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聽到「業障」這兩個字,就會想到是不好的事,或是因為遇到不好的事,就認定為這是「業障」!如同大家對「冤親債主」多是負面的看法一樣,其實這是我們錯解了「業障」這兩個字的真實義!

所謂的「業障」應把它分為「業」及「障」兩個部份來看待,舉凡「業相」,還分善業及惡業;至於「障」,就是「障礙」。當業力現前時,是什麼狀況讓我們產生了障礙呢?那當然就是眾生無始劫來的習氣—「執著」。

所以當我們能夠學習,在每一個當下當中,隨順著每個因緣,讓心安住於當下,我們只要明白這就是一個業力的現前而已,但是我們卻不去執著這個點,如此也就構不成「業障」了!因為當我們愈去執著這個點(不管是善的或惡的)那麼在這個點上,我們只是在八識田中,又去種下往後生生世世更多更多的種子!難怪佛陀在《金剛經》中教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教不也告訴我們要學習「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嗎。

再說化身的釋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之後照樣有十難,如弘法時遇到孫陀利謗佛的女難,又如度眾時碰到提婆達多擲石砸傷腳趾的出佛身血難等等,但我們不能看到這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就說這是佛陀的業障啊!因為對一個成就者而言,祂是「不昧因果」的,也就是祂已不受因果業力現前的束縛及障礙,所以對一個修行有成的人而言,這只能算是「業力的現前」而已,但不能說是「業障」!

或許有人會問,因為惡業才會障道,善業怎麼可能障礙呢?大家想想《慈悲三昧水懺》的懺主──悟達知玄國師,不就是因為接受了唐懿宗所賜沈香寶座的善緣之後,導致利慾薰心而心懷憍慢,結果感得人面瘡現形。從這流傳千古的佛教典故可見,業相及境界的好壞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面對境界時,是否會生起執著(喜惡)的念頭,當我們遇境而生執著之念時,即成障道之因,故業障必是「業力現前,心生執著而障礙」,才說「業障」的!

當然就一個修行人或是成就者來說,祂已不再與任何的「業果」相應,所以自然就構不成「業障」。而一般的眾生,因為無法達到乃至體悟一切的空相,所以不管是善業或惡業,只要一個業相現前,我們就與之相應,自然就造成了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但在諸佛的境地,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祂都是以一個如如不動的心來應對,所以一切的業相,對祂來說,都不構成障礙。

至於學佛者,應該如何學習不要有業障呢?這可能要從了知「照見五蘊皆空」之理下手。簡單說,就是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世間無常之理,既知無常,何來執著,沒有執著,才能真正做到「放下」的真諦。

然而現今學佛者可能又錯解放下的深義,例如:放諸世間諸事,不管努力與否,不管盡力與否,都一概無罣礙,都一律放下。其實如果是這樣,那只是另類的「放棄」而非「放下」,或只是另類的狂禪或口頭禪,這也是不對的。

其實人生在世,絕非要我們凡事一昧地放下,因為既然大家會在娑婆相聚,絕非以「放下」為體,娑婆是以「情執」為因,所謂「情不重不生娑婆」,真能放下者,都是在實報土或常寂光土之聖者,因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再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的釋迦族慘遭琉璃王滅族的過程,釋迦佛並不是一開始就放下這一切因果業緣,而是三次以老邁的肉身抵擋琉璃王的攻擊,雖然最終還是被滅族了,但佛陀在面對如此逆境的當下,所示現教導的,就是凡事先「盡力」(所謂盡人事),盡力過後,對其結果,無論善惡得失,就要學習「放下」,更重要的,要從這一切的生滅現象當中,去體證宇宙本自不生不滅(無生)的自性,這就是懺文中常說的「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的奧理。

所謂的「放下」,我們一定要懂得「盡人事,聽天命」之道理,世間諸事還得先從人事上去盡力,當我們盡力後,我們就要學習放下,現代人不管盡力與否?所有的痛苦根源,都來自「放不下」,就修行的立場來說,放不下就是執著,就成了「業障」,這不關乎你是否出家或在家?也非關乎你出家多久?職務多大?只要做不到,就是凡夫。

閱讀更多有關“探究生命之光”

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

對於「學佛修行一定要吃素嗎?」的問題,相信老佛教徒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及贊成。甚至說這是佛制戒律,其實先撇開吃素與修行的問題,吃素對人體而言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拿錢蓋寺廟而不蓋醫院呢?

這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覺得碰到這樣的提問,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但如果今天發問的對象,是你有心要度化或者是你的親友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

「地理風水」到底重不重要?

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範圍實在太廣了,就一個解脫者來說,其實當他能夠契入整個宇宙的能量,也就沒有因生滅現象而產生所謂的地理風水等問題。

供佛時需不需要以開水供佛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多數的寺廟法師,可能都會認為「供水」如此的行為,只是「表法」之用,水只是一個清澈之意,尤其諸佛菩薩早已成就了佛道,哪需要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