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而這裏所說的「一真法界」,是指「諸佛如來修得的境地」,當然也包括了空性及常寂光淨土。因為一真法界,本是湛然光明的,它本不落於任何的意識型態,本不落於一切的形相,本來就不用任何的意識、語言去做種種的分別,除非我們能契入空性,否則我們就不易真正的瞭解,而且一旦落入語言文字等意識型態的分別,也就離開了諸佛湛然常寂的本性!

正如《般若心經》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當我們了知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的道理,就知道一切色(變礙),皆緣起而有,皆緣滅而散,所以它的體性是空寂的,是不究竟的,但我們也必須實證「色即是空」的境地,才能真實體認!至於「空即是色」,則是當聖者契入空性,了知空中並非什麼都沒有,空中其實包羅萬象,只是無自性罷了,然而也必須先實證「色即是空」的境地後,才能更進一步去瞭解「空即是色」的境界!同樣地「真空妙有」的奧妙,就如同證得「空即是色」的境界一樣。我們由於實證瞭解到世間的一切,皆是緣起生滅,無一實體自性,故說虛幻不實,而名為「空」,更因契入空性境界,了知一真法界的不生不滅,而且莊嚴妙有之相,而說「有」。

若說真空妙有之「體」,它即是光明湛然、元妙真常,亦如常寂光淨土、大光明藏之特性,而真空妙有之「相」,其實如同實報莊嚴淨土或華嚴世界一樣的妙色之相,這是相對於生滅假有的常住妙有之相,所以《般若心經》才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至於真空妙有之「用」,一是了悟世間的虛假,知道色空不二的道理,所以在二六時中,不會因外在「色相」而執著及罣礙,進而提昇修行的層次道果,而就勝義諦來說,任何的語言文字乃至境界,只是一個符號,它的作用只是告訴我們「這就是一個業力的生起而已」,重點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點,進而能生起諦觀超越此業(點)的智慧,這才是修行的可貴。真空妙有之「用」的第二點,當一個修行人能真正契入空性境界,他當然可以神通自在,方便度眾,他隨時可以為了利益眾生而諦觀分別,如同觀世音菩薩的「觀」字,已經達到「功德」與「智慧」的雙重成就一樣。 當一個真正能夠契入空性者,在空性境界當中所諦觀的一切妙有,讓他了知一切「能量不滅」的定律,更是說明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道理,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所有的生成與幻滅的都是有形世界的物質現象,然而一切無形的能量世界,卻不因有形的幻滅而消失

所以為何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會說:「惟茲淨想之所成,是即靈山之未散」。

因為只要能夠真正的契入空性,你會發覺兩千五百年前的靈山勝會並沒有消失,這意思不是說佛陀還在那裏說法,而是說明佛陀與靈山勝會的有形世界雖然緣滅了,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陀說法的能量,依舊儼然在目、歷歷分明的。 所以曾有人拿了一張印度祗園精舍的廢墟照片,給證得空性的修行者觀看,或許一般人只看到這照片上一堆瓦礫廢墟的景象,但當修行者入定諦觀時,因空性當中沒有任何的時間及空間,只有能量的存在,所以他可以從照片這些瓦礫的符號中,諦觀到釋迦牟尼佛及聖弟子舍利弗及阿難尊者等的存在及說法,這就是當我們可以契入「真空」的狀態,便可達到不可思議的「妙有」境界及殊勝。

其實宇宙當中,不時存在著許多奧秘及妙法,只是以我們人類有限的腦力及肉眼是不易窺其堂奧的,例如古埃及所遺留下的金字塔文明,它就是老祖宗或說外星人留給我們最佳的曆法、科學及建築的籃圖。站在地球村及世界大同的立場,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大家共同擁有的,但人類因一己之私,肆意破壞大自然,影響生態和諧,所以這些金字塔包括近年來常出現的飛碟及麥田圈現象,都是靈界眾生給地球人們衷心的建言及警示。

就說去年2012年8月9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類似佛教圖騰「無盡結」的麥田圈,在漢普郡(Hampshire)一處麥田被發現。據報導,這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麥田圈,因為「無盡結」線路圖案沒有源頭也沒有盡頭,從圖案上的任何一點出發,經過圖案的每一部分,最終都會回到起點,據說這代表了時間的永恆及佛陀無限的慈悲與無盡的智慧。

或許對於這樣一個摸不著頭緒的圖騰,我們真的窮其畢生也不易得知真偽,但從佛教修行人契入空性的立場,可能可以還原它最初的真相,若以這個圖騰為符號的前題下,從真空的角度,經時空隧道所展現的妙有原貌中,我們依稀可以得見外星人繪製所留下的麥田圈,其涵意有三:一者、告訴人們真有外星人的存在,二者、說明人類在自以為是的想法執著下,哪能窺透宇宙的奧理,縱使在科技各方面的日益發展,但對外星人而言,也都只是雕蟲小技而已。三者、此圖騰代表著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是相續不斷、綿延無盡的生命現象,要人類愛惜保護這個生存的空間。這樣的道理其實正符合了佛教生命本是永恆、無生的道理,可惜眾生「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尤其如此難以想像的世界,有時還真的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具備了這樣透澈萬事萬物的能力,只是眾生無始劫來習慣「以貌取人」的著相執取,所以已經不容易進入空性,而能得見一切莊嚴之妙有,這些慣性包括執著自身所有的一切 (我相),以及對自身以外的一切眾生產生執著(人相),還有在度眾時對一切眾生之相的執著(眾生相),以及度眾時對一切時空的執著(壽者相)等這四相的執著,

所以《金剛經》為何說「見法即見佛」,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是因為修行唯有破除對外相、對現象界的執著,才能真正見到法性及法身。

人生本是苦海,更是短暫虛幻的,除非我們能證入空性,了知不生不滅,那才是「無生」的真諦及境界,否則我們的生命還是短暫虛幻的。所以對世間萬物,不妨效法古人「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的修行,或許也是另一種的解脫生活吧。

閱讀更多有關“不說你不知道”

佛教燒不燒紙錢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以超越宗教的立場來看待,也就是說「燒化到底有沒有用」?還是「燒化只是無知與迷信」的行為?

「開光」只是「開心光」而已?

這個問題,或許是許多佛教徒心中的疑問?多數的人會想:「佛菩薩都已經成佛了,還需要凡夫來開光嗎?縱使是佛像安座,也只是安人的心罷了

出家人還會卡陰嗎?

我想這樣的問題,對於多數佛教寺廟團體乃至從醫療科學的立場來看,一定會說「絕無此事」。若說以有形治療為主的醫學界

晚上或七月可以讀《地藏經》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一般人與許多佛教徒的疑問,晚上或七月到底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呢?因為擔心誦經後,又會召來無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