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觀音法門」,從最初的稱唸觀世音菩薩聖號,乃至到究竟悟道的觀音耳根圓通,這些都算是「觀音法門」的修持法。但就其宗旨,觀音法門就是「觀其音聲,得證菩提」的一個法門!這個「觀音法門」的訣竅,簡單地說,就是藉由修行的過程,不斷去「返聞」,繼而「證入不生不滅的聞性」。就其綱要而言,「觀音法門」體現在自修的部份,就是以「返聞」為本體,而「觀音法門」反應在度眾上,其實就是離不開以「慈悲」為主軸。

先就返聞來說,遠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祂老人家早已在《楞嚴經》中揭櫫了觀音法門的殊勝,所謂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可見觀音法門是最適合娑婆眾生修持的法門。而佛陀本身四十九年的度眾生涯中,遇境隨時「返聞」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在《四十二章經》云: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這些都是佛陀度眾時,因「返聞」而衍生的般若智,又如佛世時的優婆先那比丘尼,遭蛇咬傷卻面不改色的修行;金代禪師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公案;金山活佛頭頂糞桶無罣礙的觀自在,這些都在在說明了:「人生要學習的,不是要我們去分別境界的好與不好,而是在面對好與不好的當下,我們內心生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見地」,如此的「返聞」功夫。

再說「觀音法門」反應在度眾上,就是不離「慈悲」為主軸的問題。其實只要我們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真正達到對症下藥的作用,因為觀機逗教後,讓眾生感受到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慈悲」的精髓,或許有些妙法,並非凡夫的我們所能理解,正如佛陀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到觀音度眾的妙法云:

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師子皮最上。

若患惡瘧入心悶絕欲死者。取桃膠一顆。大小亦如桃顆。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頓服盡即差。其藥莫使婦人煎。……由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亦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

當我們看到佛陀這麼說,或許會認為這些方法很奇怪,好像不是佛教所有,但卻又真實利益了眾生,因為對於諸佛菩薩來說,祂們眼中沒有這是佛教的方法、道教或基督教方法的分別心,祂們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要用什麼方法對眾生是最好的,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應眾生所需,而作種種的善巧方便,這不正是《普門品》中諸佛度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原則。

淨宗大德淨空老和尚,雖以回歸極樂淨土為依歸,但在平生的弘法中,極力宣揚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老和尚也沒有只弘揚佛教的經典,因為他知道只要對眾生好的,哪有分這是佛教、道教或是儒教的方法呢?

觀音法門如何修持

所以當眾生有病痛,我們不是一昧地要他誦《普門品》就可以,而是改以消災延壽的《藥師經》為主,眾生因而得到了化解,那才是真正的觀音法門,同樣地,當我們真正有心要利益冤親債主時,可能先燒化一些紙錢給他們,這是站在「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慈悲心念上,也就是觀音法門度眾的善巧方便。

「觀音法門」的「自力返聞」是貫穿十方三世諸佛的修為,它是一種方法論,它是學佛修持的入門,它不是歸屬於何宗何派,而是每一宗派修行人入道的鑰匙,正如元朝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國師

在他的《三時繫念法集》中所云: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其實當我們學成了這個返聞自性的觀音法門,就菩薩道而言,它真的就是「難行道、易成就」,返聞自性的修持,不重境界的順逆好壞,而在於面對境界時,心念把握及安住的程度,這也是《金剛經》所謂:「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大義。

觀音法門是隨處可修的法門,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曾有很多大德認為,佛教不應只是被歸類於宗教,因為宗教只是生活外的另一部份信仰,而這類的信仰,又很容易被人誤認為迷信,所以佛教唯有真實並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點滴裏,才易被大眾普及與接受。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如果單單只是讓人記得你做了什麼還不夠,除非你能讓大家的生活,因你而改變,才算真正的作為」,其實不分時地「自力返聞」的「觀音法門」,正是普羅大眾可以學習的一個妙法,重點是大家認不認同這樣的妙法,對生命是有其提昇與價值。

所以總結「觀音法門」的修為如下:

觀音法門的宗旨

◎觀音法門的宗旨,是觀其音聲,得證菩提為目的。

壹、就其自證層面:

一、在靜中養成部份:

以《普門品》、甚至任何有關觀音的經典以及六字大明咒及大悲咒為依止,為修行一門深入的功課。在持咒過程,務必達到「口出、耳入、心聞」的功夫,由一心稱名到一心不亂的境地;在誦經過程,務必心性柔和,方能契入觀音佛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願海。

二、在動中磨練部份:

每個學習者,凡事都要返聞自性,內觀修行,如中峰國師所云:「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凡事要瞭解:「人生要學習的,不是要我們去分別境界的好與不好,而是在面對好與不好的當下,我們內心生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見地」,這就是返聞自性。

貳、就其度眾層面:

一、在靜中養成部份:

我們要了知諸佛度眾不有因緣,無由垂範的原則,所以凡事不刻意攀緣,但遇緣遇境即要體現「無私」的慈心悲願,亦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無分別智,才能圓滿地度眾。

二、在動中磨練部份:

從表相上來看,只要任何的妙法,在解決眾生任何的疑問時,有達到「對症下藥」及令眾生感受歡喜(慈)及得到救度(悲)的慈悲覺受,這都算是觀音法門。

總之,在度眾的過程裏,一個修行者本來就要有無限的慈悲,無限的包容,無限的智慧,無論在任何的時空裏,處理任何的事情,都必須是在心平氣和,必須要在理性及智慧生起的狀況下來處理每一件事情,那麼事情就能夠達到一個圓滿的程度,如果真能這樣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力行「觀音法門」!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