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建寺」對於佛教徒而言,真是護持植福的好機會,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就不易生起如此的信心,尤其台灣已經那麼多寺廟,為何我們還要再蓋寺廟呢?當然每間寺廟的成立,一定都有它背景的殊勝因緣,但就本寺建寺的目的,有下列三點說明:

佛經中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略稱祇園精舍),位於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南,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及結夏安居次數最多的精舍之一,然而這個殊勝的因緣,全因須達長者的發心建寺而成就。

佛世的須達長者,為引請長期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法的世尊,也能大駕光臨來到舍衛城弘法,所以尋覓多時,才找到波斯匿王之子,祇陀太子的花園,為最佳安置世尊及其弟子的處所,但原先太子不想割愛,故想出以黃金舖滿林園的作法,來嚇退須達長者,沒想到護法心切的須達長者,竟然變賣家產,真的以大象馱負黃金來舖地,祇陀太子也感念其誠心,故將園中所有林木一併供養佛陀,故世尊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為「祇樹給孤獨園」。

當須達長者很高興地邀請尊者舍利弗一起到所購祇陀太子之地,先行丈量林園大小,並規劃所應建設之殿堂及禪房數量的多寡,就在兩人拿繩丈量的短暫時間裏,發心建寺的須達長者,因其建寺功德,而未來得生天宮的景象已經儼然而生,這在《賢愚經》卷十中,有詳細的說明:

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

從經文中所云,因須達長者發心建寺的功德,在最短暫的時間裏,他在未來的宮殿儼然已成,可見建寺功德的殊勝,是難以較量的。又經云: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

這是說明須達長者之善心,從過去七佛以來,就常以建寺度僧的方式廣修供養,然而此蟻子(或指未修善根供養者),卻因不修福,而橫遭九十一劫的下賤身,所以建寺功德之難遭難遇,如經所云:「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可見植福最大的功德,就是「建寺功德」,所以說建寺的目的是讓眾生能夠種福田為主的。

其實,從世間的表相上來看,一間寺廟的完成,好像只要有錢就能成立,但從深層的意義上,一座寺廟的成立,是因為每個眾生當下的發心供養,所種植的福田,集結這所有的功德,才圓滿這寺院的成立。

從廣義上來看,只要是依止在正法宣揚的任何一個道場的成立,它都是屬於人天盛事。所以成立這樣子的一個道場,是要聚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應化世間,度化眾生的一個根據地,所以這個供佛的處所及殿堂,它又是要何等的殊勝!何其的莊嚴啊!藉此功德,能夠讓眾多著相的信徒及眾生,來到這樣殊勝的殿堂,就能生起一切的恭敬心,光是這一點,就是台灣已經這麼多寺廟,為什麼還要啟建寺廟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

當然,為什麼要「建寺度眾」?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就諸佛菩薩度化眾生而言,「寺廟」是諸佛如來應化及主事說法的場所,如同佛陀常在祗園精舍講經說法一樣。一個寺廟的成立,自然要凝聚一些多生累劫與主事諸佛菩薩乃至主事者,有其因緣的護法信眾,藉由他們的學習及深入,感於諸佛如來的威德,或者主事僧眾的修為,信眾們慢慢地去培養出一股,想要建立寺廟道場,這樣子的一個願心的成就。

再說佛世時,曾有一位名德勝的小孩,因供養手中之土於世尊,並發願將來為王,佛陀令阿難將土塗於寺廟,以作建寺之用,此兒於佛涅槃百年後,真的在印度稱王,他就是阿育王。

在《阿育王傳》卷一中說到:爾時,世尊與阿難在巷中,行見二小兒。一名德勝,是上族姓子,二名無勝,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戲以土為城,……德勝於是掬倉中土名為麨者奉上世尊。……爾時,德勝童子,施土已訖,而發願言:使我將來蓋於天地。……即時受彼土,使其心歡喜,以種王業緣;……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後,此小兒者,當作轉輪聖王四分之一,於花氏城作政法王號阿恕伽(即阿育王)。分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佛說偈已,便以此土授與阿難,使塗如來經行之地。

這是經典中再一次說明,建寺目的是讓眾生能夠根植福田獲大果報的經證!可惜末法眾生,於經典著力微薄,卻我慢執著深厚,不知如來實義,卻又妄言自說。或有人云:菩提達摩不也向梁皇武帝云:「建寺度僧,毫無功德」嗎?其實這真是斷章取義及錯解如來和祖師的真實義了,有關這段經文,在

《景德傳燈錄》中有全文完整的說明: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

從這段經文中,達摩祖師以「並無功德」、「廓然無聖」的「無」字,來破除梁皇武帝執於世間果報、有漏之因的不究竟,達摩祖師不是不知道梁武帝的善心善舉,但站在修行的立場,總希望梁武帝能夠更加地超越,更加地提昇,才有如此「無」字一說,大家千萬不要把這個「無」,當作是「沒有」、是「否定」的意思,這如同《金剛經》中「應無所住」的「住」字一樣,「無」與「住」都是講「執著」這兩個字啊!

所以當梁皇武帝問達摩祖師,自己建寺、抄經、度僧有何功德時?祖師回答:「並無功德」之意,是告訴梁武帝,站在修行的立場,不應該執著於世間有漏的果報,並不是否定建寺度僧的功德及價值,否則一切都否定,只是成狂禪的一種罷了。

所以在我們尚未成就佛道以前,其實應該廣修一切供養,而又不要執著一切供養之功德,正如《瑜伽焰口施食要集》所云:「所獲一切一切諸功德,猶如幻化,幻化似夢境」之想。這才能廣集一切修行的福德!而「建寺功德」,更是增福的最好機會,誠如經云:「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啊!

兩千五百年前,須達長者祈請世尊前往舍衛城講經說法,然世尊剛開始卻澆了須達長者一盆泠水說,現今城內百姓,多信邪教邪法,不易納受正法。經云:「舍衛城中,人多信邪,難染聖教。」但經須達一再地勸請世尊大開法筵,這時世尊,又給須達出了一個考題說:「出家之法,與俗有別,住止處所,應當有異,彼無精舍,云何得去」?須達白佛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

《見賢愚經.卷十》這段經文雖成就日後「祇園精舍」的殊勝因緣,但大慈大悲的佛陀,為何要在家信眾,大費周章的購地建寺後,才願前往講經說法呢?其實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寺廟是給出家僧眾安身立命之所,因為佛陀自己也常自喻為「大僧」(就是大比丘之意)或「僧數」(即僧眾中的一員之意)。出家人本來就是以寺廟為家,這點與在家眾不同,又出家僧眾有許多戒律儀軌需要持守,以寺為家,利於長期之修練及弘法,所以在佛教有句話說:「內弘外護」,出家僧眾就是適合在莊嚴的殿堂內弘揚佛法,而在家信眾則應在外發心經營而行四事供養,這就是「身安則道隆」的道理。

寺廟一旦有了僧眾的常住,自然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應運而生,因為在三寶裏,「僧」就是代表傳達「佛」陀教「法」的中間橋樑者!相對地「佛」是以「法」來攝「僧」;而「法」乃聯繫「佛」與「僧」的核心精華!

由於寺廟的啟建,不但令眾生廣植福田,更令三寶久住,其福田無量,絕非救濟鰥寡孤獨的悲田,孝養父母的恩田所能比擬!更確切地說:所有一切正統的寺院,它都是佛、法、僧三寶傳承的一個場所!不同的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當然有祂要度化的一切陽界或冥界的眾生。這樣傳承正法的道場,絕對是諸佛菩薩蒞臨,龍天護法護持,絕對是度化人天,甚至是度化冥界受苦眾生,當他們有所想要提昇成就時,他們可以依止的一個道場。也因為這種種因緣的聚合,而建立了這樣的一個正法道場,這也是一間寺院為何成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知,一間寺廟的成立,不只是有形僧眾度化信眾的因緣而已,更蘊涵著眾多諸佛菩薩,救度無形受苦眾生的悲願,以及提昇四聖六凡法界眾生的功德力。這樣的建寺功德,更是千載難逢啊!當然佛教的功德力,還是要建立在「相應」的基礎上,才可圓滿的,不然為何要說「佛度有緣人」?為何說「不有因緣,無由垂範」?為何要說「不叩不響」!所以,沒有福報,不能生而為人,沒有福報,無有因緣學佛,沒有福報,不會廣作功德,所以有建寺度僧的機會,大家應好好把握才是。

當然也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說,現在科技資訊發達,一些法師也終生致力於電視弘法,也不需靠建寺才能說法度眾啊?

其實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立足點,絕對不能擺在同一個台面上去論對,這是一般世人的迷網與無知。大家要知道,蓋不蓋寺廟,對釋迦牟尼佛或諸佛如來而言,都是不增不減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寺廟,諸佛如來及其弟子,又該如何安身立命?而專心弘法及修道呢?

現今法師利用電視弘法,其影響無遠弗屆,自然功德無量,但深究而論,多為一人弘法,背後少有僧團僧眾需其教化,這是每位法師不同的弘法性質及願心的不同,各有其殊勝之處,若將兩者混為論之,實為不妥及無明。

大家想想,現在多少密教的法王、仁波切或喇嘛,不遠千里來台弘法,除了佛法次第的宣揚教授外,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護法信徒能夠發心建寺供養,因一位法王或仁波切的背後,多數要承擔著藏區幾百個或上千個小喇嘛的教育及日常所需,光就這一點,與一位法師單單電視弘法的願心就大為不同,又何以論其優劣對錯呢?

其實佛陀的大慈大悲,依其威德神力,世尊一人說法足以攝眾,然世尊更身繫著法脈相傳及教育僧眾的責任,故在弘法的當下,隨時皆要顧及弟子們的教化及學習,試想,若無精舍,釋迦牟尼佛及所有的眾弟子無安身立命之處,又如何能夠為求法者講經說法呢?

其實在佛經中,佛陀早已要在家弟子對僧眾們廣行四事供養,所謂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裏所說的「臥具」,也就是「食衣住行」的「住所」之意,可見「建寺」的功德,自古至今都是不可限量的。

佛法的心要,無非在「禪」,禪法的殊勝妙用,在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溯源自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傳法付囑於大迦葉至今,可謂一脈相傳

經云: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見卍新纂續藏經七十九冊《聯燈會要》)

現今佛經的廣宣,迦葉尊者經典結集(法的結集)之功德,自是居功厥偉,從宇宙觀的角度來說,「法」當然是三寶中最重要的:

因為「法」就是自然,「法」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它是恆常不變的。至於「佛」,示現在娑婆世界,也都還有生滅的一個示現,那麼「僧」也必須依止在「法」上,去做種種的修持及自利利他的一個傳遞,況且經云:「見法即見佛」。所以如果依佛法僧三者來分高低或重要性,當然還是以「法」最為重要!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靈山會上拈花,大迦葉破顏微笑,祖師與弟子心心相應的禪法,密契因之而生,但其禪心法要到底說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也因為沒人知道,所以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探尋,故歷來禪宗祖師大德們對此著力甚深,因而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以無相為宗、不立文字、以空為宗的禪宗,竟是八宗裏最多禪法教授及經教依據的宗派,這或許是祖師們始料未及的,因為祖師的老婆心切,擔心弟子不懂佛陀無形之教,而述諸有形之語,反造成「空宗」較「有宗」更多經論依據的原因及現象。

雖然禪宗擁有眾多經論,但其修行重點又不外乎令行者了知「色即是空」的道理,但反過來說,如果祖師沒有為後學點撥些修行的消息,我們又如何能體會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其中「空即是色」的無相之教呢?

瞭解這一點,也不難體會,我們為何還要辛苦建寺的用心了,縱使莊嚴的殿堂落成,其目的無非宣說正法、傳揚古禮、度化蒼生,若無殿堂,又何能體現諸佛如來之無上大法呢?《金剛經》曾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從廣義來說,如果有佛法的地方,就是諸佛雲居之處,而且有佛之地,必有賢聖僧及菩薩大眾等隨侍在側。可見「法」的殊勝及重要性,而寺廟的啟建正是為宣說佛法,令其正法久住而殊勝的,故普賢十大願中云,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這都與「正法」的宣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談到正法,或許有人會問,現今法師不是一直致力於佛法的弘揚,這不就是宣說正法嗎?

其實真正的正法,就是要每個眾生,在整個修行的過程裏,他們依循這樣子的法門,他能夠離苦得樂,進而契入空性、證得菩提,這樣的法門,才算是正法!

然平心而論,現在的寺院法師,我們認為屬於傳正法的部份,只能算是在經典上的詮釋及教導,或許較少在修行實證上去下功夫,這是我們漢傳佛教的法師們,應該引以為戒的地方!尤其連六祖惠能在《壇經》中所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的亂象,在現今的宗教界,好像也時有耳聞!

或許從傳統佛教的修行立場來看,現今的佛教已經「式微」及「偏頗」了!因為我們習慣把「學佛」,當成一種「熱鬧」的活動,形成一股「追星」的流行,甚至愈來愈重形式排場,忘卻修行目的在於面對境界時的超越與提昇,尤其無論自修或度眾:

我們終其一生,都不要只是求得「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必須在每個當下,從「心地」上,從「因地」上去達到成就。縱使不管在任何的時空裏,碰到任何的困難及障礙,都能夠稟持諸佛之教誨,在今生當中,去成就個人最高的修行境界。

我們從建寺目的、宗旨及殊勝來看,知道建寺是讓眾生能種福田、建寺是令三寶可以久住、建寺是使正法能夠常轉,更何況我們正在啟建的「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是遵循傳統古禮古法,名副其實地迎請法脈回台所建立的道場,所以這樣子的道場,在一切的時間跟空間裏,絕對有它的必要性及存在性,但或許在短暫的時間裏,不容易看到它的殊勝之處。

大家再回溯中國浙江省普陀山這千百年來一切的興衰過程裏,當每一個興起時,絕對有著觀音菩薩及諸佛如來應化世間的願心及度眾的使命。而台灣普陀山普濟禪寺,最初由我及惠師父共同發願下,在台灣成立一個真正傳揚正法的觀音道場,那麼這個觀音道場,一定也是結集了所有多生累劫與觀音菩薩有因緣的眾多弟子,他們共同去發心供養、共同去結集願力,而成立的道場。

再則早已成就佛道的觀音菩薩,勢必有著許多觀音淨土的眾生,因業力輪轉而在台灣這塊寶地出世,同樣地因為寺廟的啟建,諸佛的降臨,觀音菩薩要救度這些有緣的弟子,而這些弟子,他們也有很多的冤親債主及歷代祖先,在這因緣具足的當下,觀音菩薩也要一起來度化他們!

其實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自民國九十四年起,依傳統古禮迎請回台,距今也只有短短八年,但當初觀音佛祖會「法脈東傳」,絕非三年五載之事,是經過長期的運籌帷幄而決定,所以現今啟建的普濟禪寺,其實是百年或是千年的基業。在代代傳承的過程裏,每一代每一代的弟子,都必有其該負起的責任,在現階段裏,我們的責任,就是救度與菩薩有緣的眾生;第二把觀音法門及觀音淨土及普濟禪寺毘盧觀音佛祖的法脈,慢慢去傳承宣揚,讓有緣的弟子一一的進來與親近,既而能夠更加地推廣到全世界,讓更多更多的學佛者,能夠稟持著這樣的正法來作修行,而成就他們最高的修行境地,這才是建寺功德的終極目標及願景。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