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宗教,必有其教理及儀式,才謂之「宗教」。然而每個宗教的正邪高低,卻與主事者的正見多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我們慣以「勸人為善」,作為正信宗教的界定,相對地,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或觸犯了它,乃至多餘的宗教儀式,人們就會認為是「迷信」的範疇,包括參加一切法會或其他化劫方法等等。這是因為人們站在自我立場來看待這一切事相的結果,其實也正因我們不瞭解各宗教的涵義,尤其是誤解佛教度生的本懷,而產生出來的偏執看法。

佛教自古流傳至今,度眾的方式,早與佛陀時代的弘化大相逕庭,這也是時勢所趨、在所難免,但歷經時空的洪流,什麼才是佛陀當初教化眾生及宣說佛法的宗旨與本懷呢?

其實「就理上教化,三世諸佛同說此理、自古皆然;然而就事上度生,十方菩薩觀機逗教、因地制宜」,意思說,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諸佛菩薩,皆以了生脫死、入佛知見的成佛之理作宣揚,而度化眾生的種種妙法,則因時空因素、歷史背景,因地制宜而有所改變。

就說兩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為何會向葛拉瑪族人明示「人們『習慣信以為真』的十件事」,其實是不對的呢?就是因為佛陀看到了當時印度社會中的各類民間宗教,以各種不同的學說及儀式,營造出消災化劫的假相,甚至利用人性的弱點或盲從,以固若金湯的宗教保護傘作為號召,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招術誆騙世人,這些光怪陸離的宗教行為乃至傳統,是身處古印度時期的佛陀相當不以為然的事情,也激發了佛陀努力宣說正法、匡正視聽的悲願,所以才會有諸如《葛拉瑪經》的緣起。然而這十件事,不只是佛世的信眾,就連現今的學佛人都常常信以為真

經云:汝等勿信風說, 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之。

佛陀的意思告訴我們,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你看佛陀如此金科玉律的條陳,訴說著當初所處婆羅門乃至印度諸教種種不如法學說及祭祀現象,所以在許多阿含諸經中都出現過類似的問答,如《中阿含》二○一經中佛對弟子云: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為諸沙門、梵志,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之,雜煩熱雜懊惱,彼是真實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這裏的重點,即是佛陀再次說明正知正見的重要性,當諸比丘能入佛知見時,比丘們就不會像從前一樣,盲目地跟隨著一般修行人乃至婆羅門及印度諸教門徒,以為各種求吉祥平安的宗教儀式,乃至各類喧鬧吵雜的集會,就是真實解脫或救苦之法。

由於為了扭轉人們幾近被洗腦的慣性,佛陀慈悲終其一生不斷地宣說,但相對地,佛陀也直接與當時利益既得者及集權者作了宣示及挑戰,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到佛經中常出現許多外道問難及破害僧團的現象,原因即是如此。

就說當今的印度,每天到處充斥著回教徒喧鬧吵雜的集會遊行,縱使當局願意讓小孩免費就學,但沈重的邪見藩籬,讓回教徒終其一生寧可早晚不斷地喧鬧遊行,也不願意努力求學,更有甚者,在印度各地一樣存在著許多令人髮指或匪夷所思的現象,諸如新聞報導「印度有一名十八歲少女嫁給一隻流浪狗」,其理由即是少女若與男子結婚,會給村莊帶來厄運,於是長老說服少女父母,將少女嫁給流浪狗,藉著將厄運轉嫁給狗,而能達到去除厄運的效果!

再有印度一個古村落有種奇怪習俗,他們為了向女神作祭祀,必須將小孩活埋一分鐘,再放入臨時墓穴,參加這個祭祀儀式必須介於四至二十歲的女子,這個活埋習俗已有五十七年之久,相傳是為了祭祀流傳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另外在印度的南部,存在著自十九世紀就有的祈福儀式。就是「在每個人的腦袋瓜上敲碎椰子以求好運」,據悉信眾在現場,非常有秩序地蹲在地上,等待神職人員為自己施行聖禮。一位神職人員用手固定住信徒的頭,另一位則毫不猶豫地用椰子撞擊信徒的頭。整個過程在幾分鐘之內完成。期間有些信徒神色痛苦,有些則神態毅然,毫不畏懼,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信的神會保佑他們。

再有據美國媒體報導,印度女性以宗教名義終生獻身性工作,這是至今還在印度殘存的宗教陋習,其歷史淵源與印度一樣古遠,這些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然而他們的父親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他們更表示這是延續一項傳統──一項經歷很多朝代流傳至今的傳統。

看到以上現存印度的亂象,被當地人奉為圭臬的神聖行為,或許稍有知識者都會覺得愚痴難解及不可思議,這也只能說是他們的共業所成,反觀身處東土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有福報的,有趣的是,佛法已住世兩千多年,然而這些印度宗教的亂象,卻也流傳至今,可見眾生的業垢是如此的深重難改,這也是為何佛陀終其一生宣說「入佛知見」的理由。

由於佛陀本身就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大僧,更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與態度,祂老人家深知這些宗教團體所宣說的教義,並沒有如實地符合真理的範疇,所以正信的佛法乃至所謂的佛教(佛陀的教法),也因此應運而生,這是指「教法」的正確知見及宣揚。

至於「宗教儀式」的修為,只要是合乎正道的儀禮乃至戒法,佛陀並沒有排斥,所以佛陀曾將婆羅門及印度教等古有的基本戒條,衍生成佛教的五戒,甚至是八關齋戒,這也是佛陀所允許的宗教儀式。但若像上述《葛拉瑪經》所云,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的作法,包括一昧盲目地祭祀就以為是解脫生死的妙方等等,都是佛陀擯斥及不允許的,這些錯誤的持戒及宗教儀式,就是佛教所謂的「戒禁取戒」。

大家要知道,佛世時釋迦牟尼佛面對不同程度的僧信弟子,發問不同深淺的問題,觀其因緣,善巧回答了不同了義與不了義的答案,就佛陀而言,他只是一個「講道理」的沙門,當然這個道理絕對符合「離苦得樂」、「提昇超越」、「入佛知見」及「不違因果」等的多重功德。所以真正的佛法哪是佛教徒的專有,因為全天下的眾生誰沒有苦難,誰沒有障礙,佛陀是大醫王,佛法是好藥材,佛教的成立及目的,就是為了救度全天下有苦惱的人們而產生的,所以佛法是任何眾生的靈丹妙藥,就看眾生願不願意按時服藥。

由於現今學佛人,多數不瞭解「佛教並不是宗教」這樣的一個課題,因為「宗教」向來給人的普遍認知,是指生活之外,心靈上的慰藉及祈求,乃至救贖的作用,所以在佛教有「懺悔」的法門,而早期的基督教,甚至有「贖罪卷」的變相銷售,「佛教」若以這樣子的形式產生時,就會讓多數學佛人習慣將修行及生活分開來處理。

也因為如此,綜觀現今佛教徒有種奇怪的現象,以為要學佛修禪,才去寺廟找法師,但平時遇到疑難雜症,可能就不敢麻煩或求助於原本護持的佛教團體,或因身逢之事難以啟口,抑或寺廟根本無解,所以反而會去求助台北行天宮的「恩主公」幫忙,或去祈請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佛祖」協助,因為在我們學佛的同時,並沒有真實地認知到諸佛菩薩也有各種能夠救度眾生於根本及枝末的方便法,而造成了現今修行與生活分離的現象,這真是一種異於佛世的學佛狀態。

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本來就是有教無類,不會因為你是在家眾就不教你,不會因為你是疑難雜症者就不幫助你,就看你有沒有因緣見到佛陀,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教導,在佛世時,人們除了佛法上的根本解脫問題,會求助於佛陀外,就連世間上所有枝末的一些煩雜瑣事,一樣還是求助於釋迦牟尼佛。

因為當時的佛教,是與人們貼近的,是與人們的生活分不開的,而佛陀也只是如實地解決每個來找祂問事的眾生,所遭遇的一切生老病死苦,而當這些問題及答案被結集起來時,才成為現今我們所讀誦的佛經,故佛經的對象很多、問題很多、層次很多,所以有「了義」及「不了義」,有菩薩道及聲聞乘的差異,問題在於我們現今的道場或法師,是否有具足如此「本末皆備」及「善巧方便」的度眾能力及本事了。

就拿佛陀的侍者阿難來說,不就是在林間習定時,見到由觀音菩薩示現的面然大士,被告知三日後即將墮入鬼道,遭遇生死大劫的阿難驚恐祈禱,才蒙佛陀宣說救苦之法。而後此法又經歷代祖師大德們輾轉結集,才有了現今名聞遐邇《瑜伽焰口施食要集》的殊勝緣起嗎?又如目連尊者因獨處經行,太過疲憊而入睡,佛陀為此尚且宣說了一部《佛說離睡經》;而佛陀也應孤獨長者之請,為其媳婦玉耶女因仗恃夫家豪貴而失婦德的缺失,宣說了一個好媳婦都應知悉的《佛說玉耶女經》,另外佛陀也為印度十六國的國王,宣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告訴他們如何做好一國王,以及護持三寶和持誦此經得以息災得福的因緣。

可見佛世時,眾生在學佛修行時是一體貫徹的,即無論是在修行的超越乃至日常問題的解決上,都是全心全意依止在同一教團的指引下,這與現在的學佛者大不相同。其實當我們在一間寺廟學佛修行,無論在修行上的超越,或是生活上的業力現前時,都能依止在同一間寺廟的教導及指引下來作修為,讓佛法貼近他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乃至每個念頭,而不只是為了求得心靈慰藉的一個宗教模式而已,那才能真正達到「修行不離生活,生活即是修行」的目標。

尤其近年來在輿論媒體,甚至一些附佛外道的迫害下,讓人們對於宗教乃至佛教有諸多負面的概念,更因為輿論媒體加諸了許多錯誤的宣導,或為了平衡報導的緣故,造成對佛教嚴重的傷害。當然也因整體教育的不健全,政府將宗教排斥在教育之外,讓人們對於宗教感到迷惑,才會產生後續很多因不了解宗教,而遭受到騙財騙色等等的亂象問題。也因這些問題的產生,更讓佛教或宗教被一般大眾認為它是多餘的,甚至是迷信乃至因心靈空虛或有所求時,才會求助的一種宗教形式。舉例說當人們犯了錯,有的人會找神父告解;當人們著了魔,有的人會找乩童破邪;有的人要出海,會去祈求媽祖保佑;有的人想發財,會去拜託土地公幫忙等等,大家已經把宗教當成保險公司來看待,但佛教的教義絕非如此。

但或許由於現今「宗教不能解決問題」、「宗教無法深入生活」、「媒體錯誤引導視聽」,加上「人們只重短視前利」,讓許多人有了身心的障礙及問題後,寧可求助於醫療,而不相信宗教的力量。

舉例說,同為救度眾生的醫療跟佛法,大家的接受度普遍明顯不同,因為一個人一輩子,誰能夠不看病的,所以醫療行為廣為人們所接受,但是有可能一個人一輩子,他不信因果,不相信任何宗教,只信自己,而不需要所謂的宗教或者佛教,所以世間的醫生是可以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因為看病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份,但宗教信仰卻不然,可能我們想要藉由宗教得到心靈慰藉的時候,才會想到所謂的佛教或者其他的宗教。然而我們自忖,是否當今佛教度眾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或者解決一般世人的問題,或許因為這樣的狀態,所以導致佛教容易讓一般人以為,當我們心靈需要慰藉或安撫時,才有佛教存在的必要性。

但誠如我上述所說,在佛世時的情況絕非如此,因為佛法絕對是跟我們貼近的,佛陀時代每個弟子,不管任何修行或生活的問題,他們都是求助於釋迦牟尼佛,更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祂都能夠滿足普羅大眾的各方面需求,且以正法來宣說教導,而非高談闊論。

但是現在的人們,寧可相信醫生,也不願意相信宗教,或許因為他認為宗教是屬於怪力亂神,當然這是因為人們對佛教的概念不清不楚,所以也導致了佛教從最初佛陀所宣說生命教育的重要層面,而慢慢退化成現今佛教只被歸類成「宗教」的一個模式,所以對佛教來講,的確是不好及錯誤的發展。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談到這個課題,因為佛教真的是可以度本,也可以度末,它可以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也能夠講說宇宙的真理,而且它又實實在在地能夠滿足及解決人們的每一個問題,所以佛教絕對不是宗教,而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這本是真理,也是不變的定律,只是差在物換星移至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沒有佛陀的本事及功夫,或許現今的我們應該思惟孔老夫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的深義。

因為佛教本來就是探索每個人生命之光為目的,開發每個人自性之光為主的宗教型態,佛法更是生命教育、般若生活的最佳妙方,它存在於我們呼吸之間,更潛藏在我們不經意之際,但只要我們夠敏銳,能靜心,它又無處不在、俯拾可得,如此不離萬法之教,豈是一般消災祈福為主的宗教可以比擬,所以「佛教並不只是宗教而已」。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