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世道上,我們若沒有一技之長,可能難以安身立命,所以大家才要拼命考取證照,努力參加培訓,到處都是「求才的廣告」,滿街都是「人力資源的規劃」,為的就是培養自己的才能與專長,為的就是增加公司的營運與業績。

然而這些外相的專長技能,包括縱使我們擁有專利,享有金氏世界紀錄,但是這些專利紀錄,也只是留給後人來打破的一個目標而已,你看世界頂級賽事的比賽,這些異乎常人頂尖的運動選手,那一個不是利用短暫的運動生命,趕緊發揮所長及賺取財富,因為他們比誰都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他們都知道這外在的專長技能,不可能保持一輩子,更可能隨時被打破,被後進所推翻。

所以一般人所追求的專長或者十八般武藝,說貼切一些,只是相上外表的專長,這是短暫不長久的專長與才能,你看再努力的勞工朋友,當他年紀稍長,可能體力不支而導致效率減半或頓失依靠;再說極優秀的企業主,恐因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而一落千丈或身敗名裂,所以我們真正要培養及訓練的,反而更是性上內在的專長才是。

以叢林佛門來說,縱使你會唱誦講說、繪圖攝影乃至各類四十八單之技能,但是可能年屆不惑,抑或後學超越,你的專長頓時也將化為烏有,因為這些外相的專長,遠不及我們對眾生的慈悲、柔軟,對佛法的信心、本份,對常住的服從、忠誠,對所交付的事情之耐勞、耐煩及不比較、不計較的性上專長。

一般人總以外在的專長及能力來取勝及論優劣,因為外在的表現是有數據及成績可以依據的,就像大家喜愛花朵的美麗,因為這是看得到的「花(華)報」,殊不知深藏地底的種子(果報),才是生命不斷延續綻放的重點,因為華報是看得到,所以它也成了「陽報」,而果報是看不到的,所以它叫做「陰德」,古人不是常教我們要「積陰德」嗎,所以培養性上的專長,遠勝於相上的專長。

問題是大家都很健忘,忘記前車之鑑,忘記不聽老人言的後果,更重要的是大家或許覺得自己不會如此倒楣,厄運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且外相的專長是看得到的,而內在性上的專長有誰明瞭呢?這或許就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意思,也是眾生「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悲哀。

或許世人以此外相專長來激勵員工與士氣、贏得財富與業績,這實在無可厚非,但也絕非長久之計,而現今宗教團體,卻也充斥著「能力取勝」、「態度第一」的標準,如此就會產生以外相度眾多寡或業績優劣來論修行高低的歪風,那不是與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看到僧人著相修行而有「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經典佳話,同樣有著值得省思的地方嗎。

因為「能力好、態度佳」,的確都是攝受眾生的利器,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保證,但就修道而言,絕不僅止於此。你看歷史上多少名將、偉人他們不是屢敗屢戰,甚至大起大落,但是最後終成霸業,就是因為他們有著異於常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他們都具足「能力好、態度佳」的風範,但這些相上的成就,都不一定是正業正道,反而是造業輪迴啊!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是相上的「求才」而已,反而更要著重性上的「求德」,因為有才之人,能夠助人也足以害人,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然而唯有德之人,才能唯我們所用,才能值得交往與學習。

否則佛世時,就不會有世人眼光認為愚頓至極而證道的周利槃陀伽之故事,也不會有殺人近千最終得證阿羅漢果的指鬘鴦堀摩羅典故,亦不會有首陀羅族成為佛陀十大弟子的優波離之事,更不可能以賤民挑糞而能忝為僧眾弟子的尼提案例,這些故事都說明佛陀僧團取才標準,不以外在能力取勝,而是著重弟子的心性成熟與否來論定的。

所以如若我們鑽研一門學問,有可能成為這門學問的專家,但這專家的頭銜,也只是等著後人來超越的,但如果我們能夠具足以上所說性上的專長,那我們可能可以更長久地安住於道上,當然如果我們更加努力修道,專長於控制自己的內心、不令煩惱生起,或契入空性、證得道通,那我們可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

因為「一經通,百理徹」,到了這個程度,或許我們就能體會無德禪師對斐文德所云:「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的甚深妙義,或許也會有「富貴花間露,功名草上霜」的感悟,因為就真理及修行來說,誠如祖庭毘盧觀音佛祖的金口所云:

弟子啊!無論是在度眾乃至建寺,終其一生都不要只是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必須要在每個當下,從心地上、從因地上去達成,去圓滿你們修行的領域啊。

閱讀更多有關“小品文章”