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佛」這個字眼,幾乎是佛教徒及一般人常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然而平心而論,「學」習「佛」陀的行儀這樣的一件事,真是修行的大考驗,因為我們首先要了解「佛」陀祂平時的行持是什麼?

就我個人這些年來的修行體驗,瞭解到「佛」陀不會遇到逆緣就亂發脾氣(因為佛能自覺),再則縱使面對十惡不赦者來祈求協助,「佛」一樣會伸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援手,毫無分別及無畏地救渡他(因為佛能覺他),更重要的是,佛陀在度眾的言行舉止及分寸拿捏的過程裡,更不會為了救渡眾生而違背因果,也不輕易傷害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佛真正能做到覺滿的境界)。

其實從佛的自覺、覺他及覺滿的這幾點來看,我們一般人就很難做得到,可見「學佛」真的不是說說而已,要用心去學才是。學佛首重「學」習「佛」陀的行儀,佛陀的行儀有很多,但在初學之始,我們要學習「自覺」,最簡單就是「情緒管理」,也就是要學習控制脾氣,因為至少佛陀不會凡事「稍不如意,便懷瞋怒」,這是第一步。

至於「覺他」,這關乎我們能否真正理解「一切眾生皆我父、皆我母」,以及「冤親平等」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甚至從諸佛三身法身、報身及化身的關聯去還本溯源,既而明白瞭解大地眾生皆是同一體性的道理,能夠體悟這層關係,才能對眾生發起「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才能談到真正的行菩薩道。

而學佛最重要的,也是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瞭解「因果」,能夠把因果搞清楚,我們就不致於為了度眾而「干犯因果」,甚至「不落因果」或「撥無因果」。這看似簡單的因果氛圍,其實蘊藏著諸佛般若智慧的分寸拿捏,這是成佛「覺滿」的關鍵,也是諸佛「知見」的精髓,更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這樣說吧,「自覺」首重息滅煩惱,而「覺他」重於增長慈悲,最後的「覺滿」,突顯般若的殊勝及重要。

佛陀在度眾的過程,必是「盡力、放下、了知無生」的,不會為了滿信眾所願而干犯因果,不會因為護短而違背因果,因為佛出世娑婆的目的,就是揭櫫諸佛知見之理,告訴人們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圓滿的了業解決,而非順應眾生所求,卻一昧給予慈悲及方便,這是有違佛法本義的。

就說當釋迦佛知道琉璃王要滅釋迦族時,祂不會為了私心而用神通去扭轉這一切因果,卻是用自身一己之力去「盡力」,所以祂三次以肉身坐在路中阻撓琉璃王的攻打,但已喪心病狂的琉璃王仍然不顧一切地滅了釋迦族,此時佛陀雖已盡力,但對這樣滅族的結果,祂也只能「放下」,因為祂早已「了知無生」之理,早已了知這一切都是釋迦族的因果業緣,一切也都是生生滅滅的,也因如此,當琉璃王向佛陀懺悔時,佛陀也原諒了他。

因為佛陀了知世間虛妄五蘊皆空,故不會凡事以我為主,要求完美,但佛陀不消極,凡事力求盡力,但對結果一定放下,更懂無生之理,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啊!在這個世間上,我們可能為了事業、生活、家庭包括修行,在有所求的過程裡面,難免對結果有所企盼,自然我們有了分別心跟計較心,情緒的起伏是難免的,如《水懺》云:「稍不如意,便懷瞋怒」,因為我們不能「學」習諸「佛」行持一樣,祂們真正完全了知世間的不實虛妄,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祂知道世間,尤其這個娑婆世界,一切都是幻化、虛假、不實的,所以祂對於任何事情,祂都不會有太強烈的要求,就如一般人所說的「完美主義者」,因為祂了知這一切都是不完美的,怎麼可能從不完美中,去要求完美呢!

這是佛陀面對人生的價值觀,當然以這樣的說法,一般人會說,那佛教就是消極的,佛教就是不積極的,如果用這樣的心態,一個國家經濟又如何發展呢?其實我們錯解了「佛」的知見,因為「佛」並不消極,並非不做任何事,反而因為祂了知世間是虛妄的,如《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祂才能「度一切苦厄」,因為瞭解這樣的一個現象,祂對任何事情,不會有太多太強的想法跟比較,不會凡事要求完美,反而較為包容隨和,雖然如此,祂一樣會努力做很多事情,包括我們世間資生所需的一切,祂都會盡力而為。

只是在盡力過後,對於那個結果,祂是淡定的,祂是放下的,祂是不執著的,這就是佛跟凡夫之間最大的差異,當然這也是我們一般人及法師做不到的地方,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像「佛」一樣,真正認知世間虛妄這個事實,我們還是在事相上去做種種比較及要求,所以產生了情緒的反應,接著又是一連貫後續的因果業力。

如果我們真正體悟學佛的真義及價值時,就可以理解到中峰國師所謂「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的涵意,因為諸佛如來,包括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祂了知所面對一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當祂得到讚揚,內心明明白白的知道,這也不是真實的擁有及得到,而當他遭受一切的毀謗,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瞭解,這未必真的就受損或失去,當他知道這一切的得不是真得,就是「不生」,一切的失不是真失,就是「不滅」,在這個不生不滅的狀態下,那就是「無生」的境界。所以諸佛菩薩可以在一切的現象生滅當中,了悟無生之理,故說「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而眾生剛好相反,在本來就是湛然無生的境界,卻執著與看到現象界一切的生滅現象,所以說「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所以凡夫會在人我是非上去計較分別,所謂「情不重不生娑婆」,所以真正有心學佛者,凡事沒有從「根本」去下手,沒有從「因地」去解決,所做的一切善行,正如達摩祖師所云「毫無功德」,只有「福報」而已。

想當初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曾觀娑婆眾生的根性及因緣,本來不想說法,還多虧大梵天王的請轉法輪,才成就所有娑婆教化的妙典。因為佛陀深知「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遇事只想從「果」上去解決,也就是大家都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速成、立竿成影的習氣及毛病。

然而學佛的殊勝即在於「究竟圓滿」,凡事不從「果」,而從「因」上去抽絲剝繭、從根本去釜底抽薪,因為學佛要的是究竟的「常樂」,而非短暫的「欲樂」,但這與普羅大眾所想的可謂大相逕庭,亦如中峰國師所云:「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吧。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