:一個小孩子吵著媽媽要吃糖,但媽媽不給他吃糖,反而給了她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一顆鑽石」!你試想,這鑽石對小孩有用嗎?其實小孩子就類似我們的冤親債主,而「糖」就是這些苦難的冥界眾生最渴望,也是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元寶或食物」。

但生而為人的我們,通常只站在「人的立場」來看待,所以認為「鑽石(就是法)」的功德最大,而忽略了冥界眾生最根本、最基礎,也是最需要財布施的部份,如此一來,冤親債主何能領受?財法二施何能圓滿?除非此人生前即是大修行者或不重物質需求者,但這類眾生畢竟屬於少數!然而若只重財施,而忽略法施,也易令冥界眾生流於物質貪取或無法提昇,而且有關「法」及「法會」的功德,本是最圓滿及肯定的!一場法會若能在供品部份亦無缺漏,如此「財法二施」皆具足的情況下,才算是圓滿!

而就冤親債主層級高低的比例而言,少數有學佛的冤親債主,在法會過程或圓滿時,因聞法的功德可能就可提昇或得度,而多數沒信仰的,則需靠食物,乃至法會後財施的發放,才能滿足。其實會成為冤親債主的,多數是冥界受苦的眾生,這比例佔了大多數(如金字塔的底層一樣),所以他們對財施的渴求及病痛的消除,遠比法施的需求來的急切。可見我們燒化金元寶,是因為要度化眾生的需要,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的觀機逗教,順應眾生所需,大家所做的功德,其實都是事倍功半,不夠圓滿的,這就是有些人長年以法會超度亡者,但卻不一定見效的原因。

其實有關燒化財施的功德,早在梁武帝時代,寶誌禪師等所編修的水陸儀軌中,早有明文:「良宵圓滿,煉疏化財」(見《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三送聖法儀文》),此「煉疏」,指的是燒煉文疏,以啟天主,「化財」,即是給予「資糧」之義。上機者以「法施」(如法會、抄經)為解脫,下機者則以「財施」(元寶、衣食)等布施為滿足;縱使對護法使者的到來,祖師大德們也不免需要「虔備香燈茶果,紙馬金錢,聊申供養」(見《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一發符懸旛文》),何況是我們要度化的冤親債主,多屬中下機者,怎可缺少財寶的布施呢?

總之,由於眾生需要的不同,我們只是應病予藥的方便而已,至於這些財、法二施的供養,不是我們的執著,全是為了普度眾生而有的善巧方便罷了!

如果我們想超度的這些冥界眾生,例如冤親債主、歷代祖先、過往六親、未生子女、地基主或十方法界眾生等,他們想要來聽經聞法,但因沒有設立他們的牌位(如沒門票一樣),或因牌位寫錯(如身份證不對),或設了牌位未張貼(如同有票但日期不對),或以跑馬燈安立(如一下有座位,下一秒又沒座位),如此種種的行徑,都將造成冥界眾生無法進來參加法會,或在法會現場亂竄乃至不安的因素,如果是這樣子的法會,您覺得會圓滿嗎?

然而現今佛教法會,因為利於管理、收入等方便,有所謂牌位大小不一的分別,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但對其功德實際上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在事相上仍有福報優劣之分。所謂「牌位猶如登機票,大小艙等看福報,善緣共業同船渡,法會終點一起到」怎麼說呢?好比一群人同樣坐飛機到美國,有些人福報好,能坐頭等艙、商務艙,而一般人只能坐經濟艙,不過重點都一起到了美國;法會牌位的大小,如同飛機艙等的現世福報不同,但目的都是去善道或提昇的地方一樣。尤其每個牌位如同一張門票,有了門票,才有入門得度的因緣,所以無論牌位是大是小,功德是一樣的,正確地說是「功德無差,福報有別」。

如果有人在這地方起了分別,認為佛門不是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嗎,這不是不公平嗎?其實那也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一出生即注定福報的不同,這也是「自作自受」啊!這才是真正的「公平」啊。尤其六祖惠能的名言「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即揭櫫了這項真理,「南方人或北方人」,是相上的不同,這是天生注定的,也是福報的差異,如同大牌或小牌乃至隨喜牌裏的眾生,就福報來看,本來就有差別,又如法會功德主可以坐在法會最前排,而一般人則坐中後排,或是功德主享受到常住較好的招待等等,這其實本來就是合乎道理的。

試想一位功德主,他願意捨己享用來布施三寶,常住對他的善行予以回報的行為,這樣的「禮尚往來」,本來就是「人之常理」的禮數之道,如若一般學佛者不能明白此理,卻在這芝麻綠豆大的事相上要求平等,是否也成了另類的著相與無明呢?

更重要的是「佛性何有南北」,不管我們坐在法會壇場的哪一個角落裏,我們所聽到的法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真正能令我們解脫了悟的,不是我們坐在最前一排或所坐的位置最大、最舒服,那只是相上的福報不同,我們不管坐在哪裏,無論是大牌或隨喜牌裏的眾生,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聽受妙法,進而聞思修證、超越成就,那才是最大的福報啊!

至於牌位書寫的正確與否,功德有所差別嗎?對於生者(或書寫人、陽上),在書寫功德的當下,只要清淨心及恭敬心具足時,功德即體現,但因錯寫牌位,讓欲超荐的眾生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也有它不圓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對於尚存執著之冥界眾生,牌位正確與否?或法會圓滿與否?卻直接影響他們投生的趣向,實在不可不慎。

曾有一位初學的信眾,要求法師為其超度祖先及家人的冤親債主,後來為了省錢,竟將16個不同的超荐對象,寫在一支牌位上,隔天,該信眾又趕來重寫成16支牌位,問其原因,他說:「昨晚祖先托夢給他說:『太擠了!』所以只好重寫」;又有位信眾幫祖先超度,卻夢見祖先無法進入法會壇場,後來才知道是牌位的名字寫錯了!可見如法書寫牌位內容,對於心存執著的冥界眾生,是很重要的。

另外向來佛教徒有種特別的觀念,如若發覺法會時間自己沒空參與,就會選擇此次不報名牌位,只因覺得這對眾生是不恭敬的,但是若從受苦眾生的立場,你報名了法會,也如實參加,當然是最圓滿的,但是縱使我們此次無暇參加,但因你幫亡者或歷代祖先乃至冤親債主報了名,他們就多了一次得度的因緣及機會,實際上就度眾的立場,還是圓滿的。

一場圓滿的法會,除了一切法會前應備寺務乃至有形無形之就緒外,再來就看臨場的控制。這部份除了人為的因素外,更需祈請龍天護法兵將的降臨護持,所以有些傳統的寺院,遇到大法會時,都會有些前行齋天請聖的法會及儀禮!

龍天護法的重要,正如交通警察維持交通秩序、人民保母護衛人們安全、保全人員控制現場狀況一樣,包括像大型球賽、演唱活動,甚至連媽祖繞境、佛祖出巡,更是需要調派更多有形無形的護法助陣,否則一旦失去控制,原本的美意及祈願,反倒蒙上陰影。

所以這些無形的龍天護法,反而是無形運作的重點,例如:某個信徒想為過往已久的家人,啟建離苦得樂的往生佛事。此時當信眾向菩薩稟明先人的姓名後,諸佛菩薩就會派遣一組龍天護法,前往調閱查探此先人的因果簿,並回報菩薩告知先人現今身處何道。此時後代弟子的我們,以擲筊方式向菩薩祈問先人投生何處?此時菩薩會將答案告知另一組擲筊龍天,由祂們翻明筊面,讓我們得知答案。

再則,當我們祈問菩薩該啟建何種法會令先人離苦得樂時,菩薩觀一切因緣後,藉由擲筊龍天明確告知法會內容,而當菩薩金口稟明法會相關牌位後,另一組龍天就要事前去找到所屬牌位內的眾生,並告其法會受荐時間,如若有身處囹圄者,還需請領冥旨放行,等法會當天將其押至或請至法會壇場來受荐,所以龍天護法們是依照諸佛菩薩的交代指示,來執行一切的佛事,如《梁皇寶懺》中所說:「若有身形拘礙不得到者,願承三寶力,攝其精神皆悉同到」之意。所以某個層面而言,龍天護法是最忙碌的一群,總之,只要是真正能冥陽兩利、福及人天之事,有心自度度人者,還是要盡力而為啊。

綜觀以上十點,幾乎已臻法會的圓滿,但若要苛求,就剩下每個信眾與每個道場的「相應程度」了!所謂「佛度有緣人」,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的印度,即是了悟「因緣法」而開悟的,與佛無因緣者,本無相遇之因,何有得度之果!所以祖師們才會說:「由是覺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緣,無由垂範」。所以就像身處佛世的「城東老母」一樣,雖值難遭難遇的佛世,但仍舊無緣見佛,同樣地,今生不管我們因為何事,啟建了多少的法會(如同身處佛世),但如果未能得蒙諸佛菩薩的親臨接引,再多的法會,也只是徒增福報,或許我們還是繼續輪迴受苦啊!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